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态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5:15: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内容提要: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使人类对大自然索取的能力如同几何级数的速率成倍增长,由此而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沙尘肆虐、水质恶化等生态灾害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和我们身边发生。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关乎榆林经济社会全局、关乎榆林未来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工业化历史中普遍遇到的重大挑战。榆林60年‚南治土北治沙‛生态建设的成果,对于根治沙漠化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榆林建设‚塞上生态名市‛生态环境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榆林在总结半个多世纪生态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联互动的发展方针,明确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三大目标,这是立足榆林现实,面向榆林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抓住了榆林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关于榆林建设‚绿色生态名市‛的思考

榆阳区委党校 贺春艳

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关乎榆林经济社会全局、关乎榆林未来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工业化历史中普遍遇到的重大挑战。榆林在总结60年生态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联互动的发展方针,明确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三大目标,这是立足榆林现实,面向榆林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抓住了榆林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一、60年不懈努力,为榆林建设‚绿色生态名市‛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人民用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精神,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的生态建设基本方针,国家、集体、个人多方力量一起上,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生态建设,努力建设塞上生态名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史载,榆林南部黄土高原曾经是‚峰峦耸秀,琪树繁森,桑麻翳野,鸟鸣山幽‛;北部草甸区是‚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牛马衔尾‛的田园牧歌景象。由于战争频发、屯军戍边、移民迁徙和边寨战乱等原因,榆林环境恶化,暴风肆虐成黄沙蔽日,流沙肆虐更是得寸进尺,掠去了长城一线万年青翠。

到新中国成立时,榆林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已没有了昔日曾有的葱葱绿色,退化为连绵不断的光山秃岭,千沟万壑的穷山恶水;北部草滩区失去了丰美殷实的水草植被,退化为广袤无垠的荒漠,几乎一年有三季风沙弥漫。因此,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在世人的眼光里,榆林已成为偏远荒凉、飞沙走石、光山秃岭、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这是60年前榆林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人类在脆弱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伟大的。在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自然条件下,榆林人民用了短短的60年时间,将数百年来被破坏的地表植被面积提高了20多倍。历史遗留下的900余万亩流沙现已有近700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在我国土地沙化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速度扩展的趋势下,榆林率先实现了荒漠化的逆转。

造林保存面积从1949年前的63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007万亩;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面积175万亩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境内900多万亩流沙有600余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150万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恢复和改良草场2295万亩,沙区初步治理度达到69.1%;全市林草覆盖率从1949年前的1.8%达到目前的31%,郁被度0.7以上的林草面积已达1500万亩; 沙区林木保存面积达到1344万亩,林木覆盖率42.9%;丘陵区林木保存面积为663万亩,林木覆盖率19.5%;土壤侵蚀量从解放初期的5.6亿吨,下降到目前的2.9亿吨,下降了52.0%。 沙丘年移动速度从5到7米降到1.68米以下,沙区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76%;每年沙尘天气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10天左右; 通过引水拉沙、垫土改良、围堰造地等措施,在沙漠腹地累计新增农田160万亩……

176万亩基干林带、150万亩农田林网和230

如今的榆林,万亩零散林地将昔日肆虐的黄沙牢牢锁住,再也遇不到‚大风一起、黄沙滚滚‛的场面。榆林人民让‚沙漠绿洲‛梦想成真,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农田园林化。

北部风沙区的沙生植物得到大面积扩繁,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局面,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林进沙退‛的历史性根本转变。大面积的植树种草,使绝迹多年的小型野生动物和珍禽鸟类在经治理后的沙区内频繁出现,沙生植物逐步在微生态系统内得以扩繁,初步形成‚造林固沙—固沙培地—培地种粮—粮农促牧‛的林灌农牧复合经营生态体系模式。

南部丘陵沟壑区重点治理区已初步实现‚缓坡耕地梯田化、支毛沟道坝地化、陡坡坬地林草化‛,普遍形成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粮食单产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生物量产出大幅增加,‚四位一体‛农户庭院经济建设与养殖业结合蓬勃发展,初步达到‚退耕还林(草)—粮食增产—牧业增值—水保增效‛农林牧水协调运行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镶嵌式‛生态体系模式。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将榆林南部丘陵区的梯田整地工程誉为‚人类的埃及金字塔工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评价北部风沙草滩区大面积造林种草是 ‚具有世界借鉴意义的‘绿色长城工程’‛。2008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来榆林考察,实地了解治沙造林和生态建设情况时指出:‚榆林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依靠科学,长期奋斗,就一定能够有效遏制风沙侵蚀,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二、榆林建设‚绿色生态名市‛面临的挑战

如何在加快工业化中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100多万年人类发展史中,人口与经济社会缓慢增长,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保护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相处的和谐性,大自然的生态链、食物链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十八世纪末期出现工业革命以后,在短暂的200年时间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促进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全球人口急剧膨胀、物质生活迅速丰富;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使人类对大自然索取的能力如同几何级数的速率成倍增长,由此而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沙尘肆虐、水质恶化等生态灾害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和我们身边发生。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关乎榆林经济社会全局、关乎榆林未来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工业化历史中普遍遇到的重大挑战。榆林60年‚南治土北治沙‛生态建设的成果,对于根治沙漠化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榆林建设‚塞上生态名市‛生态环境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榆林的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 然而,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上得到遏制。如何保护60年奋斗所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发展生态经济,实施大生态,实现‚塞上生态名市‛的战略目标,使榆林能够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摆在全体榆林人民面前的巨大课题。而且榆林目前又处在工业开发大规模展开阶段,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1、榆林的脆弱生态挑战并阻碍可持续发展。榆林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半干旱脆弱生态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区位优势较差,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地方特色。过去几十年,榆林农林牧副渔业比重过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国民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种植业,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波动性较大。因此,自然条件的不稳定性和国民经济的波动性,对榆林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2、榆林资源禀赋的特性必将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毫无疑问,榆林是资源大市,在很长一段时间,榆林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三、榆林建设‚绿色生态名市‛的新思路新举措

榆林在总结半个多世纪生态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联互动的发展方针,明确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三大目标,这是立足榆林现实,面向榆林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抓住了榆林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从榆林发展百年大计来看,生态建设是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党中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创建榆林绿色生态名市,赋予了新的理论武器。榆林要未雨绸缪,规避中外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局面出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本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兼顾的原则,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南治土,北治沙‛

1、应坚持国土治理战略方针不动摇。是榆林60年来坚持不懈的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基本方针,对南部黄土高原治理和北部风沙区植被恢复起到了建设性作用。新时期应重点围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综合治理水平、改变群众生活基本条件‛这一主题,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统一规划,稳步扩大退耕还林(草)面积,通过不懈奋斗,使榆林贫困、瘠薄、荒凉的土地呈现出山青、水秀、天蓝、人富景象。

2、应创新开发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科学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并举;把退耕还林还草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创新模式,形成机制;把节能降耗、减排的节约目标放在首位,提高各类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不搞破坏性、掠夺性开发;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关停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以此作为陕北循环经济的试点目标。因此,榆林首先要做好的是,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来办工业园区,在园区内构成‚上游经济的污染物是下游经济的原料‛的‚生态链‛,实行污染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

3、应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全国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其中有‚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天然林和湿地保护‛四项在榆林境内全面实施,榆林应抓住机遇,持续开展‚三个百树‛绿色生态工程,逐步建立起榆林南北两大地域特色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4、应加强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一座城市的发展必定要有相应的生态内涵、文化内涵支撑和烘托,城市的风貌特色又反映着当代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体现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榆林作为西部地区正在崛起的重要能源城市,必须注重生态建设的规划与配置,明确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的系统化、自然化、文明化和人性化的生态理念;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发展规划,处理好山、水、林与城市建设和谐融洽的关系,营造出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化城市;结合地形实际,建设环城生态防护林带,营造不同风格的环城生态园区和城区生态绿地系统,体现沙漠绿洲、塞外江南的独特自然景观;创造优美良好的人居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高品位、高层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城市目标。未来新建、扩建的县、区和乡镇,更需要强调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无论人口规模多与少,城建面积大与小,都应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景观。

5、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导向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投融资机制,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投资主体,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外资,投入到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生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县两级生态建设引导资金,重点扶持生态产业和基地,培育生态品牌产品,壮大区域生态经济。

6、建立‚绿色生态名市‛建设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在每年的工作安排中,要把有关生态名市建设的指标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提高环境生态考核指标在考核干部政绩中的权重。要建立生态名市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制定并严格实行地方行政首长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

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五大连池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生态建设之我见

长治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报告

生态建设论文
《生态建设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