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手机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1 20:56: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手机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刘可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文澜路99号 21004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号:A 摘要:手机网络在逐渐高职院校学生中普及。本文阐述并分析了手机网络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利用手机网络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创新德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 手机网络 思想政治

Abstract:The mobile phone network popularizes among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gradually.This paper has pointed out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mobile phone network o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ut forward some advice on how to utilize mobile phone network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innovative moral work.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mobile phon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随着3G时代的到来,触摸屏技术以及QWERT键盘技术趋于成熟,手机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终端之一,手机网络功能日益突显,功能逐步成为刺激我国互联网用户增长的新增长点。[1-4]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一年内增加了1.2亿,已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有3070万,占整体网民数量的8%,并呈增长趋势。与传统电脑相比,手机网络凭借资费低廉实惠、内容及时快捷、沟通随时随地三大功能,被誉为“迷你型电脑”,备受广大在校学生的青睐,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报告》中数据显示具有大专学历的网民占总体网民的比例为11.4%,略高于本科学历1.1个百分点。

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功能浏览网页,下载软件,收听音乐,看视频、电子书,玩游戏,收发邮件,聊天,网上购物,写博客(空间、微博)等十几种活动。手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从生活、学习、思想和行为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用手机网络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5-6]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对手机网络的依赖也较为明显,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引导学生对手机网络功能的使用,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不良影响,既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创新点。

1.手机网络的特性及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手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在深入了解它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手机网络的特性可以总结为私密性(private)、便携性(handy)、开阔性(open and numerous)、和实惠性(economical),首字母可以缩写为“phone”,即手机的英文单词。

1.1便携性(handy)

手机网络这一特性是一般电脑所望尘莫及的。手机体积只有手掌大小,便于随身携带。使用手机上网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需要任何接入设备,一个按键足以解决所有问题,方便灵活,更新了学生的娱乐方式,成为学生书包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学生可以从中享受“快餐式”上网的乐趣。

在课堂上、图书馆内、宿舍里、食堂里,甚至在校园的路边,都可以看到手捧手机上网的学生。学习由于手机网络的存在而变得支离破碎,学生注意力下降,荒废了时间,学习效率低下。近几年兴起的“开心网”、“校内网”等网络游戏,更是将手机网络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天天泡在手机网上,不是在保护自己的菜不被偷就是在偷别人的菜,甚至在夜间设置闹钟定时起床收菜,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生活规律打乱,睡眠不足,缺少正常的户外活动,不仅耽误学习,更是影响身体健康。

1.2开阔性(open and numerous)

众多的SP运营商在手机网络平台上提供网页浏览,聊天视频,音乐下载,联机游戏,网上购物等功能,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感染力极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最及时的资讯,最流行的音乐和最炫酷的游戏,众多的优质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共享。学生查阅资讯更加快速和便捷,与外界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QQ、MSN、移动飞信、天翼live、手机版论坛、手机淘宝,使得沟通无限,拓展了学生交流的范围,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缓解了由学习、生活、就业、交友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手机网络迎合了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刺激冒险,享受平等互动式的交流的心理特征。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走向成熟,在完全开放式的海量资源面前,反动、迷信、垃圾、恐怖、诈骗、庸俗、淫秽信息也在不断的冲击着学生的思想,极易造成学生认知、思想、行为、意识的扭曲。同时,这些低俗网络资源缺乏行为规范和有效的监管,在网上屡禁不止。根据新浪网调查显示[7],中国电信天翼3G手机下载1.52MB音乐MP3耗时19秒,平均达到80KB/s的高速下载,是2G手机上网速度的几十倍,和普通2M宽带速度差不多,低俗淫秽图片视频可以闪电般下载到手机上。由于蓝牙技术和红外线技术的普及,这些图片视频可以在学生中间迅速传播。即使一个学生手机因为受到限制不能使用,使用其他同学的手机也可以浏览这些内容,更是加剧了这些精神垃圾的传播。

1.3私密性(private)

手机体积小,在使用时不易被发现。手机屏幕也较小,在使用手机上网时,其交流内容也较为私密,不易被其他人所关注。手机上网交流形式仅限于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尊重了学生的隐私,符合学生追求个性化的生活的理想。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宣泄自己的情绪,且不会被其他学生发现。

学生长时间通过手机网络交流,久而久之取代了和社会中其他人的正常的面对面的交流,导致无法适应真实的社会,容易引发孤独抑郁等心理疾病。由于手机上网的准入制度较为宽松,在虚拟世界中道德约束较少,学生可以在论坛上随意发帖攻击他人,或者进行人肉搜索,都可以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容易导致学生责任感缺失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

1.4实惠性(economical)

3G的到来,各家通信公司都下降了资费,包月套餐普遍降幅达2/3,最便宜的5元包月流量可达30~50MB,相当于浏览3000~5000个普通网页,且没有漫游费。学生在本地时可以通过电话交流,到外地可以借助手机网络聊天。正是由于资费低廉,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所以在大学中普及率很高。

一些低俗视频,图片在手机网络靠追求点击率从而赚取广告费,而点击观看却是免费的,这些免费信息却最容易吸引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极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手机网络的对策

手机网络的这些新特性,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高职院校在深入的了解手机网络影响下的学生思想状态下,也应与时俱进创新德育工作,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1加强学生思想意识提升,促使学生尽快成熟,辨别美丑

通过开设文化修养课程,与时俱进的人文素质讲座,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班会专题研讨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影响和不健康手机网络的污染,更不要成为罪恶的传播者。利用舆论监督,加强对手机网络认识的疏导,而不是一味禁止。提倡在学生中间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2.2制定手机上网监督机制,填补法律、道德的真空地带

将传播不良手机信息等不良电子信息的危害行为在学生手册上明确相应的处理规定。学校还应制定相应制度限制在教学时段使用手机上网功能,降低手机网络带来的危害。在教学场所、宿舍区和宣传栏张贴海报、标语,宣传手机网络道德,对不良网络内容予以曝光,揭穿其中内幕,使学生提高警惕,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2.3实现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

学校可以创建校园手机网络平台,教师通过平台发布信息、掌握学生动态和与家长保持沟通,家长通过平台了解学校、学生的状态,学生通过平台及时与学校互动,实现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很多手机里面都有GPRS定位功能,家长老师也可以通过此项功能随时关注子女学生的行踪。

2.4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手机网络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建立校园网络手机平台,开发手机图书馆借书,手机收看电子书等项目,方便学生借阅书籍,提高书籍的使用率。开发网上答疑项目,老师可以在线辅导学生学业,促进学业的同时,也师生关系。将精彩的学术视频放到手机网络上,让学生共享文化盛宴。让手机网络成为承载文化,成为传播文明的新载体。积极探索开展手机网络的各种新活动,比如手机网络文学大赛,手机播客/博客/微博大赛,手机摄影、视频大赛,开辟校园论坛BBS手机版,鼓励学生发布健康、进步的言论,对消极、低俗、反动言论进行及时引导、疏导和制止。

参考文献

[1]曹丹,杨清.大学生与手机互联网.东南传播,2009,1:149~152 [2]赵兰香等.洲际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探讨.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9:311~314 [3]周礼春.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9,4:96~98 [4]徐华.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6~27 [5]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2009,3:99~101 [6]方海峰,梁金玉.手机短信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成人教育,2008,7:49~50 [7] http://www.daodoc.com/ 作者简介:

刘可(1981.11-),女,汉族,江苏南通人,讲师,硕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07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07年9月至今工作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系电话:18951690270,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文澜路99号,邮编:210046,电子信箱:liuke@njcit.edu.cn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

网络生活对高职学生影响与高职院校对策的研究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高职院校政工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状况及对策研究

党史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媒体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手机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手机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