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花未眠

发布时间:2020-03-02 09:04: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花未眠》教案

【教学目标】

⒈掌握本文的写作主旨:关于美与审美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⒉体会作者通过自身感受,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写作方法 ⒊找到并揣摩有含义的语句,提高学生品位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⒈通过整体感知,理解本文的写作主旨 ⒉鉴赏有深刻含义的语言,感受语言美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那位同学可以起来给我们背诵一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那首写海棠花的词《如梦令》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语道出了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的形态,可见李清照对海棠观察之仔细。千年之后,邻邦日本的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发现了海棠花未眠这样微小的现象。对于花未眠,川端康成又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川端康成的《花未眠》,随同川端康成一起感受花未眠,看看我们是否与川端康成有着心灵的共鸣?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51页。(板书课文题目:花未眠,作者:川端康成)

二、了解作者

关于作者川端康成,同学们又了解吗?(首先提示学生看课文的注释①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1968年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城是“新感觉牌”作家,他是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亚洲第二个获此奖的作家(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是印度的泰戈尔)。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评论,诗歌等。他的作品还有《伊豆的舞女》《名人》《睡美人》等。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忧郁悲凉。他是在一种充满死亡气息的氛围中孤独而艰难地成长起来的,他那幼弱的心灵早早的饱尝了人生的孤独与悲哀,内心产生了一种对于人生的虚幻感和死亡的恐怖感,这对川端康成早期的创作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下我们刚才提到的川端康成的这些作品。关于作者,我们就说这么多,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 现在老师给7分钟的时间同学们自渎课文

㈠请同学们注意品位课文第一段第一句话“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其中,“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这句话放在这里?用意何在? 明确:指的是像花未眠这样一些众所周知但又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事情。 用意:正因为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所以我才会在凌晨四点醒来时思考花未眠这一众所周知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才有了下文的许多充满诗意的哲理思考。

作者有哪些哲理性的思考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㈡请同学们看到第二段第一句“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发现花未眠,作者为什么“大吃一惊”? 明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我”却是在凌晨醒来这样的时间里第一次真正了解和明白。并且在夜间开放的海棠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感,吸引了作者的注意,并且作者此时醒来未眠,独自一人,发现花未眠,于是惊讶于他们之间有着相似的孤独和寂寞。

㈢发现“花未眠”这一众所周知的事实,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

明确: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接下来一段以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两个人的话都提到死亡,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意味着“进一步”的停止,它跟“有限”是同样的意思,死亡意味着人生的有限,生命终结,人已不存,哪来的感受美呢?因此在有限的生命中感受的美是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②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理解: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熏陶,需要不断陶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所以说,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 ③艺术美与自然美相通融和,相得益彰的。(第六段“就算画中的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第七段“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这两段写的都是有艺术美体会自然美。第八段“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这是由自然美领悟到艺术美。第九段,观赏晚霞,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和坂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坂本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户响应,显得更美了”,这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㈣请同学看第十段:为什么写去观赏岚山?

明确:作者观赏岚山由此得到的感悟是:自然总是美德,不过,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发现岚山的美作者却是第一次,同他发现花未眠一样也是第一次。在这里,作者由岚山的美的出“自然总是美德。不过,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的感悟与前面作者由花未眠得到的收获“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是相呼应的,并且,在体现艺术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的同时,更加突出作者崇尚的是自然美,也说明了要看到美是需要机缘和开悟的。

四、课堂总结:一花一世界,一个像花未眠这样小小的现象却能引起作者的深深地思考,对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希望以后同学们能擦亮你们的双眼,善于发现自然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相信能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仔细品读全文,把你自己觉得有深刻含义和有哲理的语句找出来,并且把你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花未眠 川端康成

发现花未眠——大吃一惊 感悟花未眠——有所收获 体验花未眠——向往自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基本上把课文的脉络理了一遍,那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很多语句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下面我们就来品读其中一些蕴涵深意的语句,感受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现在老师给5分钟的时间同学们来快速地将课文浏览一遍。(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

⒈第二段最后一句“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海棠花的绽放,其实是在向人们展示它的生命,我们知道生命是美的,因此我们感受到的海棠花当然是美德。但它又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绽放的,它的美丽无人欣赏,它的芬芳无人喝彩,它是孤独寂寞的,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种哀伤。此外,惊艳的盛放之后,也就意味着它开始衰落和凋零,并走向生命的终结。由于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物哀怜”等因素的影响,加上由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使他性格有些忧郁,因此花的美在他看来是“哀伤”的,就像杜甫的《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用的是一样的写作手法,这里用的移情的手法,海棠花本来是无情物,这里却说它“哀伤”,显然是作者自己“哀伤”,哀伤他的寂寞和孤独。这是作者深刻感悟“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的心绪流露。

补充:刚才老师提到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如“物哀怜”“幽玄”等,现在老师给同学们简单的介绍一下。①物哀,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流,其源头要追溯到《源氏物语》。《源氏物语》写出了一种女性气质,即在含蓄、感伤、淡雅、纯朴和细腻的格调中,突出了人物内心的悲哀情绪。江户中期,致力于《源氏物语》研究的国语学大家本居宣长率先从中归纳出沉积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这一审美范畴。“物哀美”的含义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客观对象(自然物、人)与主观情感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是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所表露出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它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感动的成分。川端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② 幽玄。 “物哀”这一日本美的主体和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这一性格便成为另一日本传统美的主流——幽玄的源头。幽玄“主要是表达以悲哀和静寂为底流的枯淡和朴素的美,一种寂廖和孤绝的美。”“这种幽玄的美,包含着神秘、余情、幽绝三个要素,其中心是余情,即重视气韵,这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艺术、精神的各个层面,如:茶道、和歌、建筑、绘画等等。幽玄与佛学、禅宗有着很深的渊源,它含有“无”和“幻”的色彩。 幽玄美虽带有神秘色彩,但它给日本的文学艺术带来了别具特色的风雅之美、情调之美,使日本的文学艺术呈现出清淡、平和、含蓄、纯真的美学风貌。川端康成继承了幽玄的余情美的传统。

⒉第三段最后一句“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的?

明确:作者从花的绽放联想到人的生命存在和延续,可以说作者从花的绽放中感受到花之生命的意义。我们前面说过川端康成由于从小是在一种充满死亡气息的氛围中孤独长大的,因此他内心产生了一种对于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作者的生命意识因花之生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认识到应该勇敢的活下去,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因此我们不应放弃生命,应该让生命延续下去,用自己毕生的精力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更近一步接近感受自然美,感受美的能力也才能不断提高。错过了生命,我们将会错过人生许多美好的东西。为了更多的流注自然的美,和像花一样展现自己的美,所以作者说要活下去。

补充:上面老师又提到川端康成的生命意识问题。在这里虽然川端康成的生命意识观受到震撼,但不意味着他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就此而改变,他内心深处的那种死亡意识还是很强烈的,所以他最后选择了自杀身亡。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下川端康成的悲剧人格和死亡意识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① 首先,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孤独的生活塑造了川端康成悲剧的人格,而这种悲剧人格到晚年愈现凸显,而且对川端康成文学的悲凉格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川端康成的作品有近三分之一是同死亡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川端康称他崇尚无,认为“生死不灭”,“人死灵魂不灭,生即死,死即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使美的一种表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形成了以佛教无常美感为中心的典型的忧郁美,悲哀美。因此他非常欣赏自杀身亡的画家古贺香江的一句口头禅:“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一书了,死就是生!”这种对死亡的欣赏,向往,常常超越他的文学虚构,支配着他生活的方方面面。②其次,日本民族传统的死亡观也催化了川端康成悲剧创作意识的形成。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征。日本人为什么把樱花作为他们的精神象征呢?一方面,是因为樱花只有漫山遍野开放的时候才最美丽,这代表了他们那种团结的精神,而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樱花花期非常短,在极尽声色的绽放之后就凋谢了。灿烂的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⒊第四段第一句“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呀!”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 明确: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在增长,经验在丰富,审美能力在提高,这就是人在不断的进步.但是在这一切都在增长的同时,人的生命也在一天一天的缩短.就像史铁生所说的死是一件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进步也是一件非常凄惨的事.要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同时也说明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的美是有限的.即便如此,我相信我还在进步,真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了美甘愿付出.这就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最高追求.

三、拓展延伸: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也就是说,即使是一件微小的事情也会引发人的思考,给人带来不一样的美感享受,譬如冰心《繁星》中有这样一首小诗: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她当初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同学们对此是如何理解和解读?

解读:冰心内心的细腻由此可见。别人只注意到花儿绽放那一刻的明艳,却忽视了它当初为奋斗和牺牲所付出的艰辛和痛苦。但冰心却细心的注意到现时明艳背后所隐藏的艰辛的付出,而且冰心注重的是花儿而明艳绽放的那一刻而经历的整个过程。冰心由此得到了她自己的人生感悟:成功的花儿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奋斗是痛苦的,渗透着痛苦的泪,牺牲是壮烈的,洒遍了生命的血。奋斗和牺牲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四、课后作业:同学们,当有一天你偶然发现了以前一直未注意到的现象或事物,你的心情会怎样?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思考?请将你此时的感受写下来,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花未眠

语言:饱含深意,充满哲理 如:花哀伤——作者情感的转移

《花未眠》

花未眠

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教案

8花未眠

花未眠读后感

花未眠现代诗歌

1《花未眠》教案1

《花未眠》教案教学教案

高二语文《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
《花未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花未眠by 未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