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今农村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03-02 22:45: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姓名:杜宝伟学号:200801072班级:社科政教二班

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

教育嵌入于社会结构中,教育与社会二者的发展是一个互动过程。当今的问题是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处于急剧转型中,教育则相对落后,社会是一个长跑健将,教育则是一个小脚女人,不是教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是社会变迁拖动着教育发展,二者甚至在前进中背道而驰,教育在与社会发展反向的道路上正在越走越远。最近关于教育这个怪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讨论又在积聚升温了,有人甚至说,中国现在的教育就象封建社会一个失去贞洁的妇女一样,谁都可以站出来骂它一下,可见目前的情况已经相当糟糕了。既然如此,则结论只有一个:教育必须变革,否则必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教育变革的首要一点就是变革教育模式或者教育体制。教育的变革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休克疗法。将原有的教育体制全盘摧毁,引进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其彻底改头换面。另一种是渐进式改革。即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地、走一步看一步,每做出一小步变革前后都要反复认真地进行调查和实验,最终找到一种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从这一点并结合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尤其是乡建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考察来看,后一种方法似乎更切合今日中国之社会现实。

总的来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即乡村建设学派的思想主张及实践活动并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当时的中国人最需要的是摆脱内外两大束缚,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具体到广大农民则首先需要将其政治化而非科学化和文化化,而乡建学派则企图通过将农民科学化(以晏阳初为代表)和文化化(以梁漱冥为代表)来谋求整体社会问题的解决,事实证明这是不切实际的。乡建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是如此,就教育思想来看,乡建学派明显走在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前面,与今日的情形正好相反,乡建学派的教育是一个长跑健将,社会的发展在它面前则如同一个小脚女人。乡建运动是在一个发育严重不成熟、各种社会条件尚不健全的环境中展开的,因而失败也是必然的。尽管如此,乡建运动尤其是它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今日中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却依然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乡建学派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综述

(一)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强调教育的工具作用

乡建运动并非仅指晏阳初与梁漱冥二人的一系列实验活动,它是一场在乡建学派思想指导之下的几乎遍及全国范围的社会改造运动。“据1935年统计,全国共有实验区139处,著名的有黄炎培在江苏昆山徐公桥,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梁漱冥在山东邹平、菏泽,江苏省力教育学院在无锡等地进行的实验”。乡建学派代表人物内部的思想主张和具体实践活动其实是有一定差异的,甚至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小的派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主张乡村教育并以此作为改造农村社会进而谋求社会整体问题解决的工具,既教育的工具化。譬如,陶行知主张乡村教育的目的“为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此外他还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论,打破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隔绝和对立。梁漱冥认为,当时中国问题的主要根源

在乡村,而乡村问题则表现在经济、政治、教育或文化三方面,而教育或文化则是改进社会的主要手段,乡村建设应以教育为方法,教育应以乡村建设为目标,两者实是一回事。他甚至主张要政教合一,以教育力量取代行政力量,从而实现民族自救。表现出一种教育工具主义倾向。

(二)重视农村教育、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教育

在乡建学派看来,中国社会的问题首先是中国农村的问题,而中国农村的问题又首先是中国农民的问题,无论晏关于中国农民四大顽症的论述还是梁的中国文化失调论都反映了这一点,既然如此,那么必然会有两点结论:

一、要重视农村教育;

二、农村教育要以青年农民为重点对象。为什么呢?因为改造农村的关键是改造农民,而改造农民则是谋求社会整体问题解决的最有效和最快捷的方法。这也使乡建学派的教育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

(三)以人为本的全面、综合的大教育观

在教育内容上乡建学派普遍主张对农民进行全面教育。正如晏阳初所说“乡村建设不是任何一面可以单独解决的,而是连锁进行的全面的建设。”晏阳初定县实验采用三大方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四大教育文艺(字)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相结合,梁漱冥邹平实验教授的课程包括公民学、基本读写能力、科学教育、家庭教育训练等内容,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实际生产技术教育还有道德修养,涉及面相当广泛。在对象上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性,在这一点上,乡建学派实际上想通过乡村教育在中国发起声势浩大的“造人”运动,尤其是造就适应社会改良需要的农民运动。一场将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儿童教育结合起来,从内容上看,

(四)教育与其他改良手段结合,对中国农村实行全面改造

乡建运动实际上是一场遍及全国的乡村改造运动,它的内容也相当广泛,乡村教育是乡建学派改造农村的工具之一,他们主张教育与其他改良手段密切配合,教育的作用在于“造人”,此外乡建学派还在乡村推进工业建设,梁漱冥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由农业引发工业。卢作孚则大行工业,在乡村走一条工业发展的道路,将工业发展与教育农民相结合,以教育推动乡村工业发展,以乡村工业大发展作为推进教育的支持力量。

(五)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主张的因材施教与学以致用相结合

梁漱冥对当时的就教育体制进行了分析批判,他很赞赏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在他那里教育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寓教于乐,反对那种枯燥无味扼杀学生灵性的教学方法,他主张,应该对每一个学生有真了解,了解他的资质和其在这一项学问上之长短而随其所需加以指点帮助。显然,这里梁漱冥强调的是因材施教。晏阳初也有与此相同的思想,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他针对农村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他说,“成人在乡间极有力量。我们在推行农村工作时,必须得到他们的合作,才能顺利进行。要对他们实施教育,必须用开导的方法;儿童是国家的基础,将来建国必须依靠他们。儿童身心都未成熟,所以儿童教育多用培育方式。”(《中国农村教育问题》)。如果说因材施教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应该遵循的原则,那么学以致用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作为学生,其学习的东西应该能够学会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则要教以致用,教导学生学会应用,一是教学内容上所教内容与社会发展想符合,二是教学方法上注重过程的引导。乡建学派中有很多人都有留学经历,接触过西方的教育思想并深受其影响,尤其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对乡建学派影响较大,因此他们的乡村教育过程中将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的因材施教与学以致用相结合

也是必然的。

(六)重视社会调查和实验

这一点是乡建学派的显著特色。乡建运动的推行者有很多人其实是社会学家或者社会活动家,他们在推行乡村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农村现状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了解农村社会显现实借以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对农村加以改造。晏阳初十分重视社会调查,他在河北定县实验之初,就委托冯锐博士设计农村调查大纲,编写乡村生活调查大纲。此外,平教总会还成立统计调查处,聘请社会学家李景汉为主任在定县开展大规模社会调查。乡建运动实际上是一场社会实验,乡建学派的教育也是一场改造乡村的实验。

乡建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今日农村教育的启示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乡建学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今日之农村教育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如前所述,乡建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想和实践与社会发展脱节,缺乏使其得以展开的社会环境。如果将其教育思想与现在对比,那么乡建学派教育思想与实践得以开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已经发育成熟,吸收这一学派的思想精华并用之于今日农村教育开展一场新型的乡村建设运动或许会有助于今日中国农村早日走出困境。因为如果拿乡建学派的教育思想来考察当今的农村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则会发现,经过春秋战国和清末民国之初两次大的教育变革,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是一种非古非今,非中非外的“四不象”的教育,清末民国之初的教育改革使我们引进了新式教育,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依然是那场改革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尽管新中国已经成立了。这一教育模式与当前社会发育并不协调,甚至是矛盾的,所以我们需要第三次教育大变革,而乡建学派的教育思想在这一点上是不无启发意义的。首先,农村教育需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农村发展的要求。

乡建学派倡导者的魅力首先在于他们怀有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认真考察中国社会。今天的教育者们缺乏的正是这一点。我们总是死死抱旧教育体制不放,殊不知这一教育体制已经腐朽变质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脱节,旧体制下培养的人才其实是只会考试的人才,旧体制下大教育其实是讲授考试知识的教育,是抹杀人性的不人道的教育。旧体制所培养的其实并非人才,而是奴隶,只不过是将没有知识的努力变为有知识的努力而已。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却是具有变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二者严重脱节甚至背道而驰。所以教育需要变革,我们所需要的正是一种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新的教育。

其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发展农村教育。

如果说上述一点是对整体的教育而言的话,那么这一点则是具体到农村教育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农村无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思想文化上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教育也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农村缺乏教育资源,从师资力量到教学设施都严重匮乏,然而,这一点并不可怕,农村是具有农村优势的,我们之所以老提农村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其实是没有看到农村教育资源优势所致。从现有的教育阶段上看,农村没有高等教育,大学一般位于城市,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以及一本分高中教育位于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应着眼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而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农村的这一部分教育其实是存在较大优势的。因为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最需要的是解放人性,给人以一个自然成长的环境,而非人在的环境,培养人的天性和挖掘人的创造力量,使人充分接近自然,培养对自然的感悟能力,农村正是遭受人为影响最小、最没有过多人造环境的场所,因此最适合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目前的情形是,我们过分强调这三个教育阶段

的应试要求以至于将农村教育城市化最终农村教育的天然有时没有发挥出来。而乡建学派在这一点上正是着眼于农村当地的天然优势,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办教育,因此单就这一点来讲,乡建学派的农村教育是有其成功之处的。第三,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全面教育,树立大教育观念。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如果把人当机器来教那就是教育的不人道,现在的教育就是如此,单一的教育方式弊端重重。在教育内容上只“教”不“育”或者重“教”轻“育”,而且所教内容都是书本内容,是前人已经早就做出来的结果而缺乏新的东西。在教育对象上把人物化,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死板的灌输式教学,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是教师的机械表演,学生的机械听讲,中间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互动。总之,我们现在的观念是学习的场所一定是教室、讲授知识的一定是老师、学习知识的一定是学生而且是青少年学生,讲课的方法一定是灌输等等。无论教育对象、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都十分狭窄,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二缺乏全局观念,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培养学习的机器和考试的机器,不能造就具有健全性格的人。而乡建学派在这一点上实在功不可没,他们主张以人为本、提倡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教以致用,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乡建学派的做法完全可以拿来用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总之,今日之教育就是未来之中国。教育担负着为国家与社会培育合格公民的任务,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无论如何高估都是不过分的。面对社会急剧转型的趋势,农村教育应该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进行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发挥出自身优势和教育本身应有的社会功能。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

浅析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启示

一二九运动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农村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对当今党风廉政建设的启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今农村教育的启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今农村教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