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台湾杂谈

发布时间:2020-03-02 06:47: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台湾知识杂谈

易泽阳

(河南省焦作市62111部队政治处,454100)

台湾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边,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自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余人登陆台湾开始,台湾就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随着国民党在台湾的重新掌权,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较以往有所缓和。本文以普及台湾知识为目的,就台湾的区域概念、历史、台独分子的根源等问题作以粗浅的谈论。

一、如何称呼“台湾”最合适

有人称台湾为“台湾省”,有人称台湾作“台湾岛”。但笔者认为前面两种称呼都不适应台湾的现状。究其原因有三:

首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角度来看,称台湾为”台湾省”不符合“一国两制”的原则。根据“一国两制”的政策,台湾在回归祖国之后一定不会被设为“行省”肯定会和香港、澳门一样被称为“特别行政区”,并且比香港、澳门更有自主的权利。

其次,从民国政府的角度来看,称台湾为“台湾省”不符合台湾的政治现状。民国政府虽然曾设有“台湾省”这一行政区划,但是其所设的“台湾省”并不包括今天我们大陆所说的台湾全境,如台北、高雄就不隶属于台湾省,此外民国政府在1998年12月20日就已将“台湾省”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给裁撤了。

最后,从地理位置来看,称台湾作“台湾岛”不符合台湾的地理辖境。“台湾岛”只是今天台湾的一个部分,除“台湾岛”之外澎湖列岛、金门岛、马祖岛以及东沙群岛、南沙太平岛,其实都隶属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台湾。

综上所说,有些人就会直接提出称“台湾”不就得了,但笔者认为此种提法亦不合适,因为直接称“台湾”会给国际社会造成“台湾”是一个国家的错觉。而笔者认为在“台湾”后面加上“地区”二字则可以避免这一错觉。因此笔者认为称台湾为“台湾地区”更合适,更符合我国的当前国情。

二、怎样理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只有1945年-1949年这四年海峡两岸实现了真正的一统。但是我们仍要说台湾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究其不可分割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民族自尊、物产资源、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四个方面。

首先,对于我们民族自尊的影响。从近代史来看,台湾地区往往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第一站,欧洲列强、美国、日本等侵略势力都曾染指或者实际占领过台湾。基于这样的历史认知,台湾地区常常被视作中华民族争取自主或者独立的象征,所以从中华民族的感情角度来看是不能容许台湾地区被独立出去的。

其次,对于我国物产资源的影响。台湾地区的农作物、水果和海产品丰富。据资料统计,其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5%,树种有14000多种,相当于整个欧洲大陆木本植物种类的2/3,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台湾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知矿产110多种,以煤最丰富,还产石油、天然气、金、银、铜、硫矿等。特别是在以后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中国未来的资源必然要取自于海洋,现在探明台湾地区所辖海域的石油为400亿立方,此外还有其他丰富的资源,如果中华民族失去了台湾地区,那么这些关乎我们几代子孙发展的能源将不再属于我们。

再次,对于我们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在21世纪发展的生命线是海洋,不能进入公海,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现在中国经济1/3甚至1/2是依靠外贸来拉动,因此海洋运输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居于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一旦失去台湾地区,那么我们将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太平洋出海口,这将对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会造成极大的障碍。

最后,对我们国家安全的影响。从地图上来看,北起俄罗斯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至我国的台湾岛,再经菲律宾群岛、一直到加里曼丹岛。这样一条庞大的岛链紧紧环绕着中国东、南沿海。我国海岸线虽然曲折漫长,但是出入太平洋,必须从这条岛链的缝隙间穿过。这条岛链仿佛是一道有岛屿构成的篱笆。这道篱笆对中国出入太平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和平时期这条岛链作用尚不明显,一旦冲突发生,这种作用就会凸显出来。台湾地区位于中国东南岛链的中央,处于海权与陆权的交叉点,位于海权和路权的交叉点。史载兵家论台,素有“四省左护”、“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说。中国的重要港口上海、天津、青岛全在台海以北,因此,台湾地区将是我国重新崛起的重要保障。

总之,台湾地区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富裕的地区,也是南北海运的咽喉,是东南黄金区的天然屏障,是撕开敌对势力对华封锁的最佳区域,是恢复钓鱼岛、东海、南海主权的先决条件,更是我国能否施以“蓝水战略”的关键。因此台湾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怎样认清台独思想的根源

台独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台独势力妄图与祖国切断联系,但万事皆有原因,台独的思想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其始作俑者正是将台湾地区沦为自己殖民地五十年的日本。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通过该条约获得了台湾,开始了对台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对台湾的统治方法和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统治方法大不相同,如英国人并没有想把印度人改造成为英国人,而日本人却试图把台湾人改造成为日本人。未达到该目的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去中国化的殖民政策,这也成了台独日后的思想来源。

日本政府认为治台必须建立在生物学原则基础上,要实行科学的殖民政策,既要施以武力、树立威信,也要采取渐进的同化主义政策。于是日本于1896年开始在台湾设立日语教学机构——国语学校和国语传习所,目的是对台湾人教授日语,使其作为日常生活之用。在台湾,日语的教育非常严厉,规定所有学校不准讲汉语,一讲汉语即施以各种处罚。此外日本还大力推广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内容,如日本剑道和武士道精神,灌输日本的民族精神,希望从根上切除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日本的同化主义政策是日本殖民政策中最毒辣的一招。早前我国的另一个藩属国“琉球国”(今天的冲绳)被日本占领后正是运用这一政策,现在已经被完全日化了。

日本当局认为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因此主张在台湾实行以技能培训为主的有限教育。1925年,日本人在台湾成立了台北帝国大学,但这所大学里主要以日本人为主,普通的台湾子弟只能上医学专修这样的专门学校,很少人有机会接触到文科性教育,在这种奴化教育下,台湾基本上找不到适合台湾人的中等教育机构。日本推行的这些奴役政策还是造就出了一批对他们死心塌地的人,但大部分的台湾人对这些政策还是大力抵制的。汉字和汉语从来没有在台湾消失,台湾民众反对日本的起义也时有发生。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进一步加大了对台湾文化侵略的速度,日本驻台湾第十七任总督小林基造抛出了臭名昭著的“皇民化运动”。其内容是:“进行亲日的思想宣传,精神动员,激励消除台湾民众的祖国观念。灌输臣民思想。”同年9月30日,日本殖民当局在台北市召开国民精神总动员演讲会,皇民化运动就此正式开始。皇民化运动的主要手段依然是语言同化。先是日本政府下达了撤销全台学校汉文科及各种报刊中文版的命令。再是颁布相应的惩罚措施,如职场内不用日语者立即解职,不学日语或不说日语者征收罚金。由此可见日本对台湾文化侵略的疯狂程度。皇民化运动不仅从语言文字上进行侵略,还在生活习惯、思想文化、时令节气方面向日本的规定看齐。为使台湾民众生活日本化,减少中华民族的色彩,日本当局严禁台湾民众信仰各种民间的宗教,烧毁台湾民众的住家神灵,只许祭祀日本的神明。习俗方面日本当局下令撤销春节等传统节日,台湾家庭必须使用日式的澡盆榻榻米,妇女必须穿和服,吃饭要吃日本料理,行礼也要行日本九十度的弯腰礼,结婚、葬礼也要按日本风俗。1942年,日本要求台湾人改用日本名字。台独分子李登辉就是在这个时候改了个日本名字叫“岩里正男”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自己认为二十二岁之前是个日本人的原因。

总的说来,日本的同化主义政策随着日本在二战的彻底失败,最终并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但是这种政策毕竟还是造就了一群敌视祖国的亲日皇民,这些皇民被奴化的思想就是第一代台独的思想来源。直至今天日本仍然是台独分子的大本营。

四、怎样理解两岸早晚要走向统一

古语有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也和几千年来我国统一王朝的境遇一样合合分分,但其结果终究还是要合,这就像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先生所提出的“历史周期律”那样,绕一个圈终究还是要回来。那么笔者就此来谈谈从历史上来看我们正史中所记载的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分分合合。

第一次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造船业很发达,不但多次派遣使者出使海外,而且具备了北航辽东、南通南海的能力。公元227年,孙权开始在今天的厦门训练能够出远海作战的水师。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 夷州就是今天的台湾。虽然结果由于台湾地区气候不适应以及语言不通,仅带了数千台湾当地土著人返回而告终。但毕竟开启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最早交通的文献记载。

第二次是隋朝时期。隋炀帝时期决定开拓蛮荒之地,于607年派大将何蛮征讨流求,(流求就是今天的台湾)但遭到当地土著的抵抗。公元609年又派“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此战隋军动用了“五牙战船”从广东的潮州出发,到澎湖列岛西部中岸登陆,与当地土人作战数十次第一次将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第三次是南宋时期。公元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房200余间,派遣数千将士常驻。次年以水军为主力再次收复台湾,并开始在台湾实施军垦,并在这里开衙建府,这是中国首次在台湾驻扎常备军的开始。

第四次是元朝时期。公元1292年,忽必烈派遣熟悉水战的汉军数千人、船三百余艘入澎湖,想招抚台湾的高山族。但此次征伐由于兵少,最后无功而返。公元1297年,忽必烈命福建平章政事高兴为大将率水师一万余人再次征讨台湾,此役经过数十战最终再次将台湾纳入中国的版图,并在台湾设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第五次明朝时期。明朝立国后同样也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中国对台湾的开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公元1602年,有部分肆虐于中国沿海的倭寇受到明朝水军的打击逃到了台湾。这股倭寇到达台湾后,今台南安平建立了据点,四处劫掠。并向东南沿海前往台湾的商人、渔民收取保护费。台湾土著民深受其害,不敢在沿海平原打猎,纷纷迁往内地山区躲避。沈有容知道后,便决定荡平这股倭寇收复台湾。其先派遣渔民郭延前往侦察,并秘密备战。在郭延侦知这股倭寇的确切消息后,沈有容于12月11日下令出征。沈有容为了防止奸细告密,对外公开只摆出了一副只是例行巡逻的姿态。但是沈有容已经悄悄地率战船24只前往征剿,可惜天公不作美,船队在过澎湖时遇上了飓风,船队飘散。鉴于当时天色已晚,沈有容不得不冒险停泊在地势险峻的丁屿门,此时只剩下了14只船,即使这样沈有容也决定向台湾前进。12月8日沈有容与倭寇相遇,据史书记载“将军率诸将士殊死战,无不一当百;贼大败,尽出辎重投之于海令我军拾,而姑少缓师。我军无一人取其秋毫,战益力,斩馘火攻,须臾而尽。”是役,“斩级十五,而投水焚溺无算,救回漳泉渔民三百余人”,“倭遂去东蕃,海上息肩者十年”。在明军登陆修整的时候,台湾土著民的一个酋长大弥勒“扶老携幼,竞以壶浆、生鹿来犒王师,咸以手加额,德我军之扫荡安辑之也。”沈有容此次行动的价值在于显示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也是第一次从异族手中收回台湾。

第六次是明末清初时期。即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壮举。鉴于郑成功事迹已经家喻户晓,故对其收复台湾事迹就不再阐述,仅就台湾如何被西方殖民者占领做以叙述。公元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北部的基隆地区,筑建了“鸡笼城”,三年后又占领了台湾的淡水地区,修筑了“淡水城”。公元1604年八月,荷兰舰队司令韦麻郎与福建人李锦等相互勾结率战舰两艘,首次侵入澎湖,但被驱逐出境。”公元1622年六月,荷兰远征舰队司令雷约兹率领兵舰十七艘再次攻占澎湖,但再次不果,其主帅高文律被俘。而高文律所剩余部则继续游戈于中国东南沿海附近进行侵扰,并最终占领了中国台湾南部地区。公元1641年,分据台湾南北地区的荷兰、西班牙两国发生冲突,决战于“淡水”,最后以荷兰殖民者独占台湾,西班牙殖民者败走而告结束。荷兰人在独占台湾之后俨然以台湾全权主人自居。并由此激化了荷兰殖民者与台湾土著民的敌对关系。直到公元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为止被西班牙、荷兰占据36年的台湾终于重归汉人的统治。

第七次是清朝时期。即施琅收复台湾的故事。同样,施琅收复台湾的事迹很多,再此不再赘述。仅就施琅和郑成功二人加以评说。施琅的一生是反复的一生,其“先做明人,再做清将,又做明人,复做清将。”。但是他统一台湾确实是功勋卓著,有些“一俊遮百丑”。同样,郑成功也有很多瑕疵,其在对清作战时,缺乏大局观,只想一味的退守台湾保存实力,而没有与当时各路抗请队伍进行有效的联合。因此笔者总结二人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有功,但在反清复明的大业上犯有错误;施琅收复台湾有功,但从乾隆将其收入《贰臣传》来看,则可以得到一个警示,即一个叛徒,无论最后为新主子立了多大的功,依然无法摆脱叛徒的命运,不但被自己人看不起就是在敌方阵营中也永远抬不起头。

总的来说,从三国时期开始,无论是战乱还是灾荒,中华民族都一直与台湾地区保持着联系,始终强调台湾是我国的领土。台湾若想成为独立王国,就一定会遭到中华民族的制止,一旦被西方列强所占据就一定会想办法去收复。虽然海峡两岸一直是分分合合,但走向一统仍是大势所趋。

杂谈

弓箭杂谈

名人杂谈

读书杂谈

中华杂谈

文化杂谈

易经杂谈

创业杂谈

工作杂谈

时评杂谈

台湾杂谈
《台湾杂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熟知台湾 台湾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