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17道题仿真训练训练22高考17道题仿真训练一

发布时间:2020-03-03 13:31: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训练22 高考17道题仿真训练(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皇帝不再把外戚作为统治的依靠,并尽量避开外戚对统治的影响,这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吻合,故排除。

25.关羽的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 ) A.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 B.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 C.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 D.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 答案 D 解析 文学作品可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想法及观念等,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有所助益,但是作品内容有虚构之处,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关羽的故事的流传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需考证,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关羽故事的流传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故D项正确。

2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 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答案 C 解析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主张先有理后有物,故B项错误;由题干“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

B.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宋明理学实现世俗化、生活化,故C项正确;宋明理学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是对的,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7.《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答案 D 解析 该项成就指的是火药的发明,A、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火药在唐末就用于军事,故C项错误。火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 28.据载,“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 A.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不断加强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对维护大家庭的传统观念背离的处罚愈来愈轻,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的结果,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这种对传统观念的冲击还达不到“个性解放思潮逐步发展”的程度,故D项错误。

29.下图为中国近代某时期政府发布的文告。根据所学推断该文告应发布于( )

B.法律的调节作用日趋弱化 D.个性解放思潮的逐步发展 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 答案 A 解析 辛亥革命并未对传统的孔孟儒学进行彻底的颠覆与批判,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虽然猛烈批判并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但其活动中心是在北京,与材料中的“粤”没有任何联系,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30.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 A.列强资本输出迅速增长

B.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B.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C.民族资本社会地位提高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答案 C 解析 材料考查的是中华民族资本总额增加,与列强资本输出增长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但这并非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支付大量赔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C项正确;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31.新文化运动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异常活跃,他们将各种“社会改造”提高到“个性解放”之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社会思潮的迅速传播 答案 C 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不能影响新文化运动,故A项错误;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会使知识分子更多谈论民族危机、民族主义等内容,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D项不能体现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与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主张的变化,故D项错误。 32.1935年,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表明中共意在( ) A.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 C.停止内战、联蒋抗日 答案 B 解析 强调工人阶级“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反映出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对中共的影响,中共要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以便在未来的全民族抗战中建立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A、D两项错误。C项是在1936年实现的且与材料主旨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

33.公元前546年,古希腊执政官庇西特拉图借助外籍雇佣军的力量,收缴了公民的武器,建立起一支300人的私人卫队,把自己的住所安在卫城之内,成为凌驾于公民集体之上的君主。这一现象表明古代雅典( ) A.直接民主有较好发挥 C.发展了梭伦的宪政制 答案 B

B.民主政治一度反复 D.是集权制下的民主 B.争取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 D.准备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B.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 D.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

解析 僭主政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权力和直接民主,故A项错误;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出现于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中间期,体现出民主政治一度出现反复的情形,故B项正确;僭主政治是对梭伦建立的民主政治的违背,故C项错误;僭主政治影响公民权力的运用,故D项错误。

34.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英国诸如茶叶这种原本供贵族消费的奢侈品逐渐平民化、大众化。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尊卑观念逐渐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B.贵族式的绅士风度盛行 C.极力追捧东方的生活方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往来 答案 D 解析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作为世界贸易中心的英国,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大量的进入英国市场,包括东方的茶叶,这就使茶叶的消费逐渐平民化、大众化。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往来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35.大萧条下,西方国家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建立关贸总协定,希望各国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额,削弱贸易壁垒。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主要是( ) A.法西斯主义严重威胁各国安全 B.世界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 C.意识形态冲突下形成冷战格局 D.关税壁垒加重了经济困境 答案 D 解析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各国“以邻为壑”,实行关税战与贸易保护战,使经济危机进一步蔓延,因此二战后西方国家吸取这一历史教训要求建立关贸总协定,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41题25分,42题12分,45题15分,46题15分,47题15分)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长江、大运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基于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开放关闭不一,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西南地区,明、清两代随着政区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北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哈密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摘编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

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其特点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12分) 答案 (1)特点:江南地区市镇大量涌现;沿江与运河的市镇进一步发展;沿海城市发展趋于停滞;边陲地区市镇得到发展。

原因: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

(2)变化: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

评价:推动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便于西方的经济侵略;导致大量的手工业者破产,社会矛盾激化。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起,近代科学不断得到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在增加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的同时也揭示了科学与人本身的相对关系,否定着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观念,也否定着人类认识自然界终极真理的可能性,表明探索自然之谜的科学前进的结果便是面对新的自然之谜。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过程中这种始终面对新的自然之谜的境况,才使人类的智慧受到了不断的挑战。——《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加以说明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答案 观点: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或人类在科学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前进) 说明:在物理学领域,伽利略通过实验、观察和论证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基础上,建立了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首次理论大综合。

牛顿力学无法解释微观自然现象和物体的高速运动现象,这样产生了量子论和相对论。 两大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的传统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认识。 (注:以天文学领域,近代生物学领域为例展开均可给分;有正确观点无说明2分;说明有正确史实,但简略6分;说明有正确史实,且比较充分8分;说明有正确史实,完整详实10

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核心观点。材料反映出近代科学在探索中不断发展。说明论证时要准确运用史实,主要运用近代物理学的成就及影响等史实。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法国封建时代的司法制度具有浓重的王权和宗教色彩。每逢加冕,大主教就会以上帝之名赋予国王作出司法判决的权力。国王通常亲自处理案件,并逐渐将司法权委任给其代理人(国王的检察官的前身)对案件予以监督并保留提审权。同时存在司法不公及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权限混乱。1789年法国大革命使封建制度土崩瓦解,制宪会议以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为纲领,废除了原有的封建司法特权,人民取代了国王司法,法官被禁止干预和影响立法和政治,只能适用法律,其解释法律的权力也受到严格的限制。1790年8月制定的基本法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基本司法原则,其中一些沿用至今,如:普通司法系统和行政司法系统分离的原则、司法的无偿性原则、刑事案件的人民陪审原则等。制宪会议对司法机构进行改革。在民事领域,基层设立治安法官,调解民事争议;在治安法官的之上设有省级法庭,审理针对治安法官和商事法庭判决提出的上诉案件;在刑事领域,出台了刑事程序,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以及“无罪推定原则”。随后建立起最高法庭和上诉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近代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近代司法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 (1)特点:确立近代司法的民主性原则;普通司法系统和行政司法系统分离,司法独立;建立各级司法系统,完善司法制度;明确审判程序,提出一系列原则保护公民人身权利。 (2)影响:确立近代司法原则,维护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法国司法双轨体制,促进了司法制度的近代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司法改革反映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近来的学术研究强调,将世界拖入战争的并非强烈的敌意,而是焦虑和误解„„刺杀发生后,对俄罗斯的误解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如果俄罗斯保持冷静并且选择一种对抗性不那么强烈的方式来支持它的塞尔维亚盟友,它的命运,以及欧洲、亚洲甚至北美的命运,都将完全不同。事实上,维多利亚女王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1914年的对决时刻:她说,每件事都可以归结到“俄罗斯和不列颠在全球的霸权问题”上„„毫无疑问,战争的责任无论从原则还是事实上说,都被完全归咎于德国。(但)胜利者仅仅是名义上的和幻想中的。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1914年的对决时刻”发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说明“胜利者仅仅是名义上的和幻想中的”。(9分) 答案 (1)列强间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俄国应对危机方式失误;英俄等对全球霸权的争夺;德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就战胜国集团来看:英法实力削弱,俄国发生了革命,美日矛盾日趋尖锐并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对德国等战败国的处置埋下了战争的隐患;战后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西欧为主导的殖民体系。

解析 (1)原因从俄国、德国及其他列强国家等方面去总结。(2)从一战对各国的影响等角度来说明。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范祖禹(1041~1098年)把复兴儒学,重整纲常,提倡道德,遏止私欲具体落实在规劝哲宗皇帝的失礼行为上。这是对前代统治者忽视儒家伦理而带来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反思。他说:天下治乱皆系于人君之心,君心正。则朝廷万事无不正。„„古者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他术焉,唯正君心而已。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道之教训,皆所以正君心也。如欲正心,未有不由稽古好学而能致也。臣窃考之前世,揆之当今,恭帷本朝累圣相承,百有余年,四方无虞。中外底宁,动植之类,蒙被涵养,德泽深厚,远过前世,皆由以道德仁义文治天下。人主无不好学故也„„陛下今日学与不学,系天下他日之治乱,臣不敢不尽言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祖禹复兴儒学的主要主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祖禹复兴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答案 (1)指出天下治乱兴亡,与人君之心密切相关;认为正君心为朝廷万事之本;肯定以道德仁义文治天下的重要性;人主须好学求道,学做圣王。

(2)宋代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矛盾尖锐;中央集权强化;复兴儒学、重整纲常之风盛行。

解析 (1)注意从材料中提炼信息,例如:“天下治乱皆系于人君之心”“正君心”“皆以道德仁义文治天下”“人主无不好学”等。(2)注意材料的时间信息:1041~1098年,联系宋代政治(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文化(复兴儒学)、民族关系(民族矛盾尖锐)等方面的史实回答。

届高考历史模拟仿真训练

高考地理仿真训练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专项训练效果检测题17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训练题6

高考历史复习专项训练题4

高考13道最新材料作文训练题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17散文阅读

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题:第八章第三节]

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题:第十三章第七节]

高考经典作文训练题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17道题仿真训练训练22高考17道题仿真训练一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17道题仿真训练训练22高考17道题仿真训练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