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周作人对中国人本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讲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19:40: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周作人对中国人本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讲稿

一、周作人生平、著述、事迹简介

周作人生于1885年1月,原名櫆寿,字星杓(音“标”),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或作岂明)、知堂等。重要笔名有独应、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会稽县(今绍兴)人,鲁迅的二弟。幼年也曾在“三味书屋”读书,1901年秋考入江南水师学堂(鲁迅是1898年5月考入),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初步培养了对文学兴趣。1906年赴日本(鲁迅是1902年赴日),先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在此期间,他曾与鲁讯一起提倡文艺运动,介绍外国的新文学,共同翻译了《域外小说集》

一、二等。1911年返回绍兴,曾任浙江省教育司督学、浙江省省立第五中学教员,并被推选为绍兴县教育会会长,主编《绍兴县教育会月刊》,发表不少著译,并于1915年结集出版了《异域文谈》。1917年春,经鲁迅介绍在北京大学附设的国史编纂处任编辑员,后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 新文学发轫初期,周作人积极倡导新文学运动,先后发表发《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文,成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理论建设上的重要文章,产生过广泛影响。1920年参加“新潮社”,被推选为该社主任编辑。年末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执笔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并与沈兼士共任北京大学歌谣研究院会主任。除继续翻译介绍外国作品外,还发表了大量白话诗文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之一。又开始创作散文小品,1923年第一部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问世。1924年月日11月发起组织语丝社,并成为《语丝》的实际主编。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雨天的书》、《泽泻集》、《淡虎集》、《谈龙集》等。1928年任北平大学文学院教授及日本文学系主任。1930年与冯文炳等合作办文艺周刊《骆驼草》。1931年专任北大研究教授。此时期结集的作品有《永日集》、《看云集》、《苦茶随笔》、《夜读抄》等。“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南迁,他没南下,被任命为负责保护校产的留平四教授之一,1938年,在燕京大学觅得客座教授职务。1939年元旦,在家中遇刺,幸免于死,此后他辞去燕京大学教授的职务,同年8月,任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41年初,出任了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其后又兼任了伪北平图书馆馆长。1943年1月辞去教育督办职,2月,被汪伪政府委任为东北政委会委员。 沦陷期间,周作人发表过不少散文、随笔。结集出版的有《秉烛谈》、《药堂语录》、《苦口甜口》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12月,以汉奸罪被国民政府逮捕,押于北京监狱,后又转至南京老虎桥监狱。在狱中他曾作诗四百多首,并翻译了希腊神话。 1949年1月,南京解放前夕,被保释出老虎桥监狱,初寄居上海,同年8月回到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安排下,重新执笔撰文,译著作品,其中一部分结集为《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为鲁讯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资料。并翻译古希腊、日本古典文学及其他作品十部,其中《卢其安对话集》为其得意的译作。1960年末,开始为香港《新晚报》撰写大型回忆录《药堂谈往》,逾两年完稿,1972年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以《知堂回想录》为书名出版,书中回顾了自己一生所走的道路。记载了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967年5月,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病逝于北京,走完了他83年生命的历程。

二、对人本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

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发生后,在中国人本主义文学的理论建构方面,周作人无疑该排首位。写于1918年,被胡适称作“最平实伟大的宣言”、概括了“我们那个时代所要提倡的种 1 种文学内容”的《人的文学》开宗明义写道:“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那么,什么是“人”呢?对这个中国“从来未经解决”却又是文章立论起点的问题,作者给予了空前切实的回答:“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加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正是出于中国“发见‘人’”、“辟人荒”的需要,作者紧接着指出:“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理由是,第一,人在人类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都茂盛。但要森林盛,却仍非靠各树各自茂盛不可。第二,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所以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人的文学”的涵义自然得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从肯定人的自然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到充分满足,到认为人不啻囿于自然本能需求,还有着不断提升自身生活境界的愿望和力量,再由此推断出人性是灵肉两面的统一,这一真正切中人之本质的见解,虽然不尽为原创,在王国维那里也可听到先声,但其鲜明的反封建指向却体现着中国的时代要求;文章对人道主义的解说,不仅承扬了鲁迅的神髓,其明晰扼要尤为中国化的语用特点,同样标举着时代的高度。而把人道主义同为人生创作精神相融合的文学倡导,更是该文的历史性贡献。

也是完成于1918年的《平民的文学》是《人的文学》的延伸。周作人于中提出的“平民文学”,底蕴是人的平等观念:不仅认为被旧文学无视的广大平民百姓才是文学应该书写的对象,而且强调写作者与书写对象之间也应是平等的关系。而他“非加说明不可”的两点,又指明了平民文学必须负有人本主义的启蒙使命:它“决不单是通俗文学”,“不是专做给平民看的,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它“决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是在研究全体的人的生活,如何能够改进,到正当的方向,决不是说施粥施棉衣的事”。

由王国维显露端倪,又被上述二文多有涉及的人本主义文学的“人类性”,在1920年1月的《新文学的要求》中得到展开性论述。周作人以为,“人生的文学”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这文学是人性的;不是兽性的,也不是神性的。二,这文学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却不是种族的,国家的,乡土及家族的。”对“一”,他延续了《人的文学》的看法,又以“适如其分的人间性”再作概括。“二”则是他的阐释重点。他指出:“文学上人类的倾向,却原是历史上的事实;中间经过了几多变迁,从各种阶级的文艺又回到平民的全体上面来,但又加了一重个人的色彩”,“也就是现代的人类的文学了”。这又基于他对个人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我是人类之一,我要幸福,须得先使人类幸福了,才有我的分;若更进一层,那就是说我即是人类。所以这个人与人类的两重的特色,不特不相冲突,而且相反是相成的”,“所以现代觉醒的新人的主见,大抵是如此:‘我只承认大的方面有人类,小的方面有我,是真实的’。”他再回谈文学:“这样的大人类主义,正是情感与理性的调和的出产物,也就是我们所要求的人道主义的文学的基调”;“这人道主义的文学,——就是个人以人类之一的资格,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的感情,代表人类的意志,有影响于人间生活幸福的文学”。视人道主义文学为“进化上的自然的结果”固然简单化了,但对其是“人间性”、“个人性”、“人类性”相统一的特征揭示,当属全面。写于同一年的《圣书与中国文学》则从宗教与文学的浑一关系上去认定文学的人类性,以赞同口吻转述了托尔斯泰的话:“基督教的所谓人们的合一,并非只是几个人的部分的独占的合一,乃是包括一切,没有例外。一切的艺术都有这个特性,——使人们合一。各种的艺术都使感染着艺术家的感情的人,精神上与艺术家 2 合一,又与感受着同一印象的人合一。”

从1921年1月写了《个性的文学》,到一年后在《晨报副镌》上开辟“自己的园地”,“个人性”成为周作人日愈关注的方面。他连篇累牍地写到,“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上的共通点”(《个性的文学》);“所谓自己的园地,本来是范围很宽,并不限定于某一种:种果蔬也罢,种药材也罢——种蔷薇地丁也罢,只要本了他个人的自觉”(《自己的园地》);“文艺是人生的,不是为人生的,是个人的,因此也即是人类的”(《文艺的统一》);“文艺以自己表现为主体,以感染他人为作用,是个人的而亦为人类的,所以文艺的条件是自己表现,其余思想与技术上的派别都在其次”(《文艺上的宽容》);“我始终承认文学是个人的,但因‘他能叫出人人所要说而苦于说不出的话’,所以我又说即是人类的。然而在他说的时候,只是主观地叫出他自己所要说的话,并不是客观地去体察了大众的心情,意识地替他们做通事,这也是真确的事实”(《诗的效用》)——撇开其他不论,周作人对文学“个人性”的重视及对“个人性”与“人类性”关系的分析,不仅发展了王国维的认识,也完全符合事物存在的矛盾规律。

1922年的《贵族的与平民的》“改变”了《平民的文学》的观点,周作人在文中自己也这么说,但其实是概念的运用不同而已。周作人把平民、贵族重新解释成两种精神现象,前者为叔本华“所说的求生意志”,后者是“尼采所说的求胜意志”。他写道:“只就文艺上说,贵族的与平民的精神,都是人的表现,不能指定谁是谁非,正如规律的普遍的古典精神与自由的特殊的传奇精神,虽似相反而实并存,没有消灭的时候。”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我相信真正的文学发达的时代必须多少含有贵族的精神。求生意志固然是生活的根据,但如没有求胜意志叫人努力的去求‘全而善美’的生活,则适应的生存容易是退化的而非进化的了”;“我想文艺当以平民的精神为基础,再加以贵族的洗礼,这才能够造成真正的人的文学”。可见,人本主义的文学启蒙命意,并没有改变。

在周作人的人本主义文学理论建构中还有两篇不可忽略的文章——《儿童的文学》和《女子与文学》。周作人是新文化阵营里最早关注儿童问题的人之一。《儿童的文学》则不仅进而指出儿童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因此有着作为“人”的“独立意义与价值”,而且抨击传统文学“在诗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里提倡爱国,专为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等,是“浪费了儿童的时间,缺损了儿童的生活”。在论证了儿童生活和文学需要的特点之后,周作人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建设儿童文学的内容要求和艺术标准。《女子与文学》在分析了个人与人类或社会的关系和“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无非是一物的两面”的基础上,认为被“因袭的消极的思想足为妨害”的女性更需要文学,文学在消除女性“不为他人所理解,也不要能理解他人”的“缺陷”方面“可以有很大的效用”。周作人希望“今后的女子应当利用自由的文艺,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思,解除几千年来的误会与疑惑”,但又看到多数女性还难做到,于是提出先从“鉴赏”做起,即叫她们能从文学中“接承他人的情思”,“能知天下事”,逐步向“以对于自己与同类之爱为基础建设起所谓‘第三的国土’”的境界迈进。这一时期,主张女性解放已大有人在,但将其与文学联系起来,并发出女性文学自觉的呼声的,兴许只有周作人。

可以说,至此,周作人已为中国的人本主义文学建构起了较完整的理论形态,它与鲁迅为代表的实践形态互为激发、推动,形成了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以后,鲁迅继续前进,予人本主义及其文学以唯物史观的汲取与坚守,周作人则逐步退却到唯个人主义的一隅,遗弃了自王国维已明确的个体觉醒终为建设理想国度的价值择定,这也是他竟成民族罪人的思想根源之一。但是,对周作人在中国人本主义文学发轫期的贡献,却不可因“后”废言。

周作人对中国人本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讲稿

讲稿:巴赫金的文学理论

讲稿: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

人本主义对学期课程

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戴望舒对中国新诗的独特贡献

论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

中国对世界的“绿色贡献(优秀)

浅谈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贡献

周作人对中国人本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讲稿
《周作人对中国人本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