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及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4:29: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日前, 我们对我县南、中、北片的50户农户以问卷调查及口头采访的形式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当前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生活及收人的现状, 并探索其增收的途径,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当前我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状况

1、经济状况

从收人差异来看, 人均收人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存在着地区

人均收人差异。在南、中片,由于果业的快速发展, 收人增长较快。在北片乡镇,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收入增长较缓慢。

2、生活质量状况

(1)医疗健康情况。由于贫困, 多数农民无力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只能大病小治, 小病放弃治疗, 导致健康风险性增大。自2006年实行农村医疗合作改革以来, 许多农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 改善了农民的医疗健康状况, 但是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各方面都对参与意愿有一定影响, 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农民实际支付能力不高, 不愿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因贫生病, 因病致贫, 贫病相加, 造成弱势群体的恶性循环。

(2)生活消费状况。一般认为, 将收人用于食品消费的比例越大, 证明生活水平越低。我们在“ 关于农民的家庭现金支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的调查中, 食品消费占据了首位, 其次是子女的教育支出, 接下来是生产, 看病和其他。在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中, 由于市场的不发达和地域的限制, 其食品的主要来源是他们自己在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粮食和蔬菜。连续几个集市日不去赶集, 不购买蔬菜和肉类食品, 在这些农村贫困家庭中是极常见的事情。在调查“ 多长时间买二次新鲜蔬菜” 中, 一个星期和一个月一次各占4%, 半个月一次占20%, 一年半载一次占72%。尽管他们干的都是体力活, 但吃饭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 补充消耗掉的能量。因此, 他们每天的主要食物就是大米一类价格低廉、能够提供较多热能的东西。在衣着消费方面, 贫困家庭中成年人基本上都不买新衣服,但相对讲孩子们的服装费是不得不支付的, 由于孩子们正在长身体, 同时也要顾及他们在学校里的面子, 因此家长必须为他们添置较为合身的服装。

3、文化教育状况

(1)文化素质状况。根据我们对50户为主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文盲半文盲的占3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6%,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6%, 高中文化程度占4%, 并且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农村无法同城市竞争, 难以引进实用的知识、技术和理论人才。当前, 我县农村不仅农业人才少, 而且人才利用效率低下、流失严重, 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充分地利用我县丰富的人力资源。

(2)子女受教育机会。以前,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向学生收取每年几百元的学杂费。这对于这些地区的贫困家庭来说, 已是一笔难以承受的费用。更不用说高中、大学等非义务教育阶段更高的费用。2005年, 国家实施“ 两免一补”政策, 农村贫困家庭小学生每人每年平均可免除书本费和学杂费210元, 初中生可免除320元, 其中寄宿生还可享受生活补助费200-300元。这大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成本的负担, 增加了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但是,这项优惠政策使得部分弱势群体家庭陷人新的痛苦与矛盾中。由于一切学杂费以前的借读费减免,一些家庭状况好一点的家庭, 让孩子转学到更好的学校就读, 他们会在学校旁边租赁房屋, 给孩子做饭, 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读环境。因此, 一些教育质低的农村中小学, 出现了生源的严重不足, 面临着即将停办的尴尬境地, 这也使得那些生活很贫困的弱势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如果不供孩子上学, 就白白放弃了国家给与的优惠政策。如果继续供的话, 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支付房屋租赁费及其他的开支, 使自己的孩子到更好的学校就读, 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我县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县地处山区,资源贫乏,洪涝、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有“无灾不成年”之说,我县城乡贫困人口比例一直偏高。

(二)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 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外出务工难, 家庭经营开展难, 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 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 形成贫困一辍学一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三)社会因素。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整个社会被分成城镇社会和农村社会,13亿中国公民被划分为标志鲜明的两个类别:城镇居民和农民。在市场

激烈竞争的局面下, 资本大量朝向利润率高的城市地区集中, 农村日趋凋敝, 而农村的永久居民—农民, 当然成为利益的受损者。

(四)文化因素。落后文化是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因。一个国家要富强, 应该具备先进文化和技术, 同理,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区别之一就是是否拥有先进文化。在**, 贫困农村的文化教育落后, 人口素

质等相对更差。根据统计局调查, 劳动文化程度与家庭人均收人的高低成正关系。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贫困发生率为7%-8%。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有50%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000元以下, 而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仅有20%左右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000元以下。可见, 在当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知识贫困是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经调查, 在认为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中, 因病致贫占17%、因上学占22%、因自然条件占44%、因缺少生产资金占10%、因其他占7%。可见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因此, 要抓住国家加大财政资金投人,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 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大力争取国债和上级资金支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努力培养和引进农业人才。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首要目标。但是农村经济建设如果没有庞大的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不行, 没有各类相关专业的人才更不行。另外, 仅仅依靠中央及各级政府“ 输血” 式的投资支持也只能是短期效应, 并不会从根本上扭转现阶段农村经济的落后状况。因此, 要切实提高农村的自身“ 造血” 功能就必须有一支勤干踏实、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快的新型农民队伍和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人才。所以,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人才的问题, 财政就不得不下大力气培养农村人才, 并且留住和引进农村人才。只有加大财政投资, 加快新型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的各项产业, 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利益差距, 确保人才的基本需要, 尽可能满足人才的心理预期, 并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偿, 才可能使他们长期地留在农村, 扎根农村, 发展农村, 奉献农村, 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他们的积极力量。

(三)加大财政投入的扶贫力度,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制定农村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 要改单一的“ 输血” 为帮助恢复“ 造血” 功能, 从治标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 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 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 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对企业招收的农村弱势群体达到一定比例的, 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另外, 财政要想方设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保障务工农民的基本合法权益, 从体制上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不断转移农村贫困人口。

2、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整体素质。调查过程中发现, 有很多农村弱势群体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学所需学费, 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子女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农村弱势群体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问题, 加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是关键。必须从其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上着手, 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与他人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非义务阶段教育所需的资金, 各级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承担社会义务, 帮助他们排优解难。要加大对弱势群体自身知识扶贫的力度,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 使他们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3、加快农村医疗体制改革。“ 治贫先治愚, 治愚先治病” 。要根据我县农村医疗保障的实际情况, 逐步完善农村卫生医疗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农民大病自助和政府救助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人数。与此同时, 还应制定对农村弱势群体参加医疗保险费用的减免政策, 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需求。

外来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妇女生存状况及需求调研报告

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法律部门关于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影响社会稳定调研报告

我市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开展状况

民政对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

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

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及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
《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及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