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河北省辛集中学_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2: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5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现大量“书社”组织,“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书社”的大量出现说明齐国 A.井田制最早瓦解 C.建立起郡县制度 B.管仲改革效果显现 D.率先使用铁犁牛耕

52.《读史举要》中说“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士是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

B.士是各阶层的分化集结而派生出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 C.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士的形成标志着早期血缘政治制度的瓦解

53.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了“家风是什么”的节目,颇受好评。传统观念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54.据《墨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此材料表明 A.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C.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大宗地位

B.地方权力已开始向天子集中 D.诸侯要向天子提供军赋力役

55.秦王赢政在兼并战争中,灭掉的第一个诸侯国和最后一个诸侯国分别是 A.赵国

魏国 B.楚国 燕国

C.魏国 赵国 D.韩国 齐国

56.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

57.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下选官的主要依据是 ( )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58.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5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建立统一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开创皇帝制度

60.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61.唐朝改革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主要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三司使

62.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 A.郡、县 B.路、州、县 C.道、州、县 D.路、府、州、县

63.“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当指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 A.汉代的内外朝制 C.明代的内阁制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D.元代的一省制

65.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66.《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若给这一章回加题目,应为 A.“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B.“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C.“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D.“寿恰红群芳开夜宴”

67.《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占领中国某岛,在岛上推行“皇民化运动”,强迫中国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时令节气等方面仿效日本。日本占领的是 A.黄岩岛 B.台湾岛

C.海南岛

D.崇明岛

68.爱国诗人丘逢甲率绅民上书清政府:“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以下符合丘逢甲践行其誓言的行动是

A.驾舰撞向“吉野”,不幸中鱼雷与舰同沉 B.率领黑旗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伏击日军 C.组织领导义军,在新竹、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D.淞沪抗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迫使其三易主帅

69.“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材料不能体现的原则是

A.人民主权 B.天赋人权 C.分权制衡 D.人人平等

70.从刘邦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的“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根本的转变 B.两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C.人民大众与统治者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从“家天下”走向“公天下”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71.1912年1月1日,孙文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地方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这表明 A.“五族共和”的思想被抛弃 B.激进民族主义者的单一民族建国思想

C.孙中山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 D.从法律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的确立 7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民主宪法D.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实现独立 73.“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以下对这一《宣言》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布于1919年 B.得到中国共产党指导 C.受到工商界响应 D.体现了反帝爱国性质

74.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75.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各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守为攻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A.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76.下列战役属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是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徐州会战 D.淞沪会战

77.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大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78.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两岸“三通”的实现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九二共识”的达成

79.下图为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的照片。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握手时间长达70秒左右。“习马会”翻开了两岸关系新的一页。能够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的最重要前提是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两党平等谈判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

80.下列不属于新时期新型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A.村民自治 B.城市居民自治

C.职工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据材料“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反映这是一种户籍制度,不能体现私田现象增多,井田制瓦解,故A项错误;齐桓公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采取“相地而衰征”的征税制的同时,实行制国、制鄙和“正户籍”等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在秦代确立的,故C项错误;“率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52.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崛起,其来源于没落的旧贵族及上升中的平民阶层,依靠他们的知识才能活跃于当时的政治、军事舞台,可见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阶层分化而集结派生出的知识分子阶层,故选B。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与西周时期依据血缘世袭的统治者阶层中“士”不同,故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士形成于西周时期,且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并不能反映血缘政治的瓦解,故D项错误。 5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忠君思想”与儒学有关;“孝”与宗法制相关;“耕”与农本思想相关;通过“读”获取功名与科举制相关,根据题意本题选A。 54.A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地方权力开始向天子集中是在秦朝以后,故排除B;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涉及的是宗法制,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诸国对周天子承担相应的义务,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诸侯不对周王履行相应的义务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说明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A。

55.D 56.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是对前代分封制的否定,所以A项不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排除;夏启破坏禅让制,继承他父亲夏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确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逐渐形成,所以B项符合设问要求;C指的是西汉初年推行的郡国并行制,这与材料无关;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所以D项不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选B项。 57.A

【解析】据材料“孝廉”“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信息,可以判断其主要标准是品行才学,故答案为A。

5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它并没有恢复丞相的职权。故本题选D。 59.B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秦,虽死犹存”强调的是秦朝创立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故B项最合乎题意。 6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二府三司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A项不符合题意;秦朝推行三公九卿制,B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可知是指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故C项正确;清朝设军机处,D项不符合题意。 6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6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秦汉地方行政机构;C为唐代地方行政机构;D为元代地方行政机构;B为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故选B。 6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文人治国”,宋代开国帝王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选择,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故C项正确。

64.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为减轻皇帝沉重的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即“既有相职,却无相权”;内阁首辅是皇帝直接任命并且担任皇帝的最高幕僚即“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故选C。 6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军机处的设立。注意题目中的时间是清朝。材料信息“乾纲独揽”主要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元朝开始推行行省制,

排除A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排除B、C两项。故答案为D项。 6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突出宁氏家族的地位,“宁荣二祖遗像”“贾敬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可见是宁国府的祭祀礼,A项符合题意,正确。庆元宵不用祭拜,B项排除。庆寿辰以寿星为最大,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男子的地位高于女子,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 67.B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对台湾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的户部掌握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排除B项;门下省负责审核,排除C项;三司使出现在宋朝,排除D项。

地实施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B项说法正确。A、C、D三项根据所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68.C 69.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君主专制,主张主权在民,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A项错误;“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体现了天赋人权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故C项正确;“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体现了人人平等原则,故D项错误。 7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刘邦、孙中山并不是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民本思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辛亥革命时期又缺乏群众基础,而 “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也无法说明人民大众与统治者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体现出“天下为家”;材料中的“敢有帝制自有为之,天下共击之”,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体现出“天下为公”;而这反映出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故本题选D。 71.C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关键信息“……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

藏诸族地方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表明孙中山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C符合题意。 7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项正确;A项“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1952年新中国土改的基本完成;B、D两项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故选C项

7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本题用排除法较好,题中材料“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可知,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五四运动的口号判断,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项。 7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伟大力量,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向与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故本题选C项。 【备注】无

75.D 76.A 77.A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故A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7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时间。结合图中紫荆花旗、米字旗和五星红旗可知,它们代表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和中国。香港的回归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关。故本题选B。其他说法与台湾问题有关,故不选。 79.D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台湾问题,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非两党平等谈判,故B项错误。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干预不是台湾问题的最重要的前提,故C项错误。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重要前提,故D项正确。

80.D 83.(1)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衡;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阻挠破坏;群众基础薄弱。

(3)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真正民主;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不同政治制度的发展变迁。

第(1)问,依据对材料“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理解,结合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概括得出隋唐时期中国“自根自生”的两项制度为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结合所学概括分别说明两者的意义。

第(2)问,依据材料“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役积累了经验和教训”,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制度的实验”包括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等。依据对材料“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的理解,联系辛亥革命相关知识,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分析概括其失败的原因。

第(3)问,依据材料“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解认识“特殊的民主”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综合三则材料的信息,认识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及不同的命运,概括总结在中国人民探索民主政治的历程中得出的启示。

河北省武邑中学_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武邑中学_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辛集中学_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武邑中学_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武邑中学_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推荐)

四川省雅安中学_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辽宁省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_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辛集中学_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辛集中学_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