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二)

发布时间:2020-03-02 18:25: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二)

模块二 中国近现代文明

在沉沦中抗争,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1.政治上: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任务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诞生、买办商人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对外关系上: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4.思想文化上:"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器物"),"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出现,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5.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得到发展。

2.经济上: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3.对外关系上:总理衙门1901年改为外务部,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特别是日本,形成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4.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918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5.社会生活上: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社会生活进一步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年——-1949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1.政治上: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集团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党内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等因素而最终归于失败。

2.经济上:一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

3.对外关系上:一战结束以后,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4.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共同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大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1.政治上:国民党***统治建立,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中共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国共形成对峙局面;日本法西斯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2.经济上: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显著发展,但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着手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还开展经济建设,以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对外关系上:国民政府实行反苏亲帝的外交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丧失的主权得到恢复,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1.政治上: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坚持以***、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为特征的独裁统治,蒋介石集团抗战意志在相持阶段发生动摇,并屡次制造反共高潮;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实行坚决回击的方针;日本在沦陷区实行"以华治华"策略,扶植建立汪精卫伪政权,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对沦陷区经济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劳动力等方面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3.对外关系上:中国与美苏英等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援助,中国因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约,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被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四、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1.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其结果是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经济上: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对外关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集团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国人民由此赢得了民族独立。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制度;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由此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3.对外关系上: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孤立遏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新生政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外交政策走向成熟;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奠基。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政治上: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偏差,误认为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扩大化逐步升级,左倾错误影响日益严重,但正确路线占据主导地位。

2.经济上: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困难的局面。1960年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3.对外关系上: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美关系依然紧张,中国外交环境恶化。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提出双百方针,文艺与科研事业得到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研制出原子弹,导弹技术也得到发展。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政治上:左倾错误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酿成长达十年的政治大*,民主与法制遭到极大破坏。

2.经济上:政治上的*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以及广大干群自觉抵制左倾错误,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3.对外关系上:中国在联合国内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4.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盛行;双百方针未能贯彻,科研与文艺事业遭受摧残;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四、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1.政治上: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推行"两个凡是",左倾错误仍然影响中国。 2.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呈现徘徊中前进的特点。

3.思想文化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伤痕文学盛行一时;1977恢复高考制度,召开1978全国科学大会,为科学教育事业复兴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

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回归,两岸关系总体缓和)。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推动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各地区的共同富裕;加入WTO,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3.对外关系上: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周边外交和地区外交活动,坚持长期对外开放,外交成就突出。 4.思想文化上: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技、教育、文艺全面繁荣。

5.社会生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时尚个性化,更加多样化。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三)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一)[优秀]

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高考考前复习材料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近代中国历史阶段总结

_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一

_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4

会计历史阶段

八年级历史阶段考试卷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二)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