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品德与社会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4 01:38: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单元

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

单元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区公用设施及环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 快乐,爱护社区公用设施,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尊重并感激为社区服务的人们,珍 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娱乐及公益活动。

2.行为与习惯:养成爱护社区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自觉保护社区公用设 施、尊重社区里的劳动者的文明习惯,关心社区建设,积极为社区公益事业出谋献 策,做社区建设的小主人。

3.知识与技能:知道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了解社区的特点及发展变 化,喜爱并保护社区环境,能正确使用社区的各种公用设施,为社区建设尽自己一 份力。了解国内外不同地区人们的社区生活环境,感受不同地区的社区文化。 课时建议:7课时

1.我生活的社区

主题目标: 1.知道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认识自己生活的社区,了解社区的公用 设施及其作用,并会正确使用这些公用设施。

2.了解社区的经济、文化、自然特点,调查社区的发展变化,激发对社区的 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区公益、娱乐活动,陶冶身心,增进邻里之间的 友情,提高生活质量。

4.了解城乡社区的不同特点,感受其不1 同的社区文化。

一、我家在这里 活动过程

J.仔细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了解社区中的公用设施,它们的功能、式样、布局及管理状况,它们绐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与快乐。

2.可用拍照、绘画、记录的形式收集资料。

3.上网了解农村或城市社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教师准备:

全面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基本情况。收集有关城市、农村社区建设及发展的图文资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情境导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家住在哪里吗?

教师可出示自己居住的小区图片,介绍自己生活的小区,及社区里的公用设施.揭 示课题。

2.小组交流:你们的家住在哪里呢,想让老师知道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介绍自 己生活的社区。

老师注意指导学生介绍自己小区时,一定要介绍自己家所居住的小区的名称、位置及门牌号码,同时要介绍小区内最有代表性的公用设施,以及它们给自己的帮助,在情境中了解设施的作用。

3.全班交流:可用图片、绘画、文字展示各组交流成果。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 现自己生活的社区特点,激发学生对社区的喜爱之情。

4.交流其他社区,与自己生活的社区有什么不同。

5.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认识农村社区。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不同的社 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小华家住在青山镇王家村,这里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有哪些不同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如田园、农舍、水库、学校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激发学生对农村社区的喜爱之情。

6.教师小结: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 生活在社区里。不同地域的社区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城市社区繁华热闹,农村社区清新宁静。每个社区都有众多的公用设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活动要求:

引导学生客观地、正确地评价不同社区之间的特点,充分认识每个社区的优势和长处,避免同学之间的攀比,不能鄙视条件差的社区(或农村社区)。 活动拓展:

利用节假日,请父母带孩子走进农村(或城市),感受一下异域社区的特点。

二、我喜欢社区里的„„ 活动过程:

1.活动导人:今天我们举行一次“社区家庭运动会”,第一个项目是“齐心协 力——三人四足障碍赛”。请同学们自由组成“三口之家”参与活动。

2.同学们喜欢这一活动吗?其实在我们的社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有兴趣的活动。 (揭示课题)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向同学介绍我喜欢的社区活动,如:游乐场和健身场 的游戏活动、划莲船、踩高跷等等。

3.选择优秀活动在全班表演,并向大家推荐,如:健身操、踩高跷、模拟家庭障 碍赛跑、跳房子、扔沙包、跳橡皮筋、丢手绢、官兵抓强盗、棋类比赛等。

4.全班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区活动,2 大家一起学,一起玩。

5.教师小结: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还增进了邻里 之间的了解和友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活动要求:

此活动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交流各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并把学得的新游戏、新活动带到自己的社区中去。同时,也可根据情况让学生创编社区活动。建议此节课可在操场上进行。

活动拓展:

组织学生收集农村(或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资料,办一个展览,拓展学生视野。

三、社区的变化 活动过程:

(建议两课时连上)

1.阅读调查报告:先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第ll页调查报告,然后小组讨论,了解 社区的变化有哪些方法。

2.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归纳调查方法。

(1)拟定调查提纲;

(2)向爸爸、妈妈及居委会的爷爷、奶奶们访问,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历程;查阅 有关的照片及文字资料,对比今昔的变化;

(3)做好访谈记录; (4)学习撰写社区调查报告。

3.拟定小组调查活动方案,方案中要有调查时间,调查成员及分工,社区的名称、及调查方法等内容。 4.选择有代表性的活动方案,在全班交流,老师及时肯定每份活动方案的长处, 大家互相学习。

5.外出进行社区调查。

6.教帅小结:

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社区中的公用设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社区中的各种活动.给我们增添了无数快乐。从社区的变化中,我们更看到社区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天一天地提高,社区是我们值得珍惜的家园。

活动要求

以学校所在的社区为调查对象,具体指导学生参与社区调查的实践活动,学会调查的方法。

活动拓展

用学到的方法调查自己所在的社区的发展变化,并写成调查报告,·进行一次展示。

1.通过活动,学生是否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是否知道各种生活 设施的作用,是否会利用这些生活设施解决生活学问题。

2.学生是否掌握参观、调查社区的方法。

3.学生是否喜欢并能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4.学生是否对其他社区有所了解,并能找到社区的特点,喜爱自己生活

板书设计:

我生活的社区

我家在这里

我喜欢社区里的„„

社区的变化

3

2.身边的“朋友\" 主题目标:

1.知道社区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增强保护社区环境的责任和 能力,为社区建设献一份力。

2.知道社区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提供了保障,是我们的“朋友”。

3.养成爱护公用设施,保持公共卫生的好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用设施。

一、它们帮助了我们 活动过程:

1.小组活动: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有哪些身边的“朋友”?根据它们的形状及作 用,编成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

小组间开展找“朋友”竞猜活动,比一比,看哪一组编的谜语最多,找到的“朋 友”最多。

2.全班交流:讲述“我”和“朋友”之间的故事。身边的这些“朋友”与人们 朝夕相处,“朋友”给大家提供了不少的帮助,一定有许多故事,把印象最深的故事, 例如:在路灯下小伙伴们一块儿捉迷藏,在健身场玩游戏等等。以此种方式,感受公用设施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会公用设施对“我”的帮助。

4.“朋友”的功劳簿: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熟悉的公用设施及其作用,列成一个表, 编成“朋友”的功劳簿。为表达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可以将其形状设计得形象、生动、漂亮一些,可写也可画。

5.将同学们的作品汇集起来,办一个功绩展,在教室里展出。

6.教师小结:社区的公用设施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难以想象离开了它 们,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它们可真是我们离不开的朋友,因此,我们更应该爱惜它 们,给它们以回报,也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

二、公用电话的述说 活动过程:

1.听故事,谈感受:用表演或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公用电话的诉说”的故事内容,以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内心的共鸣。

2.全班讨论:如果我是这部电话,我受到这样的虐待,我会怎样? 3.教师展示一个社区公用设施损坏情况的调查结果,组织学生交流社区调查活动情况,了解各社区公用设施受损情况。

4.小组讨论:怎样帮助我们的“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一次帮助“朋友\"的活动。如:给居委会伯伯、阿姨写信,开展社区环境宣传活动等等。(在此只是研究方式,具体行动留在活动拓展中。) 5.组织学生展开想象,畅想未来社区会有哪些更让人喜欢的公用设施,把同学们 美好的想象,用彩色画笔描绘出来。

6.办一次未来社区展,展现学生对未来社区美好的憧憬。

7.老师小结:社区的公用设施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便利,是我们的朋友,爱护公 用设施、建设美丽的社区是我们每一个社区居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优美的社区环境是社区文明的窗口。

活动要求

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破坏公共设施,乱打“110”,不仅损坏了财物而且打乱 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从而感受保护生活设施对人们生活

4 的重要性。

活动拓展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一次帮助“朋友\"的活动,如:给居委会伯伯、阿姨写 信,开展社区环境宣传活动等等。

1.学生是否感受到社区公用设施给人们的帮助,是否对社区公用设施产生了感激之情。

2.学生是否产生了爱护公用设施,保护社区环境的责任感。 3.学生是否愿意并能积极参加保护社区环境的活动。 4.学生是否对建设美好社区充满信心。

板书设计:

身边的“朋友\"

它们帮助了我们

公用电话的述说

3.不一样的社区

主题目标:

1.知道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生活习惯不同,各具特色。

2.感受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社区文化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一、祖国各地的社区 活动准备:

师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全国不同地区的社区风情。

活动过程:

1.图片导人:教师展示教科书中的一组不同地区的社区风情图片。我国地域十分 辽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人们生活的社区也不同。你能讲几个这样的社区各自的特点吗?猜一猜,它是哪里的社区?沿河而居,以水为路是江南水乡社区的特点;依

山而建,错落有致是四川山地社区的特点;绿树红瓦,碧海蓝天是青岛沿海社区的特 点;以土为墙,聚族而居是福建古老社区的特点。

2.小组交流: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各地社区风貌图片,比较不同地区

社区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感受不同地区社区文化之美。

3.全班交流:讲述“我\"最喜欢的社区风情故事。

根据自己旅游经历或收集的资料,讲述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社区风情故事,感受不同地区的社区文化。根据学生的介绍,重点了解傣族竹楼的特点及傣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受少数民族的社区文化o

4.风情展览:用自己收集的图片,在黑板上办一个各地社区风情展览。

5.教师小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了各地各 具特色的社区文化,这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国外的社区

活动准备:

上网或查阅图片、文字资料,广泛观赏国外社区风情,感受不同国家的社区文化风情。 活动过程:

1.谈话导人: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人们生活的社区风格、社区文 化也迥然不同。走进不同国家的社区,想必一定异彩纷呈。

2.小组活动: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办成小报。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对不同国家社区的感受。

3.展示成果:全组同学一起将本组的成果贴在教室里,向全班同学展示,并介绍 本组活动的感受及体会。

4.欣赏美文: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美文,可以个别朗读,也可以自由 组合成一个小组诵读,开展小组及个人朗读比赛,通过诵读感受社区的美及社区人们心灵的美。

5.教师小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人们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生 活的社区也各具特色。不同的社区背后都蕴含着悠远的历史文化,具有无限的魅力,召唤着我们去探寻,同学们在课后可作进一步研究。

活动要求:

学生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大量收集不同国家的社区生活资料及公用设施的特点,感受不同国家的社区文化,锻炼自己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课堂上,学会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活动拓展:

举行一次“美文”欣赏会。指导学生收集反映思念故乡或社区生活的美文,组织 学生开展朗诵比赛,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感受人们美好的心灵和生活。

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社区

祖国各地的社区

国外的社区

第二单元

爱心温暖你我他

单元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2)有同情心和爱心,对 弱势人群特别关爱,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2.行为与习惯: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与邻里小伙伴发生的小矛盾。

3.知识与技能:(1)知道与邻里怎样和睦相处。(2)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 解社会的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3)了解老年人的心 理特点及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能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4)知道一些尊老敬老的政策。(5)能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 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课时建议:7课时

6 4.远亲不如近邻

主题目标:

1.了解各种邻里关系。

2.知道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3.学会处理与邻家伙伴之间的关系,知道共同商量、互相谦让,伙伴之间的小矛 盾就很容易解决。

一、谁帮我家收了被子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教科书中《谁帮我家收了被子》的内容录制成录 音故事。

学生准备:收集讲述自己家与邻居间和睦相处的故事。

活动过程

1.听故事:播放《谁帮我家收了被子》录音,导人。(若没有录音机.教师可口 述故事内容。)

2.互动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师小结:正如俗话所说:远亲不如近邻,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邻居的帮助。 教科书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邻里之间亲如一家人的故事。

4.阅读教科书23页的故事。 小组讨论:

(1)故事中邻里之间是如何:甄相帮助的? (2)故事中的“我”听了李阿姨的一番话后,为什么会流泪?当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5.班级交流。 6.教师小结:好的邻里关系会给我们带来温情,带来方便,使大家心里都暖融融 7.过渡语:还记得邻居与自己家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事吗?找自己的好伙伴说一说或演一演。

8.学生表演。

表演中请学生互评:你觉得他或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或他们的表演怎样?

10.现场采访

学生表演完后,教师现场采访表演的学生:当时你或家人有什么感受?当你得到邻 居的帮助后,或者邻居得到你的帮助后,你们两家的关系怎样?

11.教师小结: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这种相处是相互的.当你帮助别人越多 时,得到的帮助就越多。

活动要求

1.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特点来选择更适合的案例来代替教科书上 所呈现的故事。

2.教师不要强加给学生远亲禾如近邻的观念,要让学生通过听别人的故事.说发 生在自己生活中的故事来建立真实的情感体验。

3.学生在谈邻居与自己家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事时,切忌说空话、大话、假话。 没有可以不说,但不能编故事。

4.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交谈活动,从成人的角度说说和邻里之间相互关照的好 处。这一阶段学生产生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也就有了和邻里友好相处的愿望,那么,下一阶段的教学才显得真挚。

活动拓展

回家后为曾经与你家发生过矛盾的邻居做一件好事。

二、我和邻居小伙伴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邻居小伙伴之间发生矛盾的录像。

学生准备:整理讲述自己与邻居小伙伴友好、开心相处的故事。

师生共同准备:将教科书25页的三幅图编成三个小品。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在学校我们与同学一起学习、游戏,在家时我们与邻居小伙伴都干 些什么呢?

2.阅读教科书。

3.互动交流:自己和邻家小伙伴是否常在一起玩?在一起时干什么?

4.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知道大家都有自己要好的邻居小伙伴,你 们经常在一起学习、游戏,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5.班级讨论:

(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一位男孩因妈妈不让自己下楼与小伙伴玩,而感到苦恼的图。 (2)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男孩为什么感到苦恼?这样的苦恼.我们该怎么解决?

(3)请小组代表发言。

(4)教师小结: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确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将 自己的这种感受告诉家长,让他们能体会到你的苦恼,相信我们的爸爸妈妈会改变自己的这种做法。

6.小表演:表演内容为依据教科书25页的三幅图编成三个小品。

7.说一说:小品中的几位邻居小伙伴之间是怎样友好、开心相处的?猜一猜:他 们当时会说些什么?心情怎样?

8.过渡语:同学们也有自己的邻家小伙伴,能将自己与他们友好、开心相处的事 情讲给同学们听听吗?

9.互动交流:由2—3位学生讲述自己与他们友好、开心相处的事。

10.教师小结:大家和邻居小伙伴就像兄弟姐妹,彼此间相互关心、照顾,好的东西共同分享。

11.过渡语:天气有阴有晴,月亮有圆有缺,牙齿和舌头还有打架的时候,邻居 小伙伴也会发生矛盾。

12.看录像:录像可是教科书26页的内容,也可是教师自己拍摄的内容。没有录 像的学校,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教科书26页的内容。

13.交流发言:在与小伙伴相处时,如果产生了小矛盾,我们可以怎么做?还有哪 些小矛盾是我们自己可以解决的? 教师相机对学生的交流发言作评价,如:你这种解决小矛盾的方法很可取,相信你以后一定能与邻居小伙伴和睦相处等。

14.教师小结:当我们与小伙伴之间产生小矛盾时,我们应学会共同商量、相互谦让,这样矛盾就很容易解决了。

活动要求

1.教师在教学时,可依据自己对本班学生邻里生活的了解来选择更好的案例作为 “小表演”的内容。

2.本课是一节情感体验课,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帮助他 们认知如何对待自己与邻居小伙伴之间产生的小矛盾,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交往能 力,并形成正确的态度。

活动拓展

以“我与邻居小伙伴”为题写一篇作文。

三、多为别人想一想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将教科书28页中的三幅图制成放大的挂图或幻灯片。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在邻里生活中,有很多事如果不注意,是会给邻居添麻烦的。

2.小表演:(1)请学生交流教科书27页几幅图中发生的事,然后把它表演出来。

(2)演完后让扮演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观看的同学说一说:看了同学们的表演后有什么感受?

4.评一评: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5.班级交流:和邻里相处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注意?

6.教师小结:邻里之间有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如果大家都能多为别人着想. 就会减少纠纷,心情更愉快。

7.小组讨论:(1)教师出示自制的放大挂图,请学生说说图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他们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让你来处理. 你会怎么做?

8.全班交流。

9.教师小结:每个人多为别人着想,世界会更美丽。 活动要求

1.替别人着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换位思考的方法对于学生更是不容易, 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

2.活动中,教师应从本地特点出发,按照地域特点,将邻里间容易出现的一些矛 盾提供给学生,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再让他们身临其境去体验别人的感受与心情。只有这样,活动中的讨论、交流才是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才能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

板书设计:

远亲不如近邻

谁帮我家收了被子

我和邻居小伙伴

多为别人想一想

5.心里想着他们

主题目标:

1.能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2.对残疾人和老年人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3.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能尽 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4.知道一些尊老敬老的政策及设施。

一、走进残疾人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介绍残疾人自强不息、身残9 志坚的故事。

2.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到社会中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有:

(1)公共场所哪些设施是为残疾人而设计的?它们有何用途?

(2)社会为残疾人组织了哪些文体活动?

(3)社会中哪些地方贴有专为残疾人设计的标志,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

活动过程

1.谈话导人: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残疾人,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困难呢?让我们来体 验一下。

2.体验活动:我做“画”中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扮演生理上有不同缺陷的残疾人。

(2)请学生试着去完成教科书中的几件事情。

①与同学交流时不说话,只打手势。

②拄着拐杖走路。

③用一只手扣衣服扣子。

(3)填写教科书29页的“我的体验”。

3·互动交流:交流自己体验活动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对学生的交流发言作评价, 如:老师从你刚才的发言中感受到,你已真切地感受到如果只有一只手,做起事来很不方便,有的事甚至还不能做等。)

4·教师小结: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我们正常人想象不 到的困难。

5.互动交流: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曾经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健康的人,然而1998年在一次运动会上她因意外受伤,胸部以下部位完全瘫痪。受伤后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学生阅读教科书30页的短文《微笑面对一切的桑兰》,然后谈谈阅读短文后的感受。

6.教师小结:桑兰的确是一位坚强的小姑娘,她用无比的勇气面对一切,她以微 笑赢得了大家对她的敬佩o 7.讲一讲、演一演:你还知道哪些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可以讲一讲。也可以演一演。 8.交流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自强不息、身残志坚表现在哪些方面?

9.教师小结:这些残疾人,他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lO.过渡语:我们的社会十分关心残疾人。在很多地方,有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组织和设施。

11.阅读教科书。

12.班级汇报:

(1)请各小队的学生将自己调查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

(2)各小队代表将自己小队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小队代表 对本小队调查的结果的汇报情况,对各小队的调查活动给予评价。如:从第×小队的汇 报中,我感觉他们这一小队的调查很全面,调查很细致等。)

(3)互动菱流:从刚才各小队代表对本小队调查的结果的汇报中,你感受到什么?

13.过渡语:这么多人都在关心残疾人,你为残疾人做过哪些事呢?

14.全班交流:自己为残疾人做过哪些事?今后打算怎样关心身边的残疾人?

15.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和帮助残疾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活动要求

1.扮演残疾人的活动一定要注意气氛,不要搞成学生嘻嘻哈哈的场面。教师要引 导学生体验到作为一名残疾人在各方面会遇到的正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同时也要为学生提

10 供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机会。

2.在讲述残疾人怎样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故事时,尽量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例,

让学生明白虽然残疾人的身体是残的,但他们的精神与正常人是平等的,有些人还很高尚,他们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对学生所收集的典型范例要充分挖掘它的内涵,借助这些范例激发学生对 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这类残疾人的敬佩之情。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残疾人的生活从一个侧面进行体验,从而引发他们对残疾人的关注和理解。

活动拓展

学生分组行动,开展“我为残疾人献爱心”活动。

二、别让盲道生“盲点”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到社区中进行调查,了解一下社区中残疾人专用设施的使用情况。

教师准备:

1·把残疾人专用设施被占用的景象拍成录像。

2.澡前了解一下孩子们的建议书可写给哪些部门。

活动过程

1.导入:放录像,呈现出残疾人专用设施被占用的景象。若没有录像时教师讲述。

2.互动交流:从刚才的录像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3.过渡语:课前同学们到社区中进行调查,了解了社区中残疾人专用设施的使情况。能将你的调查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吗? 4.班级交流:学生将自己调查到的情况在全班进行汇报,然后交流自己的调查感 受。

5.过渡语:面对这些问题,大家都来开动自己的小脑筋,为这些残疾人专用设施 真正做到为残疾人服务出出主意吧1

6.分组讨论:寻求好的解决办法。

7.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将自己不能实现的“好主意”写下来,小组起草一份建议 书,将它交给有关部门。

8.小组商议:学生在组内商量建议书的内容、有关格式、准备写给谁o。

9.撰写建议书。 10.班级交流。

l 1.教师小结:相信你们的这些好建议,一定能让社会上的残疾人专用设施得以很好的使用,真正做到“为残疾人服务”。

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通过观察、采访,了解人老了以后,会遇到哪些困难。

教师准备:将教科书34页三幅图放大制成挂图。、

活动过程

1.模拟表演、导人新课:人老了以后„„

请学生将观察、了解到的人老了以后,会遇到哪些困难模拟表演出来。

2.现场采访:

采访扮演老年人的学生,请他们说说:自己现在心里想些什么?有什么烦恼?

3.小组讨论: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老年人在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

11 么?

4.互动交流:小组代表在班里进行交流发言。

5.教师小结:人老了以后在生活上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对于这些老年人,我们应 该多多关心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

6.过渡语:教科书里有几个小强和老年人在一起的镜头,咱们一起来看看。

7.互动交流:

(1)教师出示将教科书34页三幅图放大制成的挂图。

(2)请学生谈谈:三幅图表达了什么意思?你觉得小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人,你会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交流发言。教师相机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如:我们应该多站在老年 人的角度设想一下,你这样做他的心里会怎么想,自己这么做是在“尊重老年人”吗, 等等。

8.过渡语:看了这几个小强和老年人在一起的镜头,你想对小强说些什么? 9.班级交流。

lO.教师小结:听了大家说的这番话,小强一定会改变自己对老年人的态度,他会和你们一样成为一名敬老爱老的好少年。

活动要求

模拟表演时一定要注意气氛,不要搞成学生嘻嘻哈哈的场面。表演是次要的,主要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观看模拟表演,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活动拓展

走进敬老院:

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了解老人的生活,开展一次“尊老 敬老”的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去这一项活动,教师事先要让学生准备好调查提纲, 提醒学生要安静、耐心地听老人说话。学生在敬老院开展“尊老敬老”的活动时,教 师可予以指导。 板书设计:

心里想着他们

走进残疾人

别让盲道生“盲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6 都有一份爱

主题目标:

1.了解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

2.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体会人们对贫困等弱势人群的关爱。

3.知道“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对遇到困难的人伸出友爱之手,给予帮助。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教师准备:将教科书35页的故事制成录音磁带。

一、雷锋的故事 活动过程

1.谈话导人:教师出示雷锋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2.简介雷锋:学生谈完后,教师简介雷12 锋。

3.听故事:这有一则讲述雷锋助人为乐的录音故事,请同学们听一听。学生听教 科书35页的故事。或者教师讲述或朗诵给学生听也可以。

4.互动交流:听了故事后,你想对雷锋说些什么?

5.过渡语:你还知道雷锋叔叔哪些助人为乐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6.讲故事比赛:

开展以“助人为乐二勺雷锋”为题的讲故事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对雷锋叔叔的敬佩之情。

7.教师小结:雷锋叔叔一生中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他用自己的爱将温暖传递到 四面八方,用爱将快乐和健康带给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活动要求

教师可事先提供一些讲述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书。在开展讲故事比赛时,需与学生一同制定出评比要求,并注意引导学生谈谈:雷锋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你为什么感 动?我们要学习他什么?

二、爱在我们眼中

活动过程

1.提问导人: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爱”字。谁来读读这个字?爱,一个 多么美好的字眼。你们知道它像什么,是什么吗?

2.阅读教科书: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36页的内容。

3.互动交流:请学生说说:在你的眼里爱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爱?(教师相机给 予评价。)

4.填写教科书:学生完成36页的小诗,然后在全班交流。

5.小组讨论:爱有没有颜色,爱有没有味道?

6.班级交流: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

7.教师小结:爱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味道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每个人的 心中要充满爱。只有这样你才能感受到什么是爱,它是什么样的。

活动要求

学生在说‘‘爱像什么”、“爱是什么”这两个内容时,教师的要求不必太高,主要 是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爱。学生在交流自己填写的内容时,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如:开火车、小组接力赛等,以激发学生踊跃参与交流活动的兴趣。

三、爱心链接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l,收集发生在同学之间的爱心小故事n

2.收集自己喜欢的公益广告词及影视公益广告。

教师准备:

用色卡纸做5“个心形图。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教师手拿课前做好的几个心形图案,问学生:谁能不借用任何东西将这几个心链接起来。

2.动手试一试。

3.互动交流:

老师这里的“心”不能链接,但是有一种“心”却能不借用任何东西就能链接起 来,它是什么呢?

4.阅读教科书:

引导学生阅读37页教科书,请学生说说:是什么“心”不借用任何东西就能链接

起来?(爱心)

5.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爸爸的爱是红红的?妈妈的爱是暖暖的?我们一1爱是悄悄的?

如果你就是那位得到了帮助的人,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以后遇到别人有困难, 你会怎么做?

6.班级交流。

7.教师小结:“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别人遇到困难或灾祸的时候,伸出我们的友爱之手,爱会将大家连接在一起。

8.过渡语:谁能给我们讲讲你和同学们之间的爱心小故事。

9.互动交流:学生在班级中交流爱心小故事。

10.教师小结:我们在爱中成长,爱心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爱带给我们快乐和健康。

11.小小发布会:班级公益广告词发布会。

12.教师小结。 活动拓展

学生自己办一期爱心小报,班级举办“爱心小报”作品展,评选最佳小报设计者。

板书设计:

都有一份爱

雷锋的故事

爱在我们眼中

爱心链接

第三单元

感谢为大家服务的人

单元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身边的事,关爱身边的人。体验劳动者的辛苦,感

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明白我们的生活质量与他们的劳动是息息相关的。尊重并感谢普通劳动者,能发现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2.行为与习惯: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主动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3.知识与技能:懂得在社会中,人与人是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们。懂得职业不分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课时建议:7课时

7.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

主题目标:

1.了解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为大家服务的人。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

3.亲自体验或了解为大家服务的人的工作情况,体会和感受他们的辛苦。

一、我认识他们 活动准备

1.学生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为大家服务的人。

2.教师随机拍摄几张反映服务人员工作情景的照片。

活动过程

1.看照片导人。出示几张随机拍摄的照片,如修鞋师傅、理发师傅、食堂工作人 员等工作的情景等,说说他们是谁,在~llUL见过他们。

2.阅读教科书上的范例。说说这个同学认识哪些为大家服务的人,他们给予了别 人怎样的帮助。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还认识哪些为大家服务的人,他们是怎样为大家服务的。 (最好是述说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4.做游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玩这个‘‘接龙游戏”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8至10人。

5.活动总结。

活动要求:

1.提醒学生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及时补充别人的发言。

2.班级交流座谈时,教室里的气氛应热烈而有序。教师在学生发言完后可以将学生知道的行业归纳一下,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对为人们服务的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活动准备

1.学生调查一天当中,有多少人为我们付出辛苦。 2.学生准备彩笔、绘圃纸。

活动过程

1.小组讨论。假如没有为我们服务的人们,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

2.以“假如没有„„”为题,让学生自由想象并绘画。

3.把学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张贴出来,让学生自由观摩。

4.畅谈感受。学生畅谈观摩后的感受。

5.做爱心小卡片。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做 张爱心小卡片,把想说的话写在上面。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注意要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

(2)小组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3)制作爱心小卡片,写好想说的话,启发学生多写几张,装饰得漂亮些。

(4)随机交流几张卡片,读给同学们听。

(5)把爱心小卡片送给为大家服务的人。

活动要求

1.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这个问题时,一 开始教师不要给结论性的语言,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允许有不同观点出现。当不同观点出现时,教师不要急于去纠正,而应让学生自己去辨析,可从多个职业的多角度去探讨。当学生的看法达成一致时,再进行归纳小结。接着教师可以“假如没有„„”为题让学生画一幅想象画,对学生不要有任何限制,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画完后把作品进行集中展示。

2·送完爱心卡片后,教师要让学生反馈,并组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理解尊重他 人所得到的快乐。

(以上内容建议为一课时) 活动:体验或者了解为大家服务的人的工作 活动准备

在体验活动前,老师或者家长和学生一起与要采访的劳动者接洽一下。 活动过程

1.读体验日记。读教科书43页上的体验日记,说说我与叔叔一起送了报纸后有哪

15 些收获。

2.三今班交流。自己还希望体验或者了解哪些为大家服务的人们的工作?可以通过 什么方式去体验或了解? 3.分组讨论.制定体验计划。 4.教师指导学生修订计划。

5.亲自去体验或者了解一下,这些为大家服务的人们怎么工作的。 6.全班交流。

活动要求

1.学生不要在老师或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独自去体验。

2.学生交流自己参与体验后的感受这一环节很重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只有亲自 体验,感受才会发自真心。通过学生的充分交流,多方信息汇聚在一起,他们自然会体会到:各行各业都是很辛苦的o

3.学生一定要亲自去体验或了解那些为大家服务的人的工作,这样的感受才是真 实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才是真正融于生活的真实的课堂。 (建议此内容为一课时)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明白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是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 2.能否体验和感受劳动者的辛苦,并真心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劳动。

3.交流中是否能倾听别人的发言。

4.交流中能否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

我认识他们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案

鄂教版4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品德与社会 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品德与社会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