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用雷锋精神托起明天的希望(宜昌十中)

发布时间:2020-03-04 01:14: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用雷锋精神托起明天的希望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中学

提要:

一、背景和面临的困境

二、德育特色创建的成绩

三、雷锋精神育人德育立校(主要做法)

1、“英模命班名”

2、“劳模进班级”

3、“活动入社区”

4、“续雷锋日记”

5、“雷锋命校名”

6、“名人临校园”

宜昌市十中位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学校濒临长江,江对岸青山隐隐,学校大门的对面就是市内最繁华的商业区—万达广场。然而,地理位臵如此优越的市十中却曾是宜昌城区最为薄弱的学校,是2004年被指定的接收进城务工子女的定点学校之一,农民工子女一度最高占学生总数的89%。完全可以这样说,学校是位于中心城区核心商业圈的“农村”学校,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在基础教育上的一个典型的缩影。

2004年以来,城区优质生源逐年流失,优质师资频频调离,学校在中考升学率上无力与其他学校抗衡,社会声誉每况愈下,学校发展陷入了困境。2004年秋季,市教育局党组重新组建了学校领导班子,新班子一致认为,要振兴十中,必须先摸清校情,制定适合十中特点的发展战略。全校教职工统一思想,决定从德育教育寻找突破口,探索用雷锋精神育人,用雷锋品牌立校。

经过近六年来两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持续努力,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声名鹤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德育教育名校。2006年以来,学校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流动人口子女示范家长学校、全国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湖北省禁毒教育示范学校、湖北省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宜昌市学雷锋标兵单位、宜昌市学雷锋先进单位、宜昌市五好基层党组织、宜昌市文明单位、宜昌市教科研先进单位等殊荣。2006年正式被命名为宜昌市雷锋中学,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欣然为我校题写校名。

回顾七年来的奋斗史,宜昌十中人为此做出了十分艰苦而有意义的探索。

一、不为落后找借口,齐为发展找出路。

宜昌十中前身为企业学校,1995年回归政府办学。回归后的十年间,学校领导班子频繁更迭,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频频调出,优质生源频频转走,学校一度陷入了很大的困境。2004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决心带领十中人面对现实,克难奋进,不为落后找借口,齐心协力寻找学校发展出路。

2004年秋季,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被市政府指定为接受进城务工子女的定点学校。面对占到学生总数70%以上的农民工子女,我们没有怨天尤人。我们深知:他们虽然来自于偏远广阔的农村,没有受到像城市里孩子一样优质的小学教育,学业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也不尽人意,但他们同样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想到我们的责任,十中的每一位教师心里都充满了同情和真爱。大家下决心:“同在蓝天下,我们一定要让这里的每一个孩子享受到同城市里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更好地成人成才!”

经过认真的调研和深度地学习和思考,全体十中人形成了学校发展的共识:以“立足校本、夯实基础、加快发展、塑造品牌”为发展战略,以育人为突破口,努力创造最好的育人环境和德育品牌。

全体十中人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之中,掀起了一股“做学生表率、成育人能手”的学习竞赛热潮。教师思想的转变和教师“能育人、会育人”的信心鼓舞了师生战胜困难的士气。

二、因势利导同追星,英雄模范成班名。

2005年“超级女声”的热播使我们的校园也不平静起来,虽然绝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但他们追起星来并不比城里孩子差。“超级女声”的追星热在校园里热得发烫。学校并没有去硬性地堵,而是由老师带领学生一同去“追星”,开展了一场更为声势浩大的’追星活动”----“寻找心中最崇拜的偶像”和“英模名字命班名”活动。同学们查找资料、购买名人传记、网上搜索英模事迹、走访老师家长,然后在主题班会上争先恐后介绍自己的偶像事迹并陈诉推荐能做班名的理由。同学们第一次自己做主,民主投票确定了班级“英模”偶像,并拟订了学习誓言。05年4月,学校隆重召开用英模名字命班名活动,为各班授班牌、班旗。各班学生依次宣讲英模事迹,并向英模牌宣誓。战争年代的英雄黄继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英模人物谢臣、雷锋、张海迪、赖宁以及当代感动中国的人物郭广昌、刘翔、张立勇、陈忠和和杨澜等偶像被同学们选为班名。教室门外挂有英模名字命的班名,教室前面有英模的照片和学习誓词,同学们自己心中的英模偶像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大家奋发向上。

05年秋季开学,新的一届新生来到学校。看到八九年级所在的班都有英模名字命的班名,他们心中艳羡不已。很快,七年级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寻找英模、推举英模成为班级偶像的活动。11月18日,学校举办盛大的学雷锋协会成立大会,特邀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到会讲话,并为各班分别聘请全国、省、市劳模为德育辅导员,表彰学雷锋标兵和学雷锋先进个人。在会上,市领导为英模班授牌、授旗,作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师生学习英模的士气,也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师生的自信心。

自此,“英模命班名”活动成为传统延续至今。

三、社会资源好育人,劳动模范进班级。

青少年学生光有精神偶像还不够,还需要身边有榜样示范。老师们看到同学们有了自己的精神偶像兴奋不已,于是积极争取市总工会的支持,为每个班级聘请到了一位劳动模范作为班级德育辅导员,全国和省市劳模杨自会、汪家发、王佩芳、李广佳、孔小勇、徐耀军、龙利民、孙万清、王绍柏、骆大萍等走进了班级,走进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夷陵好人”李广佳被聘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名誉校长,经常来到同学们中间开展活动,给同学们讲雷锋故事和自己坚持做好人的事迹,给同学们幼小的心灵撒下了美好的种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车管所所长孔小勇经常将安全法规知识送到我们的课堂,全国劳模、党的十七大代表杨自会在参加完十七大后一回到宜昌就来到同学们中间,将十七大的盛况介绍给全体师生。宜昌的“知心姐姐”、心理咨询师孙万清总是惦记着我们学校的师生,她一有空就来为师生排解心里烦恼。湖北省首席气象预报员龙利民女士尽管离开了宜昌,但她依然经常联系同学们,不断地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这些劳模都是宜昌乃至全省全国宝贵的教育资源,他们为宜昌十中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服务社会做表率,文明行动入社区。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为宜昌市培养新一代合格的市民,我们育人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雷锋一班”在班主任李仲荣老师的带领下,将红港社区百岁孤寡老人黄慧仙婆婆家建成“帮扶点”,同学们放学后争先恐后为黄婆婆买米送油,收拾家务,洗衣梳头,成为街头巷尾的佳话。“郭广昌班”班主任郭传松老师带头捐款,组织学生建立起了“爱心箱”,同学们自觉地把省下来的零花钱或者检废旧卖的钱存进箱里,专门帮助班上生活困难的同学。“雷锋二班”在科任教师的引导下,建起了学习互助组,同学们开始了学习竞赛和学习互助活动。李治老师率先领导“刘翔班”建立了体育课余锻炼小分队,组建了跑步、乒乓球、篮球训练分队,健身活动如火如荼。“张立勇班”请来全国劳模、市气象台副台长龙利民,开展对话交流活动。05年公民道德宣传日,各班积极请战,参加全市公民道德宣传活动,赶排节目,步行10公里,到城区中心广场义演,宣传市民道德规范,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全国助残日,同学们自发地赶到人群集中的城市广场和车站码头,开展义卖活动,将全部所得捐给残疾人。2006-2010连续五年元旦迎新长跑,全体师生精神抖擞,服装整洁,步调一致,鲜艳的英模班旗迎风招展,成了全市长跑方阵中最独特最靓丽的一道风景,令过往的市民们惊叹不已。07年开始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学生走街串巷,宣传宜昌的三城联创,开展“啄木鸟”文明行动、文明交通、文明用语等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08年3月,学校率先响应十万市民捐捡废品献爱心活动,一天就收到款物3000多元。08年汶川抗震救灾牵动着雷锋中学人的心,师生争先恐后伸出援助之手,踊跃捐款捐物达两万多元。学校雷锋中学艺术团走向街头,在丹尼斯广场和宜昌商场举办“一切为了灾区的孩子”义演,为灾区募捐款物近三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五、雷锋日记共续写,雷锋名字命校名。

为深入弘扬雷锋精神,倡导文明新风,凸显我校雷锋文化特色,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内涵和形式,我校在学生中还开展了续写《雷锋日记》活动。同学们把感动人心的精彩瞬间,学校里的点滴故事,师生眼中的动人之举,对人间大爱的感悟记录下来。这项活动既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又锻炼了文笔,效果显著。

在各班用英模名字命班名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用“雷锋”名字命校名的设想。老师们对雷锋有着深厚的感情,用“雷锋”名字来命校名,显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时代变迁,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对雷锋大多已经知之不多,作为人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把“雷锋”和雷锋精神找回来。“雷锋中学”的创建工作终于在05年11月正式拉开序幕。 “雷锋”很快就进了校园。学校统一组织师生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歌曲;利用读报时间,阅读《雷锋日记》;召集家长、教师、学生集中观看《雷锋的故事》、《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影片;举办“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和“雷锋叔叔伴我成长”大型主题教育,开展“雷锋”知识竞赛和“学习雷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系列主题班会。同时,学校开辟了校园“雷锋”宣传专栏,成立了“雷锋之声”校园广播台,广泛宣传雷锋知识和师生学雷锋动态。2010年3月学校创建了宜昌雷锋事迹展览馆,馆内陈列了大量来自社会和教师提供的学雷锋的珍贵资料,随时供师生参观学习。校园里形成了浓厚的学雷锋氛围,同时学校教导处把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学雷锋紧密结合,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学雷锋见行动紧密结合,把全校性的学习活动引向了深入。

2006年全市三月份学雷锋系列纪念活动的组织工作被我们承担下来。这是一项十分光荣而神圣的任务,对于一个底子薄、规模小的学校来讲,显然是一个巨大挑战。为了集体的荣誉,为了“雷锋中学”,全校师生牺牲休息时间,排演节目、联系场地、准备资料、协调设备。全体师生上上下下忙得不亦乐乎,没有加班补助,没有误餐补贴,也没有怨言牢骚。大家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雷锋精神的魅力和集体力量的伟大。

3月11日,雷锋生前亲密战友乔安山和著名红色收藏家董兴喜如期而至。14日,董兴喜同志雷锋专题收藏展在市科技馆隆重展出,学校师生负责展厅的布臵、展品装框、参观接待、引导解说和最后的收展。展品量大,参观人数多,老师们和同学们热情服务,赢得了全市参观者的好评。展览共接待全市中小学生和市民3万多人次,使雷锋精神通过全校师生的服务传遍家乡的每一个角落。14日下午,“雷锋中学”命名大会在该校隆重举行,乔安山、董兴喜、市政协主席李泉、雷锋协会会长李广佳及全体劳模辅导员出席大会,乔安山为雷锋铜像揭幕,政协主席李泉为“雷锋中学”授牌,董兴喜为师生作学雷锋报告。同时,学校收到了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雷锋团和雷锋班的贺电贺信,乔安山和董兴喜欣然接受学校校外德育辅导员的聘书。同学们老师们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作为“雷锋中学”的一员都有种说出幸运与自豪。15日下午,由学校承办的全市学雷锋先进表彰会暨雷锋战友乔安山报告会在市五一剧场举行,全校师生和来自全市各地的学雷锋先进代表参加了大会。宜昌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文明办的主要领导出席大会,会上我校分别被表彰为:宜昌市学雷锋示范学校、宜昌市学雷锋标兵单位。接着,乔安山作了精彩的学雷锋报告。会后,全体代表观看了由我校师生编导的“雷锋之歌”文艺汇演。热情周到的服务和精彩的文艺节目,向全市人民再次充分展示了“雷锋中学”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中国杂文网》、《中国新闻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以及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宜昌广播电台、宜昌三峡电视台等媒体争相播报活动盛况,对湖北省第一所、全国第十六所雷锋学校的诞生寄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关注。

六、雷锋名人进校园,言传身教育新人。

我们的老师们无能走到哪里,都不忘给学生寻找思想教育资源,到北京、到抚顺、到上海,到石家庄,与雷锋名人总是一见如故。宜昌雷锋中学人的办学思想和执着追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名人千里迢迢来到宜昌,来到市十中。。。。。。

2006年12月,“雷锋精神的播种机”、雷锋生前所在的班----雷锋班22任班长吴锡有应邀来校,与师生们同吃同住,交流学雷锋体会,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播种到学生的心田,播种到雷锋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2007年6月,董存瑞生前所在的部队来信、神枪手四连来信、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来信、国际维和部队来信,纷纷勉励同学们学好本领、立志报国。

200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政委冷宽中将、总参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将军、河北军区司令员赵渭忠将军、《半夜鸡叫》作者、战士作家高玉宝等分别为宜昌雷锋中学题词,鼓励师生在雷锋的旗臶下建功立业。

2008年年初,雷锋生前所在的雷锋班与我们雷锋中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正式成为我们宜昌雷锋中学的共建单位。

2008年3月,全国关工委的创始人、全国学雷锋标兵、希望工程全国监察委员、革命家王遐方老人不顾84岁高龄从北京来到市十中,把革命传统和革命前辈对青少年一代的希望带到了学生中间。

2009年6月,原总参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将军特地从北京来校视察并为全体师生作了《成人、成才、成功》专题报告,并成为我校“名誉校长”。

2010年3月,迟浩田将军为我校题写校名,冷宽将军、田永清将军一行亲临我校,为我校落成的雷锋事迹展览馆揭幕。

2011年3月,田永清将军第三次莅临学校,走进班级和学生交流,充分表达了革命老前辈对我们雷锋中学人给予的厚望。

七年前,我们确立了用雷锋精神育人,用雷锋品牌立校的发展战略;七年来,我们全体教职工在雷锋的旗臶下,艰苦奋斗,孜孜求索,“英模命班名”,“劳模进班级”,“活动入社区”,“雷锋命校名”,“名人临校园”,我们的探索一步一步正在走向深入;七年后的今天, 我们坚定的相信,我们前面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用爱托起明天的希望

用爱托起明天

用爱托起明天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希望教师演讲

用爱心托起希望

用双手托起希望

用双手托起希望

用双手托起希望

教师节演讲稿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希望(材料)

五星评比托起希望的明天

用雷锋精神托起明天的希望(宜昌十中)
《用雷锋精神托起明天的希望(宜昌十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