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最后改后党建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19:33: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依托“1+3”党建模式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先锋乡党委

近几年来,我乡把推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党建促发展新模式,作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来抓,更好地发挥了支部、协会和农户之间的帮带领富作用,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

一、“1+3”党建促发展模式实践与做法

为切实抓好“1+3”党建工作模式,打造基层党建创新品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支部引领协会,协会创建基地,基地带动农户,农户发展产业,建设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

(一)强化党组织引领,加快合作社建设步伐。党委重视,专项推进。乡党委成立了专项推进指导组织,在宏观设计、具体指导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对接,从制度、机制、运行体系上为合作社组建、规范、发展打造新引擎;各村党支部积极发挥领建引路作用,通过党组织引办、“两委”班子成员领办、党员“能人”带头办等有效方式,使合作社成为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培养基”,为合作社发展建立了良好的领导机制和组织基础。具体创建方式为:由村党支部发起倡议,吸纳村组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致富能人,率先自愿入会,广大农户积极加入协会,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按照协会章程规定进入协会组织领导岗位。各村党组织积极参与协会建设,指导完善协会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协会运作,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制定了协会《章程》、《工作职责》、《党支部、村委会、协会理事会联席会议制度》等规章制度,使之不断规范化、1

科学化、制度化。截止目前,已建立肉羊养殖、肉驴养殖、大葱种植、杂粮收购等6家协会。

(二)搞好合作组织服务,助推产业发展。合作社重点为农民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增加会员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最终落脚点,通过技术引导、产品销售、信息服务等为会员和农户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同时有计划地加强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增强农民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合作社以产业基地为依托,把全村产业骨干聚集起来,按照统一规划产业用地、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扶持政策等措施,把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一村一品的示范点,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我乡新泉村的肉羊养殖协会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该村利用30万元扶贫资金购进750只绒山羊,采取5户联保,滚动发展的模式,将这些羊下放到75户,每户10只,并同贫困农民签订养殖契约,规定农户领到的10只绒山羊要在三至五年内分期返还给村集体,通过这种方式约束和督促养殖户尽快学会养殖,助推产业发展。每一年收回的羊再通过养殖协会一批批往下一户发展,以滚雪球的方式,五年内形成户户养羊的规模,达到家家受益的目的。

(三)推行契约化管理,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将契约化引入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点在组织形式、内部运行机制、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处理及合作社与各种组织、合作社与会员、会员与会员等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方面采用契约机制,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合理设臵组织机构、成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臵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严格依法办事,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同时,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

质属性,全面推行民主化、契约化管理,深化“双服务”,有效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委会、农户、会员之间经济关系,保障入社农户利益。

(四)优化发展政策环境,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从“1+3”模式的提出到完善提升,我们始终坚持创新、规范、发展,把“1+3”模式的推进深化与开展乡村党组织互帮互助、健全农村中介组织、促进土地流转、争取落实项目、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互搭载体平台,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综合效益。近几年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中低产田改造1万亩、农业综合开发7000亩、节水灌溉1万亩、新建通村油路45公里,新建全市农村最大人畜饮水工程一处,解决10个村、1.2万人、1.4万只牲畜饮水问题。

二、“1+3”党建促发展模式取得的成效

“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党建模式的建立,找到了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在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显示了生机和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体现了党支部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把“协会”作为重要载体,把“示范”作为关键措施,把“富民”作为根本目标,改变了传统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模式,增强了工作的示范性、直观性,把握了领导农村工作的主动权,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新泉村肉羊养殖协会,在党支部的引领下,统一为群众提供技术、资金、物资等服务,经过五年的时间,仅仅依靠当时30万元扶贫资金,购买750只绒山羊,发展到现在年饲养量达到2000多只,实现收入200多万元,全村仅此一项实现人均收入400多元,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由原来的“负债村”

变为现在的“存款村”。

二是增强了党员的帮带能力,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随着党支部和协会工作的逐步开展,促使一部分党员自觉站在经济发展第一线唱主角、挑大梁,形成了党员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你追我赶的创先争优局面。在党员致富示范户的帮扶带动下,一小部分群众走出困境,新泉村李俊志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老父亲患有脑血栓,两个女儿都在读书,一家人原来只能依靠30亩口粮田来维持生计, 在协会和党员的带动下开始精心饲养肉羊,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不但还了本,他们自己还净剩150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截至目前,全乡已培养树立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10户, 20户群众成为产业大户或农村致富户,辐射带动150户群众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三是增强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协会以支部为龙头,以产业为纽带,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形成生产联合体,增强了上产业、闯市场的能力。双山堡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大葱种植协会,带动群众种植大葱2000多亩,为农民每亩增收500多元。新地村杂粮收购协会在于宝军的带动下,不仅方便了本村农民粮食的出售,而且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20余人。截止目前,全乡已创建主导产业示范基地5个,会员帮扶贫困户62户,辐射农户1200户,引导群众肉驴养殖4万多头,肉羊2.5万只,肉牛1000多头、发展特色种植1万多亩。

三、进一步推广“1+3”党建促发展的思路

通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要进一步推广“1+3”党建促发展这一模式,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是推广“1+3”模式的基础。各地方人文、地理、产业等情况不尽相同,农业产品各有特色,不能把协会建成“空中楼阁”,要看准产业,选好切入点,运用典型示范引导、提供服务,把产业农民群众吸引到协会里来。

二是加强党组织领导,是把握方向建立“1+3”模式的保证。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农村各种专业协会的领导核心。党组织要大力扶持协会,又要防止协会过于依赖党组织,更要防止协会脱离党组织变成地方经济垄断组织。加强党对农村专业协会的领导和指导,是一项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对于一些规模大、会员多、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适时及时地建立党的组织并理顺党员管理关系,积极开展党的活动,找准协会党组织的角色定位,扩大农村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是创新社会管理,是建立“1+3”模式的关键。把推行“1+3”党建发展模式与开展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结合起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团结和凝聚更多的农民接受科技知识、政策法规、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农民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农民创建等有效举措,让新农村建设充满文化内涵;把推行“1+3”党建发展模式与维护稳定促和谐结合起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员说事、议事活动,统一思想,形成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在社员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与影响,充分发挥其调处矛盾、促进和谐的作用;把推行“1+3”党建发展模式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合作社会员参加各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闲生活,追求健康生活方式,让农村“活”起来,让农民 “乐”起来。把更

多的农民从零散的耕作经营实体中解放出来,发展劳务输出及其他产业,让农业生产尽早告别小而散的“小农”方式,步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

总之,“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党建模式的建立,改变了以往基层组织工作就经济抓经济、就党建抓党建的条块思维定式,延伸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可以说,它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个人工作总结最后改

代理词 改后

改后主持词

主持稿改后

银谷系统合规升级稿件最后改后

党建工作总结(改)

党建工作汇报(改)

最后 爱心小组(完稿)改

庆祝村基层党建工作汇报材料改后版

人力资源案例整理后(最后)

最后改后党建材料
《最后改后党建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发改委党建 党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