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浙大120周年校庆公告原文注释及翻译

发布时间:2020-03-02 14:49: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原文、注释及白话文翻译

【原文】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①;启真笃学,求是育英。公元二○一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将值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适甲子之逢双,肇华诞之隆庆。

夫天地创生,万物兴焉;君子创业,垂统续焉。秉日新又新之义,树本固道固之才。实庠序至教,乃明德始阶。历百年复廿载,期继往而开来②。

维我成均学府,巍矗钱塘。原夫清季图存之志,启于求是维新之堂。筚路蓝缕,英俊多方。中更国难,西迁路长。历建德泰和之夜月,倚宜山湄潭之秋光。龙泉烟雨, 遵义朝阳。弦歌未绝,险艰备尝。虽逢世有盛衰之别,然求真无旦夕或忘。岂惟创新不辍,拳拳亶亶;遂今薪火相传,赫赫煌煌③。

尔乃玉泉山色,之江月轮。西溪曲水,嘉树繁陈。映华家池之波光,粼粼碧玉;望紫金港之湿地,隐隐青岑。舟山揽胜,天高浪阔;海宁合璧,潮壮云氤。钟江南之毓秀,善格致而存真④。

至若鸿儒会通,踵武前贤;厚德励行,创启新学。惟新是系,勤学修德,授业有若春风⑤;惟真是求,明辨笃实,开坛无妨争啄⑥。苞桑⑦犹安危之所系,志远思深;锦蕞⑧仍梁栋之是培,器弘识卓⑨。

其惟攸介髦士,知创新之为体,自强不息;笃求真之为鹄,思睿观通。乘时代之巨澜,弄潮卓越;经大业于社稷,体国公忠。行万里而明本训,纳百川而驾长风⑩。

普慈设帐兮,书院肇基⑪。林公经⑫始兮,厥功不移。山河数劫兮,庠序倾危。藕舫⑬受任兮,文军毅驰。求是为训兮,创新为旗;海纳江河兮,启真无遗。开物前民兮,厚德华滋;薪火不绝兮,代有俊奇。沧海横流兮,百廿为期。树我邦国兮,天下缉熙⑭。

天朗气清,莺飞草长,诚邀社会各界贤达暨海内外校友莅临盛举,同襄伟业。忆往昔峥嵘,叙深情而促共识,黾勉奋发;担未来使命,绘宏图而开新卷,再创辉煌!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浙大中文系主任胡可先教授注释】:

1、首二句源自浙江大学校歌,是对浙江大学的恰当定位,浙大校歌由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

2、浙大120周年的总体格局。

3、这段主要写浙大120周年的历程,突出了两个方面:

1、浙大西迁的过程。西迁途中的地点,建德、泰和,宜山、湄潭,龙泉,遵义都一一点到;

2、浙大现状,强调的是创新精神。

4、以写景的方式,串联起浙大所有校区:玉泉、之江、西溪、华家池、紫金港、舟山、海宁。

5、职责1——传道授业解惑。

6、职责2——学术上百家争鸣。

7、桑木之本,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本于《周易》:“系于苞桑。”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

8、本义是茅屋,意谓在非常简陋的校舍当中,也可以培养出栋梁之材。

9、职责3——培育人才。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老师和学生。这两句是用马一浮先生赴重庆创办书院留别浙江大学诸讲坛友人之诗,“故国经年半草莱,瘴乡千里历崔嵬。地因有碍成高下,云自无心任去来。丈室能容师子坐,蚕丛刀遣五丁开。苞桑若系安危计,锦蕞应培禹稷材。”

10、这段写的是对浙大学生的期待和要求,自强不息,志向远大,代表时代的潮流。

11、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旧址在今大学路老浙大(原普慈寺内)。

12、林公是林启,字迪臣,福建侯官人,为杭州知府。1897年正月创办“求是书院”,为浙江大学前身。

13、藕舫是老校长竺可桢的字。竺可桢任浙大校长后,浙大涌现了一大批国内外颇具盛名的科学巨人。

14、用骚体的写法做总结,总览浙大校史,点出浙大发展中几个重要人物,重申浙大使命。

这篇公告由浙大人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楼含松、陶然、王德华和胡可先教授联袂创作。楼含松总策划,另三位教授各自写一份初稿,后由陶然教授统稿完成。公告多处借鉴浙大校歌,字斟句酌,几易其稿,充分展现浙大120年的历史、现状和特色,历经的风雨和辉煌。全篇文言文而成,体现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雄厚历史底蕴,集中展示了中文系古典文学学科的风采,让人耳目一新。 公告发布没多久,浙大的师生、校友就纷纷在朋友圈转发。有人称赞文笔了得,“中文系的老师们真是厉害。”也有人感叹自己古文素养不够,没怎么看懂,“求翻译成白话文!”在此背景下,深爱古文的中学历史教师胡志余斗胆翻译一篇,以供阅读参考,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尚请见谅!

【金寨县青山中学历史教师胡志余注释及译文】

【正文第1段】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①;启真笃学,求是育英②。公元二○一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将值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适甲子③之逢双,肇华诞之隆庆。 【注释】

①“成均”释义有二:

第一种:古之大学。如《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郑玄 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第二种: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 如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 明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诗:“忆在成均共携手, 泉山门下相知久。”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大校歌,由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在浙之滨”指在浙水旁,钱塘江古称“浙江”。

②“求是创新”,浙大校训。“求是”源于浙大前身“求是书院”。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艰难困苦和生死别离,使竺可桢校长对“求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938年11月1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提出要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可桢的这项提议。

(附注: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杭州大学路(原蒲场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普慈寺创办的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普慈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元至正年间重修,明毁,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间(1889~1891年)重建。1901年11月,该校改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28年7月1日起称国立浙江大学。) ③“甲子”,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甲子”。

【译文】

在中国东南浙水之滨,有一所最好的大学。她以探求真理、专心治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培养了许多英才。公元2017年5月21日,她将迎来建校120周年。适逢浙大经历两个甲子,那天将开始隆重的校庆。

【正文第2段】

夫天地创生,万物兴焉;君子创业,垂统续焉。秉日新又新④之义,树本固道固之才。实庠序⑤至教,乃明德始阶。历百年复廿载,期继往而开来。 【注释】

④语出《大学》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白话文即: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⑤庠序[xiáng xù],泛指学校和教育。

【译文】

天和地创造生命,万物开始勃兴;君子创立功业,后代子孙应继承并发扬光大。浙大一直秉承不断创新的义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实际上学校教育,是拥有美好品德的第一步台阶。浙大经历了120年的风雨,期望能够继往开来。

【正文第3段】

维我成均学府,巍矗钱塘。原夫清季图存之志,启于求是维新之堂。筚路蓝缕,英俊多方。中更国难,西迁路长。历建德泰和之夜月,倚宜山湄潭之秋光。龙泉烟雨, 遵义朝阳⑥。弦歌未绝,险艰备尝。虽逢世有盛衰之别,然求真无旦夕或忘。岂惟创新不辍,拳拳亶亶;遂今薪火相传,赫赫煌煌。 【注释】

⑥建德、泰和、宜山、湄潭、龙泉、遵义:皆为浙大抗战时期西迁途中办学地点。

【译文】

我们这所最好的学府,魏然矗立在钱塘江边。浙大前身是清朝末年,为了救亡图存而创立的新式学堂——求是书院。120年来,浙大筚路蓝缕,艰苦办学,培养了多方面英才。中途更是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国难,走过了漫长的西迁之路。历经建德、泰和、宜山、湄潭、龙泉、遵义等临时办学点。一路历经艰难险阻,坚持办学。虽然说世道有兴盛和衰亡的区别,然追求真理一刻也没有忘记。一路走来岂止不断创新,更是勤勤恳恳,所以才有今天的薪火相传,名扬四海! 【正文第4段】

尔乃玉泉山色,之江月轮。西溪曲水,嘉树繁陈。映华家池之波光,粼粼碧玉;望紫金港之湿地,隐隐青岑。舟山揽胜,天高浪阔;海宁合璧,潮壮云氤。钟江南之毓秀,善格致而存真⑦。 【注释】

⑦本段以写景的方式,串联起浙大所有校区:玉泉、之江、西溪、华家池、紫金港、舟山、海宁。

【译文】

我们的玉泉校区,山色空蒙;之江校区,花好月圆;西溪校区,曲水流觞,树木繁茂;华家池校区,在波光粼粼映照下,像是一块美丽的碧玉;紫金港校区,远远望去,湿地里隐约可见青山倒影;舟山校区,将胜景尽收眼底,海阔天高;海宁国际校区,中西合璧,潮水壮观,烟云弥漫。浙大汇聚了江南的秀美风光,同时也善于格物致知而获取真理。

【正文第5段】

至若鸿儒会通,踵武前贤;厚德励行,创启新学。惟新是系,勤学修德,授业有若春风⑧;惟真是求,明辨笃实,开坛无妨争啄⑨。苞桑⑩犹安危之所系,志远思深;锦蕞⑪仍梁栋之是培,器弘识卓⑫。 【注释】

⑧职责1——传道授业解惑。 ⑨职责2——学术上百家争鸣。

⑩桑木之本,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本于《周易》:“系于苞桑。”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 ⑪蕞[zuì]本义是茅屋,意谓在非常简陋的校舍当中,也可以培养出栋梁之材。 ⑫职责3——培育人才。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老师和学生。这两句是用马一浮先生1938赴重庆创办书院留别浙江大学诸讲坛友人之诗,“故国经年半草莱,瘴乡千里历崔嵬。地因有

碍成高下,云自无心任去来。丈室能容师子坐,蚕丛刀遣五丁开。苞桑若系安危计,锦蕞应培禹稷材。”

【译文】

至于我们的博学之士,他们跟着先贤的脚步,融会贯通;心胸宽广砥砺前行,开创了全新的局面。我们不断创新,勤奋学习,修养德行,教授上课令人如坐春风;我们追求真理,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学术上倡导百家争鸣。根深才能蒂固,国运系于教育。求实创新、专心学问,这是浙大志向远大、深思熟虑的表现;在简陋的校舍中,仍培养出许多国家栋梁之才,这是浙大气量恢宏、卓识人才的担当。

【正文第6段】

其惟攸介髦士⑬,知创新之为体,自强不息;笃求真之为鹄,思睿观通。乘时代之巨澜,弄潮卓越;经大业于社稷,体国公忠。行万里而明本训,纳百川而驾长风。 【注释】

⑬“攸[yōu]介髦[máo]士” 语出《诗·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意指浙大在校学生。

【译文】

各位浙大在校学子,你们要把“创新”作为学问的根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你们务将“求真”作为鸿鹄之志,思维睿智观念通达。乘着时代的巨浪,成为卓越的弄潮儿;经略天下伟业,精忠报国;行万里而悟校训,纳百川而驭长风。 【正文第7段】

普慈设账兮,书院肇基⑭。林公⑮经始兮,厥功不移。山河数劫兮,庠序倾危。藕舫⑯受任兮,文军毅驰⑰。求是为训兮,创新为旗;海纳江河兮,启真无遗。开物前民兮,厚德华滋;薪火不绝兮,代有俊奇。沧海横流兮,百廿为期。树我邦国兮,天下缉熙⑱。 【注释】

⑭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旧址在今大学路老浙大(原普慈寺内)。 ⑮林公,指林启(1839-1900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曾任杭州知府。1897年创办求是书院。 ⑯藕舫,指老校长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⑰“文军毅驰”,指的是抗战时期学校西迁,历时两年多,行程2600公里,史称文军西迁。 ⑱“海纳江河、开物前民、树我邦国、天下缉熙”:皆取自或化用自浙大校歌。本段用骚体的写法做总结,总览浙大校史,点出浙大发展中几个重要人物,重申浙大使命。

【译文】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校址设在普慈禅寺,创始人林启,功不可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遭遇劫难,学校面临垮台;9月竺可桢临危受命,

出任校长,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艰苦办学之路,史称文军长征。“求是创新”是我们的校训,也是我们的伟大旗帜。我们浙大像大海一样包纳江河,不遗余力的启迪人们求真。探索新知,敢为天下先;心胸宽广,品德优秀,滋润中华;薪火相传,代代不绝,社会精英层出不穷。回首往昔,浙大走过了120年风风雨雨。如今,社会安定祥和,让我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远志向,祖国未来将会是一片光明! 【正文第8段】

天朗气清,莺飞草长,诚邀社会各界贤达暨海内外校友莅临盛举,同襄伟业。忆往昔峥嵘,叙深情而促共识,黾勉奋发;担未来使命,绘宏图而开新卷,再创辉煌!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译文】

值此草长莺飞,天色明朗,空气清新之际,我们诚挚地邀请社会各界贤达及海内外校友来光临这一盛大校庆活动,齐心协力来完成这一伟大事业。一起回忆往日的峥嵘岁月,共同叙说过去的深厚感情,从而达成共识,互相鼓励,奋发图强;承担未来的使命,绘制宏伟的蓝图,开启全新的篇章,再创辉煌!

特地为这件事发布公告,虔诚的希望大家都知道。

2016年5月25日于金寨县青山中学

爱莲说原文注释及翻译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任将原文及翻译注释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观沧海原文以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庖丁解牛》原文翻译注释出处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浙大120周年校庆公告原文注释及翻译
《浙大120周年校庆公告原文注释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