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心理剧

发布时间:2020-03-02 08:20: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心理剧(psychodrama)

一、什么是心理剧

心理剧:是通过让来访者在表演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发泄内心的压抑情绪、体验角色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新的领悟和建立起恰当的行为模式()引起行为的改变)的疗法。

二、心理剧的起源与发展

1.雅各布·莫雷诺(Jacob Levy Moreno,1889.05.18 -1974.05.14),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剧疗法的创始人,集体心理治疗的先驱。他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的一个犹太家庭,逝于美国纽约市的比肯(Beacon)镇。 莫雷诺与心理剧

莫雷诺是心理剧疗法的创造者,并因此而著名。心理剧(Psychodrama)属集体心理治疗,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一种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通过扮演某一角色,患者可以体会角色的情感与思想,从而改变自己以前的行为习惯。心理剧的目标是诱发患者的自发行为,以便直接观察他的病情。莫雷诺反对 S.弗洛伊德研究非自然的梦境,以及在诊所里用语言复述梦境的做法。与此相反,他十分强调自然环境中的活动或行为,包括角色训练。他认为,在群全环境中具备一种“共鸣”的真实的双向内聚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比简单的移情和宣汇复杂得多,涉及认知、愿望、欲望、选择和行为等方面。

2、心理剧的三大时代

(一)莫雷诺时代

20世纪初,当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还在热衷于研究非自然的梦境时,同样就学于维也纳大学的雅各布•莫雷诺(1889—1974)则前瞻性地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点,他强调对自然环境中的活动或行为的研究,包括角色训练。这为日后一个新的心理治疗流派——心理剧疗法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19年,莫雷诺博士第一次使用“心理剧”这个名称。 莫雷诺用希腊字“Psycho”(心灵)与“Drama”(剧)来创造“Psychodrama”,用“剧”来展现人类“心灵”,用剧来展现人类“自发性”(spontaneity)及“创造性”(Creativity),透过“剧”来重新发现人被文化传承所制约的各种心灵面貌。

1921年,莫雷诺博士开始将“心理剧”用于治疗精神疾病。 1922年,莫雷诺博士在维也纳创建「自发性剧场」(Theater of spontaneity),由一群演员应观众要求做即兴演出,同时也以每日新闻焦点为表演题材,奠定了以戏剧的表现方式及社会互动的内容做为心理治疗的基础,并开始进行有关自发的研究、角色理论及行为的研究。

1925年,在一次自发性剧场中,莫雷诺博士让一位女子由平时扮演天使般甜美的角色,改为扮演街上闲逛并遭歹徒袭击的角色。此演员芭芭拉在舞台上对这名歹徒一面破口大骂,一面拳打脚踢。后来发现,此演员回到家后变得比较少生气,其先生也更包容她。其后莫雷诺博士要求该对夫妻以家庭事务、儿时记忆、梦境及对未来规划等议题同台演出,并加以分析。此改变使「自发性剧场」转为「治疗性剧场」。这在心理剧的发展史上是一大跨越。

1931年,莫雷诺博士进入纽约Sing Sing监狱工作,他将犯人依社经背景、人格的特质、居住区域等的不同加以分类及配对,在此团体中莫雷诺想训练他们如何与同组的另一个人相处及交往,直到这些犯人出狱,希望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回到真实的小区生活中,并建立支持系统让他们可以与别人建立关系,这也是团体心理治疗的起源。

1932年,美国心理学会收录了莫雷诺博士在Sing Sing监狱有关如何分类犯人的团体方式的社会计量研究方法,成为团体心理治疗的里程碑。

1933年,莫雷诺博士进入Hudson 女子学校,他用角色训练(role training)的方式帮助这些女孩可以学到一些良好的态度与行为,同时也运用社会关系测量诊治(sociometry)来探讨团体成员间的关系,并协助他们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也是日后社会关系诊治及角色训练的正式起源。他也带领世界大战后的难民进行团体工作,在工作中,他总是让成员可以彼此选择自己的伙伴,并以许多变项来作配对的方式,结果发现彼此相处愉快,并可以相互支持并解决困难。这期间莫雷诺博士将“社会关系测量诊治”的概念在实务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以“团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来宣称,并将心理剧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1934年,莫雷诺博士所著的经典之作《谁能活下来》(Who shall survive)一书正式问世,轰动医学界。到目前为止此书仍是所有心理剧导演必读的书目之一。 1936年,莫雷诺博士建成了第一座心理剧剧场,完形治疗创始人皮尔斯及沟通分析的创始人伯尼等知名的心理治疗专家都曾参与其中,受到他的影响。 1941年,莫雷诺博士认识了Celine Zerka,并于1949年与Zerka 结婚,在Zerka 的协助下,先后出版了《心理剧》

一、

二、三部,使心理剧理论的发展更为成熟。 1942年,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和心理剧协会”成立。

1951年,法国 “团体心理疗法国际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心理剧开始国际化。 1954年-1973年,“团体心理疗法国际委员会”先后在多伦多、苏黎世、米兰、维也纳、苏黎世召开五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第五次学术研讨会上,将该团体更名为“国际团体心理治疗协会”。 1964年-1972年,莫雷诺博士先后在巴黎、巴塞罗那、布拉格、布宜洛斯艾里斯、圣保罗、阿姆斯特丹、东京组织多次心理剧和社会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表明心理剧已被世界广泛接受,莫雷诺博士的专著被译成多种文字。 1970年,“美国心理剧、社会人际关系计量与团体身心治疗考试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Examiners in Psychodrama, Sociometry and Group Psychotherapy)成立,建立两种不同级别的认证资格:合格导演(Certified Practitioner , CP)及其训练、教育资格导演(Trainer, Educator & Practitioner , TEP)。心理剧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流派。

(二)哲卡时代

1974年,莫雷诺博士走完自发性、创造性的一生,心理剧进入Zerka(哲卡)时代。莫雷诺博士过世后,Zerka哲卡除了教学外,也更加提炼了心理剧的方法与理论,并写出关于心理剧、团体治疗与社会测量等著作,同时她也周游于世界各地,出色地介绍传统心理剧的方法,并推广莫雷诺的思想给下一代及接受心理剧训练的人。

1974年,心理剧首次走进台湾。

1975年,台湾开始将心理剧用于精神病人的治疗上。此后,台湾心理剧不但在精神医学领域中扩展,更运用在咨询辅导、个人成长、及家族治疗等实务工作中。 1975年-1993年,在台湾,主要是陈珠璋、吴就君、王行、郑玉英等人大力推广与发展心理剧,并结合本土文化特质来作为教学的参照依据,教育和传播心理剧理念和技术。 1993年,台湾游金潾在台湾桃园少年辅育院工作期间,开始研究莫雷诺心理剧,并将心理剧的理念与技术应用到犯罪青少年感化教育与辅导工作中。 1993年-2006年,莫雷诺博士的传人即莫雷诺博士的遗孀Zerka哲卡女士及传人多次到台湾讲学,共培养出五位合格的高级导演(CP),他们都经历了十多年的训练,游金潾是其中的佼佼者。

1995年,中国权威的《心理学百科全书》收录了心理剧的概念。

(三)游金潾时代

1999年—2005年,游金潾在台湾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务人力发展中心从事高级公务人员教育训练课程规划与实施工作,并将心理剧的理念与技术引入到公务人员常年训练之中。

2005年—2007年,游金潾在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学生辅导中心从事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并将心理剧的理念与技术应用到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

2007年—2008年,游金潾博士受聘为台湾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务人力发展中心辅导员,专业从事高级公务人员教育训练课程规划与实施,其心理剧理念与实务受到普遍赞誉!

2013年,游金潾博士结合自己数十年在少年辅导院、医院、高校、企业、政府、公益机构等教授心理剧的经验及心理治疗的科研成果,创立了“大爱心理剧”流派。大爱心理剧是一种以爱为核心的助人技巧,是游金潾博士融合西方心理治疗(心理剧、艺术治疗、家族治疗)与中医原理熔铸而成的一种极具迅速、有效、实用的一种深度治疗方式,协助处于人际冲突、亲子冲突、心理困顿、挫折、失落、悲伤者走出人生低谷,找回心中的爱,再创人生。

2013年5月,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组委会邀请游金潾博士出席2013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心理学家大会并为主讲专家之一。 2013年5月,“游金潾大爱心灵健康工程”组委会成立,该工程旨在推广游金潾的学术成果——大爱心理剧。

三、心理剧的应用

心理剧首先是一种团体心理治疗,同时它也是用于一对一的心理治疗 心理剧可以在机构环境下运用,同时也可以在私人情况下运用 心理剧有助于个人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处理精神病态 1临床治疗(临床治疗的应用:幻听者、慢性精神分离、受性侵犯的儿童或成人、饮食障碍患者、成瘾问题患者、学习困难、教育困难) 2教育领域 3宗教

4.个人成长 5社区建构

6.企业/组织的发展与管理及员工培训 心理剧曾经和正在应用的当事人类型、设置和环境种类可以开出一张无尽的清单,上述描述只是这其中的一小部分。总之,心理剧可以用于心智失常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用于弱智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有些心理学家或社会工作者也常安排一些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或含有人格问题的剧情,以揭示患者内心世界的秘密。这种办法特别适合于离婚者、吸毒者、轻生者及违法者。

四、心理剧的主要特点

1、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 心理剧帮助人们在演出时充分地“经验”与“体会”问题。Moreno始终相信,唯有行动才能帮助个体把不曾察觉的事物唤醒。成长的经验让我们害怕与真实的感受对话。身陷成长困扰问题的人们就是因为无法接近、感受自己,生命显得死板僵化没有弹性。在心理剧的过程中,个人的肢体和心理会逐渐地开放,恢复生命本来应有的自发性与创造力。经过这样的体验,个体更容易触摸自己真实的感受,并将其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

2、强调音乐、美术等多种元素与咨询技术的整合

心理剧将音乐、美术、灯光等多种元素整合起来。Moreno不相信语言可以走入心灵的大道,然而,音乐、雕刻、绘画、哑剧等艺术有着语言所不能及的跨文化的沟通功能。例如,在舞台设景的阶段,导演可尝试运用音乐,将情境中的声音、气味„„等信息表达出来。演出过程中也可让主角敲击地面以发泄情绪或让辅角推挤主角造成身体上的压力。这些具体呈现的方式可以唤回主角在事件发生当时的真实情感,使主角产生强烈的感受。此外,导演也可运用不同的灯光颜色来辅助主角表达情感。如红色可以协助愤怒的表达;蓝色可以用在梦中的场景;绿色可以代表一个花园或森林;在亲密的时刻,可以将灯光调暗。所以说心理剧的中的肢体语言、声音等非语言信息,是一般以口语为主的心理咨询方式所不具备的。

3、强调心理剧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

自发性与创造力是心理剧的核心。Moreno认为人类社会化之后带来的问题是自发与创作能力被压抑,使人面对问题时不能创造出适当的反应。他说:“自发性是在当下、现时、当场发生的,它触发个人对一个新的情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或是对一个旧的情境做出新的反应。”自发性是一种能量,也是创造活动的催化剂。只有自发性非常高时,创造力才会出现。心理剧中的一些方法能催化个人恢复天生的自发与创作能力,以自发性的方式创造性地对旧有文化遗产做出新的反应,使个人更具弹性。

4、强调互动的关系

Moreno等人认为,人是生命舞台上的即兴演员,角色的演变、创作、扩大、深入都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只能在我们与别人的互动中产生。心理剧所重视的就是这种互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内在角色的扮演而已。个人互动关系的模式是由家族中文化传承而来,个人自我是经由幼年角色学习而来。因此个人的不适行为来自早年角色学习的偏差。心理剧治疗则提供一种方法使人回到原来重要场景而修补个人与重要他人间的关系。Moreno认为团体中的每位成员互为彼此的治疗媒介。只要能够被团体中的一位曾经有相同故事,但没有因此被束缚住的成员所了解,并在情绪、语言及肢体上被接纳,这样的互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的经验。

五、心理剧的基本要素 导演(Director)

心理剧导演即是治疗师。这位治疗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心理学及心理剧导演学识。在北美及一些欧洲国家皆有训练心理剧导演之中心,且有一定的训练制度,大概皆以Dr.Moreno之理论与技巧为主。学员必须一一完成各个阶段的考试,方能得到美国心理学会所颁发的心理剧导演证书。 导演在心理剧中,并非如一般电影或戏剧导演那样权威;指示所有演员演出他所想要的效果。相反的,心理剧导演仅是协助主角处理他的问题,是主角想要创造的情境,而非依导演的意愿去创作的。因此,导演必须拥有谘商师同理、宽容、深度了解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他也能自如地运用心理剧的技巧导引主角将其问题以演剧的方式顺畅的呈现出来。

根据Mrs.Zerka Moreno 与她的同仁(Karp, Holmes &Tauvon, 1998)对一位好的心理剧导演所标示的标准看来,这位导演非但得具有一般心理师的洞察力、耐心、坦诚、热情等特质,他更需要有勇气、好奇心、活力、创造力、想象力、胆识去协助主角、了解主角、并能察觉主角内心的世界、或挣扎的症结,而将其情绪或思考过程顺势带到现场,使主角能在安全的氛围中,尽情检视他的障碍,找到宣泄的出口,进而激发力量去重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主角(protagonist)

主角是心理剧里最重要的元素,所有其它的元素都是随着主角之指示或要求而跟着主角进入他所想要的心理剧当中。“Protagonist”源自于古希腊字,此字具有两个含意:“protos”意指“第一”,而“agon”是指“去行动、去做”。由于Dr.Moreno喜欢古代希腊戏剧,他采用此字乃是希望此心理剧主角既是第一要角、亦是戏剧之作者、表演者与导演 (Moreno, Blomkvist&Rutzel, 2000)。 Moreno, Blomkvist&Rutzel (2000)指出“protagonist”的另一个意思是“第一位陷入苦痛中”(first in agony)。他们认为Dr.Moreno采用此字乃是意指心理剧中的主角会经历仿若古代英雄或神(尤其是酒神Dionysus)般的历程:生命中承受种种羞辱、羞耻、恐惧、害怕死亡等的折磨,但最后终将克服一切苦难、得到心灵的救赎。

从以上的诠释以及Dr.Moreno对心理剧的理念来看,主角必须是自发自动、有一种敢于揭示自我内心的欲望,即如古希腊罗马戏剧中的主角般,他是有能力面对一切磨难,一一承受所有的侮辱、失败,但是仍然重视生命的价值。 舞台(Stage) 莫里诺把舞台定义为“心理剧第一工具”。 舞台的两种形式:1将一个指定区域作为舞台,有空间分界线,还可以使用灯光。可以增强、阐明和强化行动;2舞台设置观众中间,有主角在房间中选择场景发生的地点,然后观众相应调整座位。反应出人人都是平等参与者的哲学观。 在心理剧中,一个舞台可以将过去、未来与现实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可以让主角如幻似真、自由地悠游在他所创造的天地当中。心理剧的舞台并非像一般的剧场那样讲究,但是为了要让成员有演剧的激动与现场感,还是需要区隔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空间。如此,当导演带领主角踏入舞台空间的刹那,主角将立刻感到自己即将踏入自己的心灵世界,这是颇有催化作用的。心理剧的舞台布置与场景亦全靠主角去搭建,当然这需要视情形而定,或导演可以准备一些道具供主角选用。这些道具基本上只是象征性的,通常几张椅子、桌子,一些各种尺寸、不同色彩的布等小对象即可发挥极丰富的想象力。 替身(Double) 每个人皆有内在的感受、一个“内在的小孩”。当一个人孤独或无人可诉时,会怎么办?可能就是与自己对话。以下节录一段莫里诺提出他为主角创造一个替身的说法:在心理剧舞台上你会看到什么?譬如你可能看到一位有着心理问题的人。这个人的心理问题严重到连沟通都极困难:护士无法与她讲话、医生也无法沟通。于是你就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导演心理剧:你带着这位成员,你和她说,你可能与你的父母、兄弟、姊妹皆无联络。你也和你的丈夫、或任何人都失去联络,但是,假设你可以就和你自己说话。假设你可以和一位最亲近你、最了解你的人说话。假如我们能为你制造一个你的替身,然后你就拥有一位你可以向她说话的人,你可以与她一块儿行动,因为你们属于彼此。 辅角(Auxiliary ego) 辅角可以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说,所有团体成员,除了主角与替身以外皆是辅角,包括由主角所选出的所有角色与在旁观看的成员皆是。狭义的说法则是仅指出来参加演出的成员。辅角可能是每次心理剧中皆需要的角色,其功用即是烘托主角的现实感,让主角能与当事人再度对话。由于辅角是由主角在团体成员中挑选的,主角亦是用其角度诠释其特征或行为,担任辅角的成员必须用专注、同理的态度去配合当时的情境,甚或激发主角内心对此情境的挣扎与矛盾。有时,辅角的角色可能过于复杂、或过于艰难,被挑选出来的成员可以婉拒演出该角色,或者,导演可以布偶或其它方式表现。无论如何,辅角之演出是遵循主角之感受与意见,让主角能在他所创造的场景中去澄清他的问题或思绪。 观众(Audience) 所谓心理剧中的观众,则是指所有参加的成员。这些成员若在一出心理剧中未担任任何角色,则成为观众。观众通常在心理剧进行时仅默默地注视眼前的演出。但是在心理剧完成后,这些人可以与主角分享他们的感想,或与主角对话,如此可以帮助主角了解他并不孤单,也让主角能从自我的情境中跳出,重新走回现实。观众对主角的支持与同理,是支持主角重生的一股力量,亦是让主角省思整个情境的动力。

六、治疗技术 角色互换

最基本的核心技术。通过说明对主角来说某个重要人物的的行为方式,主角提出对该角色的主观看法,或者先扮演该角色,让辅角采取较接近主角体验的方式来演出情景。在适当的时候,当主角对辅角的表达的观念和行为有所感受时,主角与辅角互换角色。暖身和演出阶段,角色交换是很重要的。莫瑞努(Zerka Moreno,1983)认为,主角需要从自己的主观态度出发,表演出感受的事件。角色互换中,导演鼓励主角对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产生同感,导引使辅角演出内容和主角对事件的看法保持一致。在适当的时候,允许较多的表达冲突情景。角色互换可以帮助主角增进对重要他人的深入认识。 镜照技术

辅角通过模仿主角的手势、态度、演出中的言语,来反应主角的角色。导演可以将主角带出场景,使他脱离原有角色,让主角有机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看整个心灵挣扎的过程、或紊乱的情境,以激发主角重新诠释这个情境,进而产生新的领悟。主角背对舞台,通过观看现场录像带中的生动画面,帮助主角更自然而客观地评价自己。 独白

主角可以在想像自己单独处在一处,自言自语幻想一件事件或感受。演出中,可以暂停演出,表达当时感受。主角可以进行单独的活动,自言自语与其他辅角或替身说话。独白有助于主角表达并加以澄清未觉察的想法,更明显地体验情感(Greenberg,1986)。 替身

辅角站在主角身后与主角同台演出,甚至替代主角说话,该辅角就是替身。替身可以模仿主角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并时常表达出内心潜意识内容,帮助主角觉察内心活动过程,引导表达出内在的感受和体验。替身是主角的代言人,可以替主角处理事务和此时此地的问题。根据需要,可以有多重替身一起演出,展现主角的多面性,或者生活中的各种角色。 未来投射

用于帮助成员们表达、解释自己对未来的看法、期望和感受的一种技术。主角或参与者不只是讨论希望、愿望,对未来的恐惧或生活目标等看法,而且把这些预期事件放到现时中,并演出表达出来。通过为未来事件的构建、期望,并带回现实,思考问题情景,增进对期望的事件结果的了解,有效地采取措施,实现期望中的未来。

七、治疗过程 暖身

它作用是用来催化创造性的潜能。第一个阶段像是在编织一个安全的摇篮,在这个摇篮中,每个人都可以开始相信导演、团体以及心理剧这种方法。 演出

暖身后,导演及被选出来的主角,更进一步的将问题从表面带入核心。导演利用团体的成员作为辅角,来表演这个局中重要的人物。其他团体成员,除非是担任角色,否则是不能坐在舞台上的。剧一旦开始上演,舞台就像是进行着某个仪式的地方,该发生在那里的事,就只在哪个地方发生。 分享

这是一个让团体可以宣泄并且整合的时间,也是一个”爱回去“,而不是回归的时间,不鼓励时间分析,但鼓励认同。每个人都能发现到自己跟主角哪里像、哪里不像。让团体的成员去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是得到一些反省。分享更进一步的功能是冷静下来,让成员可以重新进入其个人现实世界的方法。

八、心理剧治疗的理论

心理剧治疗本身没有一个严谨、稳定的理论框架,支撑治疗体系的是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自发性和创造力、会心、心电感应、附加现实和角色理论。 对莫雷诺而言,心理剧因为拥有自发及创作的能力,所以成为连接内在经验世界与外在现实世界的桥梁,因而拥有治疗的能力;而会心的概念让心理剧治疗从个人层面转入两人关系而进入关心层次,也使得心理剧治疗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心电感应是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爱”,一种与改变有关的治疗因素;附加现实可以让我们在真实与想象之间自由穿梭,找到自己心灵的平衡点;而角色理论是心理剧治疗的核心理论,对莫雷诺而言,治疗就是帮助人释放自身的自发性,尝试新的角色并赋予旧角色以新的生命。

同时,也正因为心理剧治疗自身松散的理论框架,使其可以与多种理论、思想相结合,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心理剧治疗会让主角进行宣泄,然而宣泄并不是心理剧治疗必需的,必需的是宣泄之后情感的整合;而仪式和象征为心理剧治疗提供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架构中,主角的生活经验生成新的意义,他们能够度过生活的变迁,适应新的环境,并转换角度,重新诠释事物;在心理剧治疗中,身体、表演都被看作是隐喻。通过隐喻,我们把生活当成戏剧故事,允许主角在一个可以生成无限意义的安全空间内,以有意义而又能实践的方式,体验他们的生活故事。

莫雷诺的人性观

莫雷诺强调,个人应对自身的行为、自己的现状和未来负全面的责任。他相信人拥有自然地演出的行动渴望(act hunger),需要以亲身体验来认识世界,同时将内在情感表达出来。他相信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是自发与创造力。 自发性和创造性

自发是指面对一个新情景时,个人一种自然激起的反应,或是面对旧情景时,个体脱离过去经验的窠臼,创造出一种新方式来面对当前的情形。因为人的反应常受到生活经验、角色、习俗与文化影响,所以自发就受到了限制。自发是一连串接收、思考、感受和行动的过程,它在身体内自然的产生与运作,当个体处于自发状态时,他的身体充满能量,并且能真正地感受到内在自我核心的运作。 角色

心理剧治疗认为人出生时没有自我,而是由成长过程中通过角色学习而来的,当个人按照社会期待,执行其地位中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是在扮演这个角色。角色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具有配对关系,就是因为配对关系使得个人角色模式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群体问题。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角色配对,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亲戚结构,莫雷诺称其为社会原子(social atom)。

人是生命舞台上的即兴演员,角色的演变、创作、改变、深入都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只能在我们与别人的互动中产生。心理剧治疗所重视的是这种互动的过程,而不仅是内在角色的扮演而已。这种经验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1)角色获得(Role taking):例如女儿向母亲学做如何成为一位母亲。(2)角色扮演(Role playing):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早年角色学习中所习得的经验内涵。(3)角色创造(Role creating):若个人在旧的互动关系中创造出新的角色内涵、文化,脱离了原来文化中楷模人物的影响,此即进入个人所创造的新角色。

莫雷诺相信,一个人拥有的角色越多,生活品质就越好。因而,心理剧治疗的目标就是在心理剧场的安全氛围中,不断地尝试不同的角色,增加个人的角色目录(rolerepertoire),创造新的角色,并重新评估个人的旧角色与目前的角色,进而达到莫雷诺所定义的“自发”也就是在旧环境中的新反应或是在新情境中的适当反应,并减少不当的行为渴望。为了要达到这个目标,个人需要去检视自己的角色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并找到事件发生的地点或起源状态。

心理剧治疗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扩大主角的角色目录,还要对各种角色进行整合。人存有各种各样的角色,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假如没办法进行整合,那么心理失调的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来,而这种整合的作用就要通过发展后设角色(meta-roles)来实现。

会心会心,就是能够有能力去与别人相遇,能够在此时此刻,尽可能地去觉察,且彼此能够在心中与别人角色交换。有时候,会心交流会引人惊奇,因为他们并未经过预演,也没有受到强迫。

心电感应 莫雷诺使用心电感应来描述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吸引力、厌恶感或冷漠。心电感应是会心这个概念的中心,是人与人会心时所感应到的经验。当心电感应发生时,“个人对其他人有某种特定的敏感度,好像他们被相同的灵魂绑在了一起”。

附加现实 在心理剧治疗中,人们不仅可以演出真实生活中的场景,也可以演出“从来没有发生过、将来也不可能会发生,或者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剧。心理剧治疗在此时进入了附加现实(surplus reality)。

宣泄 宣泄(catharsis)这个词的本意是指身体的净化,第一个将这个词使用在戏剧脉络中的是亚理士多德,他将这个词跟希腊剧场中的观众的情绪反应联结在一起。观看悲剧时,观众会间接将自己的情感投入演员所扮演的事件中,随着演出而愤怒、流泪或开怀大笑。表演结束后,观众会有一种很棒的感觉,这就是宣泄——因为情绪的流动而创造出一种洗净自己生活中悲痛、哀伤与压力的感觉。在心理剧治疗中,主角而非观众的宣泄才是关注的中心。 仪式 仪式(ritual)是由一套不断重复的行为所组成,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储存所累积的经验,提供人类做判断与选择的依据。

斯吉弗(Scheff)认为,仪式是个人以及群体使自己与那些被分享的困扰情绪保持距离的方法。他提出仪式的三项重要要素:困扰的情绪压力重复被分享、距离的工具以及释放,而这些元素都可以在心理剧治疗的元素中找到。 凯勒曼(Kellermann)认为,整个心理剧治疗的过程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仪式。他表示,仪式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协助人们处理未完成的事件,例如:跟过世的父母“道别”

象征 仪式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所有的仪式都有象征物和象征性行为。而象征是心理治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

隐喻 隐喻是一个媒介,吉内兹(Jaynes)认为,隐喻使我们能够借由某种熟悉的东西来理解某种不熟悉的东西。隐喻是人类理解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说明,这种说明是通过某种“看起来似乎”已经被了解的事物对未知事物的相似性模拟。 使用隐喻的作用: 1 从单一的演出中构建多重的意义 2 将主角的内心具体地呈现在舞台上 3 在主角与创伤性的信息之间创造出一个安全的空间

总结:话语可以骗人,但是身体却不会撒谎。我们往往会掩饰真正触及心灵的东西,但那些隐藏在心底的心理症状,却有可能在身体上反映出来。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往往通过言语的形式与当事人进行交谈,这看起来是一种沟通,但当事人的谈话有时却是言不由衷的。在治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事人强装笑颜,但是身体却在痛苦地抖动。而心理剧治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接触身体和心灵的大门。

心理剧治疗以戏剧的形式,通过当事人具有自发性和创造力的演出,借助与他人会心时心电感应的治疗作用,允许当事人在发生过的、未发生的或不可能发生的场景中,通过扮演新的角色并赋予旧角色以新的生命,从而在舞台上重写自己的人生。

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心理剧治疗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其自身的松散的理论框架,心理剧可以与多种思想、理论,例如,宣泄、仪式、象征、隐喻、叙事、身体等相结合,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非治疗的领域中,心理剧在教育、管理、测试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亦发挥出巨大的效力。

心理剧

心理剧

心理剧

“心理剧”总结

心理剧评述

心理剧工作总结

心理剧剧本

心理剧剧本

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

心理剧
《心理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心理剧1 心理剧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