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所理解的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20-03-03 03:34: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所理解的核心素养

“知识核心时代”已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如何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对基础教育至少有三个价值追问:一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方向。二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目标。三是“基础”的种子是什么?这是“靶心”。

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种子期”,哪些可以作为“种子”呢? 素养的“种子”

友善、思考、独立

我们认为,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

“道德”,决定做人的方向。教育首先要培育儿童美好的人性,如友善、诚信、尽责、担当等。儿童在“道德”领域的“种子”是“友善”。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对父母友善、对朋友友善、对动物友善、对社会友善、对自然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个人层面居于基础地位;“友善”,则是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的基础。 “能力”,解决问题的素质。信息时代,能力要有“持续改进与学会改变”的因子,即创造性思维。我们认为,儿童阶段,“能力”领域的“种子”叫“思考”。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起源于思考。高质量学习的奥秘,就是高质量地思考;高质量教学的奥秘,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越来越多地思考、越来越深入地思考、越来越发散地思考„„困惑、怀疑、不确定性,成为学习的状态;质疑、反思、不从众,成为学习的灵魂。

“情意”,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是优秀人格的底子。健康向上的情意有独立、自信、上进、坚持等。儿童阶段,“情意”领域的“种子”叫“独立”。

一个人没有了独立人格,沦为他人的附属品,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大部分意义。独立意识薄弱,独立精神稀缺,独立能力差劲,心理脆弱,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都与“独立”的缺失有关。每个人生来都不缺乏独立的基因,但是每个人的“独立”都有可能被“依附”所收买。

“种子的秘密”三粒“种子”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照应

“质疑”,应建立在“友善”的基石上,缺失友善的质疑,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友善”,又应建立在“独立”的基石上,没有独立的友善,很容易成为没有原则的老好人。

一个人要友善,也要思考什么时候无须友善;一个人要独立,也要思考什么时候需要服从。“友善”“独立”“思考”,三粒“种子”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照应。“种子的秘密”,用图来表示如下:(略)

作为圆心的“友善、独立、思考”,相互交融,形成了素养发展的“种子体”,从而凝聚为强大的生命内核,为人的素养——自信与诚信、进取与尽责、坚持与担当、反思与发现等一一全面形成,提供持续的生发动力。“友善、独立、思考”,人的素养的DNA。

一个人认识了自己是谁,才能更好地对话与发展。一个人认同了自己的祖国,才能从容地面对世界,与世界对话。因此,“种子的秘密”的背景是“国家认同”,它是“种子体”发育的肥沃土壤。

不同的年段,人的核心素养要素有所不同;同一“核心素养”,不同的年段,具体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以“思考”来说,小学更多的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中学更多的是提出反思与不从众。以“友善”来说,小学更多的是善良和诚信,中学则更多的是尽责与担当。以“独立”来说,小学更多的是培养儿童的自信心,中学更多的是耐挫力和坚持。

不变的是核心素养的“种子”。找到“种子”,循着“种子”生长规律,这就是揭示儿童素养秘密的要义所在。

“种子”的发芽“素养的表达”要在校长的脑子里落户

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学生的心田里才能播下素养的种子

“分数、等级、排名”等沿用了多年的“关键词”,要转变为“友善、独立、思考”的“素养的表达”。

“素养的表达”,只有在校长的脑子里落了户,才会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素养的表达”,只有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了,才会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素养的种子。

一个老师成熟与否,专业技术水平只是其一。一个青涩、毛糙的老师,三五年后,能否成为一个友善的人、独立的人、思考的人;一个专业技术过硬的老师,能否在“友善”“独立”“思考”上,给学生以“人”的影响、濡染。这才是我们要经常思考的。

有素养的老师教数学,会给学生以“种子”;有素养的老师教劳技,会给学生以“种子”;有素养的老师教体育,会给学生以“种子”。素养的种子,本质来讲,不在于老师教什么。素养的种子不是教出来的。素养的种子,是“浸”出来的、“润”出来的。这个意义上讲,儿童跟“怎样的人”在一起,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提出了“能力”转化为“素养”的催化剂——教育的人文关怀(详见2014年第6期《人民教育》的《从“知识至上”到“素养为重”》),就是要让“教师”从“教学者”转化为“有素养的教学者”。我们学校的管建刚老师则提出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详见2015年第17期《人民教育》的《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今天,我们又明晰了小学阶段的“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什么——友善、独立、思考。

走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如何评价学生?我们找到了“班级气质”“细节日志”和“关键事件”三个抓手。这是一片美妙的教育留白,我们在路上。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特点

三个突出的特点: 1.共同性

核心素养是共同素养,是所有学生都必须获得的,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2.2.发展性

核心素养是动态发展的,随着人的一生都在发展,培养不同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应作整体和系统考虑。 可塑性

核心素养是可教、可学的,并且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能够有效地评估和测量。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

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 。 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

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

各学科教学共同培养的目标

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

我所理解的信息素养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所理解伦理学

物理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

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红十字

我所理解的领导力

我所理解的核心素养
《我所理解的核心素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