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红楼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3:42: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红楼梦》读后感 ---悲剧人物浅析之薛宝钗

从初中开始,便断断续续的读过《红楼梦》,当时的认识只停留在,这不过是一本爱情小说,也曾为了宝黛之恋而扼腕叹息。如今细细品味一番过后,突然对薛宝钗这个人物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有人认为,薛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薛宝钗虚伪、奸险、冷酷无情。我无法完全把她归于一个“好人”或者“坏人”的行列,我只看到了她身上的真性情和迫于世俗压力的无奈与悲哀。

我读到的薛宝钗与黛玉一样,也是性情中人,正如书中所写,从小“也是个淘气的”、“也够个人缠的”、“都怕看正经书”,“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偷的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偷的背着他们看。”宝玉遭贾政毒打后,她去探望,见宝玉伤的很重,一时情急,说了宝玉觉得“大有深意”的话而“自悔”不已。,何处不见她至情的流露。

和黛玉不一样,黛玉在家,是林如海夫妇独生女儿,掌上明珠,来到贾府老太君贾母宠爱有加,地位和宝玉一般,。薛宝钗则幼年丧父,寡母溺爱的是兄长,偏偏这个兄长只知道惹事生非,“一应经济事务全然不知”。寡母软弱,只知一个劲儿的垂泪悲叹。寄居贾府,虽说礼遇有加,但“终究是外人”,人情事理少不得小心应付。黛玉可以恣情任性,说骂就骂,想讽就讽,随时可以生气,立马就能珠泪喷涌。宝钗不能,她必须“以理御情”,必须学会压抑。忧患家业,“每日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里里外外操持着一切,没有她,薛姨妈又如何支撑的下去?薛家也许早就破败了。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薛宝钗秉赋着与林黛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她们同样都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但她却知晓人情,宽以待人,以浑然不觉得宽容面对黛玉的尖酸刻薄,终让黛玉心服口服的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感动地说:“她竟是个好人。”她心地善良,急他人之所急,湘云请客却又因没钱而一筹莫展时,宝钗不但在资金上赞助她,还在活动安排和细节筹划上帮助她,帮她拟诗题,又帮她布置宴会,见岫烟衣饰寒素,悄悄替她赎回了当铺里的棉衣,可以说正是薛宝钗的知书识礼、谦恭待人才使得破败的薛家在贾府中依然受到尊敬。对于宝玉,她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恪守伦理规范,理智的对待宝玉,仅有爱慕之心却无追求之意,从不和别人争风吃醋,更不用说弄奸使诈。

实际上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对薛宝钗持赞赏态度。正如书中对女性的描写,“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女子的才情气质好自是皆高男人一筹,但更重要的是操持家务,治理经济,男人也是“万不及一的”。《红楼梦》固然表达了曹雪芹对“吃人的封建礼教”摧残女性的愤慨,但更多的是对是对自家的家业像贾府那样不可避免的败落的无法抑制的悲伤,回首往事曹雪芹难道不希望有人能阻止家业的败落吗?有谁能够?出于对女子的推崇,曹雪芹把薛宝钗塑造成了这样一个不论在家业经济,还是在人情物理上都能应付自如的理想女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有句话说的好,文学是愿望的达成,曹雪芹对薛宝钗肯定的态度是能够说的过去的。应该说无论是出于作者的主观愿望还是在作品中的客观表现,薛宝钗都应该是一个正面人物形象。

薛宝钗正是在封建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的人物,她身上不同的“符号”正是这个时代的烙印。她是平凡的,是封建建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适应时代而生的芸芸众生之一。但是,宝钗清醒理智的生活态度,入世向上的务实精神,极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以及通情达理的处事态度,是作为社会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人格美,至今都是值得借鉴的。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