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版)

发布时间:2020-03-04 01:15: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20031025 项忠尉

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心理幼稚同时又承受着超负荷压力的群体。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环境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种种压力,有的学生能够建立某种程度的社会平衡和社会守常,保持着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常常不知所措,表现出压抑、茫然与失落,常被无名的烦恼所困扰,或因无端的恐惧而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心理崩溃、精神分裂和人格错位等。尽管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这个比例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呢?这涉及到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当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指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切合和谐。“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单说来,没有不适应症状,这就是心理健康。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衡量其心理健康的状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适合标准。

1.性格健全。对自己、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规范,协调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的自控、自制能力。热爱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能从学习和社会活动中获得满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操作等综合能力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足以胜任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并能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

3.自我意识统一。能了解并接纳自己,即能正确地认识、评价和要求自己,承认并喜爱自己的本色。对自己的长处感到欣慰而不高傲;对自己的缺点不回避,不自卑。能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信仰的支配下,认清人生的意义,形成高尚的理想和切合实际的抱负。

4.情绪稳定协调。能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的情绪,自信的心境,有充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乐趣。能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协调,不为消极的情绪所困扰,能排除心理障碍,甩掉精神包袱。能尽自己最大努力,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去取得成就,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和他人交往,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他人相处,既热情给予别人的友情与爱,也欣然接受别人的友谊和爱。对人真诚、宽容、忍让、和善、喜爱集体活动,归属于一定的集体之中,并在集体生活中寻找乐趣。

6.行为表现得体。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及行为表现。行为表现符合其年龄特点,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年学生应该活泼、开朗,步伐矫健,充满活力。而老气横秋,委靡不振,则不符合其年龄特点,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 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人文理念以及各种与大学生的现在或将来有着直接联系的制度,如就业制度、分配制度等,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无情地展现在正处于内心最敏感但又最脆弱、最易感到空虚、心理结构相当稚嫩的大学生面前。他们不得不直面众多的矛盾,不得不思考与自己有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社会经验并不丰富、是非判断能力并不强的他们不免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学习心理障碍。一些同学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大,上课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考试成绩差。轻者导致情绪低落,精神颓废,形成恶性循环。重者患上考试焦虑症,甚至萌生自杀的念头。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那些具有精神疾病色彩的行为或带有精神疾病发病倾向的人格类型。他们往往能够处理日常事务,在某些方面还非常出色(如学习成绩等),但他们“脾气古怪”,与别人格格不入。

3.情感障碍。大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发生自杀行为多与情绪抑郁有关。大学生的情感障碍主要有情感抑郁、焦虑、恐惧、紧张、易激忿、情感脆弱等。

4.性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对性生理、性知识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导致性心理障碍。

5.神经症。神经症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中较严重的一种。神经症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而深感痛苦,常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折磨自己等矛盾心理所苦恼。

四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古人所说的“心药”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理疗法。心理疗法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加强人际交往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加强人际交往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是个体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趋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自认为了解自己,其实并没有科学地看待自己。有的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有的对自己估计过低,过于自卑。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喜欢相互比较。一般来说,比较是在自己生活圈内进行,或是在社会上同自己条件相似的人之间进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实现与他人的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他人。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交换和流通的过程。“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一个不善于交往的人,其知识必然是贫乏的,他只能是井底之蛙。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彼此取长补短。通过与别人亲密友好地交往,获得别人的真诚批评与帮助,从而促进自我完善。近朱者赤,大学生主动和周围优秀的同学交往,能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心理保健心理学

研究表明,精神受过重大创伤的人,如果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能较快从精神创伤的深渊中走出来,而那些不善于交往,形单影只的人,整天闷闷不乐,在精神创伤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人的不良情绪仅靠自己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他人的疏导。人的心理处于压抑状态时,应有节制地发泄,把内心的苦恼向父母、老师或朋友倾吐。有的同学害怕内心活动说出来对自己不利,因而对谁都不愿吐露,将自己关在狭隘的感情圈子里冥思苦想,这是有害健康的。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甚至是模糊的,旁人点拨几句,会使其茅塞顿开。

在社会生活的人都有合群的需求,都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彼此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在此基础上,产生友爱互助、欢乐、依恋之情,满足其归属与安全的需要。而一旦一个人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内心的愿望得到了别人的理解与赞许,就会从中吸取力量,得到鼓舞,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大学生活充满阳光和欢乐,而欢乐的情绪体验只能通过和他人的交往才能获得。大学生积极地拓展人际交往的渠道,从舞会上、从野餐中、从聊天中、从文体活动中、从各式各样的比赛中去寻找欢乐,在欢乐中消除苦闷和烦恼,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感情寄托和心灵慰藉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除了一个知心挚友以外,却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是可以疏通心灵之郁闷的。”因此,人们从内心呼唤:生活需要朋友,人间需要友谊。当你感到迷茫苦闷的时候,需要有朋友解难;当你碰到挫折的时候,需要有朋友为你鼓励;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朋友为你奉献;当你充满欢乐的时候,需要朋友为你分享;当你称心幸运的时候,需要朋友为你祝福。而人际交往是交朋择友的基础,彼此沟通与理解是通向友谊的桥梁。大学生从迈入大学的那天起就远离了曾经与自己朝夕相伴的父母,兄弟姐妹,生活上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对通过人际交往建立友谊,寻找知心朋友有一种心理上的特别需要。大学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从同学、老师和朋友那里得到感情寄托和心灵慰藉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论文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案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报告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版)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