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自救互救和现场急救

发布时间:2020-03-02 21:38: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自救互救和现场急救

矿山事故不可避免,矿井发生事故后,井下灾区人员应正确地根据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展开救灾、自救、互救和避灾。《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所有入井人员都必须学习和掌握井下自救、互救和创伤急救的基本知识。作为在抢险救灾工作和日常对服务矿井安全检查工作中的救护队员,更应确保自救与互救的正确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因此,每个矿山救护队员更应熟悉和掌握以下内容:

(1) 熟悉所在矿井的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2) 熟悉所在矿井的避灾路线和安全出口

(3) 掌握救灾方法,会使用自救器

(4) 掌握抢救伤员的基本方法及现场急救的技术

1、自救、互救和避灾

自救就是当井下发生灾变时,在灾区或受灾影响区域的每个工作

人员进行避灾和保护自己的行为。

互救就是井下遇险人员在有效地进行自救的前提下,妥善地救护灾区其他受伤人员的行为

(1) 遇险时的自救互救原则

无论是救护队员还是井下人员,在遇险时应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

原则。

1、遇险自救原则

自救应遵守报、抢、撤、避四项原则

(1)报即及时报告灾情

(2)抢即积极抢救

(3)撤即安全撤离

(4)避即妥善避灾

2、遇险互救原则

互救必须遵守三先三后的原则

(1)对窒息(呼吸道完全堵塞)或心跳呼吸骤停的伤员,必须

先复苏,后搬运。

(2)对出血伤员,要先止血,后搬运。

(3)对骨折伤员,要先固定,后搬运。

(二)自救和避难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在突出

煤层采掘工作面附近、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必须设有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并设置有供给压缩空气设施的避难硐室。

自救器是一种轻便、体积小、便于携带、佩用迅速、作用时间短的个人呼吸保护装备,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当井下发生火灾、爆炸、煤和瓦斯突出等事故时,佩戴自救器,可有效防止中毒或窒息。

避难硐室是供井下工作人员遇到事故无法撤退时躲避待救的设施,分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两种。

避难硐室避难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在硐室外留有衣服、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救护队发现。

(2)待救时应保持安静、不急躁,尽量俯卧于巷道底部,以保持精力、减少氧气消耗,并避免吸入更多的有毒气体。

(3)硐室内只留一盏矿灯照明,其余矿灯全部关闭,以备再次撤退时使用。

(4)间断敲打铁器或岩石等发出求救信号。

(5)全体避灾人员要团结互助、坚定信心。

(6)被水堵在上山时,不要向下跑出探望。水位下降露出棚顶时,也不要急于出来,以防SO

2、H2S等气体中毒。

(7)看到救护人员后,不要过分激动,以防血管破裂。

(三)不同灾害时的避灾自救与互救知识

1、瓦斯与煤尘爆炸事故时的自救和互救

(1)防止瓦斯爆炸时遭受伤害的措施

瓦斯爆炸时使人感到附近空气有颤动的现象发生,有时还发出嘶嘶的空气流动声,并有耳鸣现象。井下人员和救护队员一旦发现这种情况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措施进行自救。

(2)掘进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后的自救与互救措施

(3)采煤工作面瓦斯爆炸后的自救与互救措施

2、煤与瓦斯突出时的自救和互救

(1)发现突出预兆后现场人员的避灾措施

(2)发生突出事故后现场人员的避灾措施

3、矿井火灾事故时的自救与互救

4、矿井透水事故时的的自救与互救

(1)透水后现场人员撤退时注意事项

(2)透水后被围困时避灾自救措施

5、冒顶事故时的自救与互救

(1)采煤工作面冒顶时的避灾自救措施

(2)独头巷道迎头冒顶被堵人员避灾自救措施

(四)事故现场负责人救灾组织

事故发生后,现场负责人要充分发挥高度责任心,勇敢地担负起现场救灾职责。同时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组织。要求所有人员要统一行动,听从指挥,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各行其是,盲目蛮干。

2、沉着冷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临危不乱,鼓动大家树立坚定的信心,并在各环节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谨慎妥善地行动。

3、遵循原则。要求遇险人员遵循救灾和避灾基本原则。即:及时报告灾情、积极抢救、安全撤离和妥善避灾。

4、随机应变。在组织抢救、撤离灾区和避灾待救时,要密切注意灾情变化,当可能出现危及人员安全时,要果断采取应变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切忌图省事或侥幸心理冒险行动。

5、及时联络。在整个抢险和避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及时与矿调度室取得联系,告知灾情、遇险人员位置、人数,遇到的困难情况等,争取早日获救。

6、团结互助。现场负责人以身作则,并要求所有遇险人员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先人后己的风格,要充分做好思想工作,发挥积极力量,互相照顾、同心协力、共度难关。要尽量使遇险人员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坚定的获救脱险的信念,互相鼓励,以极大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直到最后的胜利;特别是在遇险待救时间较长时,千万不可悲观失望和过分忧虑,更不可急躁盲动。

矿山救护队的自救与互救

1、矿山救护队员的自救

(1)身体不适时的自救。

(2)呼吸器发生故障时的自救

2、矿山救护队员的互救

救护指战员在灾区工作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需要互救

(1)发生口具、鼻夹脱落时。

(2)发生正压呼吸器发生余压报警时。

所以,到灾区侦察或工作时,一定不能图省事而不带2h呼吸器。

二、现场急救概述

(一)现场急救的任务

现场急救的任务,主要是维持伤员的生命,稳定伤情,防止继发性损伤并应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对于重症伤员应进行必要的抢救,所以救护队员和现场的急救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医疗抢救知识。如:保持呼吸道畅通、心肺复苏、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救护技术。

(二)现场急救的程序

1、观察

首先观察现场环境,观察灾难现场的稳定性、范围、人数及可用作庇护的场地,确定伤员及救援者会有进一步的危险出现,如有应马上脱离危险地区或消除造成危险的因素,确保自己和伤者的安全。非必要时不可任意移动伤员,尽量和旁人协同工作,迅速、镇静地对伤员进行详细检查,并根据伤情作出是否向专职医生求救的决定,在对伤员进行检查时,当发现是大出血、严重休克、呼吸和心跳骤停等伤情时要立即施行急救直到医生到达。如非严重伤情,待详细检查后,再根据伤员伤情进行止血、包扎及固定,最后送往医院。

2、呼救

(1)遇到以下各种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并在现场对受害者进行初步检查后,即可立即向井口调度室(在地面时向当地120急救中心或医院急诊室)呼救。各种急性疾病:如突然晕倒、昏迷、休克等;遇到突然、意外灾害,如爆炸、火灾、触电、塌方、溺水和气体中毒等情况。

(2)呼救内容。报告发生了什么意外(急病、意外事故)如果突发疾病,报告病人症状及姓名、年龄、性别,还有患病人数。如遇意外事故,要力争准确报告伤亡人数和基本情况、事故发生地点。准确报告病人或伤员的详细地点(必要时可说明到现场的位置,最好说明在现场周围附近有何明显标志)。要求接听者将内容复述一遍,确保内容无错漏,等待双方确认即可挂机。

(三)现场急救的原则及措施

1、伤情分类

在现场进行伤情分类时,可根据受伤程度将伤员分为轻、重、危三类。 (1)轻伤,是指仅有局部组织的擦伤、挫伤或皮下血肿等轻微

损伤和肢体远端单一骨折。

(2)重伤,是指有多发性骨折、内脏损伤、大面积或特殊部位的烧伤,严重挤压伤等。

(3)危重伤,包括各部位大出血、内出血、重度脑外伤引起的深昏迷、严重休克、呼吸和心脏骤停。

2、急救原则

现场急救的原则:先抢后救、先急后缓、先重后轻、边救边送、严密观察。

(1)先抢后救:对于在现场环境比较危险的伤员要先将伤员脱离危险区再实施救护。

(2)先急后缓:在抢救多处受伤的伤员时,要先处置紧急伤,后处置缓慢伤。

(3)先重后轻:多名伤员受伤时,应先抢救重伤员后抢救轻伤员。

(4)边救边送:严密观察。对于伤情已经稳定的伤员要有医生的护送,护送时严密观察,发现异常立即抢救。

3、急救要点

(1)止住出血、处理烧伤、固定折骨等。

(2)预防及处理伤员的休克。

(3)安置昏迷伤员于复原卧位(即复苏姿势)

(4)将伤员置于正确、舒适的姿势,以防伤情恶化。

(5)预防休克,冬天应注意保暖,以防体温散失,夏天应注意防暑。

(6)给予生理食盐水补充体液。

(7)给予伤员心理支持,消除其焦虑不安。

(8)如非必要不可脱除伤员衣服,以免翻动伤员而加重伤情及痛苦,必要时,将伤处衣服剪开。

(9)要遣散围观群众,保持伤员周围环境的安静及空气的流通。

(10)迅速送医或寻求支援,以获得更妥善的治疗。

4、安置伤员的各种姿势与其适应症

(1)平躺。检查时的最佳姿势。做心外按压时的姿势。严重的头部外伤及颅骨骨折。

(2)平躺,头肩部垫高。中风,但未完全失去知觉的伤员,且无嘴角歪斜、分泌物流出的情况。中暑(但未丧失意志者)。头部外伤流血(但未丧失意识者)。

(3)平躺,头肩部垫高、屈膝。腹部疼痛。腹部严重创伤时。

(4)平躺,脚抬高。中热衰竭。晕倒、休克伤员。下肢骨折或创伤时,固定后尽早抬高伤肢。

(5)坐卧:呼吸困难的伤员。

(6)侧卧:脊椎骨折病人,但意识不清的伤员。下颌骨折的伤员。病人意识清楚,但口腔内由分泌物流出。

(7)复苏姿势。伤员脊椎未受损伤,但意识不清或昏迷时。严重中风,伤员已失去意识时,肢体瘫痪的一侧在下。

自救互救

自救互救

自救互救复习题

常用自救互救方法

急症自救与互救

自救互救知识(材料)

井下自救互救(材料)

自救与互救试题

大学生自救互救调查报告

火灾事故灾害的逃生、自救、互救与急救方法

自救互救和现场急救
《自救互救和现场急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