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八章疾病预防控制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2:07: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八章 疾病预防控制

Strategi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医学的最高目的在于预防疾病、控制疾病、治疗疾病,最终消灭疾病,促进人类健康。为了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医疗卫生人员运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规律,以便更好地预防、控制或消灭疾病。

【案例】

种牛痘在19世纪是英国医学史上一个争论最多的问题。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总结民间感染牛痘后不再患天花的经验,于1796年进行第一例种牛痘实验,为后来研制和使用牛痘苗提供了最早的科学依据。1801年琴纳预言:“人类最可怕的灾害天花的消灭将是牛痘接种的最终结果。” 终于在1980年5月8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三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得到证实,为此,大会建议今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停止种痘。

在琴纳发现牛痘能预防天花以前,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得知患过牛痘者不会再患天花。1769年Jobst Bose在德国注意到挤牛奶的妇女能受到保护而不感染天花。1781年Nash曾精确地描述了牛痘的自然史和它通过挤奶人的手在牛群中传播的方式,提出接种牛痘的方法.

琴纳的卓越贡献不只在于他为人接种牛痘,主要的是由于他证实种牛痘的人对天花有免疫力,此外他还发现牛痘可从一个人转种给另一个人。琴纳经过多年观察后,于1796年5月14日首次实施种牛痘实验,所用的牛痘浆取自一位自然感染典型牛痘的青年挤奶妇Sarah Nelmes手上,接种对象是8岁男孩James Phippes。接种后孩子的感觉良好,策7天有轻微腋下疼痛,第

8、9天有轻微发热,琴纳认为化脓状态非常像用人痘接种后所产生的过程,最后接种部位出了牛痘。同年7月1日(接种后第7周),琴纳直接从天花病人的脓疱取材接种该男孩双臂,结果未发生天花,从而证实牛痘能预防天花。

由于接种牛痘的方法简单,远比人痘安全有效,因而获得世界各国的重视,使种牛痘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地推广,特别是人痘接种像英国那样非常普遍的国家尤为欢迎。1799年种牛痘首先在德国北部汉诺威州和奥地利的维也纳开始,1800年先后在希腊、土耳其、印度、锡兰、法国的巴黎和德国的柏林等地进行。由于我国有种人痘预防天花的基础,故种豆较易推广。

牛痘的发现来之于实践,在实践中又证明它是预防天花的有力武器,因而迅速传遍全球,获得广大群众和医务工作者的赞同。在预防天花的实践过程中,牛痘苗质量的不断改进和种痘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大力提倡普种牛痘,在天花的预防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但实践证明:当天花的发病率降至—定水平时,单纯依靠加强种痘来消灭天花是有困难的。因此,消灭天花的策略从普种牛痘转移到加强天花的疫情监察,是终于使天花在全球消灭的成功关键。

【问题的提出】

一、天花的消灭对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有何启示?

琴纳的贡献在于他证实种牛痘预防天花是个方法简易而效果卓著的预防措施。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试验,终于揭示了牛痘能预防天花的奥秘。 琴纳发明种牛痘预防天花,在预防医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用人工免疫结合疫情监察在全球消灭天花,是预防医学史上的光辉篇章。人们从发现种牛痘到消灭天花的过程中,将得到深远启示。

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要讲究策略与措施,在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①疾病的流行现状如何?哪些是影响流行的决定因素?②针对该病的流行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有效?③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战略规划制定的过程包括:对疾病流行形势和防制工作的分析和综合评估,找出在疾病防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障碍,确定防制工作的优先领域及其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防制工作,如何对防制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估等。即:形势分析、应对分析和循证保健。

二、牛痘预防天花的经验对控调和消灭其它传染性疾病将有什么借鉴意义? 传染病肆虐人类的历史不下数千年,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疾病。随着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医药学科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抗菌素的应用和免疫疫苗的不断问世,使传染病对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威胁日益减轻,疾病的防治重点由传染病逐渐向非传染性慢性病过渡和转移。然而,近年来,全球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回升,流行、爆发事件不断,一些被认为早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同时又新发现了数十种传染病。 1.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多年来,我国的传染病预防策略可概括为: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传染病的预防就是要在疫情尚未出现前,针对可能暴露于病原体并发生传染病的易感人群采取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

2.加强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是疾病监测的一种,其监测内容包括传染病发病、死亡;病原体型别、特性;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种类、分布和病原体携带状况;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资料等。必要时还开展对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的研究,并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3.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传染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日益体现了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继1980年全球宣布消灭天花后,1988年WHO启动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传染病报告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多种预防措施。

(1)报告病种类别

根据我国1989年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甲类:鼠疫、霍乱。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杆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丙类:血吸虫病、绦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

留验:即隔离观察。甲类传染病接触者应留验,即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医学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等医学观察。

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如麻疹可对接触者施行预防接种。此外还可采用药物预防,如服用青霉素预防猩红热,服用乙胺嘧啶或氯喹预防疟疾等。 (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除和杀灭病原体。消毒(disinfection)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current disnfection)是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是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楚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如霍乱、鼠疫、伤寒、病毒性肝炎、结核、炭疽、白喉等。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的疾病如水痘、流感、麻疹等一般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三、除了针对传染病的预防,还有哪些疾病的预防策略措施?

21世纪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面临着防制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的双重任务。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中指出,探讨以人为本的新型预防医学健康促进诊疗管理服务模式,以提高与生活方式相关的亚健康人群和慢病患者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科学认知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有效预防、控制慢病的发生、发展,增进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寿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慢性病的预防是根据目前对疾病病因的认识、机体的调节功能和代偿状况,以及对疾病自然史的了解来进行。因此,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即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1.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 (1)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可采取以下形式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

健康教育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和行为干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目的。大量资料证明,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到呼吸道感染等,都与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而达到预防的目的。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环境保护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施,旨在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 (2)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补充,可以提高效率。 2.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要达到“三早”做好二级预防就要向群众宣传防病知识和有病早治的好处,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开发适宜的筛检方法及检测技术。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减少疾病的不良反应,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等。康复治疗对已丧失劳动力或伤残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争取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康复治疗的措施包括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等。

四、琴纳发现牛痘对今天免疫接种工作的贡献?

在预防天花的实践过程中,牛痘苗质量的不断改进和种痘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大力提倡普种牛痘,在天花的预防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在传染病控制的历史上,免疫接种对人类做出了惊人的、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的巨大贡献,即使是抗菌素的发明和应用都无法媲美疫苗免疫接种对控制传染病死亡率的作用。有效的疫苗和疫苗免疫计划已成功地消灭了曾经是人类传染病头号杀手的天花;而全球无脊髓灰质炎行动的最重要手段是强化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免疫;在麻疹疫苗免疫覆盖率较高的国家,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降至极低水平,但非洲等部分地区的麻疹免疫覆盖率仍有待提高。

尽管免疫接种的意义已被广泛接受,但仍有多种可通过接种预防的传染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至上个世纪末,全球每年仍有约一百万儿童死于麻疹,其中50%发生在非洲。早在1927年就诞生了卡介苗,但结核病仍在世界的许多地区肆虐。因此,进一步提高疫苗免疫接种率,开展计划免疫,加强新的、更有效的疫苗的研制开发,仍是当前传染病预防的重要任务。

免疫预防是控制具有有效疫苗免疫的传染病发生的重要策略。全球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活动的基础是开展全面、有效的人群免疫。实践证明,许多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型肝炎等都可通过人群大规模免疫接种来控制流行,或将发病率降至相当低的水平。

五、现在免疫评价的指标有哪些?

预防接种(vaccination)是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计划免疫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一项有效措施,其基本内涵包括三方面,即:以控制和消灭相应疾病为目的;具有可行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具有免疫预防工作及疾病控制效果的监测评价系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WHO根据消灭天花和不同国家控制麻疹、脊髓灰质炎的经验,开展了全球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 EPI)活动。EPI要求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相结合,防治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传染病。EPI从启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重点放在提高免疫覆盖率,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能按计划获得免疫接种。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计划免疫的目标逐步过渡为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控制、消除和消灭。

1.免疫效果评价指标

(1)免疫学效果:通过测定接种后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来评价。如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1:4或有4倍及以上增高;麻疹血凝抑制抗体≥1:2或有4倍及以上增高等。

(2)流行病学效果:可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现场试验结果来计算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

2.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

计划免疫工作考核内容包括: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免疫规划和工作计划;计划免疫实施的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冷链装备及运转情况;人员能力建设及宣传动员;监测及疫情爆发控制等。具体考核指标为:

(1)建卡率:以WHO推荐的群组抽样法,调查12-18个月龄儿童建卡情况,要求达到98%以上。

(2)接种率:对象为12月龄儿童。

(3)四苗覆盖率:即四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

(4)冷链设备完好率:

六、进行疫苗强化免疫需要考虑哪些条件?

(1)充分的社会动员、细致的培训和清晰的物流是前提保。 (2)目标人群的确定必须结合当地流行病学监测的资料。

(3)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以实现形成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在大范围内阻断病毒传播。

(4)综合评价强化免疫的成本效益。

七、成功消灭天花对今天疾病监测工作的指导意义?

当天花的发病率降至—定水平时,单纯依靠加强种痘来消灭天花是有困难的。因此,消灭天花的策略从普种牛痘转移到加强天花的疫情监察,是终于使天花在全球消灭的成功关键。

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定义强调要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这样才能发现疾病的分布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同时定义强调了信息的利用和反馈,疾病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控制疾病服务。

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疾病的控制基于健康与疾病过程产生的信息,又依赖于这种反馈效应。开展流行病学监测就是通过常规报告、实验室检测、人群统计调查、和现场实验等方法取得大量有关人群健康与疾病联系的医学和社会信息,从群体生态学角度,用联系的、转换的观点,用概率语言描述、分析、认识疾病,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八、疾病监测

1.疾病监测的种类

①传染病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将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五种疾病列为国际监测的传染病。我国根据具体情况又增加了登革热,共规定了6种国际监测的传染病。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防治艾滋病传播和蔓延,我国卫生部已把该病列为国境检疫监测的传染病。

②非传染病监测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近年有些国家已把监测范围扩大到非传染病,包括出生缺陷、职业病、流产、吸烟与健康;还包括营养监测、婴儿死亡率监测、社区和学校健康教育情况监测、围产期监测以及食品卫生、环境、水质和医学气象监测等等,范围极广,监测内容根据监测目的而异。

我国部分地区已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等非传染病开展了监测。 2.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①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称为被动监测(paive surveillance)。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 ②常规报告系统与哨点医生报告系统

常规报告指国家和地方的常规报告系统,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其漏报率高和监测质量低是不可避免的。根据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哨兵医生(sentry doctor)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这种监测系统为哨点监测。如我国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

③实际病例与监测病例

疾病与健康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按照某个临床诊断标准诊断病例,就有可能发生一定比例的漏诊和误诊。在大规模的疾病监测中,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分布,这样确定的病例称为监测病例。

④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监测得到的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等称为监测的直接指标。个别情况下,监测的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如对每一个流感病例都给以确诊常很困难,而且流感死亡与肺炎死亡有时难以分清,美国长期以来用“流感和肺炎的死亡”作为监测流感疫情的间接指标。

⑤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静态人群(fixed population)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无人口迁出和迁入的人群。在疾病监测工作中,一个人口迁出迁入不多时,仍可视为静态人群;如果有频繁迁出、迁入,则称为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计算疾病频率指标时,静态人群采用平均人口数作分母,动态人群采用人时数做分母。

3.第二代监测

第二代监测(Secondary Generation Surveillance,SGS)是指以血清学监测和行为学监测相结合的综合监测,以达到提高敏感性和监测效率的目的。

【扩展的知识】

一、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一)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没有主次之分

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传染病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而全球化趋势、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滥用抗生素等又使预防和控制这些传染病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美国9·11事件和炭疽事件等一系列事件使人们意识到,生物恐怖的威胁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同时,我们又缺少一支可以应对这种局面的专业队伍。

2000年,心理或精神疾患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2%。而且这一疾患正在威胁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其中,抑郁、酗酒和药物滥用等将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社会的快速变化与压力、贫穷、人口老龄化等短期内难以改善的因素使得这种威胁会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精神卫生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资源严重短缺。

(二)加入WTO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 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加快及WTO的建立已经并将继续对公共卫生构成巨大的挑战。WTO协定是国际间贸易的基本规则,WTO基本宗旨是推动符合其基本规则的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可通过一个复杂过程对公共卫生产生重要影响。

(三)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

一个重要的但长期被忽略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每年有700万人死于伤害和暴力。WHO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在1999年世界卫生大会上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未来l0年中,人类的主要挑战是抑郁症、缺血性心脏病、肺癌、伤害和酗酒,抑郁症又是伤残的主要原因,包括伤害在内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负担,将由1990年的55%上升到2020年的73%。我国伤害死亡率为65/10万,每年大约有80万人死于各类伤害。伤害并非“意外”,是和疾病一样可以被认识、预测和控制的。伤害是有因可究、有源可寻、可以预知和能够控制的。

(四)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近5~6年来,国际上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继二恶英(欧洲)和大肠杆菌0157:H7(日本、欧洲、美国)后,又出现了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欧洲和日本)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全球性恶性事件。其中有的引起众多消费者急性发病乃至死亡,如大肠杆菌0157:H7引起近万人食物中毒;有的引起的病例虽然不多,但病死率高、社会影响大,如疯牛病引起人克-雅氏病;也有的化学污染物造成广泛的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具有长期和严重的潜在健康危害,如二恶英、农药和兽药残留的污染等。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可观。

(五)生物恐怖及其应对

“9.11”后生物恐怖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生物恐怖袭击影响面积大;具有传染性,危害时间长,生产容易,成本低廉;难以防护、便于进行突然袭击等特点。常用于生物恐怖的制剂包括: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天花病毒、引起脑炎与出血热的病毒、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其中炭疽常常成为首选。

(六)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

当代青少年获得的信息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这些重大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迅速发展的新世纪,如何帮助青少年健康、顺利的度过青春发育期将是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

(七)老龄化

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总揽全局,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八)艾滋病与结核病 中国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人以来,在吸毒人群、有偿供血者、性病患者、暗娼、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增长快速,并威胁到一般人群。

结核病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我国属于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位于世界第二位。

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策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主要卫生目标。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1988年41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声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将作为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久性目标。(注意不仅是2000年的目标——编者)

1.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使世界上所有人民的健康状况能达到在社会和经济两方面都享有卓有成效的生活水平。

2.初级卫生保健

初级卫生保健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3.新公共卫生运动 1986年,第一次健康促进国际大会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并发表了《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目标”,“健康促进是指促进入们控制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还明确指出健康促进涉及的5个主要领域:(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建支持的环境;(3)加强社区的行动;(4)发展个人的技能:(5)调整保健服务方向。

【后记】

琴纳发现种牛痘可使健康人对天花产生免疫力,是预防医学史上的一个杰出贡献。从琴纳完成第一例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实验到世界上发生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为止(1796一1977),经历了长达180年之久的漫长历程。消灭天花的策略从普种牛痘转移到加强天花的疫情监察,终于使天花在全球消灭。

发现种牛痘和消灭天花的过程,将给人类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深远启示。现今天花在全球已经消灭,但是牛痘预防天花的经验对于控调和消灭其它传染性疾病将是有意义的借鉴。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汇报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

疾病预防控制总结

第八章疾病预防控制教案
《第八章疾病预防控制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