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家》《春》《秋》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1 16:52: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巴金《家》、《春》、《秋》有感

小说(Novel) 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诗歌、戏剧、小说)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可缺少的文化财富。其中,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便是中国现代小说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从1931年开始,《春》在《文季月刊》上开始连载发表,到1940年5月《秋》最终完成,前后历时长达近十年的时间,巴金先生以自己的犀利的视角的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高家这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从而揭示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以及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鼓励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并且与这种没落的封建家庭彻底的决裂,由于对于题材的熟悉和作者自身深切的感受,这部作品从《家》开始连载的时候便受到广大的关注,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自然而然的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起来反抗这种“吃人”的封建礼教。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像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像《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在这三篇长篇小说中,一个封建没落的大家族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小说通过对高家不同的人物的言行举止亦或是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等各个不同文化角度和视野的描绘,为我们展现出来一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的卫道士的顽固不化,还有一批以觉慧为代表的一行接受新知识教育和受到“五四”运动冲击的新青年的英勇与果敢。

在信息文化方面,语音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的产生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语言的雕琢表现出来时代的文化。例如:通过对觉新在高老太爷,克明等封建家长面前语言的描绘,表现出来他的不折不扣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他希望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能够“和谐”的相处,至少能够维持表面上的平静,他在哪里都是尽量的说好话,但是似乎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无法“正常的”生活下去,似乎总是不想让他消停,总是会出现许多问题需要他去面对,总是会让他感到痛苦和无法承受;而当他在觉民、琴以及的的妹妹淑华面前时,他却能说出快乐的话,似乎又有了勇气同这个家族的不公平、不合理作斗争,他仿佛又像是获得了新的生命一般。觉新性格的复杂性表现出了他作为艺术个体的悲剧,为我们展现出来当时的文化与社会状况,受到了五四运动思潮的冲击,一部分人开始觉醒,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对国人的摧残,这种新思想发展异常缓慢。其实,觉新的形象只是当时大部分人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能通过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形象来推测一下当时国人思想的一个基本状况;同样的我们能从像高老爷子,克定等一些封建大家长的言语中看见他们的顽固不化,尽力去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的令人作呕的丑恶嘴脸,这些都能通过文字传达出来,激起读者强烈的愤慨和不满。

在物质生产文化方面,小说也为我们展现出了民国期间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以及机器生产的兴起。觉新和克明每隔固定的时间就会派高家的管家去田间收租,这就反映出当时的主要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依旧是封建地主剥削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主要向地主租住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金或者是粮食作物作物对地主的报酬;另外,小说中也屡次提到高家的管家高升回禀高家的时候是说农民租金缴纳经常收不起来,去田间收租的途中会遭遇土匪威胁或者田间很多田地会遭到洪涝灾害,从中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较差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另外,小说中,克明、陈姨太等都在觉新工作的事务所购买力一些“股票”,虽然这些“股票”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股票”,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中小型的民族企业也开始逐渐初步发展起来,暂且抛开他们的规模和本质来说,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应该对这一变化加以支持和必要的肯定。

在物质消费方面,小说中也有许多关于饮食方面的描写,例如小说中多次描写到淑华和淑英姐妹们经常会在闲谈的时候拿来一些糕点吃,经常会在琴等表姐妹来的时候一块吃席,在高家花园的湖中间凉亭之中“请客”,这些都是对封建富贵人家的大家闺秀的日常生活随性与悠闲;还有在一些钱财消费方面,向克安、克定等高氏子弟,从来都是大手大脚,这些描写都从侧面暗示了高家这个封建没落家族必然走向灭亡的结局;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大量穷苦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中讲述了沈氏的一个丫鬟喜儿的死,由于身份卑微以及沈氏的尖酸刻薄,只能惨死在“充满怪味的昏暗的”高家下房之中,死后沈氏竟然连一口棺材都不肯给她买,沈氏的对自己生活挥霍与对丫鬟的吝啬也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制度文化上的体现。首先就是家庭,就像一直为人所熟知的,《激流三部曲》以描绘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背景下的一个典型的家大族——高家的逐步没落为主线,像是一部缩小了的《红楼梦》,通过讲述大家族的兴衰来披露当时社会的丑恶。在小说,作为高家这份如此大家业的创建者,高老爷子毋庸置疑是这个大家族的决策者,在这个大家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尽管克安克定等兄弟不安分,也仍然会畏惧这个大家长。作为嫡长孙,觉新成亲一月后,由于作为家中长子的父亲的去世,觉新自然就承担起来的协助三叔克明来掌管这个大家族的任务,这也是对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一种体现。

其次,便是体现在婚姻制度上。在《秋》中,作者花了不少篇幅对周家的薏和枚少爷的婚礼做了细致的描绘,尤其是对枚少爷的婚礼,从婚前的“过礼”日子一直到婚后枚少奶“回门”的描写。在正式结婚前两天的“过礼”的日子里,周家便把提前准备好的凤冠霞帔、龙凤喜饼等过礼用的抬盒送到女方冯家去,午饭过后便是女方送回来的抬盒,全是女方的妆奁等物品,当然,少不了的是双方的近亲对新郎的道喜和祝贺以及宾客的推杯换盏;婚礼前一天晚上的“花宵”周家举行“簪花”的礼节,枚少爷在行完跪拜的礼节后便得睡在“新奇、温软的新床”上,等着“新婚之日”的到来;喜庆的日子在周波涛的训话后开始,“敬祖”、“发轿”,由迎亲的宾客将新新娘子迎回周家,须经过“拜天地”、“拜祖人”、“夫妻交拜”、“童子秉烛送入洞房”等一系列程序,接下来便是“撒帐”,“揭盖头”的典礼,然后由枚少爷去女方冯家“谢亲”,回来之后新婚夫妇对祖宗行三跪九叩首的“大拜”,再者就是谢客敬酒,闹洞房。经历了一系列的繁琐的礼节后,一个象征着家族地位与实力的婚礼才接近尾声;还有婚礼三天之后的“回门”的大礼......小说通过对这样一个传统的封建婚礼为我们展现出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风俗,令人感到窒息,压迫与无奈,这也就激起了像小说中觉民与琴的这样一些新知识分子的反抗,促使他们最终为了抵抗这样的封建旧礼教而斗争,用自己的行为向旧礼教宣战。

高家以及其他大家族的故事也在枚少爷的死、克明的死、觉新的事务所被一把大火烧为灰烬和克安克定一手操办卖掉了老宅分了家中逐渐向了尾声,觉新虽然依旧是高家那个“作揖主义”的的代表,但是在文章最后他也对克安和克定等“长辈”说出了自己从来不敢说的话,也是一个不小的改变,不是么?就像觉民和琴说的那样,“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也许,这并不仅仅是觉新一个人的秋天即将过去,也蕴含着整个封建制度的没落与“完结了”。觉民们的报社不久就另外找到地方迅速重新置办了起来,这也象征着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星星之火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出燎原之势。离开老宅之后,似乎高家的每一房的人都过上了自己“欢心”的日子,觉新与张氏两房相互照应,过得也算是融洽。克安与克定继续过着坐吃山空的日子,吸食鸦片,挥金如土,变卖田产与房地,维持着生活。

小说结尾了,让每个读小说的人都不免心有戚戚,维护封建的“吃人教条”的人事物都最终会走向黑暗的深渊,社会必然会朝着自由、民主的新时代发展。

读《家春秋》有感

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有感(推荐)

家春秋

家春秋

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12(整理)

读《家》《春》《秋》有感
《读《家》《春》《秋》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家春秋读书感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