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才是强国之本

发布时间:2020-03-01 18:16: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才是强国之本

《求是》评论员:人才是强国之本

复兴伟业,人才为本。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科学总结人才工作经验,深刻分析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作出部署。这对于我国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培养和集聚了宏大的人才队伍。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才发展成就显著,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人才使用上一些地方和单位还存在“武大郎开店”、“叶公好龙”、任人唯亲、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等陈腐落后观念和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现象,导致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清醒地看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真正强大起来,关键在人才。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全党同志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充分认识人才是兴国富国强国的根本,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切实增强靠人才强国、建人才强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围绕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目标,要贯彻落实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突出工作重点,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学习贯彻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必须把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作为着力点,努力营造发展人才、服务人才、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

国际人才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内产生凝聚力、创造力和推动力,对外产生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在人才发展环境的所有要素中,人才政策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人才政策对人才发展的导向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和热情,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创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必须坚持服务发展,把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根本取向。服务科学发展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又要用服务科学发展的成果检验人才政策的成效。当前,特别是要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加快培养和集聚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要真正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坚决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创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必须坚持以用为本,着力激发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的问题同时存在,高端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紧缺,许多人才缺乏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人才流动、配置、激励还存在不少限制和障碍。为此,必须把解决人才使用中的难点问题、社会关注和人才期待的热点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制定出具有时代特征、对人才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政策。当前,特别要加快制定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创业创新扶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吴江:建设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要求,立足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第一个国家人才发展的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的清醒估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绘制了中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事业已经步入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新时代,也预示着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认真学习贯彻《人才规划纲要》,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要深刻领会服务发展 人才优先的重大战略思想

《人才规划纲要》的基本战略定位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我国未来10年必须下大决心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赢得发展战略的主动权。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是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才规划纲要》的基本战略定位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这是在国际人才竞争的背景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分析和判断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准确把握人才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提出到2020年建设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建设人才强国对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我国未来10年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要坚持以发展为前提,以人才为引领,用发展来开发人才,以人才来推动发展。要根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和调整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人才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和提升;也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人才自身的发展才能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现科学发展才有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只有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发展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其次,我国未来10年必须下大决心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赢得发展战略的主动权。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各国政府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纷纷依托各自的国家战略定位制定和实施独具特色的人才战略,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人才战略已不再被作为权宜之计,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谋求国家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战略。各国人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竞争力。这不仅为我国人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借鉴,而且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我国人才竞争力在全球范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依然较低,但与此同时,在若干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我国具有实现重点突破、取得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实力与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在人才战略上领先一步,积极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瞄准发达国家,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

人才队伍,大力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整体优势的发挥,力争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为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创新体制机制 用好用活人才

“在《人才规划》研究制订过程中,体制机制创新是其中反映强烈的一点。很多人认为,体制机制不活导致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告诉记者,此次纲要中对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阐述堪称一大亮点。

吴江认为,《人才规划》提出的“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这一表述强调了执政党必须坚持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他说,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党管人才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规划在坚持这四项要求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即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吴江认为,要形成这样的工作格局,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政府管宏观、靠市场配置资源、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盘活人才资源的格局。无疑,《人才规划》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人才规划》提出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这里主要涉及一个人才管理主体的问题。”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指出,“调查显示,我国人才的70%最终是靠中小企业消化的,也就是说市场才是配置资源的主体。如果光靠党委政府下„红头文件‟来管理人才,很难落到企业、学校、医院、社区这些人才分布的角角落落里去。人才最终是用人单位在管,必须要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吴江认为,目前人才管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体制内单位自主权不足,有的吸引人才还不如乡镇企业。他举例说,山东一个村办企业吸引了50多个博士,靠的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道理,“用价值来体现价值,用财富来回报财富”,首先要解决体制内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二是监管不力,政府对转变为“宏观管理”的角色还不适应,要么管得太死,要么放手不管。“《人才规划》提出要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也就是说,政府要给自己定好位,为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他说。

•王辉耀:中国发展的紧迫任务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谁抢占了人才培养、吸引和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未来。为此,制定人才规划,加快我国人才的发展,是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近两年,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高锟先后获得诺贝尔奖,激发了国内舆论对于有关诺贝尔奖的争论,而在争论中有一个事实显得尴尬:我国本土科学家至今没有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取得了51枚金牌、总数世界第一的好成绩,然而,在堪称科学界的奥林匹克诺贝尔奖人才竞赛中,中国还需要实现零的突破。中国迫切需要加强实施在本世纪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的力度,中国急需一个人才建设的中长期的整体规划来把人才强国的战略落到实处。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选择。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世界前列,主要依赖的不是人才与知识经济,而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高投资的基础建设以及带来高能源消耗与高环境污染的低端制造业。我国成为了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火车头之一,却并没有成为全球化产业链中主要利润的获得者,这也正是因为人才建设滞后于国家发展。展望未来,这种高能耗、高污染、高出口、高投资基建、低附加值、低价劳动力、低端产业增长为主的“中国制造模式”将会难以为继。

庞大的劳动力基数或许决定了我国不一定会放弃“中国制造”的角色,低端产业可能会转移到中西部。但是同时,我国还需向占有大部分利润的高科技产业和产业链中的高端环节进军,发展知识经济与高科技、创新、创意等产业。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世界银行一份报告指出,当前世界工厂、土地、工具以及机

械所凝聚的财富日益缩水,而人力资本对于一国的竞争力正变得日渐重要,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人力资本中的人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比,重要性要高出三倍多”。也正因为人才建设滞后于国家发展,我国才会在国家创新、产业升级中遇到一些重要的困难,在国际社会中缺乏“软实力”的影响,企业走出去在智力竞争环节屡屡失利……

•胡鞍钢: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要求,着眼于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国家人才规划明确了未来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只有人才兴旺,国家才能真正兴旺。一个多世纪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 “少年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变迁,“少年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兴旺。

只有人才众多,国家才能真正强大。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他还说道:“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中国人口众多,这对人才发展来说,是真正的极大好事。过去60年,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世界人口大国到世界人才大国跨越式的历史发展过程。1949年的中国是“一穷二白”、“一贫如洗”、“文盲充斥”的传统农业农村社会,是世界上贫困人口和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1950年全球每日支出不足1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extreme poverty)为13.8亿人,其中中国占了40%以上,几乎5.5亿人口都是极端贫困人口。1949年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半文盲,各级各类在校生人数占总人口的4.76%;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仅为18.5万人,只占总人口的0.034%,当时国内仅有30多个研究机构,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足500人,这是中国仅有的现代生产要素抑或人力资本;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为1年左右;人类发展指标为0.225,属于世界极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正式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时,尽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当时最稀缺的资本是人力资本,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资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低起点下起步的。

中国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人口不断实现现代化,即全国所有人口的现代化要素——人力资本(受教育年限、技能经验、专业化程度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变化。到2009年,全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9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7年),相当于1949年的9倍;人类发展指标为0.772(2007年数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0.753),属于世界上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全国大专及以上人口达到9830万人,相当于1949年的531倍;全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2979万人(美国为1700万人),相当于1949年的255倍;全国科技人力资源4200万人(2007年数据),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约为1800万人(美国为1700万人);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折合全时人员为161.4万人年(美国为140万人年);全国各类人才资源总量1.14亿人(相当于世界第十二人口大国)。上述人才总量指标均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实现了从文盲充斥、愚昧落后的人口大国向名副其实的世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国的跨越式转变。

•杨伟民: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

人才规划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这一核心目标进行规划,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我国人才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物质要素的大量投入,靠廉价劳动力、廉价的资源和高昂的环境代价取得的,总体上看,科技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还不强、贡献率不高。由于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缺乏造就世界知名品牌的人才,使得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还只能处于国际分工的较低层次,只能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取微薄的利润,只能靠拼资源、拼环境为代价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方式,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难以为继、不可持续。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突破人才瓶颈制约,建设人力资本强国和人才强国。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总体素质不高,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各层次人才

甚至技术工人都很短缺,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明显不足,使得我国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和掌控重大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特别是使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远没有形成。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简单的劳动投入和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转变。而这一切,最根本的就是人才,就是我们能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须把“人才优先”放到与自主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努力建设人才强国。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人才是企业之本

人才是企业之本

中兴通讯:人才是创新之本

诚信人之本

人才是用

创新,强国之本 创业的国度读后感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强国之本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

内控实施人才是关键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培训总结

人才是强国之本
《人才是强国之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人才强国方面 强国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