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合肥工业大学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15:56: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合肥工业大学教代会2014年校长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5-01-06 字号:大中小

【打印】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科学发展 为建设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合肥工业大学第八届一次教代会暨第十六届一次工代会上的报告

校长 徐枞巍 2014年12月27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学校2014年工作,请审议。

一、2014年学校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全面落实整改措施

认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措施。按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要求,坚持“领导带头、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原则,围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梳理出整改内容20项、整改措施29条,提出制度建设8项、23条。整改任务层层分解到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大部(处室),逐项落实,并在全校范围集中开展“四风”专项整治工作,初见成效。同时,根据教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走访师生和召开部门协调会、督办会等多种形式,对学校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形成自查报告。开展了2000年至2014年以来的377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169份继续有效,93份需要修订,115份宣告废止、失效。为切实转变机关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经撤销、合并、保留,目前学校共有47个综合性管理机构。据民意调查,98%的群众对学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给予了“好”和“较好”的评价。

(二)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2014年,学校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立德树人,围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出台改革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圆满完成2014年各类招生计划 2014年,我校各类本科生计划招生8000人,实际招生7990人。合肥校区计划招生5000人,实际招生4988人;宣城校区计划招生3000人,实际招生3002人。2014年合肥校区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7.92%(2013年为97.79%),宣城校区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7.87%(2013年为95.09%,2012年为76.22%),均有所提高。

2014年我校共录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577人。本科毕业于“211工程”以上院校的考生达到1268人,占总录取人数的49.19%;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比例提高到43.58%。2014年录取博士研究生190人,定向、委托培养攻读博士人数大幅减少。

2、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2014年,3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80个项目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实践)计划项目,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已在网上运行,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部教材获批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第14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积极申报安徽省振兴计划项目,13个项目入围。学校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示范作用,大力支持,积极推广。

3、教育教学运行稳定有序

充分做好学校各类教学资源的调度、使用与管理,加强教学运行过程的监管,保证了日常教学的平稳运行,教学事故发生率下降。以试题库形式在小学期开设覆盖经、管、法、环保与生态等方面基础知识的网络课程,丰富小学期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小学期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各学院的积极性,小学期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学检查、同行评议等多种教学质量监控方法在保障教学质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启动2015版本、研培养方案的制订

依据学校“十二五”规划及社会需求,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梳理;以“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指南”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点,设计了2015版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思路和框架结构,组织专家论证,有序向前推进。

5、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新增了7家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校外实习基地总数已达到225家。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逐步减少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增设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突出实践导向,结合科研生产、工程建设、社会实践等选题占毕业设计(论文)总数的81.09%,呈逐年上升态势。

6、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继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014年,参加省部级、国家级和国际级大赛近百场,获奖等级、数量和人数均超过往年。如:在英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我校云电动赛车队以亚洲唯一参赛队伍获得总成绩第28名和燃油经济性单项比赛第四名的好成绩,同时获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HfutEngine机器人足球代表队在巴西Peoa举办的RoboCup2014世界杯上获得仿真3D组第7名、仿真2D组第12名的好成绩;在第八届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三等奖各10个。

7、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前几年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新开设地质学创新实验班、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实验班、计算机与信息类创新实验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创新实验班等4个“英才计划”本硕连读创新班。积极推进已获批的11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优化教学计划,落实实践环节,做好试点工作。

8、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

继续以本科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为重点加强本科专业建设,认真做好专业评估与认证分年度计划,积极组织落实。2014年,组织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2个本科专业申请参加2015年度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组织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机械设计制造机自动化等5个本科专业申请参加2015年度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对经济学、广告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工程、应用化学等6个本科专业及材料力学、理论力学、高等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图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工程训练、工科化学等8门基础课进行了校内评估。通过组织评估与认证,形成了专业与课程建设新模式,巩固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9、积极做好国家公派留学生工作

认真做好公派研究生的校内遴选、培训等工作,共有29名研究生被“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超额完成计划。

10、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格物穷理”、“经世济人”、“江河广厦”、“精益求精”等一批具有学院特色的思想教育品牌项目。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实现升国旗仪式、重要纪念日等纪念活动常态化。发挥武晓妹、何恩情等优秀学生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筑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硅谷精英”和“人人空间”两个频道荣获年度“十佳共建频道”,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授予我校“十年特别贡献奖”。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和“翰墨书韵”大学生读书活动。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勤、免、偿”八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资助工作格局,全年约7000人次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并安排约3000人次参与。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截止目前,2014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6.14% ,研究生就业率为 95.04% ,本科生考研率为28.17% 。

(三)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提高学校科学研究水平

学校继续以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积极开拓科研资源,凝炼科研方向,促进科研团队建设。截至2014年12月11日,全校科研到账总经费3.0093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科研纵向到账研制经费1.5629亿元,横向到账经费1.4464亿元。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政策及管理的挚肘,预计科研经费比2013年将有大幅度下降,这也是近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9项,总经费7043万元,获批项目数排名第46位;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1项,科技支撑计划1项,973课题前期专项1项,973课题滚动资助2项,863计划项目1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首次获批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项目1项(资助额度为500万元),获批教育部项目17项、其他国家各部委7项;获批国防973项目1项,军口863计划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总装预研基金1项等。

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为排名第二的合作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1项主持,2项参与)、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项及三等奖2项。梁樑教授荣获第四届管理科学奖(学术类)。获批各类授权专利241项,其中发明专利185项,软件著作权86项,实现专利技术转让转化8项。与2013年相比,获奖与获批知识产权数量均有所下降。

启动了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技术、新能源汽车、现代显示等三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社区服务与管理、先进钢结构与产业化等2个项目获批2014年度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积极以自主创新,满足国家重大需求,XXX数控机床、XXX导弹结构制造、生物质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新型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地下轨道交通信息控制及联锁、地源热泵技术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刘永胜、谢康、罗林保、曹树青、左如忠等团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展示了原创性成果,学校在JCR1区、2区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显著提升;太赫兹技术、智能机器人、多媒体计算、数据挖掘与云计算、新型导航技术、高强度射频场及电磁兼容、接触与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及仪器、先进医疗仪器、多种功能材料、数控齿轮控制器技术、钢结构建筑与新建筑材料等新的研究方向已初见端倪,不断取得新进展;学校继续推进与众多央企、地方政府的产学研合作,以鲜明的科研特色获得合作单位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其中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合作在13所战略联盟大学中,超过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高校名列绩效评比第二名。通过“春华”、“秋实”计划的支持,培育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一些项目已具备产业化条件。

(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学校以学科目标管理、平台建设、创新学科研究方向、深化分层建设为抓手,致力于完善学科建设扶持政策,推动学科持续发展。

1、修订完善学科建设政策

根据教育部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实施办法》,分别从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年度建设成效等4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直接与学院绩效挂钩。引入竞争机制,突出建设效益观念,修订《合肥工业大学学科资源配置暂行办法》,现已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制订《合肥工业大学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办法》,规范经费开支,建立健全学科建设问责制度。

2、加强学科建设项目立项与管理

按照学科规划和分层建设的要求,完善管理程序和流程,积极开展学科平台项目的遴选、论证、立项和管理。完成2个学院平台以及13个团队学科平台的论证、立项;开展对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立项建设的校内学科平台建设项目的检查、验收和效益评估。遴选出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3个一级学科申报并获批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

3、加强学位管理工作

继续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盲审和终审抽查制度,严把研究生出口关,按时完成各类学位授予的组织工作,有效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五)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继续按照“三个超常规”的原则,贯彻引进人才与培养现有人才相结合的方针,推进人才高地建设,优化人才结构。

1、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

引进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1人、“黄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黄山青年学者”13人,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人才28人。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

2、继续实施师资队伍“三种经历”培养

遴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27人、《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人,学校公派出国留学人员5人、国内1年期进修访学11人。选派23名教学科研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英语集中培训;继续实施师资队伍硕士化、博士化工程,共有18人考取博士研究生,教师在职获硕士学位5人、获博士学位20人。

(六)构建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学校治理能力

学校积极筹划综合改革,通过改革构建内部治理体系,激发办学活力,提高管理水平。

1、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优化“大部制”管理,在“三定”的基础上,重新拟定机关各部门职责。完成《合肥工业大学章程》的修订,已上报教育部核准。根据《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着手修订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出台《合肥工业大学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细化改革的措施和行动计划。初步建立基于学术委员会的教授治学体系,界定学术权力行使界线,健全学术委员会组织设置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发挥理事会的咨询议事和监督职能。

2、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以“四位一体”为核心,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了《合肥工业大学关于“三定”工作的实施意见》、《合肥工业大学实验编制核定办法》、《合肥工业大学机关、直(附)属单位“三定”工作实施意见》、《合肥工业大学教师岗位管理办法》、《合肥工业大学教师基本职责》、《合肥工业大学机关、直(附)属单位编制数及岗位设置方案》等6个配套文件,初步实现“三定”,健全了人力资源管理。实施对现有教师的分类定岗,完成第三轮专业技术职务分级聘任,初步建立“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竞争激励机制。落实收入倍增计划,稳步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绩效津贴的动态调整机制。

3、进一步加强财务与资产管理

全年实现总收入17.24亿元,各类资产总额达到43.85亿元。财务信息公开、网上预约报账、国有资产信息化、公房管理信息化等财务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改善了财务服务。加强财务预算执行和监管力度,注重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稽查、工程项目审计、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等工作,提高财务决策科学化水平。完成全校事业与企业资产的产权登记工作,初步厘清了产权关系。强化务实、高效、节俭意识,规范公文、会议、接待等流程,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

4、进一步加强后勤规范化管理

通过物业管理服务社会化外包、机构重组、成本核算等办法,进一步规范后勤社会用工管理,净减少294人。饮食服务中心按新的经济分配政策,实行弹性工资,推进原材料统采统购,节约成本,确保饭菜价格稳定。

5、继续加强产业规范化管理

继续推进各类经营实体的目标责任管理,校办产业权益资产总额达9.78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3.48%),学校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达5.19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41.02%),预计向学校上缴1650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0%)。

(七)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民生

1、加强基础设施和维修改造工作

完成了翡翠科教楼、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的结构工程。完成了产学研综合楼、合锻研究院研发楼、管理学院新学科楼等项目报批。完成了屯溪路校区雨污分流、主次干道沥青路面、屯溪路校区电增容和高压开闭所改造等工程。完成了三个校区教室中央空调安装工程。完成了11幢楼层的个人房屋产权证办理。

2、继续推进实验室达标行动

完成“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软硬件的采购,开展共享平台建设试点。以信息化建设构建实验室开放管理体系,推进实验室大范围开放。加大实验仪器设备采购工作,全年新增仪器设备固定资产5866台件、总值8405.56万元。分析测试中心顺利通过现场考核,得到国家计量认证认可,并获得CMA证书。

3、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

完成一卡通专网建设、服务器的更新和虚拟化升级等工作,实现各综合业务系统(如开水炉,售电等系统)的互通互联改造,基本完成全校门禁系统建设。完成了数字资源虚拟化平台(二期)建设,有效增加了平台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更换了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共完成10门241课时精品课程的录制及近20学时实验室教学视频拍摄剪辑。经过数字化校园二期建设,全校数字化水平进入一个新阶段,被推荐为教育部示范高校。

(八)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校影响力

1、国际(境外)合作交流取得新进展

接待国(境)外团组132个,接待来访专家、学者共计266人次。派出各类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139个,共计303人次;派遣105名本科生赴台交换学习。获批101项引智支持项目,包括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1项、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3项、“单位重点聘专项目”10项、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1项、常规外专引智项目86项。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拟定“双联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协议。招收中国政府国别奖学金外国留学生10人、中国政府专项奖学金—高校研究生项目外国留学生20人,招收、培养企业奖学金外国留学生33人,成功举办“第八届大学生徽文化研习营”活动。

2、产学研用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科技对接活动。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基础研究院、河南安阳、江苏句容、安徽芜湖、安徽省粮食局、简式国际汽车、华昌达智能装备公司、安徽海汇投资集团等政府、企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组织参加政府、企业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61次,征集、发布技术需求信息26次,累计1197项。积极推进广东研究院,合肥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继续加强海南研究院、宣城研究院、常州研究院、温州研究院、湖州技术转移中心等驻外科研机构的目标管理。加强对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全方位服务,在省科技厅评比中名列全省第一。

3、通过领导互访、部门交流、学生访学、科研合作、讲座授课、干部挂职、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对口支援北方民族大学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工作。

(九)宣城校区平稳运行

宣城校区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安徽省、教育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分别对宣城校区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积极配合宣城市政府,推进二期工程建设,保证了2014级3000名新生按期开学;二期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先后赴东北、西北、武汉、成都和香港等地组织高层次人才招聘,全年共录用98名教师(含辅导员),到岗的教师29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名。加强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年组织并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30个,其中国家级竞赛8个、省级竞赛10个、校级竞赛12个;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三件作品获奖,两个团队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引入竞争机制,注重校区后勤服务品牌化、专业化建设,后勤服务水平得到校区师生的广泛认可。

二、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是学校各项工作进展不够理想的一年,一些办学指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学校发展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制约学校发展的新旧矛盾交织,发展瓶颈越发突显,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思想观念滞后与精神懈怠在一定程度上并存,影响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与改革的“疲劳症”共存,观念性、习惯性、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没有破除,有些还以释放负能量被强化,急需形成新的共识。

二是高层次人才短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理论功底和工程实践能力总体不足,学术团队建设不够规范,缺乏有效地引导和管理。

三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创新力度不够,教学有序运行还存在薄弱环节,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学风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学科专业定位不够明确,一些专业方向长期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创新不足,少数学科专业多年就业率不高。

四是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突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项目和团队为数可见;科研成果后备力量不足,培育力度不够,政策引导不到位;现行科研经费政策和科研管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科研积极性构成制约,影响一些重大项目的开展和产学研合作;学科交叉渗透开展得不普遍,跨学科的团队微乎其微;唯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被不当强化,弱化了与企业的合作和成果转化。

五是管理精细化不够,管理手段和方式相对落后,工作效率不高,节俭意识不够,还存在大量水、电、气、粮等浪费现象。成本核算不到位,一些项目支出成本攀升,一些制度不健全。

六是少数干部存在“一看二慢三通过”的工作取向,责任心不强,进取心不够,开拓精神欠缺,学校还缺少奖勤罚懒、褒优遏惰的制约手段和措施。

三、2015年学校工作思路

1、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完成2015版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各教学环节的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全过程监控,切实改善教风考风学风。继续做好以专业认证与评估为重点的本科专业建设,建立基于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的专业进退流转制度。进一步打通本、研学生培养,实行双学位制度,执行好英才计划。

2、激发办学活力,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在“三定”的基础上,建立与类型、级别相匹配的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聘期考核和基本工作量标准。进一步精简和分流工勤人员,打通工勤岗位与管理岗位之间的流通机制。建立与岗位相匹配的考核评价机制,淡化年度考核,强化聘期考核,实现各类人员的进退流转机制。探索建立终身教师制度、学术休假制度、协议教师制度、青年教师职业规划培训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遴选、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重心下移、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机关职能部门岗位设置,精减、分流冗余人员。

3、建设科研团队,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以重大项目研发与成果转化为载体,汇聚高层次人才,采取更为灵活的用人政策,组建科研团队,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团队评价和考核机制。加强专职科研机构和驻外科研实体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制度,规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改进和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提高为教师科研工作的服务水平。

4、提升管理效能,深化内部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大部制运行程序和协调机制,促进管理精细化。以学校章程为基础,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厘清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边界,促进教授治学。进一步推进后勤社会化。

5、优化资源配置,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建立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增强学院办学自主权,实现从“校办院”向“院办校”的模式转变。实行学院年度经费预算制度。建立学校资产管理明细,加强资产管理。完善财务各项成本核算,提高财务效益。

6、争先进位,深化学科建设管理改革。以获批国家级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参加周期性学科评估为依据,强化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建立校内学科资源进退流转的调整、竞争制度;拟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指南和行动计划,支持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理顺学科组织设置,健全学科责任人制度。

2015年,是学校“十二五”收官之年和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也是合肥工业大学校庆70周年,学校还将召开第八次党代会。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十大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坚持内涵式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构建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第八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和校庆70周年!

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第四届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小学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学校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学校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