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扶贫

发布时间:2020-03-03 07:49: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广东扶贫“双到”的实践与思考

一、“双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一年多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采取“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方式,直接瞄准贫困村贫困户,集全省之力,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消除贫困歼灭战,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成效显著。

一是贫困户的经济收入大幅增加。37万贫困户人均年收入2410元,比帮扶前增加822元,其中 15.6万户人均年收入达到或超过2500元,实现了当年脱贫。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二是贫困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340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3.01万元;新建公共文化卫生项目9600多个;500人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这个变化令人欣慰。

三是干部队伍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这次“双到”工作,对各级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是一次大检阅、大锻炼。广大干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难,办实事,做好事,思想得到净化,能力得到提高。这是根本性的扶贫“造血”。

四是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风气明显改善。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之间、穷人与富人之间广泛沟通交流,关系更趋融洽。人民群众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靠。这样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是非常宝贵的。

二、“双到”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在一年多的“双到”工作实践中,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全国乃至世界扶贫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主要体会有四条:

第一,站在时代、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正确决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大力支持。“双到”工作之所以出现“领导重视前所未有,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社会参与前所未有,工作扎实前所未有,成效显著前所未有 ”的局面,首要一条,就是这个决策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纪的眼光,准确判断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正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顺应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期盼,为推进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来的,顺时势,合民情,得民心,从而很快形成了全省上下的共识,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实践证明:民情是决策的依据,民心是力量的源泉。“决策得民心,应者声如潮”。

第二,敢于突破陈规,大胆创新方式,扶真贫、真扶贫,才能激发扶贫开发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扶贫开发年年搞,为什么大家对这一次的绩效比较满意?其中一条,就是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扶贫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切实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其中包括:建立瞄准机制,实行“靶向疗法”,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对37万贫困户、157万贫困人口逐户建档立卡,实行电脑管理,解决了“扶谁的贫”的问题;落实帮扶责任, 共派出3541个工作组、11524名工作队员,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解决了“谁去扶贫”的问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筹集40多亿元资金为“双到”工作提供物质支撑,解决了“用什么扶贫”的问题。实践证明:有新思路才有大手笔,有新办法才有高成效。

第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情况出发,“哪壶不开烧哪壶”,才能增强帮扶工作的绩效。广东人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帮扶模式,诸如:产业扶贫、培训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医疗扶贫等等,百花争艳,百舸争流。但凡是效果比较好的,都不外乎两条:一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因村、因户、因人、因时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出点子、订措施;二是一招一式,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工作、抓落实。搞扶贫,不管你用了多少招,最终要看贫困村贫困户是否得到了实惠。能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的招数才是实招、高招,否则就是虚招、臭招。实践证明:扶贫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花拳绣腿,必须对症施治,求真务实,以成败论英雄。

第四,健全管理机制,严格问责,奖优罚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序高效,保证具体工作的落实。省委常委先后7次专题听取21个地级以上市“双到”工作情况汇报;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出台《“双到”工作考评办法》、《驻村干部管理使用规定》和《问责制暂行办法》,对“双到”工作实行全程、全员、全方位跟踪监控,严格考评,严肃问责;有关市县给予工作不力的1名市扶贫办主任、3名镇领导撤职处分;省市县分别组织几百个单位上千名干部对“双到”工作进行交叉大检查、量化考评。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增强了各级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促进了“双到”具体工作的落实。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各记其功、各咎其过,才能保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三、奋力夺取“双到”工作的全面胜利

2011年,是全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扶贫“双到”工作的攻坚之年。“双到”三年任务,如今时间过半。下一仗怎么打?需要认真谋划,狠抓落实。

第一,认清形势,乘势而上,掀起新一轮落实“双到”工作的热潮。

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4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中共中央(2011)10号文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转入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组织领导,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从政治的、时代的、战略的高度,认识搞好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工作紧迫感。

“双到”工作为什么要紧紧抓住不放?从大政方略上讲,“双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一部分人已经很富了,一部分人还相当穷,贫富悬殊。社会存在贫富差距是正常的,但差距过大就要警惕了。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世不平,有人反。贫富悬殊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源。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要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差距的方法不是搞“劫富济贫”,而是要互利共赢。我们搞扶贫“双到”,把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帮扶上去了,富裕地区、富裕群体不仅能获得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且能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双到”的结果是双赢。比如,碧桂园公司捐资2亿元给英德的树山村,在帮助这个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公司也将在这个村得到大量的优质花木,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双到”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题中之义。年初召开的省委十届八次会议,确立了“建设幸福广东”的宏伟目标。幸福的标志之一,不只是看富人碗里有多少肉,还要看穷人的碗里有没有肉。如果尽管富人的碗里有很多肉,穷人的碗里却没有肉甚至连汤都没有,这样的幸福是不完美的。贫困村贫困户不脱贫,幸福广东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到”不仅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题中之义,而且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双到”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强力纽带。我们的党和政府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贫困村贫困户不脱贫,我们就应该问心有愧、寝食不安,甚或引咎辞职,把乌纱帽还给人民。

从实际情况看,“双到”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没有把“双到”作为一项政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要务来对待,只是把它作为一般性的任务来完成,甚至把它当着一个额外的负担来应付。思想认识不高必然导致工作力度不大,帮扶效果不佳。二是资源投入不给力或不科学。到五月底止,全省尚有19个帮扶单位除去省财政的投入外,投向贫困村的资金不到20万元,最少的才几万元,仅限于“慰问式”扶贫;有的单位虽然拿钱不少,但投入时不注意科学论证,造成低效投入,甚至浪费资源。三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有的指导思想不端正,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工作走过场,“雨过地皮湿”,甚至做表面文章,应付差事。比如,有的驻村工作队员不住村,或人驻村心没驻村,成天晃晃悠悠,无所事事;有的低保政策不落实,没有将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贫困农户全部纳入低保,一家几口人,只给一个低保指标。四是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不够得力。一些帮扶单位重视给钱、给物,不重视“扶志”、“扶智”,在提高帮扶对象的素质上下功夫不够或办法不多。一些贫困地区的群众包括部分干部观念仍然落后,“等、靠、要”的思想存在,自主脱贫的意识或能力不强,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前些时期,新闻媒体报道了一些单位“双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确实是相当严重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双到”工作的绩效,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应该看到,我们取得的胜利只是初步的,真正的大仗、硬仗还在后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其一,已经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具有脆弱性,不确定因素多,要想稳定脱贫,必须“扶上马再送一程”。这个“送一程”的功夫,可能比“扶上马”还要费事。其二,已经脱贫的大多是条件比较好的,没有脱贫的这一部分条件相对较差,脱贫的难度更大。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会遇到一些很难啃的硬骨头。其三,贫困村贫困户大多处于边远山区、石灰岩地区或自然灾害多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返贫概率高,减缓返贫的压力大。

综上所述,我们在“双到”工作首战告捷之后,要切实防止沾沾自喜,自我满足。不能陶醉于考评时获得的“优秀”名次,要看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不能满足于已经为贫困村贫困户做了多少事,要看到贫困村贫困户还有多少事需要我们去做,经常想一想还能为贫困村贫困户做点什么事。要认真进行“回头看”,查短板、找软肋、补漏洞。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揭露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水平,揭露问题是党性,解决问题是政绩。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看到问题和困难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党和国家前所未有地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的大环境不断向好。二是经过前些年的发动引导,全省上下关注、参与、支持扶贫事业的“大扶贫”格局已逐渐形成。三是我省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社会的扶贫资源能够为扶贫开发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支撑。四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做法,为今后的工作探明了方向,闯出了路子。因此,我们要客观判断全省“双到”工作的开展情况,科学把握扶贫工作的形势任务,克服和防止消极厌战情绪。当前,万事俱备,东风劲吹。机遇难得,切莫错失。要深入进行“双到”再动员、再部署、再给力,加温鼓劲,乘势而上,掀起新一轮落实“双到”工作的热潮。

第二,锁定目标,攻坚克难,推动“双到”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要夺取“双到”工作的全面胜利,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决心在主攻方向和薄弱环节上打几场大仗、硬仗。下一步,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个核心,锁定贫困户稳定脱贫和贫困村改变面貌两大目标,突出“帮助3409条贫困村37万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对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3000条村6万户30万人实施搬迁安置”、“完成51.4万户农房改造”三个重点,奋力冲刺,巩固扩大“双到”的胜利战果,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省扶贫办提出要在八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思路可行。其中,特别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个是关于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的问题。这是“双到”工作中带普遍性的难题,如何有效破解这个难题,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措施,想方设法广开“钱”途,让贫困群众的口袋真正鼓起来。要加大直接针对贫困户的投入,着力搞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增加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要加大产业扶贫特别是长效项目的投入,做大做优特色产业,打通农产品与市场的流通渠道,实现农村生产要素向增加经济收入的转化,为贫困村贫困户打造稳定增收的平台。例如,省国资委在挂扶村发动群众种植金银花,按全村800亩计算,三年后每年可以收入600多万元,很受群众欢迎。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防灾抗灾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环境。要培育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总结推广郁南县、阳山县等地小额代款、合作互助金等金融扶贫模式,发挥小额贷款的杠杆作用,解决好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第一桶金问题。要提高扶贫投入的科学性有效性,先论证后投入,防止低效投入甚至无效投入。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钱用到贫困村贫困户最需要的地方,把政绩的丰碑建在老百姓的心上,而不是贴在自已的脸上。

另一个是关于“两不具备”村庄搬迁的问题。这些村庄大多处于革命老区、高寒山区、石灰岩地区或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地区,环境条件相当恶劣,是“全国最穷的地方”,是我省经济社会发育中最脆弱的软肋,也是“双到”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解决这些村庄的问题,势在必行。而如果就地改造,需要的投入相当大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下决心把他们搬迁出来。为此,要以“知耻而后勇”的胆识,下决心用五年时间完成这些村庄的搬迁安置任务,彻底甩掉“最穷的地方在广东”的帽子。当然,搬迁安置工作牵涉到多方面的问题,难度很大。但既然有必要,就不能怕困难。在难点工作上,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要有抓铁留痕的狠劲。广东人应该有这个气魄,也有这个能力!

再就是关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问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既有责任也有能力。我省在动员社会力量扶贫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大有可为。要进一步整合人、财、物等社会扶贫资源,构建“大扶贫”的格局,加大对“双到”的投入力度。可以考虑采取规模企业与现有帮扶单位合作的方式,组织企业参与扶贫,借以调剂和增强帮扶力量,缓冲投入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双到”工作的协调发展。我相信,广东的有钱人不是守财奴,他们是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发动、去组织。

还有一个深层面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思考、探索。这就是如何以扶贫“双到”工作为抓手,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的问题。包括如何加快产业转移升级,如何实施土地、山林等产权流转?如何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如何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如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等。有些市县的做法已现端倪,但愿能有大的突破。

第三,着眼长远,健全机制,努力把扶贫开发推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特定的时机,采取突击性的扶贫方式是必要的、有效的。但如果没有稳定的政策法规和相关机制作保证,扶贫开发的成果是难以巩固和发展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不断取得胜利,必须要开阔视野,学习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构建政策保障、产业开发、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社会帮扶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尤其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建章立制依法扶贫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完善考评办法,形成倒逼机制, 促进工作落实。对在“双到”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要大力表彰,插红旗;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要实行“单兵教练”,限期整改;对工作失职,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要严肃批评,追究责任。但同时要防止疲于应付考核的现象,集中主要精力抓好工作落实。要抓紧出台《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在扶贫工作定位、扶贫对象认定、扶贫责任划分、扶贫机构设置、扶贫财力投入、扶贫绩效评估等方面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为扶贫开发提供完备的法规保障,依法依规扶贫。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包括社会募捐资金使用的安全与科学。

二要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双到”工作能不能取得全面胜利,关键看各级干部的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看干部的施政理念和执行能力,看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各地党政一把手是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肩负起第一位的责任,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跟踪问效抓落实。各级干部特别是驻村干部,要象省烟草公司驻连南三排村扶贫工作队长王清明、中山市国税局驻海丰合门村扶贫工作队员林小星等同志那样,真心热爱农村、热爱农民, 与农民打成一片,在“双到”工作中奋发作为,以自身的模范行动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组织部门要把“双到”工作与党建工作、干部工作结合起来,把落实“双到”的过程作为加强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的过程,作为考察、锻炼、培养干部的过程,要在干部队伍中大力倡导真抓实干的风气、学习研究的风气、开拓创新的风气。宣传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宣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抓“双到”落实的浓厚氛围。扶贫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机构的设置要与承担的任务相适应,人员队伍要精干、稳定、敬业、高效。

三要在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上下功夫。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和素质水平,是能否脱贫致富的决定因素。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各级干部振奋精神状态,激发责任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贫困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要积极教育引导群众,用心做好“扶志”和“扶智”两篇文章,努力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励他们自立自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同时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融入现代社会,和全省人民一道,在广东这片热土上,创造并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前景喜人。让我们以决战的气魄、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奋发进取,坚决夺取“双到”工作的全面胜利,为建设幸福广东做出新的贡献

扶贫

扶贫

扶贫

扶贫

扶贫

扶贫

扶贫

扶贫

扶贫

扶贫专题

扶贫
《扶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科技扶贫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