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附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4: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华南师大附中 2010届高三年级综合测试

文综-历史

本试卷共4l小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和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继承了商周形成的

①郡县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3.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

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政

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C.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D.男人参军,保家卫国,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14.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D.市场缺乏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

15.以下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民主的源头”、“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 (

A.《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B.《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C.《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D.《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

16.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北京天梯志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

B.乙

C.丙

D.丁 17.以下事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①列强经济侵华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推测中共代表林伯渠发表这篇谈话的背景

A.四.一二政变后

B.卢沟桥事变后

C.抗日战争胜利后

D.解放战争爆发后 19.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于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0.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乘坐最新的红旗HQE检阅车检阅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红旗检阅车是由“一汽”(长春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有关“一汽”建立的时代说法正确的是

①开展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 ②经历着生产关系的深层次变革

③开展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

④发生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21.“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风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22.二战后至80年代后半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格局”状态,没有形成整个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立

B.欧洲共同体的严重排外性

C.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失衡

D.欧洲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

23.“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A.文明史观

B.现代化史观

C.全球史观

D.阶级斗争史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160分。

38.(26分)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

北京天梯志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日本的第一个防灾法是《备荒储蓄法》,制定于明治13年,即1880年。之后,日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灾害防治法律。1961年日本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是日本灾害应对的基础性法律。迄今已进行了23次修改,平均每两年修改一次。可以说,日本的防灾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材料三:国土厅防灾局是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对策。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都制定了防灾对策规划。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是地方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所属的紧急救助队伍。日本重视建设“城市防灾中心”及完善公众社区的自救体系发挥着平时可进行防灾培训和对居民科普教育的基地的作用,遇到灾害时可起到防灾对策场所的功能。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6分)结合史实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

二、三在救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6分)结合近代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析日本救灾减灾成功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反映出历史学的价值是什么?(2分)

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代以来,在东亚逐渐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西太平洋贸易网,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

材料二:东亚经济圈走向鼎盛与成熟,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区域的扩大,经贸活动向域外传播和扩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贸易中心。……宋代的造船技术益臻其极。

北京天梯志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其与指南针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商船远航于南洋、印度洋、波斯湾和非洲东部海岸。元代对外贸易与交通持续发展,规模超过前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政策,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材料三: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彻底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从东亚输出的商品来看,一般以茶叶、瓷器、陶器、古董、药材、香料、书籍等生活消费品为主,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出的商品一般是工业革命后的商品。

——以上材料改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一、二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特点。结合材料和宋元时期中国的发展情况,分析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2)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东亚经济圈的发展状况是什么?结合材料和19世纪中国的变化分析其原因。(10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世界发展的趋势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任三个角度分析当前东亚经济圈复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8分)

北京天梯志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15ACCB

16-20CDBDB

21—23CAD

二、非选择题

38.(26分)(1)主要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注重预防(6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统治者的腐朽(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注重立法、不断完善,政府专门机构、政府公助与民众自助相结合;注重制度化;(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原因: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改革,政治上的民主化,促进对民生的关注:经济上近代化和经济崛起为日本救灾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上明治维新以来的重视科技、教育。(6分)

(3)借鉴、吸取人类智慧,古为今用(2分)

39.(26分)(1)特点:以中国为中心;以经济贸易为主;(2分)

原因:宋代局部统一到元代大一统的局面和封建经济繁荣尤其是商品经济发达使经济圈形成有了强有力的核心;

抑商政策松动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东亚各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科技领先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造船促进了东亚的交流(6分)

(2)走向解体:(2分)明清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专制加强;思想禁锢;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于世界。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双半社会,尤其经济上成为经济附庸使中国进一步落后失去了竞争力。(8分)

(3)有利:历史渊源:东亚地区各国历史上密切合作,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7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的崛起;文化相近儒家文化圈;(答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三个角度的即可给6分)

不利: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日本侵略的阴影。(2分。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北京天梯志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学年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数学培优练习

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山东师大附中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答案)

届高三第二次综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届陕西师大附中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

高考江苏省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届高三文科综合第三次模拟考试22

吉林省榆树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届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附答案)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