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瓦尔登湖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3:32: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回归自然之美--读《瓦尔登湖》有感

书名:《瓦尔登湖》

版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Walden)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他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却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本书由经济篇、补充诗篇、身之所居,心之所向、阅读、万物之声、独处、有客来访、豆田、村子、湖泊、贝克农场、更高的法则、禽兽为邻、室内取暖、旧时居民和冬日访客、冬日的动物、冬日的湖、春天、结语十九部分构成,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这本书所反映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

华灯初上,满眼繁华,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行人来去匆匆,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中的人们疲于奔命,早已没有时间转头看看沿途风景,却只会低头看着手机,生怕与时代脱节。如果有机会重回最初的农耕生活,你可愿放弃拼命奋斗得来的荣华富贵,而拿起锄头自给自足。反省一直以来给大自然带来的伤害,不再与大自然对抗,而是以节制与大自然握手言和。《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下他的田园生活,曾利欲熏心的人们在阅读宁静恬淡的文字时,是否还会向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象。

在经济篇的开端,梭罗写到前人的经验,“事实上,老人们并没有什么至关重要的忠告可以给予年轻人。由于个人的原因,他们的经验都是有失客观的,另外,他们的生活又是那么的失败可悲,这一点恐怕他们自己也不能否认。”这些话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因为我在处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时,总想抱着前人经历过必定知道该如何处理的念头来四处询问,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总是不如我意,当自己做了决定时,又容易被经历过的人的喋喋不休而左右摇摆。人应当有自己的思想,不受“应当”约束的思想,前人的经验大多是思想的禁锢,我们不应前人经历过就认为他们有高人一等的资格。“每代人都须丢弃掉上代人的基业,因为只有将那搁浅的船遗弃,我们才能够继续前行。”生命还没有黄昏,而我们却将自己禁锢在“经验”的单行道上,人生流逝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还记得当初我们追逐自由,如今却自己限制了自己,这样的人生岂不悲哀?而后,梭罗谈到了衣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要我说,我们要提防的,是那些需要新衣而非新人的行当”,“如果一个人本身没有改变,那就不要去做新衣服,不管他身上的衣服多么破旧或肮脏”。衣服,只不过是我们外部的保护层,同时也是禁锢我们的枷锁,各式各样的衣服并不能掩饰什么,华美或褴褛也并不代表了什么。梭罗以衣服讽刺了人们过于关注外表这类虚浮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美好的人本身。而后梭罗就地伐木,建造房屋,耕种做饭,用双手自给自足,列了账目,生意“有模有样”。梭罗以己之力努力生活,更加讽刺了我们,这些随波逐流看似风光的人们,实际上早已腐烂了内心,且不谈我们与自然沟通的能力,就论我们安于舒适安逸的生活,也早已丧失了在自

然中独立生活的能力。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风光,也许人们在忙碌之余想过这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却在水电和房租,成绩和任务的重重压力下将追求平静的梦想化为泡沫而回归现实,我们或许并非没有想法,但是我们绝对没有为此类梦想放弃现状的执行力。

阅读经济篇,每一句话、每一个例子都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感想,对往事的追忆,对未来的思考,或悲凉,或愤慨,或激动,或恍然大悟,但是这些情绪,都在梭罗身体力行的与自然的交流中变得渺小。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清醒过来,将自然摆正,我们生命的价值才得以延续。

身之所居,心之所向。“我之所以住进林地,是想要从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质。我想要去领悟生命的教诲,免得到临终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自己原来没有真正生活过。”梭罗想要严格简约的经济,想要独立自主地生活,既不期盼他人的认可,也不为多余的牟利。在这一篇章中,梭罗讲述了自己的居所,不只是现在的,也有以前的山间小屋,甚至是一个帐篷。作者并不以破烂为窘迫,相反的,梭罗会幻想到甜甜的树胶、云游的神灵、路过的女神等美好的事物,就连风也成为了自然界的创造诗篇。房子旁的小湖有着不可思议的美景,牧场也令作者痴迷,一切都是自然的恩赐,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万物之声,每个事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梭罗耕种、做家务、行走、歇息,每个场景都是喧闹的,小鸟的歌唱、风的吹拂、嫩芽的掉落、湖水的波澜、火车的鸣笛„„到后来的伐木的声音、屠宰的声音,此时,万物都在哀鸣,如丧曲。这一篇章前半部分欢快明朗,后半部分压抑低沉,前后对比更显人们的破坏对自然造成的恶劣影响。“暴风雪中不是没有通往院门的路,而是这里根本就没有通往文明世界的大门和院落,亦没有通向那个世界的路径。”梭罗如此沉重地写道,控诉着人类对自然的放肆行径。

有客来访,哪怕是隐居也不能隔绝与人们的交流。思想的交流,需要空间,用心去倾听,好让自己能够捕捉到对方发出的任何声响。梭罗的客厅,是紧挨着屋后的那片松树林,它总是随时准备迎接来客,风儿会将地板打扫干净。这样美好的客厅,正是适合他与来客深入交谈思想。作者写到自己并不留待很多的客人吃饭,而一起刻意忍受着饥饿,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现在每有客人造访,主人无论生活是否拮据也要拿出十二分的盛宴来款待,如此看来,实在是不必要的负担。梭罗提到了自己一位伐木工人朋友,淳朴、谦卑又幽默,他砍树花样百出,又是个捕捉能手,很容易就感到了满足与幸福。“大自然在塑造他的时候,给予了他一副强健的身体,让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知足,给他无限的尊重和依靠,以致等到他年过七十,还依然可以保持着一颗童心。”这样的天真烂漫,却有着自己的思想。而作者的另外一些访客,迫切的想要被帮助,求助讨恩的人,体现了人性的懒惰与贪婪。还有些访客,向作者展示了人对于死亡的恐惧:采越橘都要随身带着药箱。对于这类人来讲,他们天天的担惊受怕,生活对于他们可谓危险重重。这又引发了我对于生活的思考,很显然的,这样的担心过于多余,而且收效甚微,如果生活真的已经如此危险,那还有什么可怕可担心的呢?毕竟这些人已经在脑中预想过死亡千百次了。“如果你什么也不想,还有什么危险可言呢?”梭罗的这句话,让我大感赞同。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而梭罗,抛弃繁琐的社会,与瓦尔登湖为邻,于自然之中追求生活的真谛,没有了“舒适”的生活,却过得自得其乐,受益颇深,难道不是和颜回很相像么?

读《瓦尔登湖》,每个故事都给人最淳朴却最深刻的启发,我们自欺欺人的生活着,随波逐流,自得的享受着生活,却忘记了生活的悲哀。年少的我们被繁重的学业束缚得寸步难行,长大的我们被更多的责任包围着步履维艰。“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扪心自问,被金钱与利益迷乱双眼的人们,还有多少当年不顾一切去追求自由的热血。既然青春留不住,又无岁月可回头,还好在书里能带我们游览那内心向往却到不了的远方。埋头工作的人们,

深陷于你死我活的竞争,冥思苦想着赚取利益的捷径。置身于残酷的社会竞争,生存是规则而不是我们的选择,但愿我们还能在心灵里留一方净土,去建造清心寡欲的农耕家园。我们,行走于职场与校园,十几年如一日,我们活着像是一句标语押韵而服从,十几年的时光我们学会收拾起叛逆,学会隐藏了表情。质问内心深处,儿时的梦想忘记了多少,可曾怀念过与三两伙伴在田园或高楼间追逐嬉戏打闹的无忧时光。如果能卸下面具,有什么是你永远不放弃。可有时间,抬头望天,深藏于雾霾笼罩的世界,是不是早在牺牲环境谋求经济发展中迷失了自己。

深吸一口混浊的空气,想想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予人类无限馈赠的大自然也学会了报复人类。现在的你生活在小时候的你幻想的未来里,而当时的狂热和冲动早已在冷却在如今笼罩的雾霾,混浊的空气之中。自然,明明是最高尚的,却被我们利用,变得污秽不堪,我们高举着发展与进步的标语,肆意蹂躏着自然,此时我们还有资源可用,但千百年后,我们还能这样“进步”吗?人类的贪欲无穷,指挥着机械在大地上开伐,梭罗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瓦尔登湖的模样不可复制,但我们能在文字中幻想出它的美好。回归自然之美,才能真正体悟到生命的哲理。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 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