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教师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3 06:43: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教师学习体会

探究学习,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获取为前提来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从观察、调查、交流、实践、探索、反思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逐渐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探究学习的目的就是教师除传播知识外,注重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根据探究情况,引导学生简要归纳、概括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方法回顾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解决类式或相关的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真正达到学习的最终目标。 过去的自然课主要是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而现在的科学课却不是把解决问题当成研究的终点,主要是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未知领域,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研究,不断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过程中,让知识不断得以延伸,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拓展学生的课堂知识领域。

我认为,要上好科学课,教师主要要做好一个真正的牧羊人,不是将羊关在一个固定的羊圈里,老是去割草来喂养它们,这样,羊儿会觉得吃不够,也吃不香。如果能将它们赶到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让它们自己去吃草,羊儿一定会吃得快乐,长得肥壮。教师如果有了这样的理念,窃以为就不难把小学科学这门课教好。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我的手》一课时,运用探究学习方法教学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激趣引入,撩拨思维,发现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立即碰撞起积极的思维火花。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动画:一个小朋友和海豚、小马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画面中的小朋友笑得合不拢嘴,而海豚和小马却哭丧着脸,显得很不服气。我趁机向学生提问:“在游戏中为什么这个小朋友总是赢,而海豚和小马总是输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海豚的“手”〔鳍〕始终只能出“布”,小马的“手”〔马蹄〕始终只能出“锤子”,而小朋友的手形可以随意变化。

我紧接着追问:“我们由此可以推出一个什么结论呢?”学生不难得出结论一:人的“手”比动物的“手”要灵活。

二、升华旧知,提出疑问,分析问题

古代教育家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就是说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恰倒好处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学生得出“人的手很灵活”这一结论后,我及时向学生布置了新任务:同学们继续分析、思考,看看人手的灵活可能与什么有关?你还能想到什么?还能发现什么新问题?

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达到顶峰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有意给学生设置思维障碍:我让学生进一步谈谈人的手还能有些什么作用。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吃饭,可以写字,可以打枪,可以制作手工制品„„然后我话峰一转向学生发出疑问:“人的手为什么那样灵活呢?”紧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观察手的外形特征:五个手指头是怎样长在手掌上的?手指上有多少骨头和关节?手指皮肤上有什么?再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让他们自己总结人的手很灵活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可能是因为人的手有五个指头,五个指头能自由张合,每个指头上的关节和皮肤上的褶皱能使五个指头自由伸直和弯曲,关节和皱褶能帮助手指活动等等。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得出结论二:人手的灵巧可能与手的基本构造和形态有关。

三、提出假设,论证推理,解决问题

为了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我引导学生采用反证法的手段来证明“人手的灵巧与它的基本构造和形态有关”的结论是否正确:假设以上推理正确,那么手如果失去了关节、皱褶以及手指张合的作用,手就会变得不灵活。

为了让手指变得不灵活,我给了学生剪刀、透明胶、小木棍等材料,让学生分小组亲自做实验,自己想办法让手变得不灵活。学生想的办法很多,有的用透明胶将五个手指全缠绕在一起,有的将木棍和手指缠绕在一起,有的将手指弯曲后再缠绕起来,有的将手指皮肤上的皱褶缠绕起来„„然后我再让一个拇指和食指被缠绕起来的学生握笔写字,拿筷子,又让几个手指被缠绕起来的同学用手做各种动作,他们都觉得很困难。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说明,手的关节、皮肤上的皱褶受到控制后手就不灵活了,手指不能分开时手也不灵活。 由此证明以上假设成立,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三:人的手很灵活,的确与手指的关节、皱褶、张合有关系。

四、延伸拓展,探究实践,发现新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亲自实践操作中发现新问题 ,把思维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未知领域,在得出假设成立后,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思考人手的灵活可能还与什么有关系。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人手的灵活还与肌肉、大脑、神经系统等有关系。 为了了解手的其他功能,我让学生了解手除了灵活外,它还能感觉到什么?它还有其他什么作用?我让学生做了以下实验:

(一)让学生摸热水、冰水、棉花、铁、扎针、挠手心等,体验各有什么感觉。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到手能感觉到冷、热、软、硬、麻、痛等。

由此可以得出 结论四:人的手有感觉很灵敏。

(二)让学生蒙上眼睛做摸人游戏,学生能用手去感觉所摸到的人的特征,从而根据特征去判断是那位同学。接着又让学生闭上眼睛按要求从文具盒里分别取出铅笔、橡皮擦、直尺等文具。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五:人的手可以代替眼睛的部分功能。

(三) 用手指和脚趾触摸象棋上面的字,手指能感觉出是什么字,而脚趾却不能。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六:手比脚的感觉要灵敏。

五、归纳总结,深化知识,陶冶情操

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三维立体目标,我先让学生说说手的五个指头各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老大可以用来按门铃、按开关、按图钉等,老三老四可以用来戴戒指,老五可以用来掏耳孔„„ 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发言作总结:说明每个指头都各有各的作用,我们的手离了任何一个指头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方便。 接着我又让两个同学用一根细绳做拔河比赛,一个用五个指头,一个用三个指头,结果始终是用五个指头的同学获胜。于是又得出结论:五个指头比三个指头的力量大。

最后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识及时进行情感教育:人的身体各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需要配合起来使用作用才大,所以,同学们要懂得团结协作,要善于互相配合,人多力量大,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团结起来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了许多有关手的知识,还受到了一定的情感熏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很高。 当然,探究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学生受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对问题理解、分析、归纳得都正确,难免有失误和偏差,如果要保证学生永葆探究精神,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要做适时而巧妙的评价,鼓励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总之,实施探究性科学课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养成勇于探究、勇于实践的个性品质,逐步形成独立的探究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教师学习体会

(2009——2010学年度)

阿尔乡九年制学校

张丽妍

体育教师研究性学习学习体会

研究性学习体会

研究性学习体会

小学科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初中科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小学科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小学科学观摩课学习体会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体会

抗日战争研究性学习体会

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教师学习体会
《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教师学习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