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桂林山水说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

发布时间:2020-03-04 01:20: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桂林山水》说课稿 申屯中心校 张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S版第八册第二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分为 4 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

2、3 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

2、3 自然段,列提纲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并根据提纲背诵课文。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试写一处景物。

(2)、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四段,总结全文。观看朗读视频,并试着背诵课文。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多媒体课件,配音朗读视频

二、说教法

1、举一反三法:第

2、3 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导游,大家可以称呼我——张导。四年级上学期,我已经带着大家游览了位于台湾著名的蝴蝶岛,它有着 “台湾蝴蝶甲天下” 的美誉;我们还知道我们河南“洛阳牡丹甲天下”,那谁能告诉我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今天,我还要带大家去一个更美丽的地方——桂林,它也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那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给他打个问号(在黑板上打一个问号?)。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用一个问号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 “~~~”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品析句子表达的意思。

(3)教师设计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仿写练习: a.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_________________。 b、公园里的花真美呀, 。 c、, 。

(4)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比较读等多种形式有感

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自此,黑板上的“?”擦去了一半。

(5)小结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读——找——品——诵”的方法可用于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很多写景的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讲到这儿,整个“?”全部擦去。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总 板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词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的中心内容也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桂林山水》说课稿

《桂林山水》说课稿

《桂林山水》说课稿

桂林山水说课稿[优秀]

《桂林山水》说课稿1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桂林山水说课稿(材料)

桂林山水的说课稿

《桂林山水》的优质说课稿

桂林山水说课稿马大伟

桂林山水说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
《桂林山水说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