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衢州赠与全世界的礼物孔氏南宗家庙建筑精粹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2: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衢州赠与全世界的礼物

------孔氏南宗家庙建筑精粹解释 汪筱联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其建筑内涵所呈现的是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礼遇的建筑标准。即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建筑工程专书,清工部《工程做法》。书中对于每一种建筑的柱、梁、檩、椽等构件的尺寸,乃至台基的高度、宽度,以及是否用斗栱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起着建筑法规监督限制作用。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阐述明清建筑做法的教科书《清式营造则例》以清工部《工程做法》为课本。逐一弄清楚清代建筑繁杂的各部分构件名称及含义和具体的构造方法。成为步入中国古建筑殿堂的最受崇拜的教科书。

位于衢州市新桥街的明代“南宗孔氏家庙”,是一座用于祭祀和宗族活动及传播儒学教育的公共建筑,作为衢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四座具有三门建筑规格的庙宇,“南宗孔氏家庙”是规格最高的一座,已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新桥街“南宗孔氏家庙”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于正德十六年三月竣工。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建成于清道光元年至三年(1821--1823),由中轴线主建筑群及东轴建筑群、西轴建筑群组成。中轴线建筑构成包括;照壁、棂星门、大成门、甬道、碑亭、两庑、佾台、大成殿、思鲁阁等组成的宫殿式古建筑群。东轴线上大门称“金声门”,内置承启家塾、崇圣祠、报功祠、圣泽楼,是一组清代建筑群,西轴线上大门称“玉振门”,内置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及原孔府建筑群(2000年修复重建)。衢州“南宗孔氏家庙”是一组集建筑选址、风水、聚会、祭祀、勒石、楹联、营造、砖雕、木雕、石雕为一体的建筑群。明朝重建的新桥街孔氏南宗家庙,是一组以祭祀为主旨的祠庙公共建筑组合群。从现存的古建筑中可以观察到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和衢州建筑精萃工艺。

衢州市“南宗孔氏家庙” 建筑群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是前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创造的文化财富,其文化价值是随着社会时代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纪录着从南宋至当代起落的变化就是文化遗产历史性演变的记录。是衢州儒学文化之外,赠与全世界的又一份礼物。

南宗孔氏家庙作为文物遗产,已经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宗孔氏家庙祭孔也以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作为文化财富,家庙的旅游产业也充分体现文化价值的效用性。 本文从南宗孔氏家庙的建筑功能方面解读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按其主要功能分别为“祭祀功能区”即南宗孔氏家庙中轴线建筑,是祭祀孔子的典礼场所。第二是“教育、传播孔子儒学功能区”的家庙的东轴线建筑,这里是传播孔子思想和儒学文化的场所,第三是“居住和活动功能区”,指位于家庙的西轴线上是南宗孔氏历代长房长孙生活的场所。为解读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本节将分建筑功能区轴线解读。

·孔氏南宗新桥街家庙的建成 明正德十四年(1519),孔子第六十世孙孔承美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家庙祠事,决心重振孔氏南宗德家声。次年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唐凤仪到衢,孔承美以宋建菱湖家庙毁于战火,城南家庙浅狭卑陋,日久颓敝,要求迁建新址,重修家庙。唐凤仪与浙江布政使何天衢等疏请于朝,朝廷同意拨给库银,诏许重建。由同知陆钟、通判曾伦、推官杨文升及所属五县知县共同督造,选址先义坊原西安县县学旧址,菱湖北岸(今衢州市新桥街),正德十五年十一月开工,十六年四月建成。从此“展奠有地,博士有居,斋宿牲庖,燕集弦诵之所,无勿备者。地位崇广,规制庄严,遐瞻阙里,实相辉映”。同时“外建两门,以别庙廨”。武英殿大学士谢迁、开化人刑部主事方豪各为碑记。这次迁建,最终形成了中轴为家庙殿堂建筑的祭祀功能区。东轴为儒学教育功能区建筑。西轴为翰林院五经博士署的生活功能区,形成庙、祠、署合一的格局。此后孔氏南宗家庙虽率有修复,但再未迁建,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明代新桥街家庙的建筑可以从《诏建衢州孔氏家庙碑》图上管窥。同时通过与现存家庙建筑物的对比予以解读。

家庙建筑平面布置,位于峥嵘山南,菱湖北岸,座北朝南。家庙正门直面新桥街南面立大照壁,两侧为两座骑街大牌坊,西为[德配天地]青石牌坊,东为[道贯古今]青石牌坊。牌坊内侧各有一块下马石。中轴线上首为棂星门(先圣庙门),其上方“万世瞻仰”匾。进为大城门,悬“东南阙里”匾,体现衢州作为孔氏南宗族人故乡的应有地位。再进为大成殿,悬“泗浙同源”匾,殿前两侧为东、西庑。最后是思鲁阁,悬“燕居”匾。考“先圣庙制:后殿、郓国夫人亓官氏殿,昔为先圣燕居之堂……藏孔子衣冠琴瑟之书”。思鲁阁的设立继承了“燕居堂”的遗风,一改宋阙里庙制祀亓官氏的传统,而陈设有关先圣孔子的东西。从这时起,思鲁阁上供奉孔子亓官夫人楷木像,阁下供奉《先圣遗像碑》。

东侧,东轴线金声门内,依次为门厅(东·三开间)、泮池(西),第一进为家塾(六开间),家塾后为崇圣祠,悬“圣泽同长”匾。祠西建筑为报功祠,祠祭历代有功于孔氏南宗官绅。再进为圣泽楼(御书楼台),为南宗孔氏存放御赐诏书,赏赐之物的地方,也是翰林博士私人收藏之地。

西侧,西轴线玉振门为翰林公署,即南宗孔府。内分左、右二条轴线建造。进门左轴线上排列有五支祠,祠后为袭封祠建筑,第三进为六代公爵祠,祠祀南宗六代衍圣公。右轴线上照壁,前花园,依次是孔府大门、通道、孔府大堂、花厅。大堂右侧为侍卫队宿舍。

(一)南宗孔氏家庙中轴线建筑“祭祀功能区” 南宗孔氏新桥街家庙中轴线建筑是祭祀孔子的典礼场所,主要功能是祭祀,祭孔作为一种典礼仪式,就必需有一组能满足祭祀功能的建筑和一整套相应和祭祀程序。

现存的衢州南宗孔氏家庙建筑群,始建造于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经历代修缮,到道光元年(1821)原建筑已经历时300年。作为以木材为主体的建筑物,已经超出设计使用寿命多年了,虽经过历代修缮,建筑物得以保存,但是已经陈旧破烂不堪了。在道光元年(1821)清宣宗登基,敕赐御书孔氏南宗家庙“圣协时中”匾额。这是一个重修家庙的最好时机。衢州知府周镐提出捐款倡修家庙,得到各方响应支持。这时衢州南宗孔氏家庙重修作为“市长”一号工程成为全衢州的一件大事展开。第二年继任知府谭瑞东上任后也捐款投入大修家庙工程。此次大修工程浩大。道光家庙建筑大修,系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颂布的《工程做法》之后。全部建筑重建工程均有法规制度可依。峻工后,浙江巡抚帅承瀛、浙江学政杜谔、衢州知府谭瑞东撰记。可见,这次重建是在政府权力人物的关注下完成的“政府工程”。

这里要特别关注一下家庙建筑规矩的考证。在封建社会中,建造房屋、宗庙、殿宇均必须尊守规矩。也就是说,你具有什么身份地位,才能具备享受什么标准规格的建筑等级。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开始建造新桥街孔氏南宗家庙时,孔子的身份还是“王”,所以在建造祭祀庙宇时给予的是“王”的规格标准。十年后,在明嘉靖九年(1530),孔子被嘉靖皇帝敕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全国统一称谓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的建筑规格礼遇从“王”晋升到“圣”。因此到道光元年(1821)大修南宗家庙时,其建筑规格也相应提高到建筑的最高等级。享受配置有佾台的高台建造标准。

今存主体建筑建造于清代道光元年至三年(1821--1823),是一组严格按照清朝建筑营造工程做法的典型建筑物。清朝在雍正十二年(1734)时颂布《工程做法》对营造宫殿、庙宇、城垣等都有监督限制。故在道光年间建造的南宗孔氏家庙的建筑规矩,其柱、梁、檀、椽构件的尺寸,台基的高度、宽度,以及能否用斗栱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南宗孔氏家庙的殿式建筑以“斗口”为基本模数,以斗口模数为基数标准,其它建筑各部分随之定格。以建筑开间面阔一丈为例:檐柱高七尺五寸;柱径为六寸五分;出檐为柱高的三分之一。因此南宗孔氏家庙中轴线上的全部建筑,相对保存比较完整,是当代对清·雍正《工程做法》的一个实物样本。同时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建筑标准的一个参照物。

·照壁(毁佚)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最南建筑为照壁,位于峥嵘山下与中轴线上大门正对,横跨新桥街,属过街影壁,是家庙建筑空间与气势的延续。据考,孔氏家庙照壁是一座砖石照壁,青条石基座、青砖照壁墙体和壁顶组成,照壁墙身上书“鲁儒圣泽”字样和墨线彩绘图案。照壁也称影壁,正对大门,起到屏蔽的作用。同时也是表达儒家文化的一种展示。

·石牌坊:(毁佚) 最南建筑为一组石牌坊,共由二座石牌坊组成,东西两侧各立“四柱三门冲天石牌坊”,与照壁形成品字形状空间,东为“道贯古今”青石牌坊,跨骑新桥街建,西为“德侔天地”青石牌坊。照壁与牌坊是,进入衢州南宗孔氏家庙的第一个建筑空间。

青石牌坊是衢州南宗孔氏家庙导引性建筑物,也是一组家庙标志性的地标建筑物。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和衢州建筑精萃工艺特征。这种建筑风格和工艺特征在宗祠建筑中比较少见,在古城中也是特殊的,有关石雕牌坊(楼)有待进一步研究。 ·下马石:(毁佚)

在牌楼外坊下立石碑,称下马石,系清康熙皇帝谕碑,上勒“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字句。旧朝时,文武百官到此,必须下马、下轿步行去拜谒先圣孔子。在东牌坊外存有地名“止马湾”,为旧日立石碑处。

(山翁建言:上述照壁和石牌坊及下马石碑建筑物均在共和国成立初被人为拆毁,现存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建筑缺这一组建筑物,家庙建筑是不完整的,占家庙中轴线建筑的四分之一。若将照壁和牌坊按原有建筑风格复建后,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建筑文化才能全面完整的体现。从文化继承和批判的角度出发,府山公园的规划设计者,在北大门牌楼的设置中,将牌楼定位地家庙中轴线大门正对,也许有作为家庙牌坊的函意在里面,而且建造了“三源桥”。从借景的角度,利用现在已经建成的牌楼和三源桥,代替旧日的照壁是一件一举二得的好事。用现代的建筑技术,建造跨骑新桥街的家庙标志性的建筑物“牌楼”是可能的,而且费用不大,与公园北门牌楼[在南坊额上勒·鲁儒圣泽·字样]及三源桥组成家庙前门景观,是完善家庙中轴建筑群的最佳选择。) ·棂星门:

棂星门又称天田星门,是建筑形制上的第一座大门。棂星门自宋朝就有这种称呼,《营造法式》中有记载,多用于祭祀建筑的正大门,具有祭祀前,先祭祀灵星的含义。北京天坛的出入口就是棂星门。山东曲阜孔庙仰圣后第一道门就是棂星门,这种建筑风格在地方宗祠建筑中比较少见,衢州南宗孔氏家庙大门建筑,也是验证清代“工程做法”的例证。衢州南宗孔氏家庙棂星门建筑是一座单体独立的三开间九脊顶三门建筑,歇山式屋顶上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的清代建筑。门两侧为清水磨砖八字墙,门前立有镇庙石狮,旧日,门上悬挂“万世瞻仰”匾。简洁而美观,充分体现清代衢州建筑精萃的工艺特征。是衢州地区仅存的一座独立的三门门厅及青石台基的建筑。(原“万世瞻仰”匾毁佚·今悬“衢州孔氏家庙”匾·赵朴初书。)

南宗孔氏家庙棂星门建筑屋角发戗:这是一组江南地区古典式的屋角起翘的结构做法。由屋角向外伸出同时向上翘高,屋角发戗中心线形成约55度夹角,使屋角陡然翘起,弯转如半月,外观轻巧活泼。南宗孔氏家庙棂星门建筑屋角发戗是江南地区最美观的建筑造型之一。

南宗孔氏家庙棂星门(实榻大门):隶属高等级殿宇大门。用朱红漆是最高标准,门钉清代有明确的定制,使用的是七钉一排的规矩,每扇门上用七路,共四十九钉。体现其高规格。(三开门六扇49乘以6等于共294个门钉。)

棂星门抱鼓石:抱鼓石立于正门两侧,是与门枕石联为一体的圆形鼓子石,上部称“鼓子”,下部称“须弥座”,三门共用六组抱鼓石。

青石台基:是体现建筑身份的标致,清代规定,公侯以下,三品以上者,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进台基高一尺。由金边、压阑石、踏跺、砚窝石、槛垫石、分心石构件筑成的门厅台基。

石狮:棂星门前立一对青石狮子,是作为大门守护神的象征。 ·甬道:

用甬道作为中轴线,串联各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风格。从牌坊到正门,过大成门(仪门),一直通到佾台前的石板通道。宽度约一丈。由条石筑成,中间路心略高,向二侧分水。是体现仿宫殿建筑的一个佐证,现为局部残存。

在建筑平面上,甬道与石牌坊前的大道,组成一个丁字形的建筑组合,是一组满足衢州南宗孔氏家庙人员集散功能的建筑。

大成门(仪门):

大成门是建筑中的仪门,为一组五开间三柱抬梁式建筑,在家庙殿宇中起建筑空间分隔作用的。大成门由三扇大门及两面厢房组成,中门上悬挂“东南阙里”匾。简洁而美观,充分体现清代家庙建筑规格和精萃的建筑工艺特征。在家庙中,大成门是显示等级的标致,仅仅起建筑空间分隔作用。

青石台基:是体现建筑身份的标致,清代规定,公侯以下,三品以上者,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进台基高一尺。由金边、压阑石、踏跺、砚窝石、槛垫石、分心石构件筑成的仪门台基。

青石沿柱:大成门沿柱是采用方形青石柱,这工艺解决了南方多雨地处的沿口木柱的霉烂问题,从而保障和延长建筑寿命。这是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体现,也是延长建筑物寿命的有效措施。

大成门抱鼓石:抱鼓石立于大成门两侧,是与门枕石联为一体的圆形鼓子石,上部称“鼓子”,下部称“须弥座”,三门共用六组抱鼓石。

大成门实榻大门:隶属高等级殿宇大门。用朱红漆是最高标准,门钉清代有明确的定制,使用的是使用的是十钉一排的规矩,每扇门上用十三路,共一百二十六钉。体现其高规格。(大成门三门六扇126乘以6等于756个钉。)

大成门屋顶:是一组庑殿式屋顶,是古代高等级建筑的形象显示。 家庙大成门因南北两面全是天井,因此檐口斗栱最能体现建筑特征。两面侧檐口为多层斗拱沿口。沿口下设多层斗栱,通过檐下斗栱传递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檐下斗拱设置在前一步金柱的横梁上,用方斗、曲栱、斜昂、枋子等构件层层累叠组成多层叠栱,除增加檐口出檐之外,还富有装饰效果,气慨壮观雄伟。在古代斗栱出踩的多少是作为显示建筑物等级高低的重要标志,用单翘三昂九踩斗栱,已经是中国建筑规矩中最高的等级标志了。

·碑亭和碑碣:(毁佚·残存) 南宗孔氏家庙碑亭建造于大成门与佾台间南甬道二侧,亭内立碑,用以展示各朝发生在家庙中的重大事体所勒刻的石碑。碑碣也是展示书法文采的重要载体,碑的勒刻与书籍记载相辅相成,是保存古代文化的办法之一,也是家庙中一个文化亮点。这也是解说为什么将碑亭置放在大成门内,佾台之前的甬道两面的位置上。凡是进入家庙祭祀先圣,必然经过此处,若是要了解家庙的历史内涵,碑碣能忠心耿耿完成这一使命。碑亭和碑碣是历史文化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创造的文化财富。虽然其建筑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但其文化价值及意义仍然是南宗孔氏家庙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为精华的文化财富。 ·1·宋·宝佑二年《南渡家庙》碑:资政赵汝腾撰记碑。(碑佚,文存《东家杂记》81-84页) ·2·明·《拓充家庙碑》唐凤仪撰:(碑存衢州市博物馆·现立于家庙中轴大门内东壁·原为城南家庙中所立碑,上奏准迁入新桥街家庙。)。

·3·明·《孔氏家庙碑》教授胡翰记(文存《衢州府志集成·弘治衢州府志》104页;民国《衢县志》1358页)。

·4·明·弘治《重修孔氏衢州家庙记》洗马罗璟记(文存《衢州府志集成·弘治衢州府志》105页)

·5·明·正德十五年《三衢孔氏家庙记》碑,刑部主事方豪撰(碑存衢州市博物馆·现立于家庙中轴大门内东壁·文存民国《衢县志》1361页·《三衢孔氏家庙志》166页名称为《家庙记》)。 ·6·明·正德十六年《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英武殿大学士谢迁记(文存《衢州府志集成·天启衢州府志》550页·民国《衢县志》1362页·《三衢孔氏家庙志》163页名称为《新建家庙碑记》) ·7·明·正德《重修孔氏家庙颂碑》祝銮撰(文存民国《衢县志》1364页·《三衢孔氏家庙志》176页载名《孔圣新庙颂》·注:正德三碑,为当年重建家庙时同立于碑亭中。)

·8·明·嘉靖《增孔庙祭田记》碑,王玑记(文存民国《衢县志》1365页) ·9·明·嘉靖《孔氏家塾记》碑,邹守益撰记(文存《衢州府志集成·天启衢州府志》550页)

·10·清·顺治六年(已丑年·1649),西安县知县孔贞锐“恭修家庙并增设祭田碑”(碑存衢州市博物馆档案·立于家庙中轴大门内东壁)

·11·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李之芳撰(文存《衢州府志集成·康熙衢州府志》709页·民国《衢县志》1366页)。

·12·清·康熙《孔氏家庙记》碑,叶淑衍撰(碑佚,文存民国《衢县志》1367页)

·13·清·道光三年(1823)潭瑞东撰《重修衢郡至圣家庙碑》(碑存衢州市博物馆档案·立于家庙中轴大门内东壁·文存民国《衢县志》1369页)

·14·清·道光《重修衢州孔氏家庙碑》杜堮撰(碑佚,文存民国《衢县志》1370页)

·15·清·道光《重修衢州孔氏家庙记》帅承瀛撰碑(碑佚,文存,民国《衢县志》1371页)

·16·清·咸丰五年(1855)徐允伦撰“孔氏承启家塾义田碑”(残碑存衢州市博物馆档案·立于家庙中轴大门内东壁)

·17·清·同治六年(1867)何汝枚撰“重修孔氏家庙并赎濠田续置家塾义田碑”(文存民国《衢县志》1373页)

·18·清·同治十年(1871)如山撰“孔氏续置家塾宾兴田产碑”。(残碑存衢州市博物馆档案) ·19·清·光绪八年(1882)桑树勋撰“重修衢郡至圣家庙及建复祠署碑”:残碑。(残碑存衢州市博物馆档案)

·20·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白世羴撰“重修衢州孔氏家庙碑”。(文存民国《衢县志》1374页)

(山翁建言:重建碑亭,重勒石碑,使家庙中的隐性文化遗存成为显性文化展示,百年后也是文物古迹也。明代方亭简洁朴素,四四方方一座亭,座北朝南,东、北、西三面砖墙,每面墙壁内衬立三方碑碣,二座亭,十八块碑。亭址是现成的,采购一批碑石料,请书法家按规矩,照原撰文稿,参照旧日格式,)创作纸本,再由能工巧匠,照本勒刻,筑立于亭内墙壁中即成,化小钱,办大事。孔祥楷先生原来是学建筑的,应知道碑碣文化的价值。古人先贤在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为南宗孔氏家庙创造出这一批特有的、珍稀的历史文化财富。先生有想在有生之年,为南宗家庙做件实实在在的事,建亭勒碑,流芳后世,功德无量。这也是文化继承与流传最为现实的行为准则。)

·佾台:(石台基建筑) 佾台建筑是孔子在明嘉靖九年(1530),孔子被嘉靖皇帝敕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全国统一称谓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的建筑规格礼遇从“王”晋升到“圣”。因此到道光元年(1821)大修南宗家庙时,其建筑规格也相应提高到建筑的最高等级。享受配置有佾台的高台建造标准之后建造的。

孔庙祭祀自古就极为隆重,因为孔子的名位很高,享受“太牢”之礼和“八佾”之舞,规格可与帝王相并,祭祀主要有易服迎神、三献礼等活动。佾台之称谓就来自“八佾”之舞。因此地大成殿前建造佾台是与祭祀相配套的。清代衢州的城市管理者们,利用清工部《工程做法》的颂布,将佾台建筑规划在大成殿前,使孔氏南宗家庙建筑步入中国祭祀建筑的最高境界。佾台亦称露台,所有建筑均建造在石承台基上。石承台基建筑,一是附合家庙建筑群落,依次抬高的建筑景观需求,这也是体现家庙宫殿建筑规格的一个佐证,是祭祀活动的一个中心点。

考:衢州家庙佾台,始建成于道光年间。高台建筑的台基高度,在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大清会典事例》在顺治十八年(1661)立有关于台基高度的规定。在坛庙有斗栱的建筑中,其台基高度等于地面到斗栱高度的四分之一。以增加总高度,显示殿宇的庄严雄伟。佾台建成须弥座台基,其造型丰富多彩,并建有角柱、栏板、间柱等。其平面布局,是按照《周礼》的古代制度格局布置的,因此将主殿布置在佾台北面,利用佾台面积,以补充大殿内祭祀面积的不足。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的佾台,布置在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系一组十五米正方形的石质高台建筑。南北朝向,在大成门甬道至台基下以中轴线为中心,布置一组台阶,从甬道上升联接佾台平面。沿佾台南、东、西三面,均用建有石质寻杖、华板、望柱、地伏组成的栏杆。是衢州地区仅存的一座高台建筑。

考明代家庙在中轴线上大成殿后,原有燕居,大成殿前祭祀面积受到限制。道光三年(1823)重修衢郡至圣家庙,按清庭颂布工部《工程做法》,圣庙可按最高等级标准建造,因此制定在大成殿前设置佾台,并且大成殿也按照高台建筑标准建造。其台基高度有严格的等级,并于工房估算工料,核定经费及监督工匠和工程质量。因此衢州孔氏家庙是清代营造做法的典例。参考梁思成先生作《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中相关章节,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建筑,可作为清代南方建筑物的现存实物样例。

·两庑: 两庑,佾台两侧为东西庑,为仪门通向大成殿的两侧通道,也称廊房、厢房。在中轴线上的大成殿前方空间的两侧,东面称东庑,西面称西庑,是一组对称的廊房建筑,朝佾台一侧建有外廊,各为九间,长二十七米,是一组穿斗式木构架建筑。大成门北廊与东、西庑外廊共同组成一个凵形,呈环佾台圈筑建。这是当年设计者的建筑智慧,以扩大祭祀空间。同时在雨雪天气时,通过凵形廊就能进入大成殿。

东、西廊在祭祀活动中各有用途,在跳佾舞时,参加跳佾舞人员,从两庑经佾台东、西两侧的台阶登上和退出时的准备建筑空间。历代东、西庑也是供奉先贤的场所,塑有颜子、孟子、曾子十二哲及端友、仁玉等塑像。重新开放后,东庑·塑有孔仁玉、孔端友、孔传、孔洙、孔彦绳、孔庆仪像。西庑展示“大宗南渡”系列浮雕。

两庑是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过渡建筑,也是为祭祀活动时的一个缓冲空间。同时於于两庑是一组对称建筑物,与大成门、大成殿共同组成一个环回的祭祀空间。两庑建筑的祭祀辅助工能,在南宗家庙祭祀活动中能够充分体现。

·大成殿: 将主殿建在高台上,这是一种礼遇,孔子被敕封文圣之后,就有了高台供奉的资格,所以在建家庙的时候就出现了高台基建筑。主殿是供奉孔子神像的殿堂,主殿前有一步架宽的廊,并用抬梁减少中立柱,形成殿内比较大的空间。在主殿正中的位置建须弥座,在须弥座上塑孔子像。高台建筑的台基高度,在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大清会典事例》在顺治十八年(1661)立有关于台基高度的规定。在坛庙有斗栱的建筑中,其台基高度等于地面到斗栱高度的四分之一。以增加总高度,显示殿宇和神像的庄严雄伟。主殿建成须弥座台基,其造型丰富多彩,并建有角柱、栏板、间柱等。主殿的平面布局,是按照《周礼》的古代制度格局布置的。同时在主殿前廊与两面三面建筑物相联贯。

大成殿高十六米,进深十六米,面宽十六米。座北朝南,筑于佾台北面,是一座一层重檐抬梁式木结构殿宇建筑。三开间九脊顶歇山式重檐屋顶上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的清代建筑。青石须弥座台基、台阶,青石廊柱。加上佾台高度,大成殿就特别显得高大。大成殿屋角发戗:这是一组江南地区古典式的屋角起翘的结构做法。由屋角向外伸出同时向上翘高,屋角发戗中心线形成约55度夹角,使屋角陡然翘起,弯转如半月,外观轻巧活泼。因是二层重檐,共有八组屋角发戗,这使南宗孔氏家庙大成殿建筑屋角发戗成为江南地区最美观的建筑造型之一,俗称“水戗”。(北方及故宫殿宇屋角发戗因冬天有大雪所以不能做成约55度夹角屋角发戗,称“平戗”。)。 正南为三间九门设置,正中大门上悬乾隆敕书御笔“生民未有”匾。祭祀时全部九扇大门开启,以示隆重。东、北、西三面墙壁,均采用青条石墙基,砖墙壁。殿内正中塑孔子像,左右两边各塑一尊孔鲤和孔伋(子思)像。殿内正中悬康熙敕书御笔“万世师表”匾。

大成殿是南宗孔氏家庙的建筑中心,是整个家庙建筑群的制高点。因受(菱湖)地形条件的限制,建造者巧妙的改动前殿后寝的格局,将寝殿(旧称思鲁堂·思鲁阁·燕居),从殿后迁移到大成殿西面,将大成殿后退到地基最北面,以大成殿前增设佾台,增加祭祀面积,这样就满足了孔子升为“圣”后所增加祭祀人数的功能,形成现有建筑平面格局。

·解读南宗孔氏家庙(中轴线)建筑材料的应用:

衢州新桥街南宗孔氏家庙中轴线建筑群,自清·道光元年至三年(1821--1823)建成家庙中轴线建筑群,至今已经一百九十一年。在这些年代里,家庙的建筑经历战火峰烟和自然灾害及岁月时间的侵融,风雨飘摇中,到1979年,建筑群已经面目全非。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新桥街上跨街的东、西二座牌楼早已烟消云散,正门前照壁和下马石也消失无踪,碑亭及石碑成为残墙碎瓦残片,两庑以及东轴线建筑因成为居房而辛免于难。唯独中轴线上棂星门、大成门、佾台、大成殿四组建筑物还比较完善的耸立在新桥街北侧。为什么在经历日寇二度攻占古城的战火?共和国成立初的破除迷信?文化大革命中的狂热政治风暴?近二百年的自然风雨侵袭?等等因素的情况下而基本上保存完好?这与中轴线建筑材料的选用相关联。

这四座建筑物的石质材料所占比重很高。台基、台阶、柱础、鼓蹬、栏板、望柱、台面、地伏、沿口柱子,全部是用青石材料铺设建造的。大成门四柱三间结构中,总共用十二根柱子中就有八根是青石方柱。棂星门、大成门、二座三开间有前后廊殿宇式建筑全部建造在青石台基上,由金石、角柱石、压槛石、分心石、槛垫石、砚窝石、踏道石组成一个基座整体。加上柱子下的石柱础,门下立石地伏。廊下沿口柱子也采用方青石柱。这些措施在保障建筑寿命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佾台,是一组石结构建筑,高出甬道七个台阶的高台建筑,整座建筑物是全部用青石制作建成须弥座,以显示佾台的尊贵。须弥座由石材构件圭角石、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组成,须弥座立角柱石、望柱、栏板组成。正南筑一组七步(左右阶)石台阶,两面各筑一组七步石台阶。佾台所有的石构件均采用榫卯结构,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是采用本地黄坛口茶园石塘的青石,硬度高、质地韧,抗雨雪侵融。因此至今还保持着完整的外形。

大成殿的台基,比佾台还要高出五步台阶。也是一座筑在青石台基上的高台建筑。殿前廊采用四根青石方柱,这个沿廊采用石柱的做法,在南方多雨的地区是防止柱子霉变的最有效的办法。在大成殿的金柱选取上面,建造者专门采购了一批巨大的木料。据有关资料记载,道光元年,知府倡议捐修家庙,左营守备刘龙标捐巨额资金,从深山购来二十余株千年大木料,用于家庙大成殿选用金柱制作。从这些资料中可知,当年建造者,身体力行为建造家庙采购高质量的材料。包括高质量的墙瓦材料在内,是保障家庙中轴线建筑能够在风雨飘荡中保存至今。

(考注解读:有关道光年间重筑家庙原材料的选取,在清代有严格的要求。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对“大木”、“石作”、“瓦作”、“发卷”、“装修”、“用料”、“用工”均有详细规定。并由(衢州府)工房实施监督验收。衢州府工房下有一支高水平的“匠户”,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建筑工程施工队伍。(衢州柯城九华乡有座鲁班殿,是工匠祭祀祖师鲁班的庙宇,也很少见。是否与大宗南渡相关有待进一步考证)“石作”业在旧日衢州城是一支比较大的工匠行业。分“料塘”、“石铺”、“现场工场”实施工程建造。郑永禧先辈曾对工匠行业进行过考查,笔者也对“石塘”进行过实地考察。从家庙佾台和台基石料的质地分析,也从清代衢州城的运输条件分析,家庙的石材毛料就有可能出自“黄坛口茶园石塘”,石塘至今还保存当年采石的状态。从石塘到溪流仅百余米向下斜面的坡道,用竹排(专用运石料工具)经过石室堰运入南湖,再从狮桥水门入城经东河运送到家庙南上岸,抬到家庙正对面的施工现场,按规定尺寸制作成建筑构件,最后拼装就位。这就清代的施工条件来说,将重达数千斤,长达四米左右的石质方柱,这是最大合理的线路了。2010年笔者参与《衢州建筑业志》原始文稿撰写,因时间要求等原因,未能将“石塘”节编写完成。这次补之。)

(二)南宗孔氏家庙东轴线建筑: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东轴线建筑,系一组木结构穿斗式平房。东轴线上大门称“金声门”,自南而北建筑依次称;金声门、月池、孔氏家塾、崇圣祠、报功祠、圣泽楼,是一组清代建筑群,其功能是传播孔子儒学教育区域。在第一进房屋前有东便门通中轴线之仪门间庭园。

东轴线上首为孔塾,分前后两进,为南宗私塾教育场所。二进孔塾西侧为报功祠,又名恩官祠,祭祀历代有功于孔氏南宗的官绅,如宋代孙子秀、明代沈杰、清代左宗棠等人。再进为崇圣祠,祠前有崇圣门,均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祭祀孔子五世先祖。最后为圣泽楼,用于安放朝廷谕文、诏书、赏赐物品

金声门:系衢州南宗孔氏家庙东轴线建筑大门,为二间木结构穿斗式平房组成。

月池:金声门东面最南侧筑有池塘,称月池,是古代教育风水之构成。 孔氏家塾:属孔氏家塾,分前后两进,是历代孔氏子孙启蒙和接受教育的学堂场所。

崇圣祠:附属于孔氏家塾中教育学子“崇圣”的场所。

报功祠:附属于孔氏家塾中教育学子的场所之一,为学子高中举人,进士及授官职后表彰报功祠。

圣泽楼,原是一组清代建筑群,是保存收藏的历代皇帝、中央政府给衍圣公、五经博士、奉祀官各种封诰的专用建筑。1942年毁灭于抗日战争,后重建,系一座二层砖混建筑。

(三)南宗孔氏家庙西轴线建筑及后花园: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西轴线建筑,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国军队焚毁,1998年经考古人员对孔园旧址进行科学发掘,挖出原路基墙角,并根据遗存图纸在原址按原貌,恢复重建成的砖木混合的建筑群。在整座家庙建筑群中,在使用功能上是有分工的。西轴线建筑主要是居住的社会活动功能区域。

南宗孔氏家庙西轴线建筑及后花园是衢州家庙的居住活动功能区,于2010年复建后。西轴线玉振门为翰林公署,上悬“孔圣先宗”匾额,即南宗孔府。进府内分左、右二条轴线建造。右轴线上建筑排列依次是;五支祠,六代公爵祠,思鲁阁。左轴线上排列;第一幢为南宗孔府翰林公署厅,门上悬“翰林公署”匾。第二幢大厅悬“尼山嫡派”匾,为南宗孔府大堂。第三幢建筑为南宗孔府内宅,宅后通后花园。最西面建有南宗孔氏家庙管理委员会用房。

有关西轴线右轴线建筑自南而北平面布置介绍如下:

·玉振门:悬挂“孔氏先宗”匾。为孔府西大门,亦称玉振门。采取三开间加两挟屋单檐硬山式建筑,两侧连接八字形墙垣,此门为家庙西轴线与孔府居住建筑共用的大门。

·五支祠:西轴线右轴建筑第一幢,为五支祠,是祀孔氏南宗仁、义、礼、智、信五房支祖的祭祠。

·再进为袭封祠:西轴线右轴建筑第二幢为袭封祠,祭祀孔氏南宗十五世翰林院五经博士。

·六代公爵祠:西轴线右轴建筑第三幢,为六代公爵祠,是一座无门无窗的敞开式建筑,是祀的是大宗南渡后衢州的6代衍圣公的祭祠。

·思鲁阁:西轴线右轴建筑最后一幢建筑称思鲁阁,位于大成殿西侧,是家庙最有特色的建筑,三开间二层单檐建筑。思鲁阁,座北朝南,三开间二层砖木结构楼阁,是南宗历代孔子后人寄托对故里山东的思念之情的地方。城南家庙时旧称“思鲁堂”,正德十五年(1520),新桥街家庙建成时,仍然按照前殿后寝的格局布置,改称思鲁阁,供先祖遗圣。在康熙《西安县志》附图中,思鲁阁仍然排列在中轴线最北位置,在大成殿后称燕居。道光元年,重建中轴线时,以大成殿祭祀作为中轴线建筑物的最主要功能,重新排列平面布景。因受地形限制,将思鲁阁布景在大成殿西面,大成殿排列在最北面,利用思鲁阁退出中轴线之后的空间,在大成殿前增添“佾台”建筑。这样就增加了祭祀场地面积,实现了以大成殿为祭祀中心的功能。

“思鲁阁”,中珍藏着南宗孔府的两件镇庙之宝,一件是当年孔端友从曲阜带来的孔子夫妇楷木像,另一件是孔端友到衢州后根据唐代画家吴道子创作的孔子像、让人篆刻而成的“先圣遗像碑”,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画中的孔子目光如炬,衣带飘飘,恭谨的神态栩栩如生,摆在殿中供游人瞻仰。

玉振门向西是西左轴建筑物布置,是以清代孔府居住为基础复建成的单层砖木混合结构的民居建筑群。自南而北为在西轴线左轴建筑为:

·孔府照壁:此系前园的装饰性照壁,与南宗孔府翰林公署厅大门正对,是传统性建筑之一。

·孔府前庭园曲廊:此系前园的过度空间廊的配套设计,属辅助性建筑。 ·南宗孔府翰林公署厅:系孔府前厅建筑,为南宗孔府翰林公署厅,门上悬“翰林公署”匾。

·南宗孔府大堂:系孔府中厅,悬“尼山嫡派”匾,为孔府大堂。 ·孔府后房:建筑为南宗孔府内宅,宅后通后花园。

·最西面建有南宗孔氏家庙管理委员会用房:这是一组二层砖混结构建筑物,以满足管理家庙功能需要而建造的管理用房,东有门通孔府西左轴线建筑。西有门通新马路。

·孔府后花园:

孔园是孔氏家人休闲娱乐的场所,采用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孔园由怀安亭、长廊、博文轩、大中堂、水榭、太和亭、咏春亭、扇面亭和读书塘组成。 ·怀安亭:连接孔府与孔园的一处休闲场所,一半在孔府呈拱门式,一半在孔园,状似半亭,亭内楹梁金花彩画,其内容皆出自《圣迹图》。它沿着长廊,弯弯曲曲伸向庭院深处,向人们讲述孔子伟大的一生。

·大中堂:大中堂是园内主体建筑,粉墙黛瓦,坐落于茵茵绿草之中,对面是碧波粼粼的读书塘,系一座中式木结构建筑。

·读书塘:这里绿树成荫,碧波生烟,是游客喝茶谈天的绝好去处,读书塘水面一亩有半,塘深水丰,水中游戈着数千条荷苞红鲤鱼,一座拱形石桥横跨塘中,太湖石围成的堤岸,似人似物,移步换景。

·太和亭:陡峭突兀的假山顶上有一座“太和”亭,如雾状山泉从山顶直倾而下,注入塘中,此情此景犹如仙境。

·咏春水榭:读书塘南有座三面临水的水榭,名咏春,每逢晚上,便有艺人在此吹箫弹筝,塘上小舟一叶,内有琵琶独奏之人。孔园之夜,月华如水。有友赠诗曰“红鲤摆尾碎山影,清风微波映阁亭,何方更有宜人处,论道谈经忘品茗。”

后花园南有门称“怀安”通孔府西二轴线建筑,西门外通新马路。家庙西轴线上全部建筑孔府及后花园,由衢州市政府出资,在1998年11月开始复建,于2000年5月竣工,2000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四、衢州赠与世界的礼物。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作为儒学文化的载体。是衢州有礼赠与全世界各地到衢州旅游观光、家庙祭祀、儒学启蒙者的礼物。当你漫步其间,享受着华夏文明的雨露。在跨越孔氏南宗家庙大门和仪门时、在佾台前观看学祭时、在大成殿孔子塑像前、在思鲁阁的石碑前、在孔府后花园的亭廓中,你一定感悟到儒学文化的载体南宗孔氏家庙古建筑群博大精深。让我们祝福衢州,为这近圣文化点赞,为这衢州有礼点赞。为衢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点赞。

孔氏家庙

孔氏婺州南宗、家庙的考证与存疑

李氏家庙落成致词

寮东村李氏家庙

衢州赠与全世界的礼物孔氏南宗家庙建筑精粹解释
《衢州赠与全世界的礼物孔氏南宗家庙建筑精粹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衢州孔氏家庙 衢州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文章
    主题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