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上教学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08 07:53:13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九年级历史上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

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来临了,我们如期升入了九年级,作为毕业班级九年级历史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时刻有中考意识,并且积极的去备战中考。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顺利实行,特制定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为了给下学期的中考复习留足足够的时间,本学期计划完成九年级上下两册的历史教学,教学任务较重。《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共23课,内容包括西方文明之源,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英法美日俄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共19课,内容包括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及挫折,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等。

三、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末的考试的情况来看,虽然题目比较容易,但是由于学生审题不清、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得分较低。甚至还有极少数同学对待考试的态度极不端正,持无所谓的态度,一张试卷只胡乱做了选择题,后面的材料分析题一个也没动。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上述问题的存在,彻底更新观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确实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初三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四、教学措施

1、在学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充分利用好电子备课,以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2、增强中考意识,细读中考说明,课程目标,进一步分析历年中考试题,把握中考脉搏。近几年中考突出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把握。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精选的材料,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扎实落实好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要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初三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上课时保证课堂效率,当堂的知识争取当堂掌握。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力争:讲课内容少而精,线索简单而清晰,课堂给同学一定的时间当堂消化本节课的知识

4、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并且要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注重对优秀生的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小组内实行一对一帮扶计划,让优秀生感染后进生,进而帮助后进生快速的成长起来。

5、贯彻落实好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中“狠抓两个习惯养成”,在历史课中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始终。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同时注重拓宽历史教育的情感功能,教书育人并重。

6、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五、教学进度(见附表)

九年级历史组

20

12、0

8、26

推荐第2篇:初一历史上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2015_2016上学期

郭春荣

2015.9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4、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

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王素枝

2015.9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

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

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推荐第3篇:初三历史上教学计划

初三《世界历史》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世界历史上、下两册。

二、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初三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世界历史上、下两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不好动、不好讲、比较死板。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放出去就收不回来。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今年历史结业考试要成功的担子很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课堂及时巩固,及时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四、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辅助性教学。

五、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初三这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史,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一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六、教学进度:

九月---十二月底讲授完《世界历史》上、下册,

十二月底—明年二月初复习《世界历史》上、下册,

三月---四月底复习《中国历史》上、下册,

五月初---五月底复习《世界历史》上、下册,

六月综合复习,迎接中考。

推荐第4篇: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与安排,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确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前进,促使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高二历史的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对历史的基本史观有一定的了解,能运用现代化、文明、全球史观理解历史,世界历史能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

本学期主要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教学任务,以及中国古代史部分教学任务;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训练,特别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岳阳县一中09届高二文科共7个班,这届学生高一会考采用开卷形式,历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班级之间和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学生学习历史方法较为陈旧。

四、具体教学措施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课堂争取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掌握学习内容。

2、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帮助后进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4、注重平时的练习和训练,尤其是要加强对每次测试试卷的分析及解题方法的指导。

5、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五、教学进度表

次 日

期 教学内容 备

注 第一周

8月27日-9月2日

高二第一次考试及试卷讲评集体备课内容:考试评分细则中心发言人:肖美金第二周 9月3日-9月9日

世界史上册第二章第七节、第八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集体备课内容:第三章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中心发言人:姚兰第三周9月10日-9月16日世界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四节第

1、

2、3课时集体备课内容:第四节课堂教学安排中心发言人:肖美金第四周9月17日-9月23世界史上册第三章第五节、第六节,第三章单元检测及讲评集体备课内容:第四章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中心发言人:姚兰教研课:肖美金第五周 9月24日-9月30日

世界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

1、2课时、第三节集体备课内容:第二节课堂教学安排中心发言人:肖美金第六周

10月1日-10月7日 国庆放假第七周 10月8日-10月14日

世界史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第五节,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集体备课内容:第五章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中心发言人:姚兰第八周

10月15日-10月21日

第四章单元检测及试题讲评、世界史上册综合测试及课题讲评集体备课内容:历史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中心发言人:肖美金第九周 10月22日-10月28日

世界史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一章单元检测集体备课内容:世界史下册第一章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中心发言人:姚兰第十周 10月29日-11月4日

世界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

1、课时集体备课内容:第四章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中心发言人:肖美金第十一周

11月5日-11月11日

高二段考及试卷讲评集体备课内容:段考试题分析与讲评中心发言人:肖美金教研课:姚兰第十二周 11月12日-11月18日

世界史下册第二章第四节第二章单元检测及讲评第三章第一节集体备课内容:第三章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中心发言人:肖美金第十三周 11月19日-11月25日

世界史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

1、2课时,第三节第1课时集体备课内容:第四章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中心发言人:姚兰第十四周 11月26日-12月2日

世界史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第2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集体备课内容:第五章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中心发言人:肖美金第十五周 12月3日-12月9日

第三、四章单元检测及试题讲评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集体备课内容:单元检测试题分析与统计中心发言人:姚兰第十六周

12月10日-12月16日

世界史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集体备课内容:第六章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中心发言人:肖美金第十七周

12月17日-12月23日

第五、六章单元检测及试题讲评世界史下册综合检测及试题讲评集体备课内容:综合试题分析与统计中心发言人:肖美金第十八周

12月24日-12月30日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集体备课内容:中国古代史第一章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中心发言人:姚兰第十九周 12月31日-元月6日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单元检测及试题讲评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集体备课内容:第二章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中心发言人:肖美金第二十周 元月7日-元月13日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集体备课内容:第三节课堂教学安排中心发言人:姚兰第二十一周 元月14日-元月20日 期考备考资料编制:肖美金

推荐第5篇: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教师:长空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够对历史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传达历史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历史”。

二、学情分析x k b 1 .c o m

九年级历史主要是学习世界历史,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在

七、八年级还未涉及过,因此

七、八年级历史相对于九年级历史而言,要变得复杂一些了,理解起来也会生涩一些。

经过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47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生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因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较浓厚,学习积极性也高,这对于学生学习九年级历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八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 史前时期的人类,这一单元只有一课书,就是原始社会。 第二部分是古代史世界,这一单元共有四课书,它们分别是亚非文明

古国、古代希腊和罗马、亚洲封建国家、欧洲封建文明。

第三部分是 古代东西方文明及其交往。本单元有三课书,它们分别是古代的科学文化、古代宗教、古代的西方冲突和交往。

第四部分是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本单元共四课书。它们分别是文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第五部分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共五课书它们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和扩展、美国的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第六部分是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两课书,它们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第七部分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两课书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八部分是近代科学文化。它包括科学和思想、文学和艺术。

(二)教材图文并茂,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中华书局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对历史问题的叙述,文字简明扼要形象有趣,同时借助多姿多彩直观生动的插图,针对性强,十分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培养。

(三)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许多学生活动,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并列的双系列结构。同时还穿插课外阅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了积极作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历史想想,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历史教学,使学生掌握历史概况,包括世界疆域概况, 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历史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阅读一些信息资源,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历史,学习有用的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中要做到精讲,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5、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

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6、抓好常规历史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历史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导处、教科室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二○一三年九月十六日

推荐第6篇: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夏 家 堡 镇 初 级 中 学

董 淑 云 2017年8月28日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落实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依据县教育局计划和学校教学计划,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任务;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学情分析:

历史学科首次以独立的学科出现在七年级学生面前,学生在小学思品社会课中获得了比较基础的历史知识,内容主要是文化史。历史的学习是从感知到积累,到理解和应用的过程。而刚上初中的学生历史知识的占有量很有限,对知识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识记的层面,记忆特点是形象记忆,还没有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所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科和学习的内容增多,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非智力因素等都存在很大差异。

四、具体措施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导学案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树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

4、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5、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其他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五、教学进度计划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27课,知识内容22课,活动课五课。每课一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 9月1日 第一课

第二周: 9月4日--8日 第二课、第三课 第三周: 9月11日--15日 第一单元复习第四周: 9月18日--22日 第四课

第五周: 9月25日--29日 第五课、第六课 第六周: 10月 2日-- 6日 国庆、中秋节长假 第七周: 10月9日--13日 第七课,第八课 第八周: 10月16日--20日 第九课、第九周: 10月23日--27日 第十课、第十一课 第十周: 10月30日--11月3日 复习、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11月 6日-- 10日 第十二课、第十三课 第十二周:11月13日-- 17日 第十四课、第十五课 第十三周:11月20日-- 24日 第十六课、第十七课

2 第十四周:11月27日-- 12月1日单元复习、第十八课 第十五周:12月4 日-- 8日 第十九课、第二十课 第十六周:12月11日-- 15日 第二十一课、第十七周:12月18日-- 22日 单元复习第十八周:12月25日-- 29日 总复习第十九周:1月1日-- 5日 复习、期末考试 第二十周:1月8日--12日复习、期末考试

推荐第7篇: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基本原则。

2 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提出了学生要形成表达能力、历史想象力、知识迁移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任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3、历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育汇中的重要价值,重视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4、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即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重视从体验知识、理解知识到独立判断的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改善学习方式。

5、学习讨论培养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6、在教师帮助下,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发学生的自豪感。

7、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社会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 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的历史课程不了解,转变幅度大,学生一时也不会适应不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四、改进措施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 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2周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3周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4周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4周

总复习

推荐第8篇: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历史上学期工作室教学计划

陈慧慧

本学期的教材是《文化发展历程》(必修3岳麓版)。历史课的学习探究,除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精神,我制订了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针对我校高一学生基础差的实际,坚持“夯实基础,狠抓双基,改进学法,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2、教学过程中适当把握起点,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重抓基础,又要突出重点,适当补充难点,向45分钟要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历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多学生已适应了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强度,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学习习惯较差,不重视平常对知识的记忆。结果导致考试成绩不尽人意,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狠抓基础,强化方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落实双基。加强基础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巩固,定期组织知识过关。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解、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判断、归纳,使学生能正确把握历史概念,加强材料题的分析训练,以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堂上可以分组讨论,探究学习任务,互相交流信息,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

5、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教学措施:

1、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充分发挥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试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提高课堂效率:精心设计,精讲多练。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结合自身及学生实际制定适合本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3、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适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力争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每堂课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让学生做练习以检测当节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每周一次小考,考察本周的基础知识。做到周周清。每月一次月考,以试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查漏补缺。做到月月清。

6、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历史上的经济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它与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社会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六、教研教改:

1、加强集体备课,与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学教法。

2、钻研钻研新课程教材与课程标准,探索新课改,坚持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摸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法。

3、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导,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角色,平时加强摸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变为高效课堂。

2017年9月1日

推荐第9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上)

一、学生分析

1 .新生总体感觉很好,但每个班总有一到两个非常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很聪明,好好培养成绩会有起色,所以对他们要有耐心;另一部分,确实有些头疼,对他们要以严格为第一要求,他们有很多毛病,至少我们应该先确保他不再增添新的毛病,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对策,争取对症下药。

2.总的来说,十个班级的学生共同点是:提高中等生能力,拉进后进生的距离,不忽视尖子生的拔高。

二、工作目标

1、增加耐心,常问多辅,争取每节课充实。

2、增加信心,减少后进生,提高班级平均分,争取四校考试贡献力量。

三、具体措施

1.课堂上,讲认真备好的课,上课达到尽兴且有激情,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2.教学上,关注优秀生,让其学会方法,为初三做好准备;关心后进生,对其循循善诱,耐心教育,能让其提高到最大程度。

3.生活上,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其克服困难。

4.学习中,利用好班级小组,多互助、多带动,减少差生人数。

5.考试上,充分利用每周周清,严格要求,人人过关或者多次过关,充分发挥试卷的作用。

6.听课上,虚心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并积极参加评课。

四、集体备课、听评课

历史教研的内容:

①与同学科教师共同谈听课的感受,积极、多角度、快乐的评价本周作课老师的课。

②反思过去一周的教学状况,及时找到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③确定下周讲课内容,集中备课,确定重点与难点。

④对于历史教学各版块的合理化建议。

听评课:

听评课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假、积极主动的参加听评课活动;认真学习吸收课堂教学精髓、能够提出个性化建议;不推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放开心胸畅所欲言。

推荐第10篇: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6)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6)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第1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

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B.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C.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D.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2.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官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A.等级制度森严 B.宗法色彩浓厚 C.文化生活丰富 D.法律制度严苛

3.西汉时期,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使诸列侯、郡守,各择其民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的主张。其主张主要是 为了

A.搜罗王国人才以削弱王国实力 B.完善选官制度以巩固统治 C.削弱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皇帝权力以遏制相权

4.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封 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

A.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

1

5.《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6.与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体现的时代特点不包括 A.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主张 B.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任务 C.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7.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它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图中的①②应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 同盟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 D.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8.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

A.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 D.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9.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怅;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与该誓词相关的历史事件 A.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2

10.观察右图,对图中历史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进攻长沙是为掩护起义主力向井冈山转移 B.起义部队转向农村是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 C.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道路

11.观察下图,当时毛泽东致信并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

A.出师讨伐北洋军阀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正面战场组织抗战 D.倡议国共两党合作

12.下列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中,50年代版本反映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不结盟 13.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A.城邦居民 B.妇女儿童 C.公民 D.奴隶 14.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享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该规定旨在 A.实现权力制衡 B.维护国家统一 C.扩大议会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15.1832年6月,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的方案得到国王的批准,其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英国的这次议会改革

A.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满足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进一步加强了议会的权力 D.满足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3

16.史家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由此可见,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巴黎工人没有取得农民的支持

B.经济水平没有达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C.巴黎公社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D.无产阶级的人数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小

17.史家认为,1871年的德国宪法,“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主要是由于该宪法

A.不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 B.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要求 C.没有顺应资本主义潮流 D.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的色彩

18.“1917年春,对城市的食物供应越加匮乏,发生了面包骚乱。„„没有预先的计划,没有流血,没有组织,二月革命就这样爆发了。”这表明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主要是由于 A.临时政府的腐败无能 B.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发动 C.城市生活资料的匮乏 D.城市工人阶级的普遍觉醒 19.观察右图,美国的真正目的是 A.稳定并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 B.帮助战后西欧渡过难关 C.输出过剩资本获取利润 D.与西欧军事结盟以对抗苏联

20.二战后,“去殖民化并没有结束西方对非西方世界的影响或给先前被统治的民族带来和平与繁荣”。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

A.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团结的局面 B.世界超级大国的干涉

C.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依然存在 D.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

4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道题,每题20分,共60分。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二、材料题

2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8分)

材料二: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4分)

5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

2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过逐渐出现的一些变化,促使贵族在城市政治生活中向平民做些让步,当然这种让步也是审慎的。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一一这大概是刻在12块青铜牌上的法规,竖立在广场上一一就表现出一种新的精神。 ——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1)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中的历史地位,分析说明它表现出了哪些 “新的精神”。(7分)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 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7分)

6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6分)

2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中美在1844年签订了两国之间第一个条约即《望厦条约》以来,中美关系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在这150余年的时间里,中美两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世界也已经今非昔比。„„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社会科学》(1996年09期)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8分)

7 材料二:

(2)据材料二,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2017年7月9日,习近平在第六轮中关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关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发表致辞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关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展望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并加以简要说明。(6分)

8

参考答案(6) 第I卷

1.B 2.A3.B 4.C 5.D 6.A 7.C 8.B 9.A 10.D11.C 12.B 13.C 14.A 15.D 16.B 17.D 18.C 19.A 20.C 第Ⅱ卷

21.(1)制度:郡县制。(2分)

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或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或以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2分)

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4分)

(2)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2分)目的:削弱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2分)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4分)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2.(1)地位: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3分)

精神:政治妥协,贵族向平民让步;法律条文向社会公开,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4分)

(2)趋势: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3分)

影响:《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4分) 《1787年宪法》确定了美国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度;确立了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4分) 《德意志帝国宪法》确保了德国皇帝的权力,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制。(4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立法权属于议会;标志着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4分)

(3)政体: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政体(资产阶级共和政体>。(3分)

地位:《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3分)

9

23.(1)痛苦:八国联军侵华(或门户开放);效仿:建立中华民国(或颁布临时约法);合作:共同反法西斯(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对抗:抗美援朝(或朝鲜、越南战争)。(8分) (2)变化:由敌对到关系开始正常化。(2分)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或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处于守势。(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前景一:和平友好。(2分)原因: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前景二:摩擦不断,关系恶化。(2分)原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的冲突等。(4分)

前景三:时有摩擦时有缓和(或曲折发展)。(2分)原因:参照前两个方面。(4分)

10

第11篇:高一教学计划

新学期已经开始,为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对于新教材在旧教材的的基础上删掉了不少内容,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新知识。另外,原先的讲授顺序也可能打乱,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地适应新教材,吃透新教材,把握好教学进度与难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知识,它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学中应制订好层次与目标,把好选题关,层层深入,逐步提高。

二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认真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课本要在系统掌握教材,钻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备课,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在备课过程中,多听课,多与有经验的教师切磋;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课下多批改,多找学生谈话,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表扬与批评;尤其是在他们的心理、思想上出现问题时及时引导。

最后,上好每一堂课。课堂是与学生交流的场所,在课上、课下应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要不厌其烦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讲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应不同,做好优秀生、边缘生工作。

总之,为取得好成绩,要一切以教好,学生学好为中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取人之长,补己只短,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

- 1 -

第12篇: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备课常规要求

1、熟悉课标要求,钻研历史教材。每学期放假前和开学前后,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标的具体要求。通过通读教材,了解编写意图,熟悉编排体系,明确教学任务,掌握重点难点。把教材读薄,把课标读厚,在此基础上,订好可行的学年教学计划,形成阶段性教学时段内的教学密度。

2、平时备课要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吃准知识点。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弄清教材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在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要求,认真选择教法,精心设计作业。

3、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在学校要求下认真开展一课一研活动,固定集中时间,每次有中心发言人,重在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做到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4、超前备课,做好教前准备。要超前备课1-2周。有的要做好教具、课件准备;

5、写好学案和教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写好学案和教案。目的要求明确,教学过程要详细清楚。重点突出,内容充实,结构新颖,步骤紧凑,还要精心设计好作业练习和板书内容。反对提纲式、程式化。上课前要认真熟悉教案,思考教案,必要时还要修改教案。

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本教研组认为在教育科研工作的新突破在于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本学期我们将共同研究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并做好听课任务分配,在实践中完善细节,让历史教学从课堂到课后都成为历史教师和学生互动融合为一个整体,着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细则及课时安排

1、在一课一研活动期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探讨组内教师备课情况和作业情况以及复习的有效方法,寻求提高学习效率的对策,注意收集本学科新的教学信息。

2、制定好本学科教学计划,提前分章节备课,落实集体备课时间,内容 ,落实组内教师具体任务,积极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3、本备课组老师各项常规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着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质量检测这五个环节来展开,以资料书为主,每一讲平均按照四个课时分配复习时间,再辅以习题训练,定期检测。经常性的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本备课组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复习进度——三轮要求(上学期为一轮复习)

1.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17年9月1日-2018年1月。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具体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高考改革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1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

2

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2.第二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18年2月-2018年4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3)具体要求:

①专题的设计: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采取四种类型:即线性专题(纵向专题)、时段专题(某一特定时期,如20世纪

二、三十年代等)、问题专题(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包括热点专题)、地域专题(如长三角地区等),专题的设计既要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又要注意重点、热点问题,可纵可横,可大可小。

②二轮复习可采取四步复习法 第

一、“知识归类”: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归类到专题中。这种归类决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简单罗列,关键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组成知识网,以体现专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第二、“分析比较”:在专题史实的归类完成之后,着力分析专题的特点,要选择与本专题相关、相近的问题(包括本专题与地理、政治之间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论认识,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科上升到综合,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或典型的模拟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跨学科试题,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复习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地复习专题内容,包括完成二轮复习资料、复习专题相关的教材,准备专题考试。这一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例如记忆二轮复习资料的有关史实,阅读教材的规定章节,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思考题等。

第四、“测试和讲评”:每次考试的时间根据需要确定,一般以一节课为宜,也可两个专题合在一起进行考试。“讲评试卷”的前提是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通过批改试卷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据此决定讲评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失分一般有四种情况:(1)知识欠缺;(2)能力欠缺;(3)审题失误;(4)技术失误(如图错选项、写错年代,错别字等):教师应对症下药,结合有代表性的典型错题深入分析,使学生从深层上弄清楚失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以免重犯。

讲评时尤其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同时要强调答题的步骤、技巧和格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教师应该经常进行审题训练,可设计一些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方法和答案要点。这种训练费时少,效果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值得提倡。

3.第三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18年5月 –2018年6月

(2)第三轮重点放在热点复习,并适当安排模拟训练。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第13篇: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

16.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这说明( ) A.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

B.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

D.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17.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 A.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18.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19.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 A.秦

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 C .唐朝设置节度

- 1材料一 隋初地方行政制度仍沿旧制,州、郡、县三级制。开皇初有州211个,郡508个,县1124个。各州郡县以辖区大小和人口多少分为上下九等,使得辖区混乱,官吏众多。隋文帝“以官繁人弊,遂废五百余郡,而以州治县”,取消地方自辟僚属制。炀帝时“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每年二月乘诏巡郡县,十月入奏”。隋朝的地方区划调整是古代中国政区整改的典型,对以后各代行政区域划分与改革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正文《论隋代及唐前期的政区整治与改革》

材料二 宋代知州总辖一州政务,“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宋代自国初就确立了由皇帝在殿廷上为新任知州当面遣行的制度,时称陛辞。皇帝借“陛辞”之机,当面考查知州才品,向其发布本人对地方治理的训令。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并曾历诸州都监等主兵官,不曾犯罪,有官员推荐,方能升任知州。此外,宋政府往往责令知州上任半年之内要向朝廷递送就民事及边防所作的时政奏章。作为地方大吏的知州深受朝廷重视,在维护地方秩序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苗书梅《宋代知州及其职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地方区划调整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重视知州选任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在30年前,备受贬损:“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中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为证明“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是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发生和腐败的蔓延。也有学者提出,不必美化赵宋王朝。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地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题干未提及甲骨文的地位,且唯一两字不妥,而是记录了西周的内容,故A项错误;题干中“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且发现地点是宁夏,并结合所学知识,故B项正确;题干中提及的是西周,并结合所学,当时的监察体系还不成熟,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且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宗法仅是现象、手段,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不能体现神秘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表面上强调宗法传承,实际上强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古代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可知,秦汉时期仍在某种程度上沿袭着奴隶社会的贵族政治以保持统治的长治久安,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秦朝实现大一统之后就标志着古代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封建等级尚处于刚刚建立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还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距离成熟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可知秦朝不是封建社会而是郡县社会,故A项错误;明朝特务统治是监察机构而不是封建的地方机构,故B项错误;唐朝的节度使还是地方机构,是皇帝任免的官吏,属于郡县时代,故C项错误;据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说明封建是指分封制,汉代封王是对土地和人民分封,故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并非扩大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并非迅速晋升,故B项错误;材料“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有加强皇权的色彩,“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

- 4(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由“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可得选任标准严格,重视资历,要求曾担任基层官职,由“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并曾历诸州都监等主兵官,不曾犯罪,有官员推荐,方能升任知州”可得出重文轻武,对武臣出任知州者设置诸多限制,由“由皇帝在殿廷上为新任知州当面遣行的制度,时称陛辞”可得新任知州须皇帝亲自召见、遣行,由“宋政府往往责令知州上任半年之内要向朝廷递送就民事及边防所作的时政奏章”可得知州应及时向朝廷递送地方时政奏章等措施;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吸取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教训等。

10.【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予以多角度论证;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先概括宋朝的历史地位,如积贫积弱、宋朝是中国文明的顶峰、不必美化赵宋王朝等三种观点。再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评论宋朝的历史地位,注意观点明确、并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第14篇: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这学期,我们要学习必修3和必修4。教研组已经安排部署了计划和进度。总体上,我们按教研组的要求执行。

具体到我所带班级。这两个班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语文综合素养不强。大多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较薄弱。

针对这种情况,我准备在落实学校整体教学改革方针的前提下,结合这两个班的特点,做些新的尝试。现在,我手头常放2014版《高考调研》和2014版的高考大纲,学习到哪块内容就先翻看这两本书,看2014年6月高考具体怎么考,然后根据课文的情况有选择的组织学生学习、训练。

开学一周来,我们学习了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学习之前,我了解到2014年高考,对小说的考查从情节、形象、环境、技巧、标题、主题和探究七个方面设题。《林黛玉进贾府》这课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较为突出,所以在准备这课时,我初步确定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方面。后来看到第二课《祝福》中对环境描写尤其是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分析较为典型。补充一下:我的想法就是在第一单元的三篇文章中突破小说高考的几个考点,不是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而是一篇课文突破一个考点。综合考虑,最后确定在《林黛玉进贾府》里集中突破一点,就是人物形象分析。确定学习什么之后,参考《高考调研》上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板块的内容,学习分析方法、答题步骤,结合文本具体展开,分析了贾宝玉的形象。之后,对学生进行了《下坡与上坡》的拓展练习,主要训练人物形象分析的,学生模仿课上对贾宝玉的分析。针对班级特点,我有意缩小阅读范围(指定某一段,让学生寻找有关贾宝玉的文字,包括正面侧面的),降低难度。随后,借助学案,让学生简单了解有关

环境描写的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

接着学习了第二单元的《蜀道难》。这单元是唐诗鉴赏单元,选的是盛唐“大李杜”、中唐白居易及晚唐“小李杜”中李商隐的作品。了解到2014年诗歌鉴赏考点四个: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蜀道难》中形象不明显,语言只涉及“诗眼”一点,内容、主旨、情感和表达技巧(正侧面描写,夸张和反复)在这篇作品中体现的较多,所以确定了以上内容为学习内容。

我认定一点: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学期,我会一如既往的,向同行学习,研读考纲和高考题,备教材备学生。围绕高考,突出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两项在150分的语文高考题里占130多分。

另外,我会继续学习运用教书育人规律,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争取在本学期结束时得到学生和学校的好评。

第15篇: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2010年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高一年级组:田成维

今年高一年级是实施新课改的第一年,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暑期进行了培训。这学期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探讨、学习和交流、进行教和学,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新课改为我们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为我们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促进我们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抓住这一契机,本学期特制下教学计划如下:

一、积极钻研,共同提高

今年高一学习的是新教材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内容的编排顺序,呈现形式、问题设计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编写始终贯穿了新课程理念,从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学生的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实际,众多的栏目更利于教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积极探讨,深入钻研,认真体会和领悟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在有限的时间怎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达成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二、落实教学常规

积极组织本组的教科研活动,认真探讨、集体备课,统一学案,统一进度等,保证计划顺利实施,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问题探究为途径,转变教学方式和理念,落实教学常规,提升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多讲示范课、研究课、认真评课,在讨论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对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做到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五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差必补,有错必纠),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教辅资料统计使用人教版生物高效课堂新学案,及时检查和督促学生的完成情况。

三、认真做好培优补差

以人为本,重视分层教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情感上多鼓励、表扬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树立信心,确定奋斗目标。

四、教学安排 1-2周 3-6周 7-8周

第一章

走进细胞(包括实验)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包括实验和月考)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包括实验)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包括实验和期中考试)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包括实验和月考)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复习、期末考试 9-12周

13-16周

17-19周

20-22周

第16篇: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教学计划

设计人 :

一.教学目标:

在这样一个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及对学生进行的初步了解下确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方面:让学生全面掌握高一年级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情感方面:多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勤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里动向及思想,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及顾虑,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

二.教学要求

1.做好调查研究,真正了解高一新生的实际情况,以便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分类指导,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注重知识的落实,加强双基教学,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3.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三、必修1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A.细胞中的化合物种类和功能 B,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C.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增值,分化,衰老

2.难点:

A.细胞代谢中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细胞呼吸的种类及过程,原理的应用

B.细胞生命历程中的细胞增值

四、教学安排

1-2周

第一章 走进细胞 3-6周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7-8周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9-12周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3-16周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7-19周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20-22周 复习、期末考试

第17篇: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本人担任301至305共5个教学班15节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本学期教材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来源与获取、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管理、信息的表达与交流、网页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社会共七章。其中第一章是概述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且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制作、管理的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

二、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精神,加强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4、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强调基础知识,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

2、注重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4、课堂中注重讲练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5、加强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管理和引导教育措施加强学生上机纪律管理,完善机房管理条例,约束学生不良行为,严肃处理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组织优势生辅导后进生上机实践操作,实现分层管理、分层教学。

四、辅导形式、时间 形式:

1、理论辅导:教师讲解为主,可在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中进行

2、上机辅导:教师上机指导为辅,学生上机练习为主,优势生帮后进生为补进行。

高一下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人本期承担高一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每周每班安排二个课时,另外加上学校部分电脑的维修工作。

双基掌握情况:

本期入学的新生,尽管初中阶段均开设了信息课,但由于受客观条件(师资、上机条件等)的限制,一部分初级中学的信息课有其名而无其实,据我们调查个别学生尚不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但学生大多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底子较好,这为教学好本门课提供了保障。

二、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和信息素养,为加快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努力学习。使学生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60%。

(3)双基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

2、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三、教材分析:

本期所用教材为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6年审查通过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必修模块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主要线索,在贴近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必修教材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组织起来的内容体系。

课标中必修模块有4个主题“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该教材把“信息技术与社会”进行分解,融入以“信息处理与交流”的主线中,“信息资源管理”也渗透到“信息获取”章节内容当中。全书共分为五章,各章内容前后呼应,对教与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第一章是各章的总领,第

二、

三、

四、五章则围绕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安全维护的线索展开,前面内容为后面作铺垫。对于课标提到的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则先从自动化信息加工的个性化(编程技术)以及智能化(人工智能)地解决问题入手,然后再到使用通用软件工具(文本、表格及多媒体技术)人性化地解决问题。

该教材选择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学习活动的例子,如“心系奥运”、“选课管理”等;每节通过实例引入正文内容,在呈现过程中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并利用“实践”栏目引导学生思考和完成相关认知活动;每章都设置了“综合实践”,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过程体验进行提炼与迁移运用;穿插了有关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信息伦理道德问题的知识和学习,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和行为可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该教材的“实践”“综合实践”设计精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和习得技能有很大益处;认真考察该教材的正文内容与阅读资料,我们会发现两者除了内容翔实之外,也可以看得出两者不同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启发学生思考会有不小的帮助。该教材的几大特色:

(1)各章内容之间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而严谨的学科知识体系。全书以“信息的处理与交流”为内容线索,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分别渗透在第

二、

四、五章当中,也十分注重技术应用的效率、思想方法的提炼与总结。

(2)从技术思想、文化价值发现进行课程内容改造与建设。如信息获取与表达是人本能,从感觉剥夺实验开始;文字是表意工具;文字输入与内外码;表格中反映出来的二维关系;技术与技术价值——数据与关系;文化阵地——话语权;算法与程序设计——如何呈现技术?翻译软件的使用。

(3)教材中沿着明确的信息处理过程来安排实践内容。例如第六章的“信息集成”是以第五章的“多媒体信息加工”为基础进行综合,使学生在掌握必要技术技能前提下体验软件工程设计流程和思想方法,这可能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基本需要。信息发布的活动以第二章网络资源获取过程为基础,让学生对网络文件在网络上的发布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

1、教研课题:信息技术如何进行课改

2、参与集体备课8次,相互听课16节,上公开课2节。

3、接受名师或同科老师的指导或帮助青年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与同行老师互教互学。

4、主要措施:

(1)落实好学校常规管理制度,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时应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精心组织每一次上机课的教学;做到上机有教案、有准备、有目的要求。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

(4)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5)把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

(6)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信息的获取,还让他们学会加工信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第18篇:高一美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美术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科。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高一年级有中国画欣赏、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素描、绘画的色彩、水彩画、水粉画、装饰画、版画、卡通形象设计

三、情况分析

四、具体实施与要求:根据上级美术学科教研活动安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美术1、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明确重点、难点。

、大量采取范画、示范步骤图、教具等这些直观教具,边示范边讲解。3

、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认真辅导学生作业。4、注重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审美能力,所以美育贯穿全过程。5、在教学方法实施上,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实行多种方法相结合。6、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随堂辅导,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及想象力。

第19篇: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高一年级有6个班,我任教6班的生物教学,现安排每周只有2课时,要完成教学任务,顺利通过会考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的种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本学期的任务是授完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

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

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教学难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关的实验和探究活动。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制定出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2、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和一个稳定的思想状态,为搞好学习提供保障。

3、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制定学生小档案,详细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4、认真备课与制作课件,真正做到备好每一课,上好每一堂。

5、认真设置作业,及时批改与反馈。

6、认真研究考纲和考题,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测试,及时做好反馈。

7、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

高一生物上学期教学计划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自己学校规定的学周而制定出来的,所以上面的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计划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第20篇: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第1学期)

本学期所用教材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入门、操作系统基础、文字处理、计算机网络基础共四章内容。其中第一章信息技术入门在会考中占到20%,其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比较多,根据上学期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会因大量理论知识而觉得枯燥无味,在本学期教学设计中,我会特别注意教法;第二章操作系统占到25%,操作系统基础是所有操作技能的前提,因此学好操作系统这一章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其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大都需要学生多加练习才能很好的掌握;第三章文字处理占30%,是本书的重点,也偏重于操作;第四章网络基础也占到25%,相对来说内容学生较易掌握。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并用于学习和生活,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高一信息技术会考,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及教学要求。 为此我对学生情况分析如下:

认知前提分析:现在学生家庭中拥有电脑的数量较多,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而且,电脑学习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

情感前提分析:计算机是比较特殊的学科,操作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学习较积极,比较热情,讨论和学习的气氛比较不错。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局限于游戏娱乐和上网聊天方面,缺乏全面性。对教材要的一系列操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娱乐功能感兴趣。

针对以上状况,我对本学期教学作了以下初步构想:

1、教学措施 a) 强调基础知识,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

b) 注重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c)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d) 课堂中注重讲练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e) 加强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管理和引导 教育措施 加强学生上机纪律管理,完善机房管理条例,约束学生不良行为,严肃处理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组织优势生辅导后进生上机实践操作,实现分层管理、分层教学。

2、优(差)生分层辅导

a) 加强优势生辅导,使其尽量都能达到A,并在班级中起骨干作用

b) 引导优势生,特长生帮助后进生转化进步工作,尽量做到无一人不及格

3、辅导形式

a) 理论辅导:教师讲解为主,可在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中进行

b) 上机辅导:教师上机指导为辅,学生上机练习为主,优势生帮后进生为补进行。

经过上学期的高一教学工作,我对此有了相应的了解,希望本学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能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高一历史上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上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