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1文言文两则

发布时间:2020-03-02 11:30: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出示朗读录音,生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冀——希望。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⑥遽(jǜ)——急速。【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①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①方——刚刚。 ②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③曝——晒。④支——支持,即相持、对峙⑤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⑥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⑦喙——嘴,专指鸟兽的嘴。⑧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⑨即——就,那就。

⑩谓——对„„说。⑾舍——放弃。⑿相舍——互相放弃。⒀并——一起,一齐,一同。⒁禽——同“擒”,捕捉,抓住。⒂且——将要。⒃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⒄禽——通“擒”,捕捉。⒄恐——担心。⒅为——替,给。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反思:《学奕》课堂教学

1、注重了文中几个多音字的读音,如“惟弈秋之为听”一句中的“为”应独“wéi”,又如“为是其智弗若愚”一句中的“wèi”,还有“与”在文中出现两种读音,在老师的强调之下,几乎没有学生读错。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因为读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3.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没有像之前一字一句的解释,而是让学生结合书下

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教学下来,发现学生理解的很好。4.不仅处理了课文内容,还引领学生学习了一篇小的文言文课外阅读《孟母戒子》,文章再一次强化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不足之处: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合理,导致课堂没有让学生背诵课文的时间,在处理完课外阅读《孟母戒子》后就下课了,只能把背诵留到课下让学生背诵。《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优点:1.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特别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学生有小组汇报的意思,课堂合作学习氛围很浓。

2、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孔子不能决也”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两个小孩说的话,也就是本课的重点2~4段。

3、本课读的比较充分,采用指名读,评价。齐读。同桌合作读。师生对读等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不足之处:对于孔子的资料介绍有些不合理,应放在课文的后面,在分析完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后出示孔子的资料和学过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更能衬托出孔子的人物品质。

另外,教师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也为课堂增色不少,使课堂教学更科学,高效,有趣。

1 文言文两则

1 文言文两则

1、文言文两则

1 文言文两则(教案)

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

1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课题:文言文两则

1文言文两则
《1文言文两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