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你了解袈裟吗

发布时间:2020-03-03 18:34: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你了解袈裟吗?(荐稿)

刘汉杰

袈裟是指佛教僧尼穿的衣服,也称僧衣、僧服,它是出家人主要的持有物品,也是出家人重要的身份标识。佛教源起于南亚次大陆,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广为传播,影响深远。事实上,佛教在中国多代传播的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改造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对袈裟颜色戒律的遵守与变通。

袈裟的种类

袈裟是梵语音译,其本义为“坏色、染色、浊色、不正色”。据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中说,东晋葛洪始写作“袈裟”二字。由于阐释角度的不同,袈裟又有多种别称,诸如“坏色衣”“杂碎衣”“福田衣”等。袈裟以“色”立意,由其本义引申出“坏色衣”或“浸染衣”的称谓;缝制袈裟时,要先把布料剪作小块,再连缀成衣,所以又称它为“杂碎衣”或“割裁衣”;也说袈裟是阿难尊者得畦田启发而作,不仅从款式上区别于外道,也希望僧人能像水田一样利益众生,因此又称它为“田相衣”“福田衣”。除此之外,袈裟还有离染服、无垢衣、莲花衣、出世服等多种称谓。

佛教戒律规定,僧人可有大、中、小3件衣服,称“三衣”:一件是用5条布缝制的小衣,梵语称“安陀会”,我国俗称“五衣”,是僧人日常劳作、起居坐卧时所穿的衣服;另一件是用7条布缝制的中衣,梵语为“郁多罗僧”,我国俗称“七衣”,是僧人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时所穿的衣服;第3件是由9条乃至25条布缝制的大衣,梵语为“僧伽梨”,我国俗称“祖衣”,是僧人上街托钵或面见尊长时所穿的礼服。除此以外,比丘尼(出家的男性为比丘,出家的女性则曰比丘尼)另有“僧祗支”及“厥修罗”两种衣服,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祗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覆裹左肩与两腋;厥修罗指的就是裙子。

缝制袈裟时,要先把布料剪裁成小方块,然后缝合在一起。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把多层布料叠在一起缝制。穿着袈裟时,通常将衣之两端由左肩披至右胁下,将环挂在扣或钩上固定,称为“搭衣”。坐禅时可覆搭两肩,称为“通肩相”“福田相”;礼佛时要露出右肩,称为“偏袒右肩”。袈裟乃出家人的随身之物,当比丘临入灭时,常将三衣与钵盂传与门人,作为传法的信物,这也是“衣钵传人”一词的本义。

除了上述三衣之外,还有“金襴袈裟”(金缕衣)和“缦衣”之说。金襴袈裟是名贵的袈裟,它是用金缕织成的大衣。关于它的来源,一说是佛的姨母献给佛的袈裟;又说佛用天人福盖献给的8.4万根金缕织成的。缦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的袈裟,是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小和尚)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穿的。沙弥因为初入佛门,不谙如何裁制福田衣;居士因为没有受过“大戒”,所以不能享用福田衣。

另外,由于我国气候与印度不同,寒冷条件下不可能只穿三衣,因此,我国僧人在穿着袈裟时,里面往往另穿由俗世服装稍加改制而成的常服。

坏色的方法

佛教规定,袈裟的颜色不能用“五正色”(纯色)——青、黄、赤、白、黑;也不能用“五间色”——绯、红、紫、绿、碧;只能用3种“坏色”——青色(铜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和木兰色(赤中带黑色,或作茜色、赤色、不均色)。这3种颜色是袈裟的如法(契合法理)之色。

所谓坏色,意为“颜色不正,不美而浊”,引申为“不正色”。关于为什么要用坏色,也有多种说法。诸如僧俗有别(印度当地人着白色衣)、去除色彩贪恋、防止移作他用、止息盗贼夺衣等等。

至于如何坏色,一种说法是青、黑、木兰皆属坏色,比丘着其中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另一种说法是,必须把青、黑、木兰3种颜色混在一起染,才算是坏色。

在坏色的方式上,除了混染之外,还有“点净”之说。所谓点净,就是在新衣上点上一块有别于本色的色渍。“点”有弄成小脏污、稍作涂抹之义,“净”则有离弃过失与是非而为清净之义。戒律中规定,比丘的衣服有青、黑、木兰3种颜色仍非旧色,必须以本色之外的另两种颜色点净之后,才算得上是坏色。即如果是青色衣,须以黑色与木兰色点净;如果是木兰色衣,须以青色与黑色点净。中国僧众在受用新袈裟时,往往以少部分旧衣缝贴在新袈裟上,或者用墨汁在新衣上点上几个墨点,就算是点净了。

不管是坏色还是点净,其主旨是毁其形好,僧俗有别。正如《梵纲经》所云:无论在何国土,比丘服饰必须与其国人俗服有别。而从形制和色彩上最能体现袈裟坏色理念的莫过于“粪扫衣”了。

粪扫衣是梵文意译,略称“粪扫”,又译作“衲衣”或“百衲衣”。“衲”意为补缀,“百衲”则言补缀极多。因此,所谓粪扫衣就是捡拾扔在粪土尘埃之中的破衣、经过洗涤做成的袈裟。有关粪扫衣衣料的来源,《十诵律》列有4种:包裹完死者扔在墓地的“冢间衣”;包裹完死者再施舍给僧众的“出来衣”;扔在空地上没人要的“无主衣”;扔到垃圾堆里的“土衣”。

按佛典解释,粪扫衣可以让人远离尘世贪恋,专事佛法修行。实际上佛教在中国盛行之后,僧侣之服多已精致,只是沿袭旧名而已。但百衲衣的做法却被中国民众借用而来:从左邻右舍索取多块布头,做成小儿衣服,也称百衲衣,其意是借助群体的庇护,以祈小儿长命百岁。

颜色的变通

佛教传入中国后,袈裟的颜色多有变化。汉魏时僧人着赤色衣,此后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等。史载唐时武则天因为僧人重译《大云经》有功,赐他们紫袈裟,开启了帝王赐紫的先河。自五代至宋代,帝王赐紫的范围越来越宽,蒙赐的僧人也越来越多。一时之间,僧人穿紫色衣、绯色衣蔚为风尚。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也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3个类别,朱元璋曾诏定袈裟的颜色:“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色袈裟;僧官皆如之。唯僧录司官袈裟皆绿纹,饰以金。”

延至今天,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我国藏传佛教各教派在袈裟的颜色上又不尽相同。如宁玛派僧人因穿红色的袈裟、戴红色的僧帽,以红色区别于他派,俗称“红教”。萨迦派因为寺庙围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俗称“花教”。花教僧人袈裟的颜色与宁玛派相同。噶举派僧人出家受沙弥戒、比丘戒的,也穿红色衣裙;在家受居士戒的穿镶红、绿边的白色僧裙和袈裟。格鲁派僧人一般穿暗红色袈裟,修持突出的可穿黄色袈裟,头戴黄色的桃状帽和莲状帽,所以格鲁派又称“黄教”。

摘自《百科知识》2014年6期

青春总是永远

谢 冕

从房间宽大的落地窗望去,翠绿的草坪,高大的乔木,远处是一弯流水,再远处,便是望不见边的荷花塘,荷花正在盛开。二十九届青春诗会的初评和终评工作会议在这开满荷花的院落举行。送来的参评人选及其作品有四百余件,经过几轮筛选,进入初评的有六十余件,再筛选,剩下三十一件。终评会议决总数再去半,最后入围的计十五人。这是令人揪心的、艰难而又“残酷”的“筛选”过程。诗刊的主事者知道这竞争的激烈,他让我们来做“恶人”。终评委的名单和评选的时间地点一概严格保密。我作为终评委之一,直到进入这院子,才知道一切的“隐秘”。

我是多么希望能摈除这一切的“筛选”,我希望给所有热爱诗歌的人以机会。当今的社会充满了诱惑,在众多的诱惑中,诗歌的诱惑是最纯粹、最优雅也最高尚的。人们热爱诗歌,仅仅就是说不出理由的热爱。古人说,五音乱耳,五色乱目。在这众多的“乱”中,能够坚持对于诗歌的“不乱”而保持至诚之心的,至少说明他不俗的趣味和追求。而诗几乎是不可比的,人们都知道境界有大小,水准有高低,成就无定评。然而诗歌却是不可拒绝的!也许我们能拒绝别的什么,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诗歌。

可是不设门槛又能怎样?即使我们偌大的诗国,也容纳不了这么多的诗歌爱好者。中国写诗的、想当诗人的人太多了,这事实让全世界的人都羡慕。但是,仅就这青春诗会而言,别说是一年一届,再多也无法满足那不竭的需求。我知道诗刊有它的难处。作为终评委,我只好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咬咬牙,下狠心:削去一半!结果就是现在这一份名单。现在入选的十五人成为幸运者,入围这一年的青春诗会。

从1980年算起,除了个别年份空缺,诗刊主办的青春诗会至今已办了二十九届。一年一届的青春诗会,是诗歌的节日,也是青春的节日。青春诗会几乎就是中国诗歌强大生命力的象征。每年一次的青春聚会,就是一批新诗人如约前来向中国诗歌报到并承诺的快乐而庄严的盛会。一批年轻人向中国诗歌交出他们的新作品,他们希望被接受,他们要以自己的加入证明自己。中国诗歌就在这样的聚会、加入和证明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充实、丰富并壮大起来。

我本人是青春诗会的见证者。记得第一届诗会,是在虎坊桥召开。那时《诗探索》正要创刊,我们以《诗探索》的名义邀请了部分参与者举行座谈。“请倾听我们的声音”,就是那次座谈的记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一间简陋的会议室成了我们聚会的地点,没有鲜花,没有茶水,甚至也请不起一顿饭,但是大家对已经到来的新诗复兴的曙光,却是充满了期待与热情。我至今还十分感激那些给我们带来希望的青春声音的年轻朋友。时隔三十多年,他们的声音依然是那样地清新、明亮、充满挑战性并让人感动。

自那以后,我就成为青春诗会的朋友。有时阅读并评论他们的作品,有时出席他们的聚会与他们携手同游,有时也给他们说些什么。与年轻的朋友相处多了,我发现自己也变得年轻起来。不仅是一种年轻的感觉,而且由于面对不断更新的思考和实践,以及不绝如缕的创作灵感的冲击,我的审美趣味和诗学理念也不断受到启迪和充实。我们是互为师友。一年一度的青春聚会,伴随着聚会而来的是创作、发表和评论,这一届更胜一筹(前所未有的)是出版,诗刊和漓江出版社决定给每一个与会者出一本诗集。这一切的举措,极大地鼓舞着热爱诗歌的年轻人,也极大地激励着中国的诗歌事业。

一年一度的评选和聚会,也是一年一度的展示和检阅。三十多年的积累,贡献给中国的是充满青春活力的新诗歌、新诗人。这些诗人来自高山峻岭,来自沃野平畴,来自辽阔边疆,来自边远村寨。江河流过大地,雁群飞过天空,这些诗篇来自大地和村庄,渐行渐远的童年重逢在母亲的窗花里;这些诗篇来自伊犁河谷,带着绿洲上空枣花的清香;有的诗篇来自一座城市的郊野,诗人在为被遮蔽的蓝天忧愁;有一个诗人是快乐的,她在回想某一个春天的某一次相遇——。这一切,说着说着,就是三十多年的光景。参加青春诗会的那些人,历年历届,以他们的作品印证着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事实,也说明着他们对于新时期和新时代诗歌创作的贡献。是他们以青春的意志和智慧证明着自己的价值。那些最初参加青春诗会的人们,逐渐地淡出了青春年代,但是他们的青春永驻。

北京久霾,难得有好晴天。我们入住酒店时,不仅是满世界充盈着的荷香,而且天边还出了多年罕见的彩虹。我们的心情突然好了起来,是因为诗?还是因为荷香?还是因为彩虹?总之,是因为诗,是因为花香,是因为彩虹!对于我,对于我们,我愿意承认,是诗歌让我们有了好心情。青春总是永远!

你了解考研吗

你了解癌症吗

你了解年终奖吗?

你了解机器证明吗

信用卡知识你了解吗?

你了解保险吗?你需要保险吗?

买车流程你了解吗

你真的了解证券公司吗

你了解你的学生吗

对于马拉松,你了解吗?

你了解袈裟吗
《你了解袈裟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