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读草船借箭有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8 21:07:0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草船借箭》有感

读《草船借箭》有感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奋发努力赶超人家,而是怀着妒忌心,不择手段地去陷害别人。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人。

文章《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计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忌,还想置诸葛亮于死地。周瑜不但有妒忌心,而且又十分狡猾阴险。诸葛亮揭露了周瑜忌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我不由得想起数学家华罗庚爷爷。华爷爷可以说是知识渊博,名扬天下了。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也不好,算术常不及格。在这种情下,他没有灰心,更没有妒忌学习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己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

经过刻苦努力,华爷爷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然而,华爷爷没有停止脚步,他发现了并推荐陈景润叔叔,去摘取数学的王冠。华爷爷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以前,我每次考试后,成绩不理想,我不是去分析原因,找与别人的差距,错在什么地方,而是灰心、失望,外加对优等生妒忌,回想起来,多惭愧。

妒忌这个东西,害人误已。我们一定要从小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推荐第2篇:读《草船借箭》有感

读《草船借箭》有感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妒忌便油然而生,千方百计地去陷害别人,而不是加倍努力去追上别人。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看到诸葛亮的但是超过了自己,心生妒忌,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借口,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胸有成竹地答应了。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提前七天完成了任务,再一次挫败了周瑜的诡计。

读完这篇课文,我不由得由周瑜联想到了自己。我以前不也有着很强的妒忌心吗?如果某次考试我考砸了,我第一个做的不是去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认真改正,使下次不再出错,而是在心里诅咒那些考的比我好的同学下次考试也出几个大差错。这时虽然发生在以前,但回想起来,我是多么的不应该呀!妒忌这个东西,害人害己,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石滩镇中心小学五年级:杨鑫

推荐第3篇:读《草船借箭》有感

读《草船借箭》有感

今天,我读了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我觉得有很多感想可以和大家分享。

这个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

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又一次的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的。而诸葛亮却一次又一次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这次也同样如。周瑜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所折服。

读完这个故事,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

中油然而生,充满我的心田。我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出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纵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

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一样心胸

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那我们班级体来说吧。有的同学读书读得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那些同学不但不努力去读,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有的说人家的坏话。可

真是吃不都葡萄说葡萄酸呀。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

还有的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小矛盾,

这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要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一

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推荐第4篇:读《草船借箭》有感

读《草船借箭》有感

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历史上最懂天文晓地理,有知识,有胆量计谋,而且又知人心的人是谁?不用猜,一定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末年,诸葛亮到周瑜阵下助援,周瑜看他有才能,比自己强,就十分不服气,想找一机会置他于死地。一次机会来了,他以与曹军水上,交战来陷害诸葛亮,命诸葛亮三天只内造十万只箭,诸葛亮答应了。周瑜以为诸葛亮上了他的套,实际上,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的作法,暗地里已计划出一套借箭方案,只等那一天取箭了。经鲁肃的一手帮助,在第三天早晨,诸葛亮便开始了取箭计划。他的预料是那么准确,一步也没错。到了天亮后,雾散了,船也回来了。在周瑜面前,正好十万多只箭,周瑜惊讶极了,连连称赞诸葛亮,说自己也比过他,神机妙算,天下第一!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今天我读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发现诸葛亮果然是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很顺利地完成周瑜交给他的任务——赶造十万枝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第三天后会有朦胧大雾,使曹军不知虚实,他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调换过来,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更重要的是他了解鲁肃和曹操的性格。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通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推荐第5篇:读《草船借箭》有感

读《草船借箭》有感

三国期间,曹操率军攻东吴,刘备率军事诸葛亮到东吴助战。东吴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对他百般刁难。

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笑了笑,说:十天时间太长,我保证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如果到期完不成任务。随便你怎么处罚!周瑜听后非常高兴。

随后诸葛亮找到东吴将领鲁肃,借了二十条船,并在每条船上布置了许多草人,到了第三天晚上,雾很大,江面上很难看清楚东西,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排开,让船上的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东吴来攻打,大雾很大又看不清情况,就命令弓箭手放箭,想射退敌军。结果,箭都射在了船上的草人上面。

就这样,诸葛亮巧施妙计。轻轻松松的就借到了箭。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敬佩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是他对天文知识的了解,更是出神入化,我想: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他居然能把天气预报的如此精确,不怪别人说,诸葛亮乃神人也。从诸葛亮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是真正的学到了知识。

黑龙江省安达市和平小学四年级:王新迪

推荐第6篇:作文 读《草船借箭》有感

读了《草船借箭》这骗课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作文 读《草船借箭》有感。

这篇课文写的是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于是设下陷阱陷害他。诸葛亮不但没有拒绝,而且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军士、青布幔子,并吩咐不要告诉周瑜。诸葛亮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顺利借到了箭。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

读到“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的时候,我想:诸葛亮怎么回事?明知是个圈套,怎么还答应周瑜呢?当读到“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用妙用。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的时候,我想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当读到“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读后感《作文 读《草船借箭》有感》。 ”的时候,我想曹操实在是太多疑了,最后造成看白白送箭给诸葛亮的结果。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想:诸葛亮真是聪明,巧妙地瓦解了周瑜的阴谋,顺利将十万支箭借到。我十分敬佩他。我要向他学习。

五年级:雷光凤

推荐第7篇:读《草船借箭》有感作文700字

今天老师把新课本发给了我们,我贪婪的读着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其中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了,读《草船借箭》有感作文700字。

这篇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发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于自己,于是他一心想把诸葛亮置于死地,周瑜就想出一计,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阴谋,不但满口答应了他,还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保证就能造出十万支箭。果然,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借”了十万支箭,当周瑜知道了诸葛亮的借箭详情后,对他称赞不已、自叹不如。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今天读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发现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他顺利地完成了周瑜交给他的任务,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推测第三天有大雾,实操君不知虚实,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来回地调换,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了……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鲁肃和曹操的性格。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了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读后感《读《草船借箭》有感作文700字》。 通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我们要向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向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第二小学五年级:池如诗

推荐第8篇:五、2嫉妒之心不可有——读《草船借箭》有感

嫉妒之心不可有——读《草船借箭》有感

鹤壁市鹤山区二矿小学五(2)班 郭炳正

辅导教师张少东

人们常说读名著,可以使人明白许多事理,可以给人以启迪,可以学到许多的知识。你别说,还真是这样。前两天,我又读了一遍《草船借箭》,还真让我明白点东西。

《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发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于自己,便一心要把诸葛亮置于死地,于是,周瑜就想出一计,让诸葛亮10天造出10万支箭。可是,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在三天之内,用草船从曹营里“借”了十万支箭,使周瑜的计谋又一次破产,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华爷爷可以说是知识渊博,名扬天下了。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算术常常不及格。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灰心,更没有嫉妒学习好的同学。经过刻苦努力,华爷爷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家。

这让我又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自己不是也有嫉妒的心理吗?如果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去分析原因,找出错在什么地方,以便脚踏实地学习。相反,希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在下一次考试中也出个大差错,好和自己拉平。事情虽小,不也是嫉妒吗?回想起来,比起华爷爷是多么惭愧呀!这样既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又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团结。

看来嫉妒这个东西,害处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杜绝它,时刻告诉自己,嫉妒之心不可有,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推荐第9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从重点段落入手,引导学生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及科学依据,在次基础上归纳出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围绕“三天”,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画、思、议、悟,深入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发问“三天”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1至5自然段,大家还记得草船借箭的起因吗?

生:周瑜问诸葛亮“十天造得好吗?”师:诸葛亮是怎么回答的?生:“只要三天。”师:“哦,只要三天。”(出示句子课件引导生):爽快地说!干脆地说!坚决地说!师:当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借兵的时候,他再次保证:“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出示句子课件引导生)十分肯定地说!十拿九稳地说!胸有成竹地说!

2、学生质疑:同学们,接下来,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生:为什么要强调三天,第三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第三天诸葛亮是怎么借到箭的?)

二、自由读书,自悟“三天”

1.教师总结:是啊,我们已经大概知道,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借箭,是经过仔细推敲,周密计算的。

2.那么大家再想想,在第三天,哪些地方是诸葛亮预测的?哪些地方是说明他预测得准确的?请你用两分钟时间默读课文,把这种有前后联系的句子找出来。(课件出示默读要求。)

学生汇报:总结:(1)、诸葛亮算准了时间天气──知天时(2)、诸葛亮算准了曹操性格──识人性(3)、算准了地理位置和精于谋划──懂地理、巧谋划

三、品读课文,聚焦“三天”

师: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如何神机妙算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预测时间和天气的吧! 1.预测时间天气。

(1)(课件出示句子)请大家把两个句子联系起来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①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预测此时会有大雾)

②这时候,大雾漫天,江面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说明他预测准确) (2)生汇报:说明诸葛亮时间选得准,算准了第三天必将有大雾。

(3)抓住“四更时候”“这时候”展开联想。凌晨1──3点钟,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去借箭?(出示课件)(大家都睡熟了,曹操也睡熟了,而且有大雾。)这个时间选择得好不好?

(4)A、找个诸葛亮来读这句话?(生1读),不像不像,太急了。再找一位来读。诸葛亮心情怎么样?(生:沉着冷静)

B、你还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诸葛亮这种冷静?(不见、仍然不见、直到),哦,我们看,作者还在每一句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所以读的时候应该停一会儿。来,大家把这些词语强调着读一读,把分号读好,不急不慢地读。(齐读)

C、从大家不慌不忙的朗读中,老师似乎感觉到了诸葛亮内心非常──生:胸有成竹、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心中有数。

再看看这一句:

A、大雾来了,鲁肃在哪?你读。不像不像,雾不够大,没把你吓着。再找一位。你来。很好,这么大的雾,你心情如何?

B、大雾来了,诸葛亮在哪?你读。不像不像,你最需要的大雾来了呀!再读。好,你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C、引读: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读──

引读:果然不出我诸葛亮所料,这真是一场非常及时的大雾啊!读── 引读:有了这场大雾,十万支箭就并不遥远啦!读──

(5)再看这一句:(课件出示下面句子)③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谁来读?你来。这时候,是什么时候?诸葛亮还预测到了什么──大雾持续时间足够他得到十万支箭。)

(6)教师总结:说明诸葛亮非常了解时间与天气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称他为:(板书:知天时),从四更时候到天快亮的时候,诸葛亮一共花了多长时间来借箭?仅仅两三个小时啊! 2.预测曹操。

(1)诸葛亮又是怎么预测曹操不敢派兵的呢?(课件出示句子)请继续把这两个句子联系起来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2)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汇报:说明诸葛亮非常了解曹操,算准了他不会派兵,而是放箭过来。也看出诸葛亮十分有把握有信心、心情也很高兴。)

B、(出示诸葛亮的话词语变色)大家看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诸葛亮对曹操十分了解?(生:一定不敢、只管、就)“一定不敢”改成“应该不敢、也许不敢、可能不敢、大概不敢”行不行?诸葛亮是非常肯定,非常自信。读──

(3)诸葛亮是怎么回答鲁肃的?(笑着)

A、找一位鲁肃,你来问我?(出示课件吃惊句子)还不像,鲁肃是吃惊地问,再找一位。不错,你最像鲁肃。来,到前面来。

B、(课件去掉曹操的句子)你是鲁肃,我是诸葛亮,你问我,开始──师生合作演读。

C、大家同桌像老师那样互相读一读,谁来安慰安慰鲁肃?学生再读。

D、鲁肃啊,你真是个老实人那,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这叫什么笑?──生:幽默宽厚的笑。

(4)十万支箭就要到手了,此时诸葛亮还有可能笑谁呢?他会怎么笑呢? A(生:笑曹操):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说明诸葛亮对曹操了如指掌。 B指导朗读:(个别读、评价、再读、齐读) 师:这叫什么笑?生──这叫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C、诸葛亮还可能笑谁?(生:笑周瑜)笑他陷害落空。

D、指导朗读:(个别读、评价、同桌读,齐读好) 你们笑得对。大家想一下,诸葛亮回去之后要把箭交给谁呀?(生──周瑜)这就对了嘛。交完箭回到家他还要继续笑呢?

周瑜啊!害人之心不可有啊!想跟我斗,你还嫩了点吧!这叫什么笑?生──这叫会心的笑,自豪的笑。 (5)总结: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对曹操、对鲁肃、对周瑜每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都怎么样?──了如指掌!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识人性) 3.预测地理及排兵布阵。

好,同学们,好戏还在后头呢!诸葛亮预测地形和排兵布阵,那个才真叫精彩呢!(出示课件句子):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你有什么要问诸葛亮的吗?

①“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就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先生,我想问你──

(2)我们不忙着回答,请打家先看这张《草船借箭地形图》:(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3)请大家再到借箭的现场去看看吧!播放《草船借箭》现场录像。

(4)刚才的问题,根本不用劳驾诸葛亮来回答!你们就去问那船长和士兵吧?(出示课件)假如你就是那二十条船的船长,你知道为什么船要一字摆开吗?为什么要调转船头呢?假如你就是那船上的士兵,你知道为什么要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吗?,请大家带着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5)谁来说?(学生汇报)

(6)多聪明的船长和士兵呀,我替诸葛亮谢谢你们!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出示课件):

之所以一字摆开,是因为──;之所以调转船头,是因为──;

之所以擂鼓呐喊,是因为──;之所以借箭成功,是因为诸葛亮──

(7)是呀,请大家回顾一下三天前,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什么?请大家读: 出示课件:②“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重读“自有妙用”。

(8)现在你明白诸葛亮借这些东西有什么妙用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9)(出示课件):③“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现在你明白诸葛亮为什么就要借二十条船了吗?(生自由回答)

(10)十万支箭终于到手啦!所以:(出示课件句子)生齐读:④“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的时候是顺风顺水,说明诸葛亮对地形非常──(生:熟悉),说明诸葛亮的排兵布阵非常──周全、巧妙,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晓地理、巧谋划)诸葛亮的借箭过程简直是天衣无缝啊!简直是──生:完美无缺!简直是──生:滴水不漏!简直是──无懈可击!)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出示课件句子)“诸葛亮(板书: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回读“三天”,明白写法学法。

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句子:(出示课件句子)①②③④。你会发现课文为了写清楚诸葛亮通晓地理和巧妙谋划,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生:前后照应!)是的,其实,前面写他预测时间天气、预测曹操不敢派兵时也都用了这种方法,(出示课件句子)前后呼应是《三国演义》这类小说塑造人物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呢?(生:可以让课文更加有节奏、有起伏、有悬念。)我们刚才在学习的时候正是遵循了这种写作方法,找前后联系的句子来学习,前面是诸葛亮的预测,后面是说明他预测得准确,是不是?

五、回归课题,反思“三天”

1、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2、你 们想想看:他到底什么地方比周瑜厉害呢?读板书内容(生:知天文、识人性、懂地理、巧谋划)总之,就是这个词──(生:神机妙算)!面对十万支箭的任务, 周瑜想到的是用材料来──(生: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生:读课题:草船借箭。)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呀!正如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的(出示课件)(生读:“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给诸葛亮三天时间,他就能──生:借十万支箭!实际上,诸葛亮不仅箭是借的,还有什么也是借的?(生:鲁肃、船、军士、青布幔子、草把子)(出示课件)瞧,诸葛亮可是白手起家呀!什么是神机妙算?你现在真正弄懂了吗?(生自由回答)(出示课件)神机妙算,就是──独辟蹊径地算!就是──知识渊博地算!就是──知己知彼地算!就是──准确无误地算!

六、总结人物:

同学们,现在看我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来评价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想到的请举手。

七、质疑问难,走进经典。

老 师有一个疑问,想问问大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哪里来?是不是从娘肚子里一生下来就神机妙算了呢?请看这则材料。跟我读。读得懂吗?这句话是说诸葛亮隐居 南阳、一边种田一边刻苦读书,淡泊明志、爱好思考、关心国家大事。他才能神机妙算啊!你们知道周瑜是怎么死的吗?你们知道诸葛亮自己是怎么死的吗?欲知详 情,请看《三国演义》。(课件出示课后作业)请将《草船借箭》故事及人物改写成诗歌、歌词或写读后感。课外认真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

草船借箭

晓地理

知天时 识人性

神机妙算 巧谋划

1、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三天”这个关键的时间词探究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 ,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从而使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走进了人物的世界,叹服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推荐第10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隰县第二小学 宋小华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从“草船借箭”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法与学法】 师:激励引导法 生:合作探究法 【设计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向学生介绍三国鼎立的情形。

二、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

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

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五、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同学们,你们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那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2.用四字词语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六、小结延伸 鼓励学生多读名著。

第11篇: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双凫小学

潘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3、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英雄的故事却说不完道不尽。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那充满谋略、充满智慧的故事。(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二、回顾全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划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取得了成功。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请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是呀,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他神机妙算,究竟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充分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呢?我们一起来读书。

三、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下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然后再仔细读一读,并旁边做好批注?(巡视)5分钟

四、交流汇报

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请你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预设: (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1、知天文 句子

一、“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朗读、谈体会。

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 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2个学生读。 师:评学生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PPT出示对比句)

学生谈理由:只有这样写,才更能体现出诸葛亮沉得住气,胸有成竹、神机妙算。

师:诸葛亮是这样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比起在一旁干着急的鲁肃、在一旁不知内情的鲁肃、在一旁火烧眉毛的鲁肃,他哪里知道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 也就是说他算准了第三天的天气。(板书:识天文) 师:这就是诸葛亮! 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就是用前后联系的方法,把诸葛亮的预测和后面发生的事实联系起来,真正体现到了他的神机妙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你们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哪句话连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句子

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生发表意见。师:潘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请你把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重读1遍。 师: 声音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生2读。

师:比他大了,谁还能比他更大?

生3读。

师: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此时诸葛亮和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现在就是鲁肃,自己读读这段话,读出鲁肃的心情来。

生1读

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惊讶、吃惊、害怕) 师: 比较惊讶,比较害怕,是不是? 那你应该表现出惊讶和害怕呀,你再试试。

师: 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 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大一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学生齐读)

师: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他又是怎么的心情呢? (请三个同学读。你们体会到诸葛亮怎样的心情?)(自信、如愿以偿、高兴)

师:但是潘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高亮的神机妙算。因为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实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生1:我找出来了,“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2、晓地理 句子

一、“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 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句子

二、“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句子

三、“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请大家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教师小结:厉害呀!一个简单的调头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诸葛亮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呀!(板书:晓地理)

师:难怪鲁肃详详细细把这一切告诉周瑜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3、识人心 句子

一、“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句子

二、“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同学们,诸葛亮是怎么说的?(笑着说的)

教师引导: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他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揣摩揣摩!

A(笑曹操多疑) 把讽刺的笑、轻蔑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B(笑鲁肃吃惊、害怕) 把宽慰的笑、幽默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C(笑周瑜阴谋失败) 把潇洒的笑、会心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D(笑自己神机妙算) 把自豪、自信、胜利的感觉读出来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 句子

三、“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和“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师:说明诸葛亮对鲁肃的为人也是了如指掌。从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用人谨慎。他早在立军令状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教师小结:诸葛亮不仅算准了天气,算准了人心,算准了地理位置,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是这样的周密细致,在后人的歇后语中有这样的表达,我们一起来读读。(详见PPT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坐享其成、多多益善、神机妙算) 你们说诸葛亮的谋略高不高?智慧高不高?曹操用兵八十万,而我们的诸葛亮只用了区区602个人轻松取回了十万之箭,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课文读到这,你认为这句与文章开头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形成了一个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使它更加的连贯,更加的紧凑。 师:你认为周什么比不上亮?

师: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课后请同学们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里面。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识人心

第12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己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猴王出世》

21课《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同上一节课时,总想先上为好,以免步别人的后尘。这一次同事大概也有同感,执意先上了。我的教案便只好在同事上完之后作了修整,吸取了同事课件中的精华部分,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设计了学法指导,继续贯彻先疑后读,边读边想,课外延伸的原则。这一方面的构想是较成功的。板书也仍旧保持提纲契领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各步骤都能运筹帷幄,美中不足的是仍旧觉得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精读自己认为优美的部分,感受语言的精美,修辞的灵活运用,所刻画人物的栩栩如生。

另一不足是朗读的指导欠缺时间,几乎没法进行。细想想,如果这一节课能真正放手自主,把教师琐碎的解析删除也许真可以面面俱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在介绍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让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呢?又从哪儿入手进行突破呢?带着问题,我反复读课文,仔细研读教学参考书,同时参照优秀教案,尽量想有自己的体会与发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突然发觉可以从奇丽二字入手,抓奇字可以感受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抓丽字,可以欣赏德国优美的风景,积累语言,奇丽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点。

有了这样的体会与发现,在教学时,我从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来组织教学,紧扣‚奇丽‛二字,引导学生体会德国景色的新奇与美丽。

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新奇‛的景色,学生在理解‚奇‛字的基础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顺势抓住三个‚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景色的新奇与独特之处。

接着,我由女房东与作者的对话,过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领学生感受德国美丽的景色,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语,想象奇丽的景色,同时朗读贯穿始终,学生入情入境地感觉德国的奇丽景色,积累优美语言。

至此,难点尚未突破,如何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引导学生体会的同时,又从中受到教育呢?于是,我问学生‚仅仅是花造就奇丽景色的吗?(不是)那还有什么呢?‛问题一抛出,大部份学生找到了答案,成功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只有置身于其中,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学生被带入文段中理解这种境界,我又趁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解到受到启示与教育,感觉较深。最后由这种境界,点明这就是奇丽景色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回到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从课文中感受到了这个有着奇丽景色的民族的奇特性,最后,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后重游故地的感受,‚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从而再次突出主线。

最后拓展时,我本想让学生收集资料,办个专题汇报,但考虑到课后费时较多,难以实现,我就想:学校不正在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吗?我为何不从课文的不同角度向学生推荐书籍呢?于是,我推荐了《德国印象》、《再返哥廷根》、《剪掉一半的窗帘》、《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学生可以从这些文章中了解季老,感受德国人的境界。

课上完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材钻研不够透彻,教案不熟,是本堂课最大的问题。不熟教案,我未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心灵唤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鸣,也没能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还未能很好的展示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2、未能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是前一个问题的后遗症,因为不熟教案,所以我被教案禁锢,被教案牵着走,当学生的表现与我的预设有偏离时,我不能灵活处理,只能机械地按教案流程走,掐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如:体会新奇与美丽的景色这一环节时,我问新奇在哪,学生找到的却是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我没有顺水推舟体会‚美丽‛二字,而是将学生的答案压下,继续品味新奇,使课堂有了牵强的感觉。

3、没有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达出来。例如:抓住三个‚都‛深入体会德国新奇的景色具体体现在哪时,我没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来,而是自己一股脑儿说出三个‚都‛,这样,学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体验,无法进入情境。 这一堂课讲下来,收获颇丰,同时,我也更深刻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断磨砺和成长。特别感谢小姿和同组的老师们给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我会记住:用心,才能做好!

第13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词语“妒忌、军令状、自有妙用、呐喊、果然、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意思。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等人物的特点,通过研读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

运用“研究性阅读”学习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并用“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长文短教法”:先快速弄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结果,再由结果切入重点——诸葛亮神机妙算,重点剖析“借”箭成功的原因,从中认识人物特点。“重难点突破法”:由课题直接进入课文内容——“草船借箭”的原因与结果,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结果?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感知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感受借箭的经过,感悟课文人物形象。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感悟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的宽广胸怀。

2、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前准备:

1、假期已经布置学生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中的经典故事,感受书中典型人物形象;课前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

2、课前预习要求: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初步了解“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与结果,初步认识人物特点,画出文中重点句子,圈出难句。

3、制作《草船借箭》的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草船借箭》影片的短片。 教学过程:

一、导新,理解课题(创设情境,感悟精彩)

老师在课前五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从画面感受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 老师导入【课件展示《三国演义》图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了发生在什么时期的故事?书中哪个故事、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学生: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诸葛亮、曹操、关羽、周瑜等。

【老师展示课件:三国鼎立的示意图片】

2、导题:书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中,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

→板书课题:19 草船 借 箭

3、释题:

【课件展示:文中图片,并出示课题19草船借箭 】 .师问:草船是什么样的船?谁向谁“借箭”?“借”到了多少? →学生:指装满草靶子的船。诸葛亮向曹操“借”到了十万多支箭。 →老师引导:这就是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件出示歇后语: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2)师问:诸葛亮“借”箭还给曹操了吗?→学生:没有! →老师引导:这真是“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课件出示歇后语: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二、授新,感知内容(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一)弄清“借箭”的原因(学习1—2段)

1、导入课文: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具体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2)有一天,周瑜借商议军事的机会,命令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陷害他。 →师问:诸葛亮是推脱?还是爽快答应? →学生:从容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

师问:诸葛亮明知道周瑜是故意为难他,陷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答应他三天内完成任务?联系时代背景来答。

【→老师展示课件: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周瑜)各据一方,互相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他们联合抗曹时发生的。】(并用课件展示“三国形势图”)

→学生(老师点拨):当时处在刘备和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时期,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联合抗曹,并不点破周瑜的诡计,还答应他三天完成任务。

→师问:周瑜听了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后,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课件展示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用弓箭最好。”(脱口而出)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心中暗喜)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从容一笑) “十天造得好吗?”(迫不及待)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将计就计)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试探) “只要三天。”(胸有成竹)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威胁)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态度坚决)

“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学生交流:(1)周瑜高兴极了,赶紧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2)如果诸葛亮完不成任务,可以处罚诸葛亮。

→老师解释“推却”:推辞,推脱。“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3、老师:师导:同学们从以上的精彩对话中,认识了周瑜、诸葛亮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周瑜妒忌心强,为了陷害诸葛亮,假公济私,是个心胸狭小、心狠手辣的人;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为了联吴抗曹,不计个人得失,是个胸怀宽广的人。

→老师展示课件: 诸葛亮

胸怀宽广

顾全大局 周瑜

心胸狭小 心狠手辣

→老师小结(同时课件展示):这就是 【“草船借箭”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并陷害他,诸葛亮从容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了军令状。】

(二)揭晓“借箭”的结果(学习第10段)

1、老师导入: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能否完成任务?文中哪段点明了结果? →学生交流:文中第10段点明了结果:诸葛亮第三天如期交箭。

2、老师:这时周瑜什么反应?请全班同学齐读周瑜的话(读出他叹息与佩服的心情)。

→学生齐读句子【课件展示此句】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

→板书:

诸葛亮

神机妙算

3、师导: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回答。 →老师完善词语意思:

【课件展示——神机妙算:神机,灵巧的心思达到神奇的程度;妙,巧妙;算,谋划。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判断情势,决策高明。】

(三)体会“借箭”的过程(学习3-9段)(重点突破)

→老师切入重点,提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把最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语段画出来,用心体会。

1、师导:诸葛亮首先预算到了什么呢? 找出文中词句。 →学生交流:(1)首先,诸葛亮三天前就算到了第三天早上江面会有大雾;(2)从6-7段中的两个句子【课件展示此两句】: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导: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有什么才能? →学生总结:会看天象,知天文。

→老师板书:神机妙算 知天文(三天后必有大雾)

2、老师深入:诸葛亮为什么在大雾天气邀请鲁肃呢?

→学生交流:(1)只有江面有大雾,诸葛亮叫鲁肃准备的草船才敢靠近曹军水寨去“借”箭。(2)因为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能放箭,这样才能“借”到箭。

→老师: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读句子(老师展示课件)【——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导:诸葛亮早就意料到了有大雾时,曹操不会出兵,只会射箭,他用草船借箭的计划马上要成功了。所以(课件展示此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句中的“虚实”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算准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学生交流:(1)“虚实”指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上雾大,不了解对方的情况。(2)诸葛亮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一定会射箭。

3、老师紧紧扣住“笑”字提问:全文只有这个地方写了诸葛亮“笑”着说,他此时在笑谁?是什么样的笑?

→学生思考交流:(1)他在笑自己的神机妙算。(2)他在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是讽刺、轻蔑的笑,是一种嘲笑。

→老师板书:(笑)识曹操(胆小多疑

不敢出兵)(神机妙算)

→师导:说得真好!请全班同学当一回诸葛亮,齐声对曹操说这句话,注意读出嘲讽之情。(学生齐读)

→师再深入问:他此时心里还在笑谁? 又是怎样的笑?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点拨):他还在笑周瑜。因为周瑜本想借“造箭”来陷害他,还用各种方法阻碍,却被他一眼识破了;而他将计就计,利用大雾天去曹营“借”箭。现在,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所以他笑了。这是一种轻视的笑,骄傲的笑,胜利的笑。他真神啊! →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对着周瑜读这句话。

→学生读:要求学生读出轻视、骄傲、开心之情。

→老师板书:(笑)识周瑜(心胸狭小

自不量力)(神机妙算)

4、老师深层导入:这还是感谢的笑!用笑声告诉鲁肃:谢谢你帮助了我,我们的计划就要成功了!你不用担心的!如果没有你帮助我准备草船,我的计划不可能成功!→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鲁肃帮助诸葛亮的语句。→请按小组分角色朗读,要读出鲁肃的忠厚,诸葛亮的信任;老师读旁白。 【课件展示段落: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老师导入:鲁肃可是周瑜派来探听情况的, 诸葛亮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要请他帮忙?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交流:(1)鲁肃是东吴周瑜手下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厚、守信。(2)诸葛亮知道:为了联合抗曹,顾全大局,鲁肃一定会帮助自己。

→老师:文中的“自有妙用”“果然”是什么意思?“果然”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1)“自有妙用”指自然有它巧妙的用途,文中指草船的妙用是用来向曹操“借”箭; (2)“果然”是结果与预料的相符合,文中指鲁肃向诸葛亮叮嘱的那样,没有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果然”说明了鲁肃忠实守信、顾全大局;也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识人心! →老师导出:是啊,诸葛亮神机妙算,如果没有鲁肃的帮助,借箭计划就会落空!当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课件展示此句)这时,诸葛亮怎样回答?

→学生读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课件展示此句)

→师问:鲁肃为什么“吃惊”?→学生大胆想象,交流:担心与害怕雾大,敌人反攻。

→师导:诸葛亮面对这么善良、顾大局的鲁肃,对鲁肃的笑是感激的,是忠厚善良的。再请一位同学来对鲁肃笑着说这句话,笑出感激,说出感谢!(→学生读) →老师导出: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看懂了鲁肃的心。所以,他对鲁肃笑了。 → 老师板书:(笑)识鲁肃(忠厚守信

顾全大局)(神机妙算)

5、老师小结:诸葛亮笑得真好:嘲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傲笑周瑜心胸狭小,自不量力;善笑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他自信地笑出了自己识人心、知天文。

6、领悟诸葛亮“懂地理” →师导:再请同学们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他还自信的笑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诸葛亮还笑自己懂地理,科学地摆船受箭。 →师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知晓地理常识?→学生找出文中句子。 【课件展示句子:

(1)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2)“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 „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1)因为江上有雾又有风,二十条船容易散开,所以要连起来,也容易受箭;(2)因为曹营在长江北岸,又靠西头,周营在南岸,靠东头,所以,草船靠近曹营时,船头直接向西,一字排开,既节约时间又容易受箭;(3)受箭后,又掉转船头向东,让另一面受箭后,船身也平衡了,受满箭的草船刚好直接开往东头南岸的周营,既节约时间,又顺风向与水流方向。所以,二十条船像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科学地利用地理位置,真是神机妙算啊!

→老师:他根据长江的地理位置,安排周密;怪不得他笑得那么自信,请全班再当一回诸葛亮,齐读(课件又展示此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板书:(笑) 懂地理(船头朝向,顺风顺水)(神机妙算)

→感受画面: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受箭的示意图,其余同学画在稿纸上。 →老师与学生:一起点评、指正;→【老师展示课件:受箭示意图】

7、感受“草船借箭”的整个经过

→老师:正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他才笑得那样自信与开心,草船借箭才得以成功。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经过。

→学生交流【老师展示课件】: 准备草船→连船→朝北岸曹营开去→靠近曹营→船头朝西(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船头朝东(调转船头)→再受箭→开回南岸周营(满载而归)

三、课堂训练,感受人物特点

→老师【播放影片《草船借箭》的片段】: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诸葛亮“借”箭的精彩画面,感受人物特点。请同学们思考:用四字词语形容诸葛亮的才干。 →学生交流: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

四、课堂总结,感知全文重点

→老师总结课文内容(同时展示课件:“板书设计”):我们领略了诸葛亮“草船借箭” 的英雄气概,从文中诸葛亮一次“笑”感受到他的神机妙算:(1)他自信地“笑”自己知天文,能预测三天后江上会有大雾;(2)开心地“笑”自己识人心,嘲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傲笑周瑜心胸狭小,自不量力;善笑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3)高兴地“笑”自己懂地理,他算准地理位置,科学合理地摆船受箭。因此,他利用草船“借”箭,轻易取得了成功,真是足智多谋啊!他这次行动为赤壁之战准备好了大量的箭,以三万军士战胜了曹军的八十万大军,为蜀吴两国联合抗魏立了大功!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请大家去读读他的故事。品读名著,你会有很多收获。

→领会本文结构:本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描写生动,用词准确、精练,内容精彩、感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领悟本文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或选择《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与同学交流。

第14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一、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谁能说出我国的四大名著有哪些?

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师:好,现在我们在增加点难度,谁能说出四大名著以及它们的作者?

生:《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 师:其中哪一部是智慧之书,谋略之书?

生:《三国演义》。

师: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人物或是故事么?

生:曹操、刘备、关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生词),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开火车读

师:通过读课文,文中那些自然段写了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以缺箭的名义设计让诸葛亮造箭(1-2);经过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其中包括为借箭做准备3-5,借箭的经过6-9);结果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那么周瑜跟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人呢?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课文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将周瑜的话与诸葛亮的话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出来。

师:通过读周瑜的话,你认为这里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奸诈,阴险,妒贤嫉能

师: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

师:通过读诸葛亮的话,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聪明,懂得将计就计,对事胸有成竹,立军令状

师:你们认为军令状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

师:(出示句子)为什么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思考: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如果你是周瑜你会怎么想?

师:既然已经接下这个认为,就应该为造箭做准备了,请大家读3-5自然段,看看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

师:(出示句子)当诸葛亮不让鲁肃吧计划告诉周瑜时,鲁肃“果然”没提,从这个词中你感觉鲁肃是个怎样的人?

生: 忠厚守信、顾全大局,可以信赖

师: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所以才向他借船也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的事,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什么的特点啊?

师: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一下借箭的过程也是本文的重点,之前有让大家写出借箭的过程,哪位同学能够起来说一下?

师:连船——靠近曹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调转船头——再受箭。 师: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师:诸葛亮神在哪里又妙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

第15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赵县职工子弟学校六年级3班刘泽兵 今天我贪婪的读着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其中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发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于自己,于是他一心想把诸葛亮置于死地,周瑜就想出一计,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阴谋,不但满口答应了他,还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保证就能造出十万支箭。果然,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借”了十万支箭,当周瑜知道了诸葛亮的借箭详情后,对他称赞不已、自叹不如。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今天读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发现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他顺利地完成了周瑜交给他的任务,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推测第三天有大雾,实操君不知虚实,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来回地调换,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了„„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鲁肃和曹操的性格。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了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

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通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我们要向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向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第16篇:草船借箭

19 草船借箭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生字。

2、分角色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磁带、录象带、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引入、板书课题

读导读,明确本组的训练重点。

板书课题:草船借箭,提问:从题目中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步理解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先听课文录音,然后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提问: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的那一段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播放录象,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进行初步的理解。 3、找出重点、深入理解: 利用录音磁带听课文录音。

指名朗读第三段,边听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诸葛亮是怎样用草船借箭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投影片的自学提纲,组织小组讨论自学。诸葛亮借箭选择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什么方法?

诸葛亮约鲁肃去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哪些语句证明诸葛亮的分析判断是正确的?

曹操是怎样知道上当的?军士们高喊的话包含什么意思?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2、检查自学情况:

放草船借箭的录象,让学生亲临其境的感受借箭的情景。

引导学生谈谈对本部分的理解,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选择对人物理解最深刻的一个进行朗读练习。 3、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课文的其他部分: 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这些准备工作是委托谁做的?为什么诸葛亮对鲁肃的分析是正确的? 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周瑜设了什么计来陷害诸葛亮?

你从诸葛亮的“愿立军令状”到周瑜的“很高兴”体会到什么? 总结交流自学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补充总结。 4、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几个?

四、课堂练习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草船借箭的经过,起因及结果,体会到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有胆有识。

六、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妒忌(起因) 诸葛亮

借箭(经过) 大雾漫天 直到 去 一定不敢 摆开 攻 放箭如雨 逼近受 顺风顺水 飞 回

自叹不如 结果 如期交箭

七、作业设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兴趣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1、课文为了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着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找一找,读一读,归纳一下。

2、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这样首尾呼应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不仅在整体上注重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且在每一故事清节也都注意了这一点。结合思考练习3,自学讨论。

4、学生教师评价。

三、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重难点的字,如“惩、寨”是翘舌音,并注意字的间架结构。2、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3、小练笔:

运用从本课中学习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件事写你周围熟悉的一个人,要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诸葛亮这个形象之所以刻画的鲜明典型,是因为作者注意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在写叙事作文的时候,在叙事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妒忌(起因) 诸葛亮

借箭(经过)

自叹不如 结果 如期交箭

六、作业设置

书写生字词,继续完成小练。 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的。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三国的故事,讲一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课时,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抓住诸葛亮的“笑”,通过这一“笑”的理解,理会《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如周瑜的心胸狭窄,疾贤妒能,曹操的疑心重,用兵谨慎,鲁肃忠厚守信,从而深刻地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第17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第18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诸葛亮,他神机妙算,即懂天文,又懂地理,还知人心。他知道周瑜的险恶、嫉贤妒才;知道鲁肃的忠厚诚信;更知道曹操的谨慎多疑。他对每个人都了如指掌,所以,他可以借到这十万只箭。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他十天早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但是诸葛亮足智多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十万只箭三天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就像周瑜一样。而诸葛亮却心地善良,而且善于动脑,有困难会及时动脑,很快想出解决的办法。那为什么我不能呢?现在我明白了,我们要善于动脑筋,遇到困难要镇静,要好好把心静下来仔细的思考思考,这样就会想出来了。嫉妒心不可有,有了嫉妒心,好人也变坏,像周瑜那样,心里嫉妒心很重,想方设法的要陷害诸葛亮,有时还会把自己给害了,这就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嫉妒心重会使一个人的心变黑,有时还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我们不能有嫉妒心,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第19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读了《上下五千年》的草船借箭,知道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

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读了《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我自己——小肚鸡肠,有时也会产生妒忌心。如果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去分析原因,找出错在什么地方,相反,把考得好的同学的卷子拿来,东找西看,希望能找到一些错误,将分数与自己拉平。这事看起来虽小,

但其实这也是藏在我心灵深处的妒忌心。

第20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案

五图小学

刘淑霞

201004

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

2、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答题内容。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委托

疑惑

弓弩手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二、我会填

十万(

)箭

一千( )草把子

二十( )船 六千( )弓弩手

一( )快艇

一( )扁舟

三、我知道

1、《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中有关情节改编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

),(

)、(

)、(

)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

),有派兵进攻(

),于是,(

)和(

)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2、《草船借箭》写周瑜忌妒(

)的才干,要(

)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

)“借箭”,挫败了(

)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

).

四、我不解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的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的最精彩?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3、你认为文中的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是怎样的人?

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课堂检测

一、我会写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二、我会连

曹操南下 尽是计谋

诸葛亮立军令状 有借无还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 来得凶败得惨

草船借箭 面不改色心不跳

诸葛亮开口 糊里糊涂

三、我会填

1、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想( )。

2、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心里想( )。

3、鲁肃看到大雾,心里想( )。

4、诸葛亮看到大雾,心里想( )。

四、我会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妒忌————————————长叹不如

第三天四更

大雾漫天

知天文

有胆有识 诸葛亮:才干

头—尾—头

顺水顺风

晓地理

才智过人

鲁肃同去 ,只管…….

善知人 十天造箭十万支——————————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

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读草船借箭有感
《读草船借箭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