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赫索格》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2:39: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没有地址的书信

——读《赫索格》有感

捧起索尔·贝娄的书,是因为最近在着手准备写一篇关于20世纪中西方作品高端人物形象对比的论文,他的作品《赫索格》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为人称道。当时我被索尔·贝娄风趣、幽默、机智的叙事,还有略带刻毒的人物刻画手法吸引住了,也被他笔下那些有“精神分裂症”的知识分子(比如赫索格、洪堡、西特林等)形象吸引住了。

《赫索格》深刻地反映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信仰的失落和对前途的迷惘。赫索格本是尊崇理性主义的大学教授,但到60年代,他突然发现整个世界变得不可理喻。首先是传统家庭关系的崩溃,他最信赖的朋友居然和他的妻子私通,他被迫离婚,还失去了女儿。接着,当他把视野拓展到社会,发现了贫困、犯罪和种族冲突等社会问题,这使他心目中理性化的美国社会变得分崩离析、危机四伏。由此他反思到自己数十年来撰文鼓吹的那一套理想主义的东西毫不中用,一钱不值。他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自闭在屋子里给虚拟中的数不清的古人今人写了许多不寄发的信。赫索格是现代西方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

主人公赫索格是位学识渊博、勤于思考的大学教师,他有一个怪癖——不停地写信,而这些信却从不发出。赫索格所写的信其实是一种“不是为了传递消息而写的优良信件”,它们很好地表现了赫索格的个性。赫索格象征着人类的思考精神,通过思考,赫索格对自我的认识加深,对外在世界也有了新的理解。思考,是赫索格人生的使命所在,也是他存在的价值所在。

赫索格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第一次,他喜新厌旧地抛弃了结发妻子戴西;而第二任妻子马德琳则红杏出墙,将他赶出了家门。更为屈辱的是,马德琳的新欢正是赫索格最为信赖的朋友格斯贝奇。

遭受重创、陷入困境中的赫索格开始马不停蹄地四处走亲访友,这既为了倾吐内心的愤懑和懊恼,也为了寻求安慰和对策。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作为听众的朋友或亲戚,要么心不在焉,假意敷衍;要么心怀鬼胎,另有盘算,甚至落井下石,反唇相讥。总之,一番祥林嫂式的诉说后,赫索格悲哀地发现自己陷入了比以往更深的孤独中。

面对面的交流无功而返。于是,他成了“写信狂”。 他整天紧张思考忙于写信,甚至讲课时也会突然停下来做笔记,写提要。他对写信已经入了迷。亲戚朋友,报刊杂志,知名人士,认识的,不认识的,活者的,死了的,甚至上帝和自己,都是他写信的对象,但一封信也没有发出去,全部装在他的旅行手提包里。他在想象中将信一一发出去了,于是一边旅行,一边继续不断地写,写着一封封没有地址的书信。

赫索格一生最喜欢的两件事:旅行和写信。其实这不过是一件事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已。旅行是抵达也是逃亡。写信是交流也是回避。在《赫索格》中,这种旅行成了漫无目标、永无尽头的流浪。就像他那一封封在现实中没有收件人的书信一样。这是一种让人感到非常绝望的旅途。

赫索格正是一个为寻求爱和公义而渴望交流的人,但他无法找到、或者不敢面对交流的对象,他被他的时代所拒绝,或者说他拒绝了他的时代。于是,他在想象中将所有人都当成交流的对象,渴望跟他们亲切交谈,诉说衷肠;但他采取了一种既能够交流,又不在场的形式——写信,而且一封也不寄出去。他独自一人在想象中与收件人一起分享着精神的乐趣。贝娄选择了赫索格这样一位对世上的一切都在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的人类学教授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书信的方式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讲台”;同时书信可以充分地、真实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意识,这就为读者架好了一台X光机。所以读者在赫索格剖析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的过程中认识了他。

然而,不停的思考和讨论并未能让赫索格找到问题的症结,也没有让他探寻到人生的意义。一筹莫展的赫索格发出这样的疑问:“思想能把你从生存的梦里唤醒过来吗?也许不可能。”

一次,他竟然对生命本身产生了困惑和怀疑,不明白人究竟为何物。他苦思冥想找不到答案,左冲右突找不到出路,终于陷入了长久的迷茫和苦闷中。他的思想发生了混乱,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认识周围的现实,怎样来对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弄不清自己的生命到底在哪里,怀疑自己究竟还是不是一个人,也即发生了所谓“自我本质的危机 ”。他曾痛苦地大声疾呼:“我感谢上苍给予我一个人的生命,可是这生命在哪儿呀?!作为我生存惟一借口的人的生命在哪儿呀?!”他照着镜子自问:“我的天哪!这个生物是什么?这东西认为自己是个人。

可究竟是什么?这并不是人,但是它渴望做个人。像一场烦扰不休的梦,一团凝聚不散的烟雾,一种愿望。”

既然思考不能解决问题,那就用行动来改变处境吧。遗憾的是,赫索格身上有着知识分子的通病,长于思考,却不善行动,甚至可以说,赫索格一行动,上帝就发笑。你看,为了让妻子马德琳在乡居生活中不感到孤寂,他邀请好友格斯贝奇一家和他们共住,没想到引狼入室,妻子和好友暗中偷欢,自己则被扫地出门;他找律师争取对女儿的监护权,律师却站在马德琳的一面,劝他放弃监护权。

作者由此向我们指出:作为学者,赫索格思考时如同君王,天马行空,自由往返;行动时却像小丑,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虽然赫索格的思考没有找到最终的答案,但其思考的价值不容忽视。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的思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思考让赫索格内心一直保持着清醒的状态。赫索格通过写信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思考变成文字,这些文字既可以提醒自己也可以警醒他人,如他所说“迫使马德琳和格斯贝奇有点良心”。杨绛曾说:“良心出自人的本性,除非自欺欺人,良心是压不灭的。”那些堕落的、疯狂的胡作非为者,并非没有良心,他们的良心不过是暂时沉睡了。思考的作用就是不断摇醒它。思考者当然也会做错事甚至做坏事,但只要不放弃思考,自责和忏悔总会袭上心头,这样,就不会麻木不仁,就不致丧失人性。

其次,思考也使赫索格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与弱点。妻子另有所爱让赫索格痛心疾首,然而他本人不也常常做出伤害妻子的事吗?爱上马德琳后,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结发妻子戴西;虽然深爱马德琳,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国外旅游时寻花问柳;他根本不想娶花店店主雷蒙娜,却一再去她那里寻求慰藉;他还和日本女人园子藕断丝连。对赫索格来说,不停的思考,也是不停的自我解剖!

再其次,思考也使赫索格洞悉了民主社会中的一些怪诞之处,比如,现代民主制度使犯罪行为减少,却使个人罪恶增加;又如,陪审员们会因为赫索格头上的白发就让他失去了对孩子的监护权„„尽管赫索格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他的这些思考却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的复杂性。

思考是一柄利剑,它既能挑开厚重的帷幕,触及世界的核心,也能穿越沉重的肉身,探测人性的深度。

对赫索格而言,其特长是思考,其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思考。显然,思考对他来说,是人生的使命所在,也是存在的价值所在。

我很喜欢索尔贝娄的这种处理方式,让赫索格背负着整个现代文明,背负着整个知识分子的良心与责任,在家庭与社会之间周旋,在冷酷与热爱之间徘徊,在黑与白之间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思考,最终他回归自然,在虚无中走向宁静。但是这种宁静却不是一种厌世之后的消极悲观,而是积极处世的平和心态,在了然于心洞察一切之后的释然与平静。这是最重要的!

知识分子要有某种担当,尤其是要在日常琐碎承担某种责任。写信是一种方式,认知世界和承担一切的责任。赫索格说“我一直手忙脚乱地在给四面八方的人写信,用更多的言词,也许我希望把一切都变成语言。”赫索格在书中表现得疯疯癫癫,如同走火入魔的堂吉诃德,这是知识分子的宿命。

在现代理性时代,生活的高压让我们不堪重负,濒临危机的我们试图找到合理的生活方式,赫索格采用写信的方式,却让别人以为他是疯子,后来,他的哥哥也准备把他送到医院,接受精神病医生的治疗。

但是,此时的赫索格已经开始好转,已经从马德琳的身体里出来,他彻底地解脱了,而且还找到了存活的价值,那就是享受平静生活,付出爱。

于是,赫索格停止了写信,与世界和解。我觉得整本书就是描写了一场精神危机。这种精神危机尤其强烈地体现在知识分子的身上。当研究生活的奥秘,研究活着的价值与生活本身冲突时,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去面对?还好,赫索格成功地走了出来,避免了死亡。

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最开始看得云里雾里,但是,拨开云雾,一切都是美丽的。

赫茨伯格工作丰富化模型

克洛德格读后感

《老猴赫尼》读后感

穆赫兰道读后感

英格索兰吴江工厂信息

《汤姆;索亚》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星星索的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赫索格》读后感
《《赫索格》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