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0: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紧密关注时代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的新变化、新需求,充分汲取德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完善。

(一)教学价值定位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

2003年以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有效落实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改变过去德育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用“生活”理念贯穿品德课改革,使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与身心特点,力求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满足国家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需要统一起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以及青少年成长需求,更加生活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改变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失落、生命话题缺失的状况,建立以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真正体现为学生道德与精神成长服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得到加强。

课程标准修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思想导引,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情感特征,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均有体现,得到加强。跟随时代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生命教育在《标准(2011年版)》中有所明晰和强化。公民教育在各个国家的目标、内容以及展开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多为加强的趋势。在我国现阶段,公民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过程时,更多体现在公民意识教育上,即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依托德育工作,尤其是学校德育课程来进行。此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时俱进地加强了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关注,通过法律、国情、道德、心理健康部分的内容体现出来,还要求通过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

3、坚持“三维目标”统整,强化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三维目标”统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提出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各学科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此次修订高度认同、尊重德育课程的情感性、体验性、行动性等学科特性,进一步明确和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对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价值,要求教师关注初中生青春期的认知与情绪、情感特征,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情,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与此同时,还要求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重要调整

修订的重点在具体课程内容条目的调整上,涉及许多细微之处,有增有删、有丰富也有精简。以知识点来衡量,缩减约5%,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情部分。这里从课程内容的三个主题入手,概括一些重要的修订内容。

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 (1)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应该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课标(2011年版)》与《标准(实验稿)》相比,加大了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至三条,即

(二)自尊自强中的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2.2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考虑到与小学内容的合理衔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更为强调的是:初中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 对于青春期现象,《标准(2011年版)》调整为更加积极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意义,乃至面对青春期问题时也是如此。因此建议教师要了解学生青春期的过渡与矛盾心理,理解学生这一阶段的困惑与不适,给学生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身心发展过渡期的特殊状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在这些“不适与痛苦”变化背后正在进行的成长寻找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自主与向由,感受“长大了”、“成熟了”的美好与责任。例如,1.2 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2.“我与他人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 (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

《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与父母间的有效沟通,意在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一味顺从家长的权威的心理,把“克服逆反心理”修改为“调适逆反心理”。鼓励学生与家长积极沟通和交往,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2)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如何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应当是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越来越强,希望并开始尝试与父母建立平等关系的初中生人生新课题。初中生应当学会体会家长辛勤经营家庭的用心与困难,树立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在分享家庭温暖中,展示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同时,初中生也应将履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及管好自己等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职责;提倡从青少年的视角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生活方式的悄然变革,输送家庭美德新信息,让父母因为自己能开创家庭新生活而自豪。所以,新课标在交往与沟通中,提出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

现在有许多中小学生表示很难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幸福,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去反思。除却课堂之外确实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去改变,仅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作为学校的教师,能够把创设温馨、积极的学校文化环境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感受到每天都能够与活泼热情的同学交流、嬉闹,能够跟着老师在知识海洋里邀游,能够向由地在宽阔的操场上释放着身体的能量能够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相伴,这些点点滴滴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值得珍惜和呵护。例如,在(二2.1)中提出“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4)将原来的集体从第三部分移动到第二部分。

原课标是我与国家和集体,现在为我与国家和社会,原课标是我与他人与社会,现在为我与他人和集体。

3.“我与国家和集体”部分的重要修订

第三部分里几个标题的顺序和内容有较大改动。由原先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四部分,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社会秩序”三部分。主要是从体例的一致性,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教育四块内容逻辑上的有序性来进行统筹考虑加以修改的。具体内容涉及几个新的思想点。

(1)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现代媒介。 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已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为此,增加一个新的条目(三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 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初中生是媒介信息最广泛的接受者,但因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难以成为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并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够借助媒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2)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增加(三1.3)“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这是期望通过这一点的增补对初中学生进行适度的职业生涯教育,但这不是最主要的目标,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相关德育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尊严。

(3)“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部分的修改意图。

①为了减负。基本路线、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在课标中没有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修订在法律和国情部分做了一些删减,主要是删去过于抽象、笼统的概念以及比较生硬、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比如,法律部分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十六字方针。

②加强现实国情内容。首次提到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2.4),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和文化多样性(三2.6,三 2.7)。

增加三2.7的原因:第一,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呈现出多元的局面。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独特性与尊严、合理性与合法性。第二,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比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等都促进了我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③突出了全球意识。单列一条,三2.9“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4.活动建议部分的修改

各部分的“活动建议”部分做了较大的修改。新增的活动建议主要涉及正视学习压力、了解自然灾害、学习自护和自救、感受班级温暖、体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正确认识网络、学习志愿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围绕教材内容,精心研究和设计,给学生营造一个新颖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去探索,去学习,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四)评价部分的修改

根据专家意见,此次修改力求达到以下要求:①形成结构,注重内容的逻辑关系,从整体上对教师有指导作用;②力求具体,不泛泛而谈,具有一定操作性;③力求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力求体现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1.教学建议部分具体的思路

①第一条修改为“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②第二条修改为“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注意到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③增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条目。 2.评价部分具体修改

①在结构上做了适当调整。在开始部分新增一段关于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的指导语。

②对几种评价方式的表述进一步加以规范。尤其是对考试的方式作出说明。要求“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在评价实施要求中,进一步指出“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对本课程目标和理念的偏离。”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怎样体现这些新要求的。

一、领会新课标主旨,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新目标

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学规律,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强化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把握课程性质,落实课程目标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3、加强联系沟通,形成教学合力,丰富课堂教学 内容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这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善于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加强和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开发和共享相关教育资源,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效应最大化,丰富教学内容,合力推进教育工作实现协调发展。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内容上更立足生活和开放性;学习方法上强化主动性和实践性。新教材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素质,积极应对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读后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