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天祥

发布时间:2020-03-02 02:53: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天祥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南侵,国家内忧外患交相煎迫。在这危急存亡之际,文天祥挺身担当,孤军奋战。

没有援兵,没有后备队,蒙古大军已经黑云压顶,南宋王朝已经没有丝毫成功的希望。所有的反抗都只是最后的挣扎,毁灭的结局就像宿命一般无可避免。可是文天祥还是义无反顾地举起了抗争的大旗,并坚持到最后一刻。

孤军奋战的文天祥都想些什么呢?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明知其不可,为什么还要为之呢?

在逃亡途中,文天祥曾路过扬子江。站在滔滔东去的扬子江畔,他写下一首诗: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文天祥用本诗的最后一句,为自己的诗集取了名字:《指南录》。他用“指南”一词,表明自己虽然兵败被俘,虽然历尽患难,但对故国的忠心至死不改。即使希望完全断绝,他都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和放弃。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场。他到达刑场时,周围围着无数百姓。他们将看着这个英勇不屈的人被处死。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时,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南是在哪个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给了他。文天祥依据指示,向南方跪拜行礼,然后坐下,从容不迫地对行刑的人说:“我的事结束了,开始吧。”

围观的百姓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明白了自己送别的是一个多么高贵的人。那股至高至大的浩然正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迸发开来,充塞寰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在这场以个人对抗一个国家的战争中,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为心中的道义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无论多么艰难,从未妥协!

他只是被消灭了,但从没有被打倒!道义的大旗还在迎风矗立,勇气和忠诚仍然散发着它们应有的光芒!

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啊!从孔子到文天祥、陆秀夫,从屈原到黄道周、史可法。他们秉承着什么样的信念呢?他们做的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们又该怎么理解他们的行动呢?

先读一下这篇《指南录后序》吧!

指南录后序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授予官职。这里是被动句,应译为“被授予„„官职”。在文言文翻译题中,特殊句式是一个很重要的采分点,只要是被动句,一定要翻译出被动词“被”字,否则不得分】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朝所置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位与宰相等】,都督【统帅,动词】诸路军马。时北兵【元兵】已迫【逼近】修门【都城临安的城门】外,战、守、迁【迁都】皆不及【来不及】施【实施】。缙绅【旧时官员的装束,转用为官员的代称】、大夫、士萃【聚集】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会【恰逢】使辙【双方使者往来的车辆】交驰,北【即元军】邀当国者【主持朝政的人】相见,众谓予一行,为【是】可以纾祸【解除祸患。成语“毁家纾难”的纾即是此义。毁家纾难:指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的)。国事至此,予不得爱【爱惜、珍惜、顾惜】身;意【料想】北亦尚可以口舌动【用语言去打动】也。初,奉使【奉命出使】(的使者)往来(于南北),无留北者【没有被扣留在北边的】,予更欲一觇【考察】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不就任丞相的职位】,翌日,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行【出发】。

初至北营,(予)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马上、立刻】轻【轻视】吾国。不幸吕师孟(与我)构恶【结怨】于前【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把省略部分补充后,正常语序应为“不幸吕师孟于前与我构恶”】,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扣留。这里是被动句,语意被动,应译为“被扣留”。羁縻除了有“束缚、控制、拘禁”的意思外,还有“笼络、怀柔”的意思,羁縻政策是古代大一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常使用的政策之一,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即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即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估计、揣度】不【不能】得【成功】脱,则【就】直【径直】前【上前】诟【责骂】虏帅失信,数【列举、陈述】吕师孟叔侄为逆,(予)但【只】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两个大头目】名曰“馆伴”【接待外国使臣的人员】,夜则以兵围(予)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奉表请降的使节】(的身份)诣【拜访、到】北。北驱【强迫】予并往,而(予)不在使者之目【即不把我当使者对待,而是当作囚徒对待】。予分当引决【按道理应该自杀】,然而(予)隐忍以行。昔人云:“(忍辱不死)将以有为也【是准备凭借这个有所作为啊】”【最伟大的不是轰轰烈烈死,而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忍辱地生】。

至京口,得间【得到机会,找到漏洞】奔真州,(予)即具以北虚实告【即以北虚实俱告】东西二阃【阃(kǔn):城郭门限,这里代指在外统兵将帅】,(与之)约以连兵【联合兵力、集结军队】大举【大规模地进攻】。中兴机会,庶几【或许。注意记忆,高频词汇】在此。留二日,维扬帅【即上文在外统兵的将帅】下逐客之令。(予)不得已,(只好)变姓名,诡踪迹【把行踪隐蔽起来】,草行【在野草中行走。草,名词做状语,修饰谓语动词行,表示行走的状态】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在长淮一带互相出没。本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予)穷饿无聊【无以为生。如“兵戈日交,河东弘农间百姓无聊矣”一句亦是此义】,(北军)追购【悬赏追捕】又急,天高地迥,(予)号呼靡【无、不】及【即没有人能听得到我的呼喊】。已而【随后,不久】得舟,避渚洲【避开(北军占领的)江中小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经过)四明【今宁波市】、天台,以至于永嘉【今温州市】。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我差点就死的次数,不知道有多少了】!诋【责骂】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多次】当死;去【离开、逃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几乎】自刭(而)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被巡逻的舰船搜寻到】,几从鱼腹(而)死【几乎葬身鱼腹】;真州逐之【在真州被驱逐到】城门外,几彷徨(而)死;如【前往】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假使】遇哨【元军的哨兵】,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进退不能自主】,殆例送死【几乎等于送死】;坐【坐在】桂公塘土围【土造的围墙】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而)死;贾家庄几为巡徼【巡查的官员。这句话里“为„„所”表被动】所陵迫死;夜趋【奔向、奔赴】高邮,迷失道,几陷(于)死(地);质明【天刚亮的时候】,避哨竹林中,(前来)逻者【巡逻的哨兵】数十骑,几无所逃【无处逃避】(而)死;至高邮,制府【制置司衙门】檄【捉拿我的文书】下【下达了】,几以【因为】捕系【被捕拘囚】(而)死;行城子河【在城子河中行驶】,出入(于)乱尸中,(我所乘之)舟与(与敌之)哨(兵)相后先【一前一后(行进)】,几邂逅【遭遇敌人】(而)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被冤枉】(而)死;道【经过、途经】海安、如皋,凡【一共】三百里,北与寇【土匪】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每一天都可能死去】;至通州,几以【因为】不纳【不被接纳】(而)死;以【用】小舟涉鲸波【惊涛骇浪】出,无可奈何,而(对于)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真是)昼夜(之)事也。死而【就】死矣,而【但】境界【情况】(是如此之)危恶,(险恶之情况)层见错出【不断交错出现】,非人世所堪【能忍受】。痛定思痛【回想当初经历的痛苦】,痛何如哉【这是怎样一种痛苦啊】!

予在患难中,间【有时】以【用】诗记【记录】所遭【遭遇的事】,今存其【那些】本【稿本】不忍废【丢掉】。道中【名作状,在路上】(我)手自【亲自】抄录。(我把)使【出使】北营,留北关外(作为一个时间段,并把这一时间内所做的诗),为一卷;发【出发。此处译为“从北关外出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脱离、逃离】京口,趋【奔赴】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从】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我)将藏之【手稿】于家,使来者【后来的人】读之,悲【怜悯、同情】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的】,而幸生也何为【可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所求乎为臣【要做一个忠臣】,主辱【国君受到侮辱】,臣死有余僇【做臣子的(因没有履行好使君主不受辱的职责),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所求乎为子【孝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孝经》开篇即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珍惜自己的身体,也是古人孝顺父母的一种方式。文天祥认为自己用身体去冒险,是一个不孝的人】,而【于是、就】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予)(只好)请罪于先人之墓【介词结构后置句】。(予)生无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这就是道义所在,也是我文天祥此生最坚定的信念】;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王之)前驱,雪九庙【朝廷】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即只要我践行了道义,那么死在哪里都是没有遗憾的,死在哪里都是死得其所的】。向【以前】也使【假使、假如】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但是】(予)微以【无以、没有办法】自文【文饰自己、掩饰自己】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会怎么讲我呢。微:没有。例句: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诚不自意返【使动,使„„返回】吾衣冠【指士大夫。此句意为“我实在料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还能返回大宋”。关于“衣冠”一词,拓展阅读四句诗:《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两句;《元旦》中“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两句】重见日月,使(我)旦夕得正丘首【传说狐将死时,必先摆正头的方向,使头朝着其穴所在的故丘,以表示思念故土,不忘本,此即谓“正丘首”。“狐死首丘”、“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此句意为“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是时候讲讲他们的故事了,是时候理解这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在《论语·宪问》篇中有这样一则对话: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意思就是子路夜里住在石门,早晨,看门的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总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很多时候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希望。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反映出了他的坚持,执着,孜孜不倦。

那么关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词典里有很多近义词,不自量力,飞蛾扑火,愚蠢,不可思议,违反逻辑……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死而不惧。他们的做法和行为,有没有意义?

在讨论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故事的主角叫杨继盛。

嘉靖二十六年,这一年的进士榜上有这几个名字:李春芳、张居正、殷士瞻、王世贞、杨继盛。张居正就不用说了,李春芳和殷士瞻都是后来的内阁重臣,风云人物。而这位王世贞更是明代“后七子”领军人物,引领文坛二十余年,无人可比。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据说他曾写就一书,书名《金瓶梅》。

与前面那四位相比,杨继盛着实不值一提。他家境贫寒、没有背景,考试成绩也一般,不是庶吉士。一般说来,这号人的最终命运也就是外派县官,或是在六部混个职位,苦熬资历直到退休。

嘉靖年间,严嵩势大,权焰熏天。杨继盛逐渐看到,朝局黑暗、民生凋敝的罪魁祸首正是严嵩。这位本应用心勤政的内阁首辅,却一直致力于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干过的好事可谓屈指可数,心中只装着他自己,唯独没有全世界。

于是,他决定弹劾严嵩。

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方式而已。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你来我往,和气生财。

在弹劾如吃饭穿衣的时代,平凡而不起眼的杨继盛却因此万古流芳。因为他使用了最为特别的一种弹劾方式——死劾。

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

对于杨继盛来说,严嵩于他私人并没有深仇大恨。相反,他提拔了杨继盛,并希望将他收入门下。但杨继盛拒绝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已经下定决心,死劾严嵩。

严嵩不是他的仇人,杨继盛却依然对严嵩十分不忿。他为 “起自微寒,豪迈而有俊才”却被严嵩诬陷致死的夏言不忿,为被严首辅祸乱得乌烟瘴气的朝局不忿,为死在蒙古马刀下的万民不忿,为天下不忿!

他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下场,沈炼的遭遇就在眼前。也并非没有人劝过他,严嵩树大根深,这样的行动如飞蛾扑火,根本改变不了任何现实。

但他依然准备放弃所有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无疑的大业!

很快,杨继盛被打入牢中,身受一百余杖,全身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 杨继盛回答道:“我杨继盛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 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被打掉。已经昏迷的杨继盛被拖回了牢房,没有人给他包扎。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空气中,他的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在那个深夜,杨继盛被腿上的剧痛唤醒。借着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残腿和碎肉,却并没有大声呻吟叫喊,只是叫来了一个看守,平静地说:

“这里太暗,请帮我点一盏灯借光。” 看守答应了,他点亮一盏灯,靠近了杨继盛的牢房。

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

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单调的摩擦声回映在监房里,在寂静中诉说着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强。

杨继盛继续着他的工作,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掌灯的看守快要崩溃了。看着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双腿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曾见过无数个被拷打得惨不忍睹的犯人,听到过无数次凄惨而恐怖的哀嚎。但在这个平静的夜里,他提着油灯,面对这个镇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和震撼。

于是他开始颤抖,光影随着他的手不断地摇动着。 一个沉闷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当然,杨继盛的钢铁意志是不可能打动严嵩的。不久之后,杨继盛就被判处斩决。又一个高贵的灵魂倒在了黑暗的现实里。

在处斩之前,杨继盛从容吟道:“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这是他如流星般短暂而善良的一生中作的最后一首诗,天下涕泣传颂。

这就是杨继盛的故事。他不受严嵩的收买,不听朋友的劝告,明知毫无胜利的希望,却依然押上自己的一切,放弃自己的前途、俸禄、已经得到的地位,放弃妻子儿女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以死罪弹劾严嵩。经受了无数苦痛,又在刑场身首分离,杨继绳做的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同样的问题还可以问史可法,问文天祥,问陆秀夫,问岳飞,问黄道周……

从战略上讲,史可法、文天祥、陆秀夫、岳飞、黄道周等人做的事情毫无意义。他们保卫的政权,已经从上到下烂透了。他们即使拼上满腔热血和身家性命,也根本无法挽亡国之狂澜于既倒。他们的努力,反倒让人们看到另一种事实:无尽的兵荒马乱,流不断的鲜血眼泪。

然而从人类文明史上讲,只有他们做的这些事情才有意义!

你真认为这些长年在朝的高官不明白国家政权已经腐朽堕落?你真认为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帅不明白什么叫做“战略”?你真认为这些饱学之士都是书呆子,不知道什么叫做“意义”?

设想一个只有赵高,只有秦桧,只有张弘范,只有严嵩,只有魏忠贤的中国,而没有岳飞,没有文天祥,没有史可法,没有杨继绳,没有袁崇焕的中国!

那样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中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最深厚最伟大的魂魄! 杨继盛也以此最终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伟人!

当李春芳、殷士瞻、王世贞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被历史的黄沙掩没,被无数人遗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记下了他的名字!

是这些人用生命保存了文明的血液,使得我们在面对困难甚至绝境的时候能够顽强的站起,看着他们坚强的背影,获得超越失败和死亡的勇气与智慧,继续传承文明的风骨,让中华道统在一次次难以挽回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涅槃重生,存亡续绝! 即使华夏奔突异族铁骑,即使神州横流屠城之血,即使汉奸国贼弹冠相庆,即使武将怕死文官爱钱,即使帝聩官贪政昏国灭。五千年来,我们这个国家,依然有无数壮士豪迈,忠臣义烈。他们总会顽强挺直脊梁,出血海而不折,仰首青天,锵然唱一声黄钟大吕,秦腔激越: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文天祥

文天祥

议论文文天祥

文天祥议论文

《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改)

18文天祥

文天祥《正气歌》教案

文天祥传教案

文天祥传教案

文天祥
《文天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文天祥免费 文天祥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