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3 09:46: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已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新教材就选编了以前未进入过教材的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萧红的《祖父和我》、莫怀戚的《散步》、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中的社戏、省亲、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科举考试、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腰鼓等,真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文章,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品味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的策略方法

挖掘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内涵,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找到教学实施的切入点。

1.营造师生交往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追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的,所以教师要重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气质,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就教学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

一些课文的背景往往是很有文化价值的,课堂上要善于抓住这些文化因素,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学生很少有远离故乡的体验,所以教师一定要从作者的简介切入,介绍作者的经历,指出像作者一样的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几十年的思乡情、故园梦,却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永远的情结。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热爱家乡、不忘故土的传统,理解历来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乡愁”情结。

文本只是例子,有计划地拓展文本是挖掘文化因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把相关题材、思想、感情、文化拓展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受到课外更加深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拓展学习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了解艾青的生活背景和志趣追求。再如可以拓展学习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一些优秀的文章或诗歌,多角度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

3.推进综合学习中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学生进一步领略民族文化魅力、开展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2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