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3: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所谓“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就是专业课上学习的知识。

而 “人文素养”, 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就我认为,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从小被教育去努力做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里的“德”应该就是指人文素养,而“智”指的是专业知识。然而,现实学习中,我们往往偏向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据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

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初识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民生社稷”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兼爱、非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

(二)“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

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

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烦看书、腻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

(三)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致力于考研的学生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一些学生坦言:“我们喜欢读消遣性读物,简单易懂,并且有很多搞笑的情节,看的时候很轻松。中国古典文学太过深奥、难懂,读起来花费太多时间;而西方经典由于对其文化背景不熟,不太感兴趣。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激增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学习,工作,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很多大学生从小就是在父母老师的殷殷期盼与爱护下一帆风顺的长大,没遇到过挫折。到了大学——人才的聚居地,面对激烈的各方面竞争以及独立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少人容易得抑郁、强迫等心理疾病。更严重的是,有些还导致自残、自杀等恐怖行为。现如今,大学生的自杀率是越来越高了,出现了不少公认“自杀楼”。

上述种种,都深刻描述了人文素养缺失的严重性。我们必须郑重的面对这个问题。如今社会,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扼要的说,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质问题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

早在 1941 年,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中认为人格可以分“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偏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但从总体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软肋”,其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

人文素养旨在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大学教育不仅仅使大学生学到一门专业和技能,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从社会层面上看,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从学校层面上看,应试教育唯“考”独尊;从家庭层面看,望子成龙,期望值高。为此,应当通过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等途径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意义重大

襟怀坦荡、礼貌待人、严肃认真、踏实真诚、谦虚谨慎、自强自尊、平易近人、活泼机敏、稳重冷静、乐观热忱、精神振奋等等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催化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向上的优良人文氛围的浸染和滋润下,大学生必然会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健全精神人格。“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大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精力旺盛地学习和工作,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面对人生。

良好的人文修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启迪大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和适应能力。 所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两种基本素质,它们是契合而并存的。如果把一个人的发展比作一列行驶的列车,这两种素质便是引导列车前行的两条钢轨。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船,那么人文素养就是舵,只有目标正确,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每一位大学生应主动地、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现代社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教育的培养。所谓人才,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我们的素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人文与艺术素养

教学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

古诗词鉴赏与人文素养

大学体育与人文素养

儿童阅读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读后感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