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0:19: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最近看了这部片,作为一部二战片儿,它和《拯救大兵》,或者和《兵临城下》很不一样,它没有多少战争片的味道,战争在这部电影里面只是一个推远的背景。所以会让期待想听点响的人失望。他也没有进行《锅盖头》那样顾影自怜的精神表达。影片的调子显得有点沉闷。导演朴实的推进单一的线索,所

以我们还是多多先学究一下这段历史,然后再对电影本身进行考量。影片的主角施陶芬贝格出身在德国贵族家庭,民粹出身的国社党和希特勒

让他一直有所忧虑。他一直用职业的眼光审视希特勒的狂热和战争决策。43年他奔赴北非,在沙漠之狐隆美尔手下指挥一个装甲师,失去两个手指一个眼睛,后抽调回国负责国土卫戍。

在某种程度上,隆美尔的职业军人观念也影响了施陶芬贝格。这一点也导

致了隆美尔最后被卷入暗杀事件中被希特勒毒杀(这一点后文再表)。但他们都认为希特勒在滥用高度职业化的日耳曼军队,同时对屠杀犹太人的行为感到反感。回国以后施陶芬贝格开始积极和希特勒的反对势力接洽,准备在肉体上消

灭希特勒。1944年7月20日,他从柏林飞赴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德军东线指挥部狼穴,将两枚炸弹带入会议室。在厕所中的组装过程中,由于手指残疾,高

温和紧张,他只组装了一枚12分钟的炸弹,换下被汗湿透的衬衣,然后把炸弹放在距离希特勒两步远的地方。在陆军副总长豪辛格将军开始汇报东线战况的时候,一位军官伸腿碰到了放在希特勒脚下的公文包,出于礼貌,他随手把它

挪到桌子腿的另一边。

施陶芬贝格离开会议室以后,他立刻通知柏林启动女武神计划。准备调动

戍卫把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核心一网打尽。狼穴爆炸过后,24名与会者中

4人当场死亡,爆炸的一刹,希特勒正趴在桌面上看地图,厚重的橡木桌子挡住了弹片,让希特勒躲过这一劫。

当晚,希特勒发表讲话,宣布重新控制局面,叛乱被迅速镇压,施陶芬贝格等人被逮捕后就地枪决。而这个事件牵涉到了当时的B集团军群参谋长斯派达尔中将,这人进去以后胡乱咬人说隆美尔是幕后老大,而作为德国最年轻的陆军元帅,戎马一生的隆美尔也确实得罪了不少人,连正直如古德里安同学都要踩上一脚。1944年10月14日,一辆黑色Mercedes700K停到隆美尔家大门口,陆军人事署长布格道夫晋见隆美尔。他们在书房谈了一会儿,隆美尔出来时脸色灰白。希特勒以叛国罪起诉隆美尔。他可以选择服毒,如果接受,家庭免受株连,也不追究战友同事,可以国葬。隆美尔请求给他10分钟与家人告别,他穿好皮大衣,把钱包和钥匙交给儿子,进了那辆黑色奔驰。20分钟后,隆美尔脑溢血死于医院。

重新回到电影来说,汤同学在电影中的表现力似乎不适合担当这样的一个角色,我还是更喜欢类似壮志凌云里面那个轻狂的少年。而电影整体的结构也很沉闷,也许可能似乎导演想表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但是缺乏了很强烈的节奏感,所以在并不长的时间线中间,剧情推进的单调且缓慢。

似乎电影本身没啥说的囧,我们继续研究一下这个片的历史背景。当时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录。德军开始在东西两线溃败。在6月登录,到次年5月,德军在东西两线阵亡超过280万军人。如果这次刺杀得以成功。必然将加速战争结束,其中拯救的生命,包括德军,盟军,苏军和犹太人,可能不下千万。 所以我们可以原谅编剧或者导演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个时间。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的人,在一个时间点,有一个机会去做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将直接

决定千万人的生死,改变未来很多年的历史走向。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反抗来至于服从即使天职的军队之中。这可能来源于欧洲长期以来的职业军人的文化,欧洲从最开始的职业军人骑士战争。到商业城市间的雇佣兵战争。再到后来形成单一民族国家后的民族战争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洽的迷人战争观。他们信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观点,从更加冷静的角度去分析战争行为的本身。所以他们能从棋手和棋手的角度去认识自己和对手,而不是陷入一种不仅要把棋局下赢,最好也把对方棋手给捅死的双输结局中去。

同时,马基雅维利同学喜欢把政治当做玩具,喜欢强调民众的愚昧,也喜欢强调为了达到正确的目的,手段是无所谓的。应该说希特勒和施陶芬贝格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希特勒写我的奋斗的时候心迹,我们已经很难去揣摩,但是影片给我们展示了在一个民粹的疯狂年代中仍然为国家和人民有所担当的人的路程。中那个阳光慵懒的下午主人公野战一次后搂着女友的事情他念念不忘了颇久,而在剧情施陶芬贝格在晚上让妻子带着儿子远走高飞,妻子看着熟睡的儿子摩挲着结婚戒指,小汤哥对他说,如果我失败了,你不要放弃。最后在机场两人吻别,镜头给出在机场中的他。在阴暗和光明的斑驳中看着妻子在视野中远去,心中波澜,面色平静。

记得英国的皇家海军有一句很著名的旗语:England expects everyman will do his duty,这句旗语在特拉法尔加海战前挂出,纳尔逊勋爵带领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就英国日不落帝国的霸权。但是纳尔逊战死于役。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回顾历史中那些责任和荣耀中。我们往往会忽视那些距离成功一步之遥的人,也许我们都是历史决定论的囚徒。历史由不得假设,而

假设也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是那些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仍然有所坚持的人,在集权年代仍然自由着的不羁的灵魂,我们从他们的脚步中让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仍然是可以有所理想和坚持的。他们所为之奋斗的是什么,可能已经不再重要了,历史的这一页被血糊了起来,很难再轻松的翻开。

在他们被枪决的广场前,如今竖立了一座雕像。在染血过的那面老墙下,德国人在那里放了一块铜牌。上面写着“1944年7月20日在此为德国献身”,以此作为缅怀。附一短评:影片《行动目标希特勒》可以说是一部回归英雄主义的作品,影片还是力图将视角放诸于关键历史时刻的关键人物身上,所以汤姆克鲁斯饰演的施陶芬堡被赋予多诸多正面品质,譬如他的英勇果敢、他的对于民族大义的体认,以及他对于纳粹德国无人性、人道的鄙夷与力图推翻超越等等。因此这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艺术还原的确有为殉道者树碑立传,让世人更真切地感知那个历史情景下,这些为了正义、自由放手一搏的人的伟大却悲情的经历的立意。

然而影片虽然有立场上的鲜明倾向,却也对历史背景下的人与利益的制衡与归属,有着自己含糊中立的表达,这种表达建立在国家政权的归属与对领袖忠诚效命的基础上。施陶芬堡一帮追随者也许都与他一样,怀着正义的信念,影片最后政变行动失败,那个中卫挡在施陶芬堡之前被枪决,其对于信念、对施陶芬堡的忠诚让大多数观众动容,但是如果反过来想,那些为了希特勒前仆后继,为了元首流泪、牺牲的人,是不是也一样呢?问题的前提是我们预设了这样一个历史功过的评判导向。就像影片中那位对辱骂他叛国的法官们藐视的行动参

与者说得那样:一旦希特勒政权被推翻,你们也将游街示众(大意如此)。因此我想说的是,面对这样一群在人类历史的非理性时期的突围者,我们在为其哀悼、惋惜、喝彩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把视角照顾到那些非理性的拥趸者、盲从者(如影片中那位预备役部队的军官、那个执行枪决的军士等等),从他们的身上也反思战争带来的利益与人性的复杂与无奈。进而从这样全面的、矛盾的角度,去看待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建构一个更加知性、理性、会有希望留存的未来呢?

布莱恩·辛格交上了一张让人满意的答卷,统治者的利益争夺,政治家的制衡伎俩,人类战争的残酷非理性,都在施陶芬堡选择直视侩子手那一刻变得狰狞却渺小。影片在施陶芬堡死去的定格画面后,回放他与妻子离别前的深深一吻,影片最后字幕交待施陶芬堡的妻子子女幸免于难,似乎都传达着编剧和导演的对于人们回归爱、希望的愿景。

其实影片在题材内容上的意义只是见仁见智,而这部影片在讲述技巧和包括阿汤哥在内的诸位演员的传神表演却真称得上这部影片引人入胜的法宝。首先,我想几乎所有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应该都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但是影片还是让观众都揪着一颗心,期盼哪怕有一点点的奇迹发生,这就要算影片在观众心理把握、影片情节设置和故事氛围营造上的高妙了。影片越来越快的节奏、关键时间点的步步逼近,各种情景的综合调度,以及平行叙事技巧的合理运用,都营造了一种紧张焦虑的观影氛围。再加上影片中几位主演的精彩表演,更让那种坐立不安,担忧怅然的情绪,随着故事结局的逼近,而一步步弥漫开来。有时候,明知道不可能,却还是希望历史能够被改写,这也许源自每个人内心善的一面。

汤姆克鲁斯近年来作品不多,凭心而论,此次《行动目标希特勒》中他的表演并算不得他演艺生涯中最出色的,因为影片的重情节和尊重史实,并没有给阿汤哥留下太多的发挥空间,人物情绪并不是那么饱满。可这部作品却的确为他赢回了一种重视感,也许更多是因为施陶芬堡这个人物本身,带有的正义感和悲情英雄色彩。然而阿汤哥与这种历史情绪的契合,却也真的值得我为他由衷地喝彩。替殉道者言,其实拂去英雄主义的光环,更需要的是一种正视历史的诚意吧。

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刺杀希特勒事件

刺杀肯尼迪观后感

希特勒的男孩观后感

刺杀操

希特勒

希特勒

希特勒演讲稿

希特勒名言

希特勒之谜

《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刺杀希特勒》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刺杀希特勒 观后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