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纪录

发布时间:2020-03-03 08:09: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纪录

历史回眸: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人口中文盲率达80%以上。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美国和英国1820年的水平。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摆在重要位置,矢力推进。由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实行普及教育”。

短短10多年,新中国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向祖国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千万计文化素质较好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但是,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青年一代丧失了接受良好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年轻的共和国与世界本来正在缩小的差距,在这10年间又被拉大了。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次会议的召开,都将中国的教育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中国教育事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体制改革:迎来教育事业的春天

1.背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十年*的历史。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教育事业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领导下,党中央开始了教育体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参加讨论的约有1万人次以上,曾十易其稿。

2.会议:1985年5月15日-20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600多位代表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并研究贯彻执行的步骤和措施。

邓小平出席了会议闭幕式,在短短的13分钟里,他作了题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把中央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落到实处。

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3.亮点:会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这次会议和《决定》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促进教育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实行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改革,对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落后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985年到1992年,短短7年间,社会各方面集资办教育就达1062亿多元,基本消除了农村中小学的破旧危房,明显改善了办学条件,为推进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完成这些工作则需要100年左右的时间。

优先发展:中国教育走上快车道

1.背景:如果说第一次全教会使教育战线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么1994年召开的第二次全教会,使教育事业走上了快车道,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90年代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四大因此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战略任务。这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90年代的战略任务,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90年代和下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蓝图。

2.会议:1994年6月14日-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告诫全党,这一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3.亮点:第二次全教会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1998年,全国73%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5%。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有了显著发展,5年来有1.8亿职工和近3亿农民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与文化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得到快速发展,1998年在校生总数已达643万人。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大提高。

素质教育: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1.背景:历史进入1999年,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卓著,但不容回避的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等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升学竞争不断加剧,使青少年难以得到全面发展。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从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事关教育工作的全局。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从80年代中期开始,针对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各地也进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开始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识。现在,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教育的方向和任务有所改变,更不是否定考试,而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不是否定过去教育的成绩,而是在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基础上为适应21世纪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的改革。 2.会议:正是在总结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于1999年6月15日-18日|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在这次会议开幕式上,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分析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阐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300名代表对他的讲话报以长时间的掌声,这掌声表达了各地党政领导、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央决策的拥护、赞同之情。

3.亮点:第三次全教会比较强调人的素质教育,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阐述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

全面发展: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

1.背景: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专任教师1396.2万人,各级各类学校55.2万所,遍及全国城市和农村。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教育。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9.2%,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毛入学率为24.2%,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

——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全民教育普及和发展,使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2.4年,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达到8200万,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2.会议:2010年7月

13、14日

主题: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3.亮点:在纲要定稿中,一些关涉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原则性问题被再一次得到强调,比如提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等。这份纲要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到2012年要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至4%。同时要求最终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胡锦涛5项要求

1.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3.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4.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5.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

温家宝5点部署

1.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完善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全日制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

2.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公办民办并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要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保障高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克服行政化倾向。倡导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绩效工资等政策,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间的关系:

这四次全教会,从教育体制改革到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再到提倡全面发展,都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同时也将有利的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心得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历史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一届四次工作会议材料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心得体会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心得体会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心得体会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纪录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纪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