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诗歌古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21:21: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诗词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扶醉而归。

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传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可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象和心理,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

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

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滔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 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出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①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①,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②傍,屏风九叠③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④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⑤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⑥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⑦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⑧。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释】

①绿玉杖:神仙所用之杖。

②南斗:即斗宿星。

③屏风九叠:形容山峰重叠,状如屏风。

④青黛:青黑色。

⑤九道:古代地志说,长江流到浔阳境内,分为九派。

⑥谢公:指刘宋谢灵运。

⑦琴心三叠:道家修炼的术语,意思是使心神宁静。

⑧玉京:道家说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简析】

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伴。诗分四段。首六句为第一段,是序曲。以楚狂自比,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访道隐逸之心。“庐山”八句,为第二段,以仰视角度写庐山“瀑布相望”、“银河倒 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雄奇风光。“登高”八句为第三段,以俯视角 度,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并以谢灵运故 事,抒发浮生若萝,盛事难再,寄隐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早服”六句为第 四段,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并以卢敖故事,邀卢 侍卿同游。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作事业追求者的警句。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

【注释】

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简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 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虞美人①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③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宁度宗咸淳十年(1274)

进士。宋亡不仕,抱节以终。其词多承苏、辛一路而兼有众长,与周密、王沂

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有《竹山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断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形容鬓发斑白。

【品评】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

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

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少年听雨”的画面,由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

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

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

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

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

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

限枨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

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 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三幅画面前后衔

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

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

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

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文天祥《酹江月·乾坤能大》 酹江月⑴

和友驿中言别⑵

乾坤能大,⑶

算蛟龙、

原不是池中物。⑷

风雨牢愁无着处,⑸

那更寒蛩四壁。⑹

横槊题诗,⑺

登楼作赋,⑻

万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

方来还有英杰。⑼

堪笑一叶飘零,

重来淮水,

正是应凉风新发。

镜里朱颜都变尽,

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⑽

向江山回首。

青山如发。⑾

故人应念,

杜鹃枝上残月。⑿

【作者】

1236-1281,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

朝进士,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南下,他奉诏起兵勤王。

南宋降元后,他组织义军转战于福建、江西、广东各地,终因寡不敌众,兵败

被俘,囚于燕京三年余,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其后期诗词慷慨悲壮,表现出

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有《文山先生文集》。

【注释】

⑴此调为《念奴娇》之异称,因苏轼词“一尊还酹江月”而得名。又名《百字

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⑵友:指邓剡。邓剡字中甫,与文

天祥同乡,曾任崖山行朝礼部侍郎,被俘后同文天祥一起押解至金陵,并作词 送文天祥继续北行。此词是文天祥的和作。 ⑶能:这样,如许。能大:如许

大。 ⑷蛟龙:喻豪杰。《三国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

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⑸牢愁:忧愁。 ⑹那更:

犹云况更、兼之,“那”字无意义。 ⑺槊:长矛。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

子美墓系铭》:“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 ⑻登楼作赋:汉

未中原大乱,王粲南下依附刘表,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怀乡。 ⑼方来:

将来。 ⑽龙沙: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⑾“向江山”二句:一作“江山回首,

一线青如发。”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

原。” ⑿“杜鹃”句:唐崔涂《春夕旅怀》诗:“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

上月三更。”

【品评】

这是一首骨风遒劲的唱和之作。上片言旧。“乾坤能大”四句,以蛟龙暂

屈池中、终当飞腾为喻,表示虽遭囚禁而犹志向远大。“横槊题诗”三句,追

念昔日转战东南的戎马生活,痛惜抗元战斗归于失败。凡此,不只是自抒胸襟

怀抱,也是兼志同道合的友人邓剡而言的,是对他们共有的铮铮斗志的激励及

共有的漫漫征途的回顾。“江流如此”二句,则寄希望于将来,对国家的复兴

不抱悲观态度。下片言别。“镜里朱颜”二句,示此心此志至死不渝。“去去

龙沙”三句,言人渐北去,心终南向,以致频频回首,对故国江山无限留恋顾

念。最后两句说死后魂将化为杜鹃,当你听到月夜杜鹃的哀鸣,那便是我“魂

兮归来”。作者《金陵驿》诗:“从今别后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与此

意同。生前斗争不息,死后犹眷怀故国,丹心不灭,这是何等赤诚的爱国情肠!

与他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用意实同,只不

过在表现上诗直词曲罢了。当时,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作遗民词,悼南宋之

亡,哀伤难已,但常心危词苦,吞声踯躅,情调过于摧抑低沉。相形之下,文

天祥的词,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没有丝毫委靡之色,确乎

是南宋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的嗣响,为南宋词谱写了高唱入云的尾声。王国

维《人间词话》认为:“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王沂孙)

叔夏(张炎)、公谨(周密)之上。”的确,无论宋诗、宋词,都应以文天祥

为其殿军。

刘克庄《卜算子·片片蝶衣轻》卜算子①

片片蝶衣轻,②

点点猩红小。③

道是天公不惜花,

在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

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

雨洗风吹了。

【作者】 1187-1269,安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补官,后因

《落梅》诗“讪谤”朝廷,罢职废多年。官至龙图阁学士。其诗属江湖派,宗

尚晚唐。词则继承辛弃疾豪放作风,而更趋散文化、议论化,见称于世者多为

感愤时世之作。有《后村长短句》。

【注释】

①《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

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蝶衣轻:花瓣象蝴蝶翅膀那样轻盈。 ③猩红:象猩猩血一样鲜红。

【品评】

词中有问答体,或下片问、下片答,或随问随答,为常见的问答方式。此

词上片提出一问,下片复提一问,上下片所问却是针锋相对、互不相容的,终

于有问无答,显得非常别致。上下片提问的方式相同,都是用的反证法。如果

把上下片分开来看,并不是有问无答,答案乃包含在所问之中。上片问:如果

说天公不爱惜花,那么花片如蝶翅舞动,花朵如猩红照眼,千姿百态,争奇斗

艳,岂不都是天公之所作成?其答案自当承认“天公惜花”。但下片接着反问:

如果天公果真惜花,那么无端风雨,断送春花,树头繁英,一夕顿尽,岂不都

是天公之所摧残?其答案又当承认“天公不惜花”。因此,上下片合起来看,

两个答案竟是对立排他的,相互冲突,彼此否定。正确的答案则当在它们两者

之外。其实,刘克庄此词虽有点游戏笔墨,但设问甚巧,所问的决不是无关宏

旨的花花草草的小事。他就冥冥之中的“天公”与花事的关系发出质问,推而

广之,世间万物也莫不可作此一问,无异于一篇以花事为题的具体而微的“天

问”。真正的答案既在词中,又在词外。岁岁花开,年年花落,花事的荣枯盛

衰,一任大自然的客观运行,实无与乎“天公”的“惜花”与否。“万物兴歇

皆自然”,这才是刘克庄本来想说,但在词中仅透露其意而未及说明的真正的

答案。全词诙谐风趣,具有幽默感,令人玩味有得。其写法或仿效苏轼的《泗

州僧伽塔》诗。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⑴

淳熙丙申至日,⑵余过维扬。⑶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⑷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⑸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⑹

淮左名都,⑺

竹西佳处,⑻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⑼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⑽

废池乔木,⑾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⑿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⒀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⒁

青楼梦好,⒂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⒃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⒄

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

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飘

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

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

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

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注释】

⑴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又名《郎州慢》,上下阕,

九十八字,平韵。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

即扬州。 ⑷荠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中号角。 ⑹千

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

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

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

表示亡国之痛。 ⑺淮左:淮东。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

都”。 ⑻竹西佳处: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宋人于此筑竹西亭。这里指扬州。 ⑼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

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⑽胡马窥江:指1161年

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过扬州已

十六年。 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

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⒀杜郎:

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

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⒁豆蔻:形容少女

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⒂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

幸名。” ⒃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

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

可纪之名胜。 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

(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

⒄红药:芍药。 【品评】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

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

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

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

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

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

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

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

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

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

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

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

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

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

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

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

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

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

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 愈惨淡, 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

“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约690—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①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咸③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黯黯:同“暗暗”; ②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③咸:都。

【简析】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皇甫冉《春思》

皇甫冉:〔717-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人。晋高士谧之后。十岁能属文,张九龄深器之。天宝十五载,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兵曹。王缙为河南帅,表掌书记。大历初,累迁右补阙,奉使江表,卒于家。冉诗天机独得,远出情外。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春思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简析】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署名:沈韫韬

高中语文必修3 诗歌及古文

古文

古文

古文

古文

古文

初中高中作文古文仿写诗歌文学

古文,辞职信

高中古文

古文最新版

诗歌古文
《诗歌古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古文诗歌 古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