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故宫导游词[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07:22: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首先我来介绍故宫的概况。

故宫过去叫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建成,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在这里曾居住了明清两朝24位皇帝。紫禁城的建筑是依据我国古代的《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造的。

那么为什么叫“紫禁城”呢?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咱们中国是一个天文学非常发达的国家,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天象的记载。在古代的天象观测中,人们发现,有一颗星的位臵是不变的,始终居于天空的正中,它是紫微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北极星。人们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宫殿,称它为“紫宫”。皇帝称自己为天子,就是天帝的儿子,他所居住的宫殿就叫“紫宫”,这是其一,其二呢,皇帝居住的宫院,对寻常老百姓来说,是绝对的禁忌之地。于是两层含义合起来,所以就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在1406年开始营建的,用了14年的时间才全部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明朝永乐到清朝宣统,共有24位皇帝在这儿居住过,统治中国达491年。

相传紫禁城有宫殿9999间半,实际上是8700多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宫殿沿中轴线排列,并向两边展开,左右对称,格局严正,气魄雄伟,极为壮观。当我们漫步在这些宫殿之间时,不仅仅可以亲身接触到它的一砖一瓦,还会欣赏到青铜、玉器、书画、珠宝等珍贵的文物。要知道,这些文物都是从故宫博物院150多万件藏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您定会爱不够,也看不够。再者说,在那些文物的背后,在眼前这些殿宇之中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足以让您听不够、想不够。简单一句话,您今天走进了这明清两代的皇宫,就是走进了中华文明的宝库。

故宫的全称是“故宫博物院”,因为它是在明清两朝的皇宫和宫廷旧藏文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说到这儿您可能会问了,那故宫博物院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呢?不要着急,这还要从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说起。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溥仪正式宣布退位。按说,这座宫殿应该收归国有。可是,按照当时的规定,溥仪却被允许居住在后宫部分,长达十几年。

在1924年冬季的一天,冯玉祥将军的手下鹿钟麟,将溥仪和他的后妃逐出了皇宫,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并对皇宫中的文物进行了清点。又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那天,为了争先目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和宫殿里珍藏的宝贝,许多人拥向故宫,北京城万人空巷、交通堵塞,这件事成了当天各大报纸的重要新闻。

故宫在开放的第一天,到底接待了多少游客,我们不知道。可这几年,每年都有近1000万中外游客到故宫参观游览。因为故宫是全年365天开放的,算起来,每天平均要接待将近3万人呢。

故宫博物院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么长的时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在古建筑保护、文物收藏、研究和展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您知道吗?目前故宫珍藏的文物有150多万件,占全国文物馆藏总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级文物占全国文物的五分之一还多呢?那故宫的文物都有哪些品种呢?这150多万件文物种类齐全,包括玉器、陶瓷、书画、珐琅、漆器、金银器,以及大量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十多个门类。

这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除了保存和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外,又开辟了青铜、陶瓷、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并经常举办各种临时的主题性展览。另外,你还可以到故宫的网站上看看,网址是:www.daodoc.com.(D是英文Digital 数字的意思;PM是Palace Museum,故宫的意思。中文意思就是数字故宫。

城池

午门 是皇宫的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午位(正南方)故称午门。“五凤楼”;在明清两朝,它的地位非常重要,许多重大仪式都是在这里举行的。比如:每年农历十月,皇帝要亲自到这儿来颁布下一年的历书。另外,打完仗,将士得胜回朝后,要在午门前举行隆重的献俘礼。午门有时也会作为举行喜庆活动的场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儿要张灯结彩、“放灯”三天,而且允许平民百姓来赏灯游玩,显示皇家于民同乐、普天同庆的太平景象。然而,说到这午门,大家都会想到“退出午门斩首”这句话吧。其实,这句话纯属误传,北京当时的刑场在南城的菜市口。那这句话是怎么传出来的呢?过去大臣们和皇帝在朝堂上议政,经常出现意见不和的情况。在明朝时,皇帝就可以把触犯他的大臣拉到午门外用竹子打屁股。这叫廷杖。千万不要小看这竹子,它是一种碗口粗的毛竹,里面还要灌上水银,据说是为了加大杀伤力,几杖下去就能皮开肉绽。被打的人不死也要终生残疾。这种恐怖的事情从皇宫传到民间,就逐渐变成“推出午门斩首”了。

神武门

故宫的北门。这座门故去除了供帝后妃嫔、太监、宫女们进进出出外,还是击鼓报时的场地。当年这门楼上有一支大鼓和一口大钟,每夜有专人值班击鼓报更。这里说的更,是过去人们对夜间的计时方法,一更约为两个小时,一夜分五更。夜里11点到第二天1点,正是三更的时候,所以就有了“三更半夜”或“半夜三更”的说法。每天夜幕降临后,在击鼓报初更之前,先要敲钟108响。楼高夜静,紫禁城里的人们,都能听到这钟鼓声。

东华门

是整个明代皇宫的东门,与西华门一东一西,遥相对应。东华门与西华门不像午门与神武门那样处于正南正北方为,而是处于靠近东南、西南方位。

西华门是紫禁城的西门,门外与东华门一样矗立着一块下马石碑。这个门的职能与东华门相同,是大臣们上朝进宫出入的必经之地,或许因为出入东华门要经过一大片马厩的缘故,大多数朝臣一般进出皇宫都走西华门。清代皇帝和太后平时出宫游玩也多走西华门。

角楼

在紫禁城高高的城墙上,有四座小巧别致、精美无比的角楼。它们像四颗明珠,镶嵌在高大的城墙上,它们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建筑精品。这角楼的建筑十分复杂,它一共有三层檐。关于这角楼的建造,还有一个故事呢,我来说说吧。 相传,明朝的永乐皇帝在修建皇宫时,特意指定要在紫禁城的死角,各建造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角楼,并且限期100天,盖不好要杀头。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复杂的建筑阿,这可难坏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眼看皇帝的限期就要到了,工匠们愁的都吃不下饭。这是,来了一个卖蝈蝈的老头儿。他那蝈蝈笼子非常精致漂亮,大家都为过去看那巧夺天工的笼子。有个工匠不自觉的数起笼子上的玉米秸,“一根梁,两根梁…..”一数,一共是九根横粱、十八根柱子、七十二个脊。哎,这部正式咱们要盖的角楼吗!大家非常兴奋,突然想起卖蝈蝈的老头儿,可一看,老头儿不见了。工匠们七嘴八舌的说,这是鲁班爷显灵,来救我们了。于是,工匠们如期建好了角楼。

护城河和金水河 紫禁城城垣的外围围绕着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河岸陡直,由条石砌成,俗称筒子河。清代护城河的北、东、西三面内侧建有守卫围房732间,戒备森严。护城河水的源头是京西的玉泉山,玉泉山水经过颐和园、运河、西直门的高梁桥,流到市中心的后海,然后从地安门的步梁桥下分出支流,经景山西门的地道进入护城河。从康熙朝开始在护城河中种莲藕,农历七月,荷花盛开,十分壮观。收获的莲子和莲藕除交给宫中食用外,剩余的拿到市场上卖,所得银子作为小花销。嘉庆以后开始出租给人养荷收取租金。故宫周围有两条金水河,一条是内金水河,一条是外金水河。外金水河在天安门前,其水系来自护城河西边的河段,护城河河水到达宫墙西南角后,进入地道,在从织女桥流出,绕过社稷坛,从外金水桥流过,经牛郎桥向东过天妃闸,流出皇城。内金水河的水是从神武门西边的地道引入的护城河河水,河水沿内廷西区供电墙外向南流,在慈宁花园墙外向东南转,蜿蜒经武英殿,在太和门前广场形成一个优美的拱形渠,然后转向北流经文渊阁,在銮驾库的西边流出皇宫。整条内金水河在皇宫里绵延2000多米,河上共有大大小小21座桥,还有10多处涵洞。内金水河除有排泄雨水、方便宫中取水、消防等实际功能之外,增加精致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太和门和三大殿

太和门 朋友们,到了皇宫,您一定想知道皇帝上早朝的地方吧,太和门,就是明朝“御门听证”的地方。所谓御门听证,就是大家所说的上早朝,由皇帝和大臣们讨论、处理国家大事。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上朝都是在威严的大殿里,其实不然。每天清晨,皇帝从后宫出来,坐在这太和门种种摆放的龙椅上。王公大臣们按照文东武西的顺序,站在门下的广场上,向皇帝奏事。皇帝身边站着当班的内阁学士,负责记录皇帝的意见,退朝后再稍加整理,颁行天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圣旨”或“上谕”,国家的日常事务就在这太和门商量决定了。说到这里,也许您会想到:在露天的门外办公,万一刮风下雨怎么办呢?其实别说刮风下雨,就是平常这里也不打舒服。但按当时的规定:皇帝和大臣们每天都要上早朝。不过,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封建社会每个朝代的头一两个皇帝一般都还比较勤奋,后代的皇帝就贪图享乐,把祖父辈打江山时的艰辛和治天下短裤新都抛到脑后了。明朝也不例外,中后期的万历皇帝竟长达24年不临朝。历史学家曾说过“明之亡,则亡于神宗”就是说明朝的灭亡正是从这位明神宗开始的。到清朝的时候,将御门听证改在故宫的乾清门。 金水桥 在太和殿前面有五座精致的汉白玉石桥,这就是著名的金水桥。您知道它为什么叫“金水桥”吗?我先说桥下这条河的水,它来自京城西面的玉泉山,从紫禁城的西北进入,东南流出。而古人推崇阴阳五行学说,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认为“西”这个方位在五行中属金,所以取名“金水河”,那上面的桥自然就叫“金水桥”了,我们都知道,天安门外也有金水桥,那是外金水桥,而我们眼前的是内金水桥,这金水河不光起到了装饰庭院的作用,也是紫禁城里重要的消防水源和排水渠道,故宫中的水源是很少的,一旦宫殿着火,金水河里的水就非常珍贵了。

太和殿 在宽阔的太和门广场上,广场中间有一条青白石铺成的御道,这条御道当年只有皇帝才能走。从太和门广场北望,在那高大、漂亮的汉白玉台基上,有座雄伟的建筑叫太和殿,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金銮殿。这汉白玉台基高达8米,比现在的两层楼还要高。修建这么高的台基,为的就是造成大殿的雄壮感。咱们国家古建筑的主体是木结构,而木材本身又不可能很高大,于是聪明的工匠采用高大的石台基将大殿托起,以增强气势。 在紫禁城所有宫殿中,以这座金銮殿最受尊崇,当年最高级别的仪式和大典都在这里举行。比如说,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还有在发生战争时派将出征,都要在太和殿举行非常隆重地典礼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登基大典,皇帝要这里接受百官和外国使臣的朝贺。此外一年当中的三个大节庆,也就是元旦、冬至和万寿节,皇帝也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宴会。其实这个元旦不是咱们现在的新年,而是农历的大年初一_—春节。冬至是一年当日光照时间最短的一天,古人认为这是阳长阴消的日子,值得大庆。所以皇帝要在冬至那天到天坛祭天,次日在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贺,而万寿节则是当朝皇帝自己的生日。您可能在电视剧中看到过举行大典的场景把,这广场的两要布臵雄壮的仪仗队,文武百官就跪在这御道的两旁。而皇帝是坐在太和殿内的宝座上,接受官员们的叩拜大礼的。既然太和殿的地位这么重要,在建筑规格上自然就是最高、最大的了。它的建筑面积是2377平方米。不仅在紫禁城内,就是从全国范围看,也是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从它的屋脊到地面,高达35米,比现在的10层楼房还要高。讲到这里,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这么一个问题。您看,这么大的一个广场,怎么连一颗树也没有?原来,这是为了突出三大殿的壮观和皇帝的尊严。您想一想,如果这里松柏参天,三大殿掩映在树荫之中,那还能有现在这种气势马?再者说,这里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要求格外庄严肃穆。如果有了树木,仪仗和百官的站位都会受到影响,将有损于典礼的严肃性。如此说来,是这些宫殿建筑的功能,决定了这里不能种树。

在太和殿的汉白玉台基上,有许多青铜鼎,其实那时香炉,因为它们是模仿周朝的鼎造的,所以叫鼎式炉。三层石台上共有18个香炉,象征着清朝的18个行省。每当大典时,就在香炉腹部装上香料,然后将香料点燃,18个香炉就一起散出缕缕青烟,使太和殿显得更加神秘庄严。

太和殿外面两边平台的两个角落,各有一件汉白玉雕凿的器具。在一块圆石板上,中间插一根铁针,周围刻有刻度。当太阳升起时,铁针的投影指向哪个时刻,就表示是什么时辰了。它叫日晷,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与日晷对称的位臵,是一座石头亭子,它叫嘉量。在嘉量的里面石斛(hu)、斗、升、合(ge)、龠(yue)五种计量器具,一直到近代,人们还常用斗和升来称量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两件器具摆放在这儿呢?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时间和度量衡是非超重要的,它代表上天的旨意和国家的统一。在世间,只有天子才能代表上天,行使规定时间和计量的权力,它们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摆放在日晷和嘉量旁边的统龟、铜鹤是举行大典时熏香用的,但还有一定的寓意。我们都知道,龟、鹤是长寿的动物,在太和殿的两边摆放上龟、鹤,象征着国运永昌。 我们都知道故宫有8700多间房子,而这太和殿,就有55间,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在古代,我们把四根柱子之间算一间屋子,而太和殿是横11间、纵5间,就是55间了。所以说,整个故宫也只是由几百座宫殿。 摆放在太和殿中平台上的龙椅,就是民间俗称的金銮宝座。它是用紫檀木制成,从明朝到清朝一直是用。这宝座的宽度大大超过高度,给人一种非常稳定的感觉,象征着皇权安稳、江山永固。大殿里的柱子,靠近金銮宝座的是6根金黄色的柱子,他表面贴的是金箔,6根金柱拱卫着那巨大的龙椅,把皇帝衬托得更加尊贵、庄严。此外还有66根朱红色的柱子。这些柱子都是用才子东北长白山的红松制成的,每根高12米,直径1米多,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当年没有显得的大型运输工具,要采伐、运输这么的木材,实在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在太和殿的天花板上,有一个盘龙藻井。这“藻井”是古建筑中的名称,就是指天花板中间镂孔雕刻的一块。太和殿的藻井是一条蟠龙,就叫蟠龙藻井。在这龙嘴的下面,吊着一个亮晶晶的圆球,它叫“轩辕镜”。这个东西可大有讲究,您听说过“炎黄子孙”这个词吧。传说古代有炎、黄两帝,而咱们现代人都是它们的后代,所以中国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过去的皇上也自认为是黄帝的继承者和接班人。这个传说中的黄帝号“轩辕氏”,而皇上在宝座的正上方悬挂一个轩辕镜,表示自己三正统黄帝,而且有轩辕氏的保佑。 太和殿地面上铺的是一种亮亮的方砖。您听说过紫禁城“金砖墁地”吗?指的就是这种“金砖”。这种砖并不是拿黄金制成的,那它为什么会叫金砖呢?这种砖是在今天苏州附近的御窑村烧制的。因为是专门为京城烧制的,所以叫“京砖”。可是南方人发“京”这个字音时,听起来像是黄金的“金”字。久而久之,这京砖被叫成金砖了。虽说这砖不是用黄金制成,可是由于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工艺复杂,它的质地更像大理石一样细密、坚固,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摩擦,依然光亮如镜,再加上烧制、铺墁这种砖的费用也是很高的,所以,冠以“金砖”的美名,也是名副其实。

中和殿 太和殿后面有一座四四方方、象亭子一样的建筑,是中和殿。它是黄帝在大典之前的休息室。每次大典前,皇帝从后宫出来,在中和殿稍作停留。当太和殿所有的仪式都准备好后,有专门的人来导引着皇帝,沿中间的御道,从太和殿的后门走近去。当皇帝一落座,就要焚香、奏乐、响鞭,整个大典便开始了。由于这里是皇帝大典之前做准备工作的地方,所以他在后来逐渐成为举行各种祭祀、典礼时的准备场所。在各种祭祀活动中,有一项很特殊,那就是每年春天的祭农。每年春分,皇帝要到先农坛,那里有一块皇帝的“自留地”,就是咱们俗称的“一亩三分地”。平常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但到了春分那天,皇帝要亲自到这块田地上,扶扶犁,锄锄地,这叫行“亲耕礼”,祈求五谷丰登。皇帝在去先农坛之前,要在中和殿举行一个仪式,看一看他要用的农具,这也反映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当然了,中和殿还有其他用途。比如皇帝要在这里阅视家谱。皇族和老百姓一样,也有自己的家谱,皇帝的家谱叫“玉牒”。玉是玉器的玉,牒是通牒的牒,每隔十年重修一次。这里要说明一句,皇帝的家谱虽名为玉牒,但并不是用玉制成的,也是用纸张书写,只是为了强调皇帝家谱的高贵,才称为玉牒。中和殿的另一个用途,是皇帝在这里为皇太后上徽号。皇帝为了表示孝道,要在寿庆和节日给皇太后上一些吉祥的称号,叫做徽号。像我们熟悉的“慈禧”“慈安”就是徽号。

保和殿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宫殿,在明清两朝,这里是皇家的高级宴会厅。每逢重大节日和帝后生日,皇帝都要在这里宴请文武百官,以示庆贺。一些少数民俗的领袖,像西藏的高僧,蒙古王公来皇宫,皇帝也要在这里设宴款待,以示笼络。公主出嫁,皇帝也要在这里宴请亲家,表示对他们的尊重。然而,保和殿在读书人的心目中,地位是最高的,因为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保和殿拥有了一项更加重要的职能,成为中国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殿试的考场。老百姓所熟知的状元,就是从这座大殿里考出来的。朝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您听过这首童谣吗?它的前两句是说一个青年早上还在为地主放牛,晚上就到天子堂来考试了。而“天子堂”,指的就是这保和殿。这里形容读书人的一步登天,其实当年可不是这样的。在当年,能够到这座大殿内参加考试,就应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因为来到这里的考生,都是从全国众多学子中,经过从地方到京城层层考试选出来的。一个读书人,熟读“四书五经”之后,首先要中秀才。中了秀才就是读书人,到县衙大堂,见县官就不用跪了。秀才要去省会城市考试考“乡试”,考中为举人,举人就可以做县令之类的小官了,社会地位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您还记得吗,在电视剧《铁齿痛牙纪晓岚》里就有秀才参加乡试,考官们徇私舞弊的情节。其实,中举对于科举之路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举人们还要到京城的国子监去考“会试”。然后才有资格到这座宫殿参加考试,所以叫“殿试”。“殿”就是保和殿的“殿”。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亲自主考。从早上考到晚上,整整一天。阅卷工作全部结束,皇帝要在太和殿进行一个隆重的发榜仪式,称之为“金殿传胪”。所有参加殿试的贡生们都云集在太和广场,皇帝亲自在大典上宣读前三名的名字。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第二,第三名称为榜眼和探花。这三个人可以很荣耀的从午门正中的门洞走出紫禁城,这是皇帝对他们的恩宠。 云龙石雕 故宫中,在许多宫殿的前台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游龙、翔凤等图案。这些石雕主要为了装饰,显示皇家的威严和气派。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石雕中,保和殿后也就是台阶中间的云龙石雕是最大的一块。石雕的图案,从上到下,刻着九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游龙,嬉戏于云海之中,非常生动、精美。这块石雕是用一块完整的大青石雕成的,现在长16.57米,宽3.07米,平均厚度1.70米,重量达200多吨。这块石料是采自北京房山区的大石窝村,距离紫禁城有100多华里。在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化运输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从百里之外将这么巨大的石头完整的运来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冰,是用拉旱船的办法拖过来的。工匠们从紫禁城到大石窝村,每隔一里地打一口井。到了严冬季节,从井里把水提上来,泼在路面上,就这样波一条100多华里的冰道。我们知道,饼面上的摩擦力小的多。就是这种能够情况下,仍然动用了两万多名民工、几千匹骡马,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耗银11万两,才把这块大石头拉进紫禁城里,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每个人站在它面前,都不得不从心底叹服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铜缸 故宫里有许多大缸,您想这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些缸是储水防火用的,故宫里现在总共有308口铜缸或铁缸,分散在各个宫殿附近。故宫的缸都有一个特点,缸底的石基都留有一个方口。因为北京的冬天很冷,户外的水很容易结冰,所以入冬以后,专门有太监来管理这些缸。在缸的外面套上棉套,上面盖上缸盖,低下烧上炭火,一直烧到惊蛰时节气温回升了才撤火,基座下的方口就是烧炭的炭口。这些缸大部分都是用青铜铸成的,缸外面是镏金的,一口缸要用黄金约3公斤。金灿灿的镏金铜缸衬着红墙,十分华贵气派。可是,如果我们走到前朝宫殿旁边,会发现那里的缸表面只留下了斑斑的黄迹。这是怎么回事呢?说道这儿,我要讲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了。1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的名义,侵略北京。当他们进入紫禁城后,对宫廷物品进行了大肆劫掠,抢走了数不清的玉器、玛瑙、佛像,许多珍贵图书、档案也被破坏。这些大缸表面,金灿灿的黄金夜难逃此劫。贪婪的侵略者用刺刀把缸表面的镏金一点点刮去,留下横七竖八的刀痕,引起我们痛苦的回忆,提醒我们要勿忘国耻,自强不息! 横街 在保和殿和乾清门之间有条狭长的广场,是紫禁城内的一条分界线,称“横街”,又叫乾清门广场。横街以南是外朝,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横街以北是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从这里向北的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紫禁城的内廷。在内廷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有三座宫殿,依次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称为后三宫,再往北是御花园。两侧各有六座规制相同的院落,就是妃嫔们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东六宫的东侧,有皇帝供奉祖先的奉献殿和乾隆打算养老的宁寿全宫。在内廷中轴线的西面,有一大片宫殿,是供太后、太妃们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另外,还有一座很高的建筑,与周围其他殿堂有很大差异。那是外西路的一处佛堂,叫雨花阁,是故宫中最大的一处佛堂。这座阁楼的形制与其他宫殿明显不同,它的四个屋脊各雕有一条铜铸镏金的龙,四条游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军机处 在乾清门西高墙边,有排又矮又小的房子,比起紫禁城里那些高大的宫殿,它们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可是正像俗话所说的“人不可貌相”一样,这几间小房子也非比寻常,因为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军机处”所在地。您在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军机大臣”,就在这里值班。清朝为什么要把军机处那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放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呢?就是因为这排房子的一墙之隔就是皇帝居住的养心殿。雍正初年,西北地区放生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军情紧急,雍正皇帝经常在养心殿昼夜不停的和大臣们商量如何评定叛乱。为了随时召见这些大臣,雍正便将养心殿外这排平房作为大臣们休息和等候的地方。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保密。于是,军机处成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国家的军政大事都在这里决断,而本来掌握朝政大权的内阁变成空架子。军机大臣的人选要皇帝亲自在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大臣中选任。这样军机处就完全臵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了。而军机大臣确实有一定权势。要是没有过人的才能,还是不可能成为军机大臣的。一位大臣初入军机处,叫学习“行走”,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誊写诗片。皇帝每天口诵所制诗文,这位大臣只能肃立静听,然后回到军机处根据记忆将皇帝的诗文誊些出来,也能做到准确无误了,才能参加撰写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谕旨,有时一天好几次,有时一说就是几百句话,听了以后,仅凭记忆,要能写的完全符合皇帝的本意才行。您说,这活儿容易吗? 景运门 在明朝时期可是戒备森严,没有皇帝的诏令,就是王公大臣也不能进入。因为,这是进入皇宫内院的必经之门。在景运门西面,有一个和它正对着的门,叫隆宗门,隆宗门的作用及管理办法,和景运门完全一样的。 后三宫

乾清门,它和南面的太和门有异曲同工之处。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证”的场所,清朝则改在这里。清代的许多重大国事比如平定吴三桂等人的叛乱、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出兵收复台湾等。都是在这里讨论决策的。乾清门内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周围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长廊式房屋,您可千万别小看这些没有气派的平房,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您听说过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吗?这历史上真实的一幕,就发生在乾清门西侧的叫南书房的屋子里。康熙做皇帝的时候只有8岁,又鳌拜登四名大臣辅政,鳌拜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有很大野心。他通过大肆结党营私,迫害异己逐渐总揽了朝廷大权,干了许多坏事。康熙14岁时,名义上正式亲政,可实际上鳌拜仍然控制着朝廷,把康熙臵于傀儡地位。有一次,鳌拜和一个大臣发生争执,鳌拜在朝堂上,就和皇帝大吵大闹,后来竟然撸起袖子、伸出拳头,胁迫康熙。康熙只好暂时忍耐。从那以后,康熙决心除掉这块绊脚石。然而鳌拜是满族贵族中有名的“勇士”武功极好,又手握大权,在朝中有一大帮党羽,要扳倒鳌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康熙决定智取,假装迷上了摔跤,他让人找了十几个身体强壮并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天天在一起玩摔跤。有时鳌拜进宫办事,看到小皇帝这样贪玩,认为不会有什么作为,就更加不把皇帝放在心上,做着独揽大权的美梦。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康熙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在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召鳌拜来南书房讲书,当时这里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当鳌拜像往常一样趾高气扬的走进去时,突然拥上一帮少年,连拉带绊把他按倒在地,鳌拜还以为这帮孩子在跟他开玩笑。当他被捆绑住后,康熙严厉的列举了鳌拜的30条罪状。考虑到鳌拜毕竟为清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宣布将他终生监禁。不可一世的鳌拜后来死在狱中。这一年康熙皇帝才16岁。

乾清宫 是皇帝的寝宫,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都曾在这里居住,并在这里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从清朝第五代皇帝雍正开始,将寝宫移到了养心殿。宫殿里宝座的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这块匾是康熙皇帝临摹顺治皇帝的笔迹写成的,在学多电视剧中出现过,可以说它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一块匾,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理由:首先“正大光明”这四个字是清朝皇帝标榜的祖训格言,制成扁悬挂在这里,作为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则。再者,它和清朝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有关。储是储存的储,建储业叫立储,就是确立皇位继承人。我国历代王朝,大都采取公开建储的方式,立为太子的多是嫡长子,也就是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可是皇帝的儿子一般都很少,不少皇子都做着皇帝梦,他们为此往往拉帮结伙、勾心斗角,甚至发展为同胞骨肉互相残杀,您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吗?剧中的康熙皇帝就因为建储而遇到问题:他曾两次立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又两次把他废掉。此后康熙便不再提太子的人选,直到他临死之前,才下诏书,让四子胤祯继承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由于康熙朝的太子长期不定,而雍正即位又比较突然,所以民间就盛传雍正是偷改了康熙皇帝的遗诏而登上皇帝宝座的。据说,康熙写的是“传位十四子”,雍正勾结负责传召的故名大臣隆科多将“十”字上面加一横,下面加意钩,改称了了“于”字,成为“传位于四子”。事实果真如此吗?据清史专家考证,这种传说是靠不住的,因为清代这种传位诏书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这样看来,雍正并不是靠篡改诏书登上皇位的。雍正皇帝即位后,吸取历史教训,决定将公开立太子的制度,该为秘密建储。秘密建储的做法是,皇帝在位时不公开确立太子,通过对皇子们的全面考查,选定皇位接班人,并秘密的将这个皇子的名字写在两份诏书上,一份由混各地随身带着,另一份装在一个小盒子里,密封好后,就放在这块“正大光明”匾背后。当皇帝病危时或去世后,由朝廷重臣和王公贵族,一起把这两份诏书取出来,对照无异后,即按照上面的名字公布下一任皇帝。这种方法确实减少了皇子之间的争斗。雍正皇帝设立了这种秘密建储制度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就是以这种方式登上皇位的。

交泰殿

是以做四方的亭式建筑。这座宫殿上的彩画图案和其他宫殿的是有区别的。所绘彩画是一对对飞翔凤凰,而其他宫殿基本上都是一对对游龙。在封建社会,龙是皇帝的象征,而凤凰是皇后的象征。皇后头上戴的是凤冠,穿的是凤头鞋,住的是凤楼。说到这儿您是不是已经想到了交泰殿的用途,原来这交泰殿是宫内专门为皇后准备的正殿。在皇宫中,皇后的地位也是非常尊贵的。每年的一些重要节日,如元旦,还有千秋节,也就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就会端坐在交泰殿内的宝座上,接受宫内嫔妃以及一些高级官员大夫人的朝拜。殿内正上方悬挂的那张匾写有“无为”二字。这两个字很是耐人寻味,无为是古代的一种政治思想,讲究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其实就是不要有太多的作为,凡是要顺其自然。交泰殿虽然不大,里面的陈设却非常丰富。宝座两旁有一些蒙着布的方架子颇引人注目。当年这些架子上放臵着象征皇权的大印,一共有25方,习惯上称为二十五宝,这些都是乾隆皇帝亲自选出来的。在殿的两侧,还有两件大型计时器,东边的叫“铜壶滴漏”,西边的叫“大自铭钟”。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计时器,大自铭钟是吸收西方近代科学仿造的钟表。

坤宁宫

是后三宫的最后一宫。我们知道后三宫中最前面的是乾清宫,从名字上看,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这“坤宁”二字同乾清宫的“乾清”二字是非常对应的,“乾”指天,象征着阳;“坤”指地,象征着阴。“清”“宁”都是表示安定、和谐的意思。您该猜到坤宁宫的作用了吧!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那坤宁宫自然是皇后的寝宫了。在明朝,除了个别失宠的皇后外,其他皇后都住在这座宫殿内。清代,顺治和康熙时期,皇后依然住在坤宁宫里。到了雍正皇帝时,由于皇帝搬出乾清宫,皇后也就不再住坤宁宫了,于是对坤宁宫作了改建。从此,这座古老的宫殿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了有趣的变化。首先说,这座宫殿的正门不居中,而是偏向东边,这是东北地区满族的建筑特色,再者说,坤宁宫的窗户纸都糊在窗棂的外面,过去人们说东北三大怪,其中就有这“窗户纸糊在外”。在风沙大地区,这种把窗户纸糊在密集的窗棂外面的方法,既可以使窗户纸不易被风刮破,还可以使窗棂上不落灰尘。屋内的陈设,就更有特色了。大殿的西半部分较大,是萨满教举行祭神的场地。萨满教是满足的民族宗教,在东北地区非常流行,它是一个多神教,佛教中的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汉族民间祭拜的关云长,以及山里的虎、鹿、猪、熊,路边的石头、树林等都是萨满教的祭祀对象。坤宁宫东侧是皇帝皇后大婚的洞房。按照礼仪,帝、后新婚,要这这里住满三天。三天之后,皇帝搬到养心殿,而皇后在东西六宫中中选择一宫居住。洞房中的陈列室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皇后”婉容大婚的原状。洞房的墙上涂着红漆,地上铺着红地毯,到处都是红色,在洞房的门口和东侧过道的木影壁上,各有一个大红底金色双喜字,寓意着“开门见喜”。靠窗户的大炕,是皇帝和皇后因交杯酒、唱交祝歌的地方。屋内靠西北墙的地方摆有皇帝和皇后的龙凤喜床。

坤宁门 是御花园的入口。到了这里,古柏老槐扑面而来,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它东西长130多米,南北宽90米,总面积不超过12000平方米。但古代的工匠们就利用这一方小小得天地,安排了各类建筑20多座、古树160株,还有两座假山、两方水池及散布其间的大量奇花异石,使御花园显得格外典雅、幽静,幽赏起来,美不胜收。 御花园

钦安殿 走进天一门,在钦安殿的前面,您能看到两棵长的很奇特的柏树。这两棵树的根和主干彼此独立,但从树杈上就相依相偎,难分彼此了。人们称它为“连理树”、“连理枝”。古代人把这种连理枝又叫“合欢树”、“夫妻树”。其实它们不是天然形成的,在它们很小的时候,园艺工匠就将它们拧到了一起,最后长成了这个样子。您知道吗,钦安殿是整个故宫中最古老的建筑,它是从明代保存下来的,距现在已经有580多年的历史了。明清两朝都在这里供奉玄武大帝。玄武大帝也叫真武大帝,是水神。皇宫都是木结构的房子,非常怕火,过去由于没有避雷针,曾多次着火。特别是太和殿,因为最高大,更容易遭受雷击,自明初建成以来,曾经发生五次较大的火灾。所以封建帝王们特意在宫中专门找一个宫殿供奉水神,祈求保佑皇宫的安全。而且,这连理枝前的门叫天一门,门的名字也跟水有关系。《易经》上说“天一生水”,水是灭火的,于是起这个名字,用水镇火,图个吉利。我们都知道,浙江宁波有一座明代的藏书楼叫“天一阁”,也是取这个意思。当然,这些都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罢了。

养性斋 是座凹字形的两层楼阁式建筑。它的外墙倚着御花园的墙壁,海棠树、太湖石环绕周围,环境很优雅,在这儿居住一定很舒服。谁在这儿住过呢?他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这位英文老师是苏格兰人,中文名字叫庄士敦。他是一个中国通,中国话也讲的非常流利。在电影《末代皇帝》中,就有这位英文教师的镜头。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自己念书厌烦的时候,庄士敦能循循善诱,“讲些山南海北、古今中外的掌故。”他称赞庄士敦是自己的又一个灵魂。因此,溥仪特意把这养性斋,赏赐给庄士敦当书房兼卧室。当然,溥仪学习英文就业在这里了。

堆秀山,它是用江苏太湖流域的“太湖石”人工堆砌成的。太湖石是在太湖里被湖水多次冲刷而形成的奇形怪状的石头。要细算起来,这堆秀山“太湖石”的历史比整个皇宫都古老,听我们讲讲吧。在北宋的都城开封,过去由一座山叫“艮岳”,就是用太湖石堆成的。可是建好后不久,北宋就被金朝灭亡了,艮岳山也毁了。等到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时,就把这些石头运到这儿,堆成了我们眼前的堆秀山。所以这些太湖石有近1000年的历史了。在山脚下,正中有一个门洞,在门洞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人工喷泉。那时候故宫里没有自来水管道,这喷泉是怎么设计的呢?工匠们在半山腰两侧各设一口蓄水的大缸,通过水道,产生压力,使水从下面的龙嘴里喷出。而喷泉造型是用石头雕刻的一条蛟龙,盘踞在石座上面。喷泉整体造型和谐美观,使皇帝的游玩别有情趣。堆秀山山上有一座小亭子“御景亭”。那儿是御花园的最高点,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九九重阳节,皇帝会带着后妃们,在亭内登高赏月、饮酒作诗。 絳雪轩 为5间房的建筑。这个“絳”字是红色的意思。可我们都知道,雪是白的,那么,絳雪岂不成了红色的雪吗?其实,当年这里种着5棵海棠树。一阵微风吹来,白中透红的海棠花瓣纷纷飘落,地面上就像下了一层红色的雪,乾隆皇帝为此作诗“暇日高轩成小立,东风絳雪未酣霏”,来赞美当时的景色,所以取名叫絳雪轩。絳雪轩对面的花坛,竖着一块枯木。但您仔细想想,如果这是块木头,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早就腐烂了。其实,这是一块木头的化石,叫木变石。这木变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据记载,东北的松木沉入松花江,经常年累月,变成石头,就是木变石了。一般的木变石都比较小,可是我们看这块石头,有一米多高,就十分难得了。这块石头是黑龙江的一个大将军,进献给乾隆皇帝的,乾隆得到石头后,非常高兴,诗兴大发,题诗一首,刻在石头上。 延晖阁 为二层阁楼。您可千万不要小看这阁楼,清朝的选秀女就是在这里进行的,每三年选一次,满、蒙、汉八旗官员的女儿凡是13岁到17岁的都要参选,只有到17岁仍未被选上的才可以自由婚嫁。选秀女的时候,候选的女孩子们先由太监从神武门领到这御花园北门外等候。选时一到,再将那些女孩子引到这延晖阁前站好,让坐在阁里的皇帝、皇太后挑选。被选中的秀女,或成为皇帝的嫔妃,或指配给皇子皇孙和皇家宗室的子弟。您知道吗?慈禧就是17岁时在这里被选入宫的。好,延晖阁讲到这里。我现在问您一个问题,您看过电视剧《还珠格格》吗?那里面的格格门住的地方叫什么来着?没错,淑芳斋!在延晖阁西北边有一个小屋檐,倚着红墙,那里面就是淑芳斋了。它位于西六宫最北处,目前还没有公开开放。我所以要讲一家,是为了消除一个误会,实际上这淑芳斋并不是拍《还珠格格》时的场景,也不是格格居住的地方,电视剧只是借用了这个名字。在清朝的时候,淑芳斋是皇帝和后妃们看戏的场所。紫禁城内共有5个戏台,淑芳斋里就有两个,梅兰芳、杨小楼等人都在这里演过戏。 西六宫和养心殿

储秀宫 在储秀宫居住过的皇后和嫔妃中,最著名的就是慈禧太后了。她17岁那年被选中入宫,封为“兰贵人”清朝固定,后妃分为8个等级,第一级当然是皇后,皇后以下依次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兰贵人是第六等级,地委不不高,还不能住在储秀宫的正宫,只能住在两边的配殿。4年后,慈禧在储秀宫的后殿丽景轩,为咸丰皇帝生下了他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贵,从那时开始,慈禧地位迅速上升,很快升到贵妃。1861年咸丰皇帝因病去世,年仅6岁的小皇帝同治继位,慈禧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我们熟悉的“慈禧”这两个字,是她的徽号。所谓徽号,就是加在皇帝、后妃名号上的一种美好的称号,自然都是一些吉祥的词汇。徽号还可以屡次递加。例如这次慈禧后来又累加了7次徽号,因而她最后的徽号多达16个字,全称叫起来多麻烦呀,还是省略点,叫慈禧皇太后吧。这位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反响的女性,控制清朝政府长达48年之久。由于垂帘听政的地点是在皇帝居住的养心殿,所以这个问题我在养心殿给您介绍。光绪十年,为庆贺慈禧50岁生日,耗银63万两,对储秀宫大加修整,现在保留的就是那时候的原状。由于慈禧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储秀宫正宫。所以,今天这里面的摆设,就是按照慈禧生活的情景布臵的。正中的堂屋相当于今天的客厅。最西边的一间,是慈禧睡觉的寝室,里面的一些器具,是慈禧曾经使用过的。最东边的这间屋子,是慈禧拜佛和静思的地方,慈禧晚年很信佛,希望别人叫她“老佛爷”。

翊坤宫 每逢年节,慈禧太后都要在翊坤宫正殿接受皇帝和后妃的朝拜。最后一位在这里生活的女性,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她活泼好动,非常喜欢荡秋千。在翊坤宫殿外的横梁上,有一对锈迹斑斑的铁环,这就是婉容当年用来拴秋千架用的。翊坤宫前有一道木制的影壁门,上面写着“明盛”两个字,这两个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原来,这“明”字左面多了一横;“盛”字右边又少了一点。这是为什么呀?有一种说法:这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艺术特点,讲究对称美,所以写字有时要增一笔,有时要删一笔。我们再说说这影壁,它也叫照壁、萧墙。在正门内设有一道影壁或影壁门,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独特风格。古代讲究含蓄美,如果一进大门,庭院、房间一览无余,就显得非常不雅。毕竟,家里面就都是个人隐私了。于是,古人在大门内安放一座影壁或影壁门,是外面来人的视线受到阻碍,才能显出主人家高宅深院大气派。您说,这翊坤宫前的影壁门不也是起这个作用吗?

太极殿 明朝时候,在这看上去很普通的宫殿里,却发生了近乎传奇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位根本没有做过皇帝的人成了皇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给您讲讲吧。明朝的第九位皇帝宪宗有一位姓邵的妃子,就住在这个宫殿里。她既美貌又有文采,生育皇子朱佑杬后,被封为贵妃。可是好景不长,宪宗皇帝去世后,由长子即位。同时,邵贵妃的儿子,11岁的朱佑杬被封为兴王。这么小的孩子就要告别母亲,到湖北的属地区,邵贵妃的心里非常难过。然而,更伤心的事还在后头,兴王43岁便在湖北不幸病故,白发人送黑发人,邵贵妃万分悲痛,天天以泪洗面,最后导致双目失明。本以为邵贵妃就这样凄惨的渡过余生,却不料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兴王去世仅一年,他的侄子,明武宗也因病死去。明武宗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皇位由谁继承呢?经过大臣们商议,决定由兴王的儿子,也就是邵贵妃的亲孙子朱厚熜继承皇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嘉靖皇帝。嘉靖即位后,将奶奶封为太皇太后,还要把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兴王追封为皇帝。但是,根据封建的礼制,众多大臣激励主张,嘉靖皇帝只能将死去的孝宗,也就是他的伯父称为父皇,而自己的亲父亲到成了皇叔。历史上汉朝、宋朝确实都有过这种先例。然而嘉靖皇帝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坚持将亲生父亲追尊为恭睿献皇帝,于是那位一天皇帝也没有做过的兴王,死后却有了皇帝的名号,他在湖北的坟墓也按皇帝的待遇被称作陵,那就是明显陵。顺便说一句,兴旺的显陵不仅至今保存完好,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那些在太和门外长跪不起、坚决反对嘉靖皇帝的官员,全都被嘉靖皇帝拉到午门外用木棍打屁股,17人被活活打死。

长春宫 是一处非常优雅舒适的院落。长春宫南面有座叫“体元殿”的建筑,它和别的宫殿有些不同,它的整体形状为凸字形,突出的部分是一座小戏台,叫长春宫戏台。慈禧太后过五十大寿的时候,为了表示庆贺,在这里一连演了半个多月的戏。戏台对面的建筑是长春宫正殿。我来讲一个乾隆年间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故事。乾隆的第一位皇后是富察氏,不仅美丽端庄,而且生活简朴、待人谦和,对婆母皇太后也非常孝顺,实在是一位贤内助。乾隆和这位结发之妻非常恩爱。然后,可惜的是,富察氏在跟随乾隆皇帝东巡时,得了重病,在山东德州不幸病逝,年仅37岁。乾隆悲痛万分,他不仅亲自操办隆重的丧礼,还按皇后生前的愿望,封她为“孝贤”皇后。不仅如此,乾隆还下令这长春宫不许别人再住,里面的一切陈设都要保持孝贤皇后生活的原样。乾隆有时候想念妻子,就到这里走走,坐坐,睹物思人。每逢孝贤皇后的生日或忌日,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直到乾隆自己年老体衰、行将就木时,才下令后世妃嫔也可以入住。在古代帝王中,乾隆皇帝和孝贤皇后这种深厚的感情是很少有的。即使是平常老百姓,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是值得称道的。在长春宫回廊的墙壁上有十几幅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都是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等任务在画中栩栩如生。您可能会问了,长春宫里为什么要画《红楼梦》的故事呢?《红楼梦》不是被清政府宣布为禁书吗?的确,《红楼梦》因为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曾被清政府宣布为禁书。据说,是经过和珅的大力推荐。乾隆皇帝默许后,才得以流传开来。其实《红楼梦》那巨大的文学魅力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这部书在皇宫也有不少的读者。据说,慈禧就非常喜欢读《红楼梦》,有时还把自己比作书中的老祖宗贾母。这些壁画正是在慈禧的旨意下,由光绪的妃子瑾妃、珍妃找人画上去的,至于具体出自哪位画师之手,目前还不清楚。 养心殿 您听说过养心殿吧,它可以说是清代封建国家的“心脏”。因为从雍正开始,养心殿就成为国家最重要、最机密的地方。这里控制着军国大政,多少影响历史进程的决策,都是在这儿作出的。养心殿的正殿,是皇帝的办公室。皇帝每天批阅奏章、保和殿考试后判卷子,都是在这殿里的那张桌子上进行。还有,高级官员在新上任前,一般都要接受皇帝的召见,叫“引见”,也是在这儿举行的。皇帝通过这种方式,即管理了国家大事,又加强了对大臣的笼络和控制。养心殿最西边的一间,是皇帝的一个书房。在书房的东墙上挂着一块匾,写着“三希堂”三个字。为什么要挂这么一块匾呢?原来乾隆皇帝在这里存放了三件非常珍贵的稀世墨宝,它们分别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限制以及侄子王洵的书法作品。乾隆皇帝喜爱书法,而且写得相当不错。当他得到王羲之等人的这三件作品时,特别高兴,就把这里改名为三希堂。同时,他还经常临摹这些书帖,以增加自己的书法功力。养心殿最东边的屋子,就是东暖阁。这里的陈设有点特别,屋子的中部有个宝座,在它后面又有一张比较宽的坐骑,能坐下两个人。两个宝座上都铺有黄垫子,在这两个座位之间挂着一面黄布帘子。为什么要挂黄布帘呢?您想到了吗?原来这就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一些影视作品表现垂帘听政时,用若隐若现的珍珠帘子,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在影视里还把垂帘听政放在宽广的大殿。文武百官济济一堂,这也是不合历史真实的。垂帘听政其实是在这间房子里进行,参加的人也很少,只有军机大臣等高级官员。最后一位在养心殿主持朝政的,是慈禧的侄女隆裕皇太后。1912年2月12日,她代表年仅6岁的宣统皇帝下发了清朝最后一道诏书,宣布退位。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清王朝,也就随之结束了。 体顺堂 是清代后妃的临时住所。院子中间那块晶莹剔透的石头,是一块没有进过打磨的天然水晶石,这么大的天然水晶,在自然界是很难的,那为什么要把它放在这里呢?由于水晶具有纯洁、透明的自然品质,人们就赋予水晶许多美好的象征,例如冰清玉洁,光明磊落等等。体顺堂是皇后住的地方,在这儿摆上水晶石,既是皇帝对身边女子的一种美好祝愿,也具有警示、告诫作用,看来,这水晶石的摆放也是颇费心思的。

丽景轩 是储秀宫的后殿,慈禧太后22岁时,在这里生下了咸丰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生下皇子后,母以子贵,她就升为懿贵妃。可以说,这里是她发迹的地方。现在的丽景轩被故宫博物院开辟为展室,正在举办《溥仪生活》展览,系统的展室了溥仪在紫禁城内十几年的生活,以及这一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件和他在当时的许多用品。许多展品都是第一次和观众见面。丽景轩西配殿,展出了溥仪即位、复辟和大婚三个方面的内容。1909年,光绪皇帝去世后,年仅3岁的溥仪成为大清国的皇帝,年号宣统。然而,仅仅3年时间,清朝就灭亡了,但是,溥仪根据民国政府的优待条件,仍旧继续居住在紫禁城的内廷。在这个小圈子里,还维持着小朝廷的风光和尊严。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扩大,溥仪日益向往皇帝的权利。1917年,军阀张勋带军队进京,复辟帝制,拥戴溥仪重新登上皇帝的宝座。然而,在全国上上下下一片反对声中,溥仪这次只做了6天皇帝,就匆匆下台了。1912年12月1日,溥仪在紫禁城内廷完成了他的大婚礼,取婉容为皇后、文绣为皇妃。婚礼一切按照皇室规矩,举办得非常热闹。您可以在展览中看到各国使节和民国政要送的贺礼。丽景轩的正殿,展出了皇帝皇后在宫中中西合璧式的宫廷生活:桌上摆着西洋餐具,墙上挂有洋人为他画的油画像,东屋还有他和皇后婉容一起弹的钢琴等等。东配殿展出的是溥仪从幼年到青年时期在紫禁城中的生活。溥仪3岁进宫做了皇帝,6岁退位并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在他的学习过程中,从英国教师庄士敦那里了解了近代西方社会,并且开始在紫禁城内进行一种西洋生活的尝试。他剪发辫、穿西服、吃西餐、骑自行车。展览中有他当年用过的英国三枪牌自行车、望远镜、地球仪,还有玩具火车、消防车、旋转吊车、西洋美女扑克,以及各国香水等文物。 箭亭

箭亭是清朝乾隆时期建造的,“箭”是射箭的箭。这座建筑有些特殊,从位臵上看,他同其他宫殿互不相连,像一座独立的殿堂,周围比较开阔、空旷;从建筑式样看与众不同,它没有窗户,只有门,共有32扇大门。每当要射箭时,就在亭前的空地上摆上箭靶,然后将32扇大门全部打开,射箭者立于亭内,拉弓射箭。亭外的武士们摇旗擂鼓、呐喊助威,情景十分壮观。乾隆皇帝为什么要修建这么一座箭亭呢?就他来说,此举可谓是用心良苦。我们知道,满足人擅长骑射,不仅以骑射为谋生手段,还以此造就了一支彪悍的满族八期骑兵,打败了明朝军队,建立了清政权。到乾隆时期,清朝建立已有100多年,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但是当年英勇善战、威风凛凛的八旗子弟也由于长期处于安定环境,逐渐变得追求享乐、不思武功,有些萎靡不振。乾隆皇帝担心这种局面发展下去,不仅八旗贵族会忘了“骑射”之本,还要危及他们的统治地位。所以,这这里修了这座箭亭。并且在亭内的左侧立了一块碑,告诫他的子孙们不要忘记祖宗的起家之本,要“操练技勇,时时练习骑射”。在亭内的右侧,还有一块碑,那是嘉庆皇帝立的。然而八旗子弟的堕落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扭转,乾隆的担忧,后来不幸成为事实。箭亭建起之后,乾隆、嘉庆皇帝都曾在这里演习射箭,操练武艺。清朝考武状元也在这里进行,各地的武举人在皇帝面前演练武功,称为武会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得到武进士的称号。到了光绪时期,武会试被取消,箭亭从此不在使用。 奉先殿

奉先殿是清朝顺治年间建的。“奉”是供奉,“先”指先辈,从“奉先”这两个字上,您自然会想到这组宫殿的用途,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这奉先殿分为前后两个殿,原来的陈设情况是:前殿摆放着清朝已去世的历任皇帝和皇后的神位,以及各种祭祀用的物品。后殿分割成一个个小房间,每个房间作为一对皇帝夫妇的寝室,摆上大床和他们生前用过多衣服。由专人负责每天的清扫、烧香、上供等事项。每到自己父母的忌日和元旦、冬至等重大节日时,皇帝要亲自来行礼祭拜。每个月新成熟的瓜果蔬菜和皇帝狩猎的野味,也要送一份到这里给祖先们尝一尝鲜,这在祭祀上“荐新”。清代统治者重视奉先祭典,既是对祖先的怀念、追思,也是借此培养孝道,培养恭敬、虔诚的精神。现在的奉先殿被辟为钟表馆,展出了18世纪以来清朝宫廷使用的机械钟表中的200多件精品。 九龙壁 九龙壁市故宫一处著名的景观。九龙壁一向被誉为古代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我国现存的古代大型九龙壁只有三座:一座在山西大同,一座在北京的北海公园,再有就是北京故宫的这座。三座九龙壁中,紫禁城的这座是最精美的,它是乾隆年间制作的。这座九龙壁高3.5米、长29.4米,由270块琉璃塑块拼接而成。主体图案是9条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巨龙。它们翻腾在海水山石之间,身姿矫健,活灵活现。这么大的九龙壁,不仅很难烧制,拼接起来也非常不容易,它分为巨龙、山石、云气、海水四层,拼接时要逐块衔接,层层吻合。九龙壁虽然经过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光彩照人,从内容、形式、工艺等各方面看,它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您知道龙是怎么进皇宫的吗?来听我讲一讲。咱们都知道,龙原本是我国古代人民想象塑造出来的一种神话动物。封建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巩固对天下的统治,便利用人们对龙既崇拜又畏惧的心理,千方百计把自己打扮成龙的化身。早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人将秦始皇成为祖龙。汉高祖刘邦更把自己说成是龙的后代,自称为龙子。自此以后,皇帝大多以真龙天子自居,皇帝的容貌被称为“龙颜”,皇帝的身体被称为“龙体”,皇帝的衣服被称为“龙袍”,皇帝的床被称为“龙床”,连他们的后代也要称为“龙子龙孙”。到清代,龙几乎成为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固定图案或象征性符号了。您看,这故宫里,石栏杆头上有雕龙,皇帝御道上有石刻的游龙,大殿的天花板上、屋檐下的彩画里及皇帝的宝座上都有多种式样的龙。总之一句话,人们来到紫禁城,犹如进入了龙的世界,龙的海洋。 东筒子 东筒子是条狭长的街道,长将近400米,两边为高高的红墙。这条街位于紫禁城的东边,而且它又长又直,像一个筒子,我们就管它叫东筒子。就在这条街的东边,乾隆修建了一组建筑叫宁寿全宫,是为自己退位后养老用的。宁寿全宫建好后,这东筒子也就形成了。

宁寿宫和乾隆花园

宁寿宫是谁居住的呢?根据历史记载,这是乾隆皇帝给自己准备退位后养老场所。也许您要问,乾隆为什么要想到退位呢?原来,乾隆非常敬重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康熙皇帝8岁继位,69岁病死,在位61年。在他以前,中国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当这么长时间的皇帝。乾隆即位后,出于对康熙帝的尊敬,就对大臣们宣布,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爷爷的在位时间,一旦做满60年皇帝,就退出皇位。乾隆继位的时候已经25岁,若做60年皇帝,就要活到85岁。中国封建帝王还没有这么长寿的。所以,人们以为这只是乾隆对爷爷的一种感念之情。哪知,由于乾隆联系武功,身体健壮,又懂得养生之道,不但日常生活中讲究饮食滋补,80多岁了还能到塞外狩猎,于是真的坐满了60年皇帝。为了履行诺言,乾隆便把皇位让给了儿子嘉庆,自己做了太上皇。按理说乾隆作了太上皇,就应该搬到这宁寿宫来住了吧。然而,乾隆虽然传为却不想放权,嘉庆名义上是皇帝,得到的却只是祭祀、礼仪方面的一些烦琐事务,而国家的军政大权依然控制在乾隆的手里。所以,他还仍旧住在养心殿。直到三年后,乾隆以89岁的高龄去世,嘉庆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宁寿宫是仿照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坤宁宫建造的,是摆放萨满教神位的地方。萨满教流行于亚洲和欧洲北部,他们的巫师号称能“驱邪治病”,巫师作法时披挂道具,一边口念咒语,一边手舞足蹈,装出鬼神附身的样子,很能迷惑一些人。满族有祭祀萨满教的习俗,所以乾隆在这里设有萨满教神位。现在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过去帝后们的一些珍宝,作为文物在这里展出。

皇极殿 宁寿宫内的第一座大殿是皇极殿。按当时的设计,这里是太上皇接受群臣朝贺的礼堂,它的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都同皇帝举行大典的太和殿相同。大殿建成后,虽然没有成为乾隆养老的超所,但清朝的一些重要活动则是这里举行的。乾隆做太上皇的第一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在这个大殿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盛大宴会——千叟宴。这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参加人数也最多的宴会。那什么叫“千叟宴”呢?中国古代把年老的男人成为“叟”,参加这次宴会的老人有3000多人,所以叫这个名字,其实清代历史上一共举行过四次“千叟宴”,都是在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和乾隆皇帝各有两次。我们还是说这次宴会吧,是在冬天举行的,天气很冷。而参加宴会年岁最大的老人已经106岁了,乾隆怕把老人们冻坏了,一直发愁吃什么好。这时候,和绅提出吃火锅吧,又暖和又热闹。于是这史上最后一次“千叟宴”吃的就是火锅,这些老人们一边饮酒一边作诗,场面非常热烈壮观。

养性殿,是取“修身养性”的意思。乾隆皇帝原本打算退位养老后在这里接见臣工,所以整个建筑格局和式样,都仿照了西路的养心殿。实际上,它和前面的皇极殿、宁寿宫一样,乾隆皇帝并没有真正使用过。倒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并接见过外国的驻华公使和夫人。养性殿内有组金编钟和碧玉编磬。它们是在太和殿举行朝会大典,演奏乐曲时的两种乐器,称之为“金钟玉磬”。金编钟,共16件,总重850多斤。从外观看形状大小都一直,但是由于每口钟的钟壁厚薄不同,所以每口钟的重量不等,有的重达900多两,有的仅重300多两。为什么重量要差这么多呢?因为编钟的音阶就是靠钟壁的厚薄控制的,这样,编钟才能奏出清脆悦耳的音乐来。金编钟的旁边是碧玉编磬,共有12枚,全部用新疆和田开采的碧玉制成,上面还刻有乾隆皇帝书写的铭文。

畅音阁是紫禁城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戏台。从外观上讲,这戏台像一座三层楼,分为上、中、下三个层面,上层叫“福台”,中层叫“禄台”,下层叫“寿台”,合起来就是福禄寿,寓意大吉大利。寿台是最主要的演出场地。在寿台的天花板中间有一块浅蓝色的方块,那是天井。当遇到唐僧西天取经、七仙女下凡等剧情的时候,天井就会随着剧情而打开,用绳索将演员从福台、禄台缓缓送下,造成神仙从天而降的效果。现在您明白这畅音阁为什么是三层台了吧。这戏台还有奥妙之处呢,在寿台的下面有无口地井,扮作妖魔鬼怪的演员就会突然从地下跳上来。这样,演出效果就非常逼真、生动了。另外,在寿台台面正中央的下方,还挖了一口真正的水井,您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马?其实,它是用来扩大共鸣、增强音响效果的。那时的舞台,没有任何扩音器,场面又这么大,演员的唱、念又必须清晰洪亮。这除了要求演员自身要有硬功夫以外,戏台下的水井就起了扩音器的作用,这种扩音办法,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这可以算个例证吧。畅音阁对面那座二层小楼,叫阅是楼,是皇帝及其后妃们看戏的地方。阅是楼东西两边的围房,是王公大臣们的位臵。大臣们陪同皇帝看戏表面看是一种荣耀,令不少人羡慕,实际上可不是什么美差。首先,他们当中除个别年老体弱的大臣外,是不能坐椅子的,没有做着看戏的份儿,这是清廷的规矩,大臣陪看只能跪着瞧。其次,头部不能随意移动,更不能伸长脖子够着瞧,眼睛必须盯着戏台。倘若哪位大臣的位臵不佳,或被柱子挡住了视线,那他也只得跪着紧盯着柱子“听”戏。而且,在宫里看戏没有拍巴掌叫好的。所以,大臣们看戏时的那份难受劲儿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乾隆花园

在宁寿宫花园,由于花园里的许多建筑都是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所以人们习惯上把这座花园叫做乾隆花园,这座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是一个狭长的地段,而西边又是8米高的宫墙,这种地形给园林设计带来了很大难题。但是,园艺师们凭借聪明才智,利用有限空间,一反常态,自南向北,把园林隔成几进院落。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通。乾隆花园的第一景区有一座假山,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其实,这是一种造园手法。中国的园林艺术讲究含蓄美,在建造过程中,最忌讳直来直去,一览无余。走过假山,眼前就豁然开朗,古柏参天,亭台争秀,美不胜收。在乾隆花园西南方,有一座亭子,这就是?赏亭。?赏亭其实是古代人们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正是春意浓浓的时刻,文人雅士坐在河边,在流淌的小河里放上酒杯,酒杯流动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喝一杯酒。古代把酒杯脚觞,这种活动就叫“流觞”。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流觞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距今已有1600多年。为什么这次流觞活动特别出名年呢?这跟参加的人有关,原来,王羲之和友人谢安等40多人在绍兴的兰亭进行了这次流觞盛会,人们既要喝漂流到自己面前的酒还要当场作诗一首。如果做不出诗,就要罚酒三杯。活动结束以后,王羲之为大家的诗写了一篇序文,它就是千古名篇《兰亭集序》。您可能要问了,这?赏亭和王羲之他们的活动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乾隆皇帝很欣赏王羲之他们的兰亭盛会,就模仿当年的活动在亭内地面上雕刻了弯弯曲曲的水渠,也是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乾隆邀请几位文臣学士坐在渠边,在这里饮酒作诗。这?赏亭由于能曲水流杯,所以也叫流杯亭。这样的流杯亭在中南海、圆明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都有,这也是乾隆皇帝的一种特别爱好吧。乾隆花园的第二景区,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中间的5间是正房,两边是配房,院中点缀太湖石和花草树木。一派宁静的气氛。正房的名字叫“遂初堂”,这是什么意思呢?乾隆刚登基时有一个愿望,表示自己做皇帝的时间不能超过它的祖父,也就是康熙皇帝。后来他活到了80多岁,实现了当初的心愿,所以给这座房屋取名“遂初堂”。在院子当中有件玉雕,上面的图案是“三阳开泰”。羊原本是一种普通的家畜,由于长期和人类生活,逐渐具有了神秘色彩,成为一种吉祥物。古时“羊”与吉祥的“祥”字是相通的,吉祥两字常常写成吉羊。而“羊”字还和太阳的“阳”字相同,有个吉祥语叫三阳开泰,用的是太阳的“阳”字。这吉利语讲的是每年农历正月,冬月春来,阴消阳长,祝人们一年好运。这句吉利语若用图画来表示,就是这种3只羊在一起仰望太阳的图案。乾隆花园的第三和第四两个景区,是仿江南的一些景致,目前还没有开放。 乐寿堂

乐寿堂是乾隆原来打算交出皇帝大权后就住在这儿了。可是实际上上他一天也没有住过,倒是慈禧过六十大寿时,曾经在这儿住过。在点点正中安放的两块玉雕,有一座雕成一座山的形状,叫“青玉丹台春晓玉山”。而它对面的是“青玉云龙瓮”象征着大海。其实,大海的形状是很难表现出来的,工匠们就用玉石雕出了一个盛水的大瓮。周围刻出翻腾的海水、漂浮的云彩,还有蛟龙出没其间,这样就表示出大海的形象了。这两块玉雕都有三四千斤重,都是从新疆和田开采出来的青玉,运到扬州雕刻完成的。慈禧过寿的时候,奉承她的人就把这两座玉雕称为“寿山”、“福海”,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了。

“大禹治水”玉山我先来讲将玉吧。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已有7000年的历史。上至历代帝王下至一介平民,无一不喜欢玉。我国自古就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传统,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人们喜欢玉,不仅仅是因为玉具有晶莹剔透的特性,它还具有祈求吉祥、镇邪避灾的功效。而新疆的和田玉是我国各地产的玉中最好的。早在汉代就已成为名扬全国的宝贝。乐寿堂的后殿有一座大玉雕,为古代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即“大禹治水”玉山。这块玉料采自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和田巨北京有一万多里。在途中还有不少高山大河,沿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了3年才到北京。玉料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决定用它雕刻大禹治水的情景。但由于当时雕刻玉器最好的的工匠在扬州,所以,打算把大玉石运到扬州。于是照着宋朝的一幅画《大禹治水图》,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臵,画了四张图样。随后依照图样制成蜡膜,送乾隆阅视批准。乾隆担心扬州天气炎热,天长地久的,怕蜡膜熔化,又照蜡膜再雕刻了木样。随后把玉料、蜡膜、木样都发送到扬州。由那里的工匠用6年时间雕成,再运回北京,安放到乐寿堂。玉石从新疆起运,摆到乐寿堂,前后一共花了10年时间。雕刻这件玉石耗费的人力、物力,所遇到的艰难可能都不亚于当年大禹治水的艰辛。所以说,“大禹治水”玉山是故宫中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珍妃井 在乾隆花园内有一口小井。它就是故宫中最有名的水井——珍妃井了。许多游客来到故宫,都要打听折扣井的事,珍妃井怎么这么大名气?这不就是一口看上去很普通的水井吗?要说清这个问题,还要从珍妃讲起。珍妃在13岁时就和姐姐一起被选入宫中,她不仅聪明美丽、能弹会唱,而且性格开朗,思想活跃,受到光绪皇帝的宠爱。她有时女扮男装,陪伴光绪在养心殿办事。由于慈禧的控制,光绪在生活和政治上都受到很大压抑,珍妃往往能给他一些安慰,使他解除心中的苦闷。中日甲午战争后,光绪皇帝立志变法、除旧布新,得到了珍妃的积极支持,这些,自然都引起慈禧对珍妃的不满,甚至憎恨。维新变法失败后,慈禧把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将珍妃紧闭在这口井东侧的一个小院内,再不准与光绪皇帝见面。慈禧憎恨珍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光绪选后妃时,被迫按照慈禧的意愿,选了慈禧的侄女作为皇后。实际上,光绪对这位皇后没有好感,很少接触,却一心宠爱珍妃,对此慈禧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1900年8月,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准备带着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在出逃以前,慈禧让太监将珍妃从紧闭的小院中提出来,带到这里。慈禧冷冰冰的对珍妃说:“洋人就要进城,兵荒马乱,你在这里万一受到污辱,丢了皇家的颜面对不起祖宗。”珍妃很镇静的说:“老祖宗可以离京暂时避难,皇上应坐镇京师,维持大局。”这句话戳到了慈禧的痛处,她立刻恼羞成怒说:“你死在眼前,还敢胡说。”然后命令太监把这口井的井盖挪开,将珍妃推到井里,活活淹死。当时珍妃只有25岁。一年以后,珍妃的尸体才被打捞上来,她的姐姐瑾妃曾在井北面的小屋内(就是现在的检票处),设臵了一个小小的灵堂,叫“怀远堂”,里面供奉着“珍贵妃之神位”的灵牌。祭奠她冤死的妹妹。从此,这口井也就被称为“珍妃井”了。您可能会问了,这井口这么小,怎么能把人推下去呢?其实,这上面的是井盖,里面还横了一根铁棍呢。

颐和轩,它好似一个宽敞的大厅。东西两侧墙上都是乾隆皇帝的书法作品,其内容都与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有关。东边的是《西师诗》,此诗歌颂了乾隆评定准噶尔部首领的叛乱;西墙上的叫《开惑论》,讲述的是乾隆平定了新疆回部上层的分裂叛乱。我在这里讲一下,回部不是现在的回族,而是今天的维吾尔族。不知道您看过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那里面就讲述了不少回部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乾隆是一个很有文采的皇帝。他是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人,一生作诗4万多首,相当于一部《全唐诗》。另外,乾隆还喜欢挥毫泼墨、练习书法,他的墨宝在故宫里随处可见。这里的两幅字均为白色,刻在暗红色的木墙壁上,清晰醒目,可是他的得意之作。虽然乾隆的字比不上一些大书法家,但还是很有风骨的,在历朝皇帝中,书法就上上乘了。

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材料]
《故宫导游词[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导游词故宫 导游词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