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宗教学论文思路选项

发布时间:2020-03-03 15:59: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目录:

1:关于朋霍费尔“成年的世界”背后的基督教思想研究 2:何本何化?——论卡尔巴特的“基督中心论” 3:论朋霍费尔在“凯撒王国”内的救赎

4:背弃的原罪——论游戏神学对教父派神学的“解放” 5:论基督教救赎的普世性质

6:现代福音派的传道思想研究——以葛培理为例

1:关于朋霍费尔“成年的世界”背后的基督教思想研究

“上帝已死”派神学,是继新正统派神学之后出现的一种激进派神学。朋霍费尔是“上帝已死”派的创始人和典型代表,朋霍费尔认为,以往的时代是“宗教时代”,那时人们幼稚、软弱、有依赖性。为了摆脱绝望、恐惧,得到内心平安就把希望寄托于上帝。这种信仰是自私的、是权宜之计。而当代已是“非宗教时代”,人类已经成熟了,人们可以独立自主,运用自由意志,对自己承担责任。于是人们不再需要通过一位上帝来解释世界了。他认为以往人们的上帝观是虚假的,他们把上帝看作是可以干预、影响、支配人们生活的超自然的存在,实际上是把上帝当成了另一位可以进行交还的“存在者”,进入“非宗教时代”后,虚假的上帝观念的消失,为《圣经》中真正超越的上帝开辟了道路。

朋霍费尔生活在人们苦难的二战时期,并最后因参与刺杀希特勒而被捕后被害。他对上帝的信仰不仅仅体现在道德领域,并且背上了上帝所赋予的责任的“十字架”。在《圣经》中,对于责任的体现,我认为最重要的无非是作为人的基督背上了上帝的“十字架”,接受了上帝的安排。那么朋霍费尔所背上的“十字架”恰恰正是这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成年的世界”,人类不再需要一个依靠性的上帝的形象,而是作为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因此,学生认为朋霍费尔的“责任”(或“使命”)正是他所坚持的“获得生命”,也正是这种“参与上帝的苦难”使得上帝从伦理意义上的“归来”。

2:何本何化?——论卡尔巴特的“基督中心论”

在对众多宗教本质性问题悬置高阁之后,学者和信徒们将目光逐渐的从上帝转移到了人的维度,又或者过之以人的维度去衡量“不可知”的上帝。但是还是有很多宗教学家对于宗教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但作为正统神学家的卡尔巴特在1919年出版的《罗马书释义》中强调,上帝乃是经耶稣与十字架所揭示的真理,并透过“十字架事件”向整个世界的文明与非真神信仰的宗教做出的一次严正挑战,人类应该要接受上帝的挑战,因为造物主并非默然不语的某一位,而是已经透过“十字架事件”向世人说话了的“那一位”。因而,学生从此又将目光从人投向了“那一位”。卡尔巴特认为基督必然是宗教的中心,又或者说是基督教的中心。因为原始的空洞的信仰(或者不能说是信仰,仅仅是迷茫)无法知道上帝的存在以及上帝的伟大,仅有在先行者第一次触摸到上帝的光辉之后,信仰才由此诞生。而卡尔巴特的观点不同于宗教现象学家的一点就是在这里,首位先知(宗教体验者)是“被”看到上帝自身的显现的,乃至到现在,我们仍在说道:“那一刻,上帝拣选了我”。也就是说,把主动交还于上帝。而巴特也认为,神学必须结束于上帝。这也正是“终末论”的观点。

学生打算用四个部分来论述“卡尔巴特的基督中心论”。第一部分为卡尔巴特的思想总观及理论思路。第二部分阐释卡尔巴特对于基督中心路的论述。第三部分探讨基督的权柄以及作为创造物的人的自由意志。第四部分阐释“基督中心论”与布伯、施莱尔马赫等思想的交叉以及对现今神学发展的影响。

3:论朋霍费尔在“凯撒王国”内的救赎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这句话出自《圣经》,这句话的背景是不满于耶稣所传教义的人士提出问题为难耶稣,即如何处理宗教与世俗政权的关系,“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是耶稣作出的回答。而当极权主义到来的时候,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达成,私人空间被压缩到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自由被减至最低限度。上帝所赋予人的自由意志完全被世俗政权所辖制的时候,“平庸之恶”也因为对上帝的“视而不见”而不断的被扩张。对人性自由的渴求,对纳粹政权的反对,也正是朋霍费尔对于极权主义下的罪恶与救赎的思考。

4:背弃的原罪——论游戏神学对教父派神学的“解放”

游戏神学意指莫尔特曼《创造中首先被解放的人》中提到的“游戏神学”概念。在莫尔特曼看来,在上帝自由的游戏基础上,人类充满感恩与欢乐的参与进上帝的游戏,不是被原罪所逼迫,而是自由的进行的游戏。先不考虑莫尔特曼的“游戏神学”中所具备的审美性质,他的观点本身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教父派神学的原罪观,虽然这是16世纪以来人的解放的大趋势,但这种对于上帝限于人身的根本的罪感使传统基督教文化毁灭殆尽。莫尔特曼的“游戏神学”使人们把目光从苦难的此世投向了上帝的国度,然后把上帝的自由的光辉映射到人身,从而得出了“复活节的欢笑才是耶稣的意义”以及“十字架上的盼望”等思想。

学生打算从四个部分来论述“原罪观在当今神学发展中的意义”,第一部分首先阐述教父派神学对于原罪与救赎等基督教人性观的构架,然后探讨莫尔特曼的“游戏神学(喜乐神学)”的理论思路。第二部分分析莫尔特曼的“游戏神学”对于“盼望神学”以及“终末论”的基础建构,然后分析在个体解放视域下的神学发展。第三部分探讨教父派神学对于基督教的建构性作用,并分析人性意义上对于上帝的“盼望”。第四部分反思罪感文化下的基督教,并从“人—神”关系上思考“原罪”的现实性意义。

搜集资料中,查到两篇相关文献:《奥古斯丁与莫尔特曼的时间观比较》《论莫尔特曼的时间观》。

5:论基督教救赎的普世性质

作为世界宗教的基督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教,很大程度上因其具有超越种族与社团的一面。而19-20世纪兴起的主张“教会一家”的“普世教会”更是坚持自由、和平等普世价值,并极力促进基督教各大教会以及与各大宗教之间的对话。而因其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信徒们对于耶稣基督的信仰绝对是不容置疑的。而基督所代表的是作为潜在的、不显人世的上帝与此在的“神圣对话”,彼得也因受圣灵而向外邦人宣讲受膏者的权柄,得此基督教才从民族宗教走向全世界。因此,学生认为基督救赎的普世性正是其基督教传道的救赎,而无论是作为佛教还是伊斯兰教,“不可知者”对于人的态度以及赋予人的恩典正是宗教传道的理由,在这种程度上,基督教耶稣的救赎恰恰是把基督教从神秘主义里解放出来并给予饱受苦难的犹太人的圣约。

6:现代福音派的传道思想研究——以葛培理为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现代福音派时期,强调的是圣经权威论、个体灵性归依和社会精神变革。在社会表现形态上,现代福音派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它是超宗派性的;它本身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宗派也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宗派形式。第二,它是存在于各主流宗派中的一种主要神学运动或趋势。第三,它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一种普世性运动倾向;不论各自的宗派归属如何,在福音派中存在着一种超越传统宗派界限的自然亲和力与归属感。就其发展动态而言,福音派自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已成为当代基督教新教中发展最快、信众最多、宗教热情最高以及宗教活动最为活跃的流派。

学生在考虑“人——神”关系之余,试图去把握“宗教”这个概念的更大程度的内涵。宗教世俗化进程使得宗教研究更多的注重现象学,宗教团体的发展也开始慢慢演变为一个个正常的“社交团体”,而学生认为宗教的发展必然需要“传道士”的出现,或是“传道”,或是“弘法”,而不同于中世纪的欧洲,现代的人们在更大程度上自由的选择去接触某一宗教,而上帝赋予人们的“灵性”则不断的被掩盖,葛培理——福音派传教士——在当今宗教对话的大背景下对于不同信仰团体的人们给予理解,并通过传道去唤醒更多的人群认识到上帝的爱。学生在学习《论神圣》之时就有这样一个疑问,神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在哲学上证明信仰的真实性?学生认为宗教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在哲学上理解“人---神”关系,并且也应该在神学上反思上帝所给予人们的“意志”。

宗教学论文17361

宗教学

0811002 郑燕 宗教学论文

宗教学参考书目

宗教学参考书目

宗教学作业

宗教学英语单词

宗教学教案

宗教学复习资料

论文思路

宗教学论文思路选项
《宗教学论文思路选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