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心墙—暖文章

发布时间:2020-03-01 23:21: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心灵生活的三个维度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不是单独孤独的存在,就像宋代大儒程颐所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人荟萃了天地之间蕴涵精华,得到其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灵秀而具有仁、义、礼、智、信的本性,所以成为人必定要和世界进行广泛的沟通和联系,从而展现身、心、灵全面的特性。

“身”可以说是人的动物性,为了生存满足自己七情六欲的需要。“心”可以说是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特定文化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发展出道德、情感、责任、义务等社会心理特征。“灵”:人是万物之灵,既是万物中的一员,同时又独得天地之灵秀,从而具有“与天地参矣”的超越功能,这一功能就是人的“灵性”,它至微至神,可以含万物俱万里。

因此,从心灵的角度而言,人类是生活在彼此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三个世界的维度中:心理现实世界,社会文化世界和客观物质世界。

一、心理现实世界

主观心理世界和客观物质世界是辩证对立的两个基本的概念。说到客观物质世界,自然会想到它基本的定义:它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是独立于人的主观心理之外的,它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更改的规律。而主观心理世界则是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包括各种心理内容、心理过程和人格,在多数人的心目中,仿佛就是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任意进行变动,但是其实不然。

人类主观心理世界中的种种内容、过程、特点也有着自己不可更改的规律,这些有规律性、不可任意改变的心理内容,以及这些心理内容构成的心理世界,构成了我们心理活动的背景,我们把这些成为心理现实世界。“现实”一词的意义就是指它们具有实在性,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相对于客观物质世界而言,主观心理世界也具有自己独特性和规律性。 心理现实世界有自己基本的结构 心灵的发展成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个人的生命始于一种尚未演变分化的整体之状,随后,犹如一粒种子发芽成长为一株株无一样,个人的心灵也展开自己成长、分化和成熟之旅。宋代学者程颐也说过“心譬如谷种,其中具生之理是性,阳气发生处是情”,心犹如是谷物的种子,其中蕴含的生长道理就是本性,而阳气触发种子生长好比是情感。所以做为个人,其心灵自然会发生发展成熟的,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心灵成长需要营养 心灵注定要发育成熟,正如身体注定必然会发育成长一样。然而,正就像身体为了健康地发育成长需要适当的饮食和锻炼,心灵为了健康地成长成熟也需要适当的生活经验及教育。正像由于饮食不当,或者缺乏锻炼,身休会变得发育迟缓、畸形、病态一样,心灵由于缺乏适当的生活经验及教育也会变为扭曲的心灵。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理论把人类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

其中后三者是精神心理的需求,在人类心灵的健康成长成熟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心灵有其独特的结构

荣格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灵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心灵由若干不同的然而彼此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我们可以从中区分出三个层次,这就是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意识

意识是伴随着人类的智慧成长而逐渐出现的,意识是我们心中所能意识到的部分,而相对应,无意识是我们心中所意识不到的部分。其实意识,只意味着较多地意识,较少的无意识,而无意识,只意味着较多的无意识,较少的意识,两者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尤其是在我们睡觉或是做白日梦的时候。 个人无意识

任何你曾经体验过的东西都不可能彻底的消失,当它们无法为你的自我所接受也就是当它们无法进入意识的时候,它们就会被迫进入你的个人无意识之中。个体无意识是我们精神中作为储藏个体经验的意识部分。在个体无意识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情结,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在无意识中有彼此联系的情感、思想和记忆(情结),任何接触到这一情结的词语都会引起一种延迟反应。对这些情结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他们就像完整人格中的一个个彼此分离的小人格一样。它们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驱动力,而且可以强有力的控制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集体无意识

对集体无意识的发现的重大意义使荣格成为上世纪最卓越的学者之一,荣格也由此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的,个人因而是同往昔联结在一起的,不仅仅与自己的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连。确立精神在进化过程中的这一位置,是荣格的卓越成就。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之间的区别在于:个人无意识有那些曾经一度被意识到后来又被忘却了的心理内容组成,而集体无意识是整个人类的遗产,它是祖先们的馈赠,它蕴藏着各种各样的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s),而正是这些原始意象中蕴含着最为野性的能量。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的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原型是普遍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继承者相同的基本原型意象。 心灵有自己特定的功能

荣格分析心理学把心理的机能分为四种: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思维机能由相互连接在一起以求得出关于问题的总体概念或者解释的观念构成。思维机能是一种寻求理解事物的智力机能。情感机能是一种赋值机能;情感机能根据观念所唤起的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感觉来决定接受一种观念,或者拒绝一种观念。荣格说,思维机能和情感机能是理性的机能,因为它们两者都需要做出判断及行为。在思维中,人做出判断来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联系。在情感中,人做出判断来决定观念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厌恶的;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是激动人心的,还是乏味无聊的等等。 感觉机能是感官知觉机能,通过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源于身体内部的知觉所受的刺激而产生的所有的意识经验组成。直觉机能宛若感觉机能,是一种即刻被赋予的经验,而不是作为一种思想或者情感的结果而产生的经验,它不需要做出判断。不过,直觉不同于感觉,因为具有直觉机能的人不知道直觉从何处而来,或者不知道直觉是怎样出现的。直觉只是“蓦地”出现。感觉始终可以通过指出刺激的源泉来加以解释,“我感到牙疼。” “我看到一头鲸。”但是,当人有种直觉或者预感到某种事情将要发生时你问他,他怎么会知道?他只能回答“我心里感觉到了。”或者“我就是知道。”直觉有时也被称为第六感觉,或者超感官知觉。

荣格为四种机能曾下过简明扼要的定义,其定义如下所述:“与意识借以获得其指向经验的倾向性的显而易见的方式相对应的机能可以划分为四种:感觉(即感官知觉)告诉我们某种事物存在;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感到愉快;直觉告诉你它从何处而来,要到哪里去。”。

心理现实世界的觉察成熟程度差别巨大

虽然心灵有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对其背后的规律是一种茫然不知的状态,极端的情况下,那些我们未知的心灵规律会变成我们心理健康破坏性的力量。比如,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会出现心慌出汗的身体反应,但是恐惧症的患者,会把这种身体上的反应作为自身有严重疾病的征兆,而四处求医。

虽然我们的心灵整体是由我们可以觉察的意识和广阔无垠的无意识组成的,但是意识主体主宰着我们的日常思考和行为,对无意识的探索和领悟,是心灵成熟和深邃的重要途径,但是人们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是千差万别的。由于多种原因,很多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经验被排除在意识之外。首先是记忆和知觉,有一些事我们不必去记住,比如早上起床后是先穿袜子还是先穿鞋。另外,我们会有意压抑那些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心理经验和带来痛苦的体验,这些构成了弗洛伊德言称的潜意识的内容。知觉也同样,只是它更难以察觉,某些时候当你只是看着一棵树或是一个站牌的时候,时间停止了,在那一瞬间,很多东西飞过你的大脑,他们穿梭而过,那一刻你的自我并不在,无意识接管了你。其次,在一个人心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功能决定自我允许那些东西进入意识。一个情感型的人的自我将允许更多的情绪体验进入意识,而如果一个人是思维型的,那么思想将比情感更容易被允许进入意识。这还取决于一个人个性化的程度,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自我将允许更多的东西成为意识,个性化本身就意味着意识的扩展。最后,这也部分的取决于体验本身的强度,强烈的体验可以攻入自我的大门,而微弱的体验可能轻而易举的被击退。

人们对心理实现世界的觉察是千差万别,差异很大的,因此也就产生了心灵成熟和心理疾病的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差异,人生境界的高低。唐代李翱说过:天性是由上天所赋予的,圣人得到了以后就不会再迷惑,顺应天性行事;情感是由天性的运动所产生的,一般百姓却沉溺于情感之中,而不知道其本源是天赋的本性。 个人的心理现实世界,受复杂因素的影响 父母的作用

首先,孩子在其生命的早期不具备自己独立的心理特征,他的心灵是他的父母的心灵的反射。因此,孩子的心灵必然会反射出其父母的种种心理问题。 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与父母连体的心灵关系开始弱化,此时,他开始发展自己的心理特征。当然,父母试图继续控制孩子的心灵发展的危险依然存在,他们替他拿主意,阻止他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个体化将会受到阻碍。 教育的作用

教师对其学生心灵发展方面的影响与他对于学生的智力和学术成就方面的影响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崭新的生活经验,滋养学生的心灵;通过拓宽学生的意识领域,觉察自己的心理现实世界,而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成熟。 社会的影响

时尚的变化与什么样的人格类型被人偏爱有关。在历史的一段时期内,人们会侧重情感技能的培养,而在另一历史时期内,思维则可以成为流行的机能。譬如,在远东,人们偏爱内向和直觉类型;而在西方世界,人们则重视外倾与思维类型。 遗传

遗传因素是造成心灵不平衡的潜在因素。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成为外倾或者内倾型人的强烈的先天性向,他会注定成为情感类型的人,而不是思维类型的人。

这些因素的影响,加上觉察能力的差别,做成了每个人的心理现实世界有极大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心理经验和现实刺激,不同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做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

二、社会文化世界

人从他出生的一刻起,就注定成为社会的一员,生长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世界中,在其中生老病死,在其中满足自己的物质和心灵需要;同时成为社会化的一员。社会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两个基本的成分。 物质设备

人因为要生活,永远地在改变自己的周围。在所有和外界重要接触的交点上,他创造器具(房屋,船只,工具,记忆武器等),构成了一个人工的环境。御敌、充饥、运动,及其他一切生理上的,精神上的需要,即使在人类生活最原始的方式中,都是靠工具间接地去满足的,世界上是没有“自然人”的。 精神方面

这部分包括种种只是,包括着道德上,精神上及经济上的价值体系,包括着社会组织的方式,及最后,包括着语言,这些我们可以成为精神方面的文化。只有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是人们依照他们的理智和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是塑造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工具。人工的环境或文化的物质设备,是机体在幼年时代反射作用,冲动面积情感倾向的实验式。人类在使用工具时养成了文化中所需的技术。神经系统也因此养成了一切构成社会中通行的科学,宗教,及道德的观念,情感及情操。这些心理历程还有一个重要的相配部分,就是语言,用来表达概念和价值观念。 标准化的身体上的习惯或风俗,也就是机体上较巩固的修正,是精神文化的最基本要素,和器物一起构成了社会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它们互相形成及互相决定。

三、客观物质世界

哲学上说的客观物质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的统一构成了“外部世界”或“物质的世界”,即客观物质世界。

但是我们现在是从心理的角度加以论述的,应该从与人类心理关系的角度来定义狭义的客观物质世界,也就是:没有与人类生理和心理需要发生关系的外部物质世界。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没有和个人心理发生关系的外部物质世界。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就此曾有论述: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世界上的大千世界,万物众多,在没有跟你发生联系的时候,可以说对你没有任何的意义,归于无归于寂。再者,电脑和网络先进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必需品了,而对于生活在深山中的农民,是天方夜谭,没有任何的意义。

总而言之,我们的心灵是生活在:心理现实世界、社会文化世界和客观物质世界的三个维度世界的,它们以同心圆的形式一次展开,而且辩证互动,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世界,而其中的心理现实世界是其核心,也是安身立命、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暖通文章

暖心句子

暖心城管

暖心服务

暖心工程

暖心谈话

暖心新年祝福语

暖心活动总结

暖心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大寒暖心祝福语

心墙—暖文章
《心墙—暖文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暖心文章 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