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金陵驿文天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3 09:02:3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驿都金陵发言定稿123

打造酒店服务品牌建设文明传播驿站

——盐城驿都金陵大酒店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很荣幸作为文明宾馆的代表,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向各位领导汇报我们驿都金陵大酒店文明创建工作情况。驿都金陵位于盐城市行政中心西侧,是盐城市首家挂牌五星级酒店。自开业以来,酒店始终秉承金陵“细意浓情”的服务标准,坚持把文明单位创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上下齐抓共管,推进了酒店服务品牌建设,促进了行风转变,获得了盐城市场中高端客人的认可,取得了文明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双促双赢。酒店先后荣获“2010年度中国饭店金马奖〃最佳商务酒店”、“2010年度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2011年度江苏省旅饭店20强”、“2011年度江苏省旅游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度江苏省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先进单位”、2012年省旅游星级酒店工装展示大赛荣获“金奖”、省旅游行业文明单位等荣誉。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构,践行文明创建标准

酒店注重发挥标准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深化服务理念与服务内涵。成立了由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创建办公室设在人事行政部,负责整个创建工作计划落实的检查和督导工作。通过晨会、周会、月会交流,层层汇报工作进度,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做到创建服务标准、业务操作标准、业务服

务标准同制定、同督查、同考核。对在创建中表现突出的部门、班组及个人,酒店予以通报表扬和奖励,对在创建中推诿、不作为的部门、班组和个人,予以扣除当月绩效工资等处罚,真正做到赏罚严明。同时,我们将多年来经营管理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自下而上整理成册,总结出驿都金陵的服务理念与精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运营制度汇编,涵盖了酒店的各项服务标准、工作程序、员工行为守则等内容,使文明创建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深化“细意浓情”理念、打响酒店服务品牌

舒适的人居环境既是酒店服务行业的硬性标准,也是我们驿都人持之以恒的目标追求。针对酒店以商务客人为主的客源结构,在居住环境方面,我们对酒店客房进行了人性化改造,增加大床房数量、增设WIFI网络、无烟楼层、无盲区安全探头等,为宾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在服务环境方面,我们尽力为宾客提供更快捷、便利的个性化服务。例如,餐饮和客房给感冒客人提供姜茶服务、针对金陵贵宾推出了“红地毯”快速通道服务等。酒店在每年金陵管理公司组织的第三方机构的暗访中都获得客人高度的肯定。获得了2010年江苏省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连续两年蝉连慧评网酒店口碑年度评选“最佳前台服务奖”等。特别是2013年以来,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酒店行业的经营业绩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如果墨守成规,只能坐以待毙。对此,驿都金陵迅速反应,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继续深化“细意浓情”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坚持品质不变的前提下,果断

调整产品结构,制定更多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对酒店的部分拳头产品进行网络团购,扩大消费规模,提升经营效益和社会效应。我们这些努力,不但让客人享受到了更高层次的服务,更确保酒店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预期目标,稳固了龙头带动地位。

三、凝炼企业发展文化,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柱,是酒店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酒店致力于将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企业团队文化的塑造之中,着力打造一支“实干型”、“知识型”、“担当型”团队。我们充分发挥酒店三级培训体系作用,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通过定期召开主题培训、班前会,利用板报、橱窗、心得交流、谈心交心等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和创建知识,定期对员工进行科学发展观、职业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政策法规、食品安全及卫生知识等内容的培训,通过组织开展 “服务明星”、“微笑大使”、“首席员工”“感动驿都”及“节流标兵”等各类评优活动,将思想道德建设融于日常工作之中,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提升素质、激发动力,形成合力,努力培育规范高效的管理理念和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驿都金陵根植于盐城,发展于盐城,责任于盐城,作为传播文明的驿站与窗口,我们没有忘记酒店的社会责任。酒店始终坚守在社会公益与劳动就业的担当一线,自2011年以来,酒店共安置80余名下岗人员,成为我市下岗就业的“实干热土”;每年组织员工慰问盐城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为社会募捐资金累计20余万元,其先进

事迹入选省旅游局编写的《平凡的岗位、闪光的足迹》一书。在酒店的示范带动下,盐城酒店行业协会、旅游行业协会纷纷行动,目前正积极协商有关部门,编撰酒店行业文明示范行规,力争用一个个点的示范,带动行风的提升与发展。最近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厨师是文化传承者,更是文明的书写者”。去年8月,酒店厨师团队赴宝岛台湾,在圆山大饭店举行2013盐城美食(台湾)周活动。代表盐城,用美食传播华夏文明,延续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开启了文明旅游合作的新篇章。

“细在精准,意在卓越,浓在超值,情在人文”-—服务让驿都金陵大酒店赢得了无数中外宾客的赞誉,也让我们集聚了更多文明创建的体会与经验,增强了争当文明传播驿站的信心与决心。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我们将继续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用我们的行动续写驿都人最靓丽的篇章,将酒店的经济发展与文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为全省旅游行业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推荐第2篇:文天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重任,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下定决心抗元到底。由于势单力孤结果被元军俘获。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劝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最后为国捐躯。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说,“义”高于一切。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项羽为有愧于山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畔,宁肯站着死也不肯跪着死

稽康为义决然与山巨源绝交,并留下了最后一曲广陵散。在民族大义与气节面前,他们舍生取义,成为一代代不朽的佳话,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了气节,将永世受到人们的敬仰.但是人死如灯灭,他们起码保留了自己的浩浩之白。一得一失之间啊!

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推荐第3篇:文天祥

文天祥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南侵,国家内忧外患交相煎迫。在这危急存亡之际,文天祥挺身担当,孤军奋战。

没有援兵,没有后备队,蒙古大军已经黑云压顶,南宋王朝已经没有丝毫成功的希望。所有的反抗都只是最后的挣扎,毁灭的结局就像宿命一般无可避免。可是文天祥还是义无反顾地举起了抗争的大旗,并坚持到最后一刻。

孤军奋战的文天祥都想些什么呢?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明知其不可,为什么还要为之呢?

在逃亡途中,文天祥曾路过扬子江。站在滔滔东去的扬子江畔,他写下一首诗: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文天祥用本诗的最后一句,为自己的诗集取了名字:《指南录》。他用“指南”一词,表明自己虽然兵败被俘,虽然历尽患难,但对故国的忠心至死不改。即使希望完全断绝,他都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和放弃。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场。他到达刑场时,周围围着无数百姓。他们将看着这个英勇不屈的人被处死。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时,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南是在哪个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给了他。文天祥依据指示,向南方跪拜行礼,然后坐下,从容不迫地对行刑的人说:“我的事结束了,开始吧。”

围观的百姓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明白了自己送别的是一个多么高贵的人。那股至高至大的浩然正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迸发开来,充塞寰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在这场以个人对抗一个国家的战争中,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为心中的道义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无论多么艰难,从未妥协!

他只是被消灭了,但从没有被打倒!道义的大旗还在迎风矗立,勇气和忠诚仍然散发着它们应有的光芒!

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啊!从孔子到文天祥、陆秀夫,从屈原到黄道周、史可法。他们秉承着什么样的信念呢?他们做的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们又该怎么理解他们的行动呢?

先读一下这篇《指南录后序》吧!

指南录后序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授予官职。这里是被动句,应译为“被授予„„官职”。在文言文翻译题中,特殊句式是一个很重要的采分点,只要是被动句,一定要翻译出被动词“被”字,否则不得分】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朝所置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位与宰相等】,都督【统帅,动词】诸路军马。时北兵【元兵】已迫【逼近】修门【都城临安的城门】外,战、守、迁【迁都】皆不及【来不及】施【实施】。缙绅【旧时官员的装束,转用为官员的代称】、大夫、士萃【聚集】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会【恰逢】使辙【双方使者往来的车辆】交驰,北【即元军】邀当国者【主持朝政的人】相见,众谓予一行,为【是】可以纾祸【解除祸患。成语“毁家纾难”的纾即是此义。毁家纾难:指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的)。国事至此,予不得爱【爱惜、珍惜、顾惜】身;意【料想】北亦尚可以口舌动【用语言去打动】也。初,奉使【奉命出使】(的使者)往来(于南北),无留北者【没有被扣留在北边的】,予更欲一觇【考察】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不就任丞相的职位】,翌日,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行【出发】。

初至北营,(予)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马上、立刻】轻【轻视】吾国。不幸吕师孟(与我)构恶【结怨】于前【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把省略部分补充后,正常语序应为“不幸吕师孟于前与我构恶”】,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扣留。这里是被动句,语意被动,应译为“被扣留”。羁縻除了有“束缚、控制、拘禁”的意思外,还有“笼络、怀柔”的意思,羁縻政策是古代大一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常使用的政策之一,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即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即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估计、揣度】不【不能】得【成功】脱,则【就】直【径直】前【上前】诟【责骂】虏帅失信,数【列举、陈述】吕师孟叔侄为逆,(予)但【只】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两个大头目】名曰“馆伴”【接待外国使臣的人员】,夜则以兵围(予)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奉表请降的使节】(的身份)诣【拜访、到】北。北驱【强迫】予并往,而(予)不在使者之目【即不把我当使者对待,而是当作囚徒对待】。予分当引决【按道理应该自杀】,然而(予)隐忍以行。昔人云:“(忍辱不死)将以有为也【是准备凭借这个有所作为啊】”【最伟大的不是轰轰烈烈死,而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忍辱地生】。

至京口,得间【得到机会,找到漏洞】奔真州,(予)即具以北虚实告【即以北虚实俱告】东西二阃【阃(kǔn):城郭门限,这里代指在外统兵将帅】,(与之)约以连兵【联合兵力、集结军队】大举【大规模地进攻】。中兴机会,庶几【或许。注意记忆,高频词汇】在此。留二日,维扬帅【即上文在外统兵的将帅】下逐客之令。(予)不得已,(只好)变姓名,诡踪迹【把行踪隐蔽起来】,草行【在野草中行走。草,名词做状语,修饰谓语动词行,表示行走的状态】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在长淮一带互相出没。本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予)穷饿无聊【无以为生。如“兵戈日交,河东弘农间百姓无聊矣”一句亦是此义】,(北军)追购【悬赏追捕】又急,天高地迥,(予)号呼靡【无、不】及【即没有人能听得到我的呼喊】。已而【随后,不久】得舟,避渚洲【避开(北军占领的)江中小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经过)四明【今宁波市】、天台,以至于永嘉【今温州市】。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我差点就死的次数,不知道有多少了】!诋【责骂】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多次】当死;去【离开、逃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几乎】自刭(而)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被巡逻的舰船搜寻到】,几从鱼腹(而)死【几乎葬身鱼腹】;真州逐之【在真州被驱逐到】城门外,几彷徨(而)死;如【前往】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假使】遇哨【元军的哨兵】,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进退不能自主】,殆例送死【几乎等于送死】;坐【坐在】桂公塘土围【土造的围墙】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而)死;贾家庄几为巡徼【巡查的官员。这句话里“为„„所”表被动】所陵迫死;夜趋【奔向、奔赴】高邮,迷失道,几陷(于)死(地);质明【天刚亮的时候】,避哨竹林中,(前来)逻者【巡逻的哨兵】数十骑,几无所逃【无处逃避】(而)死;至高邮,制府【制置司衙门】檄【捉拿我的文书】下【下达了】,几以【因为】捕系【被捕拘囚】(而)死;行城子河【在城子河中行驶】,出入(于)乱尸中,(我所乘之)舟与(与敌之)哨(兵)相后先【一前一后(行进)】,几邂逅【遭遇敌人】(而)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被冤枉】(而)死;道【经过、途经】海安、如皋,凡【一共】三百里,北与寇【土匪】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每一天都可能死去】;至通州,几以【因为】不纳【不被接纳】(而)死;以【用】小舟涉鲸波【惊涛骇浪】出,无可奈何,而(对于)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真是)昼夜(之)事也。死而【就】死矣,而【但】境界【情况】(是如此之)危恶,(险恶之情况)层见错出【不断交错出现】,非人世所堪【能忍受】。痛定思痛【回想当初经历的痛苦】,痛何如哉【这是怎样一种痛苦啊】!

予在患难中,间【有时】以【用】诗记【记录】所遭【遭遇的事】,今存其【那些】本【稿本】不忍废【丢掉】。道中【名作状,在路上】(我)手自【亲自】抄录。(我把)使【出使】北营,留北关外(作为一个时间段,并把这一时间内所做的诗),为一卷;发【出发。此处译为“从北关外出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脱离、逃离】京口,趋【奔赴】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从】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我)将藏之【手稿】于家,使来者【后来的人】读之,悲【怜悯、同情】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的】,而幸生也何为【可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所求乎为臣【要做一个忠臣】,主辱【国君受到侮辱】,臣死有余僇【做臣子的(因没有履行好使君主不受辱的职责),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所求乎为子【孝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孝经》开篇即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珍惜自己的身体,也是古人孝顺父母的一种方式。文天祥认为自己用身体去冒险,是一个不孝的人】,而【于是、就】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予)(只好)请罪于先人之墓【介词结构后置句】。(予)生无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这就是道义所在,也是我文天祥此生最坚定的信念】;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王之)前驱,雪九庙【朝廷】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即只要我践行了道义,那么死在哪里都是没有遗憾的,死在哪里都是死得其所的】。向【以前】也使【假使、假如】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但是】(予)微以【无以、没有办法】自文【文饰自己、掩饰自己】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会怎么讲我呢。微:没有。例句: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诚不自意返【使动,使„„返回】吾衣冠【指士大夫。此句意为“我实在料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还能返回大宋”。关于“衣冠”一词,拓展阅读四句诗:《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两句;《元旦》中“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两句】重见日月,使(我)旦夕得正丘首【传说狐将死时,必先摆正头的方向,使头朝着其穴所在的故丘,以表示思念故土,不忘本,此即谓“正丘首”。“狐死首丘”、“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此句意为“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是时候讲讲他们的故事了,是时候理解这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在《论语·宪问》篇中有这样一则对话: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意思就是子路夜里住在石门,早晨,看门的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总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很多时候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希望。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反映出了他的坚持,执着,孜孜不倦。

那么关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词典里有很多近义词,不自量力,飞蛾扑火,愚蠢,不可思议,违反逻辑……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死而不惧。他们的做法和行为,有没有意义?

在讨论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故事的主角叫杨继盛。

嘉靖二十六年,这一年的进士榜上有这几个名字:李春芳、张居正、殷士瞻、王世贞、杨继盛。张居正就不用说了,李春芳和殷士瞻都是后来的内阁重臣,风云人物。而这位王世贞更是明代“后七子”领军人物,引领文坛二十余年,无人可比。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据说他曾写就一书,书名《金瓶梅》。

与前面那四位相比,杨继盛着实不值一提。他家境贫寒、没有背景,考试成绩也一般,不是庶吉士。一般说来,这号人的最终命运也就是外派县官,或是在六部混个职位,苦熬资历直到退休。

嘉靖年间,严嵩势大,权焰熏天。杨继盛逐渐看到,朝局黑暗、民生凋敝的罪魁祸首正是严嵩。这位本应用心勤政的内阁首辅,却一直致力于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干过的好事可谓屈指可数,心中只装着他自己,唯独没有全世界。

于是,他决定弹劾严嵩。

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方式而已。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你来我往,和气生财。

在弹劾如吃饭穿衣的时代,平凡而不起眼的杨继盛却因此万古流芳。因为他使用了最为特别的一种弹劾方式——死劾。

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

对于杨继盛来说,严嵩于他私人并没有深仇大恨。相反,他提拔了杨继盛,并希望将他收入门下。但杨继盛拒绝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已经下定决心,死劾严嵩。

严嵩不是他的仇人,杨继盛却依然对严嵩十分不忿。他为 “起自微寒,豪迈而有俊才”却被严嵩诬陷致死的夏言不忿,为被严首辅祸乱得乌烟瘴气的朝局不忿,为死在蒙古马刀下的万民不忿,为天下不忿!

他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下场,沈炼的遭遇就在眼前。也并非没有人劝过他,严嵩树大根深,这样的行动如飞蛾扑火,根本改变不了任何现实。

但他依然准备放弃所有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无疑的大业!

很快,杨继盛被打入牢中,身受一百余杖,全身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 杨继盛回答道:“我杨继盛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 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被打掉。已经昏迷的杨继盛被拖回了牢房,没有人给他包扎。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空气中,他的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在那个深夜,杨继盛被腿上的剧痛唤醒。借着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残腿和碎肉,却并没有大声呻吟叫喊,只是叫来了一个看守,平静地说:

“这里太暗,请帮我点一盏灯借光。” 看守答应了,他点亮一盏灯,靠近了杨继盛的牢房。

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

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单调的摩擦声回映在监房里,在寂静中诉说着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强。

杨继盛继续着他的工作,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掌灯的看守快要崩溃了。看着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双腿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曾见过无数个被拷打得惨不忍睹的犯人,听到过无数次凄惨而恐怖的哀嚎。但在这个平静的夜里,他提着油灯,面对这个镇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和震撼。

于是他开始颤抖,光影随着他的手不断地摇动着。 一个沉闷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当然,杨继盛的钢铁意志是不可能打动严嵩的。不久之后,杨继盛就被判处斩决。又一个高贵的灵魂倒在了黑暗的现实里。

在处斩之前,杨继盛从容吟道:“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这是他如流星般短暂而善良的一生中作的最后一首诗,天下涕泣传颂。

这就是杨继盛的故事。他不受严嵩的收买,不听朋友的劝告,明知毫无胜利的希望,却依然押上自己的一切,放弃自己的前途、俸禄、已经得到的地位,放弃妻子儿女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以死罪弹劾严嵩。经受了无数苦痛,又在刑场身首分离,杨继绳做的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同样的问题还可以问史可法,问文天祥,问陆秀夫,问岳飞,问黄道周……

从战略上讲,史可法、文天祥、陆秀夫、岳飞、黄道周等人做的事情毫无意义。他们保卫的政权,已经从上到下烂透了。他们即使拼上满腔热血和身家性命,也根本无法挽亡国之狂澜于既倒。他们的努力,反倒让人们看到另一种事实:无尽的兵荒马乱,流不断的鲜血眼泪。

然而从人类文明史上讲,只有他们做的这些事情才有意义!

你真认为这些长年在朝的高官不明白国家政权已经腐朽堕落?你真认为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帅不明白什么叫做“战略”?你真认为这些饱学之士都是书呆子,不知道什么叫做“意义”?

设想一个只有赵高,只有秦桧,只有张弘范,只有严嵩,只有魏忠贤的中国,而没有岳飞,没有文天祥,没有史可法,没有杨继绳,没有袁崇焕的中国!

那样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中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最深厚最伟大的魂魄! 杨继盛也以此最终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伟人!

当李春芳、殷士瞻、王世贞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被历史的黄沙掩没,被无数人遗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记下了他的名字!

是这些人用生命保存了文明的血液,使得我们在面对困难甚至绝境的时候能够顽强的站起,看着他们坚强的背影,获得超越失败和死亡的勇气与智慧,继续传承文明的风骨,让中华道统在一次次难以挽回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涅槃重生,存亡续绝! 即使华夏奔突异族铁骑,即使神州横流屠城之血,即使汉奸国贼弹冠相庆,即使武将怕死文官爱钱,即使帝聩官贪政昏国灭。五千年来,我们这个国家,依然有无数壮士豪迈,忠臣义烈。他们总会顽强挺直脊梁,出血海而不折,仰首青天,锵然唱一声黄钟大吕,秦腔激越: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推荐第4篇:文天祥

《正气歌》教案

目标:

1、了解文天祥的有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读诵《正气歌》。

3、了解人体身心合

一、互相影响的道理,从而重视身心的修养问题。

一、导语:两千多年前,西汉大文学家枚乘写了一篇赋,名叫《七发》。讲的是楚太子因长期安居深宫、纵欲享乐而导致精神萎靡、郁郁不欢、卧病不起,有一位吴国的客人前往探病,通过音乐、饮食、车马(相当于开宝马、奔驰兜风)、宴游(相当于四处游玩和摆设酒宴)、打猎、观涛(相当于看钱塘江潮)以及推荐有识之士,说了七件事来启发楚太子(《七发》之名即由此而来),最后以“要言妙道”的吸引力使楚太子重新振作,一下子病就好了。有人认为《七发》的主要内容是假托楚太子与吴国客人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论述人生的至高哲理。还有人这是中国最早有关心理治疗的文字记载。我曾经翻过一本书,是一个台湾人写的,里面说,他小的时候,老人告诉他,害怕的时候就背文天祥的《正气歌》,就会不怕了。真的吗?诗歌文章竟然能治病?中考过后,一个学生讲他没来由的害怕,也不是有病,问我怎么办。我就推荐他读《正气歌》。过了一阵子问他,果真不害怕了。也许好的诗文承载着良性信息,可以通过改变人的内部程序——思想,从而医治人的显示屏——人的身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正气歌》。

二、介绍文天祥:先问学生对文天祥知道多少,再由教师补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1],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生平概况等较详细资料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927.htm

三、介绍本诗前面的序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侵沴,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指出:人心充满浩然之气,病不能为害。因为正气在,邪气自退。

四、教师领读《正气歌》,在熟读的基础上,再看后面的解释,并和学生一起研读“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中的十二个人物的英雄事迹。

五、背诵竞赛:反复诵读《正气歌》,看看谁先背过。

六、作业:熟读下文,并背过其中划横线的黑体字。

文天祥从容就义

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坚立不为动。极言宋无不道之君,无可吊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权臣误国,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将、叛臣,入其国都,毁其宗社。天祥相宋于再造之时,宋亡矣,天祥当速死,不当久生。

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

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赐之死。”麦术丁力赞其决,遂可其奏。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文文山先生全集》附录。胡广(1370—1418),明代大臣。字光大,江西吉水人)

译文: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召唤文天祥到宫殿中。文天祥见了皇帝只拱手作揖而不跪拜。皇帝的侍臣强迫他,他仍然坚定地站立着,不被他们所动摇。他极力述说宋朝没有不循正道的国君,没有需要抚慰的人民;不幸谢太后年老而宋恭帝幼小,掌权的奸臣误害了国家,用人、行政,措施不当,你们元人利用我朝的叛将、叛臣,攻入我朝的国都,毁灭我朝的国家。我文天祥在大宋危急而力图恢复兴盛的时候辅佐宋朝,宋朝灭亡了,我文天祥应当尽快就死,不应长久苟且偷生。

元世祖派人告诉他说:“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就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文天祥说:“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够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诉他说:“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文天祥回答说:“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

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说:“文天祥不愿意归顺服从,应当赐他死刑。”参知政事麦术丁极力赞成这个判决,元世祖就批准他们的奏议。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表白,挂在衣带中。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区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团团围住。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做完了。”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两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推荐第5篇:旅游行业先进典型(集体)驿都金陵大酒店

细意浓情驿都之魂

驿都金陵大酒店位于盐城市城南,毗邻新市政府大楼,占地52亩,是盐城目前唯一的一家挂牌五星级酒店,拥有客房346间,及可容纳600人的宴会大厅与9间不同规格会议室组成的国际会议中心,餐饮、设施,由金陵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开业四年来,酒店始终秉承“细意浓情”的企业文化理念,逐步成为盐城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引领盐城饮食文化、消费时尚的风向标。

酒店创业之初,苏北二线城市星级酒店竞争激烈,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生存和发展空间,驿都人用激情奏响了青春最强音。

酒店自2007年4月开始营业,发展之初就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三线城市,盐城的消费水平还普遍偏低,高端市场体量不大,酒店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员工工作状态散漫。“创业要有激情”,酒店管理团队率先提出口号,总经理带头多次组织专题研讨,吃三睡五干十六,从如何转变观念、围绕经营做文章,开始以“小转身”的灵活价格政策占据市场。即通过积极争取会议团队市场赢得客源,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将利润争取到最大化,在发展战略、经营战略上寻求突破口。2009年,酒店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了个性化、实用型营销策略。积极占据商务客群市场,通过网络、电话、拜访、促销等营销手段,签订协议客户,调整客源结构。2010年酒店取得盈利,当年利润超达2500万,实现了扭亏为盈的“华丽大转身”。

转身的步伐中,驿都人没有停步,他们坚持在工作发挥“拼

命三郎”的精神,用激情演绎着他们的未来。2011年12月28日,酒店工程部领班陈小江参加酒店二期工程会议期间,突遇急性阑尾炎发作,他强忍腹痛,坚持做完两个小时汇报,直至会议结束被同事们送往医院。“二期工程需要我”, 是陈小江手术醒来说的第一句话。他把电脑搬到病床上,还不断地用电话与施工现场沟通信息,到了晚上,与同事们就当天工作进行交流。住院仅四五天时间,他便返回到工作岗位。整个二期工程打桩阶段比原计划提前了2天。

凭着这样一群富有创业激情的团队,驿都人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铸就了他们业绩的辉煌。从2010-2012年,驿都酒店一直在全省酒店出租率保持前十位,2011年酒店成功入围了“中国饭店金星奖”的评选,同时在金陵连锁酒店综合评选排名前三,并在第三方点评机构评选中位于江苏前25名(苏北唯一一家酒店)。

驿都人用心雕琢每一个服务细节,延续金陵“以客为尊、精益求精”的服务理念,使“硬性”标准成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2010年12月,客人宋先生因在外时间较长,中午在中餐厅用餐时,身体有些不适,嗓音重,酒店服务员薛慧通过对客人细心的观察,发现有感冒的迹象,通知厨房为宋先生端来一杯姜茶,并及时拿来披肩。晚上宋先生返回客房后,又惊喜地发现酒店为他当天生日精心准备的生日蛋糕,服务员的举动瞬间让客人有了回家的感觉。客人当晚留下了感谢信,承诺以后每次入住盐城必选驿都。

这仅仅是前台服务的一个小插曲,驿都人始终倡导可靠、可视、可信、可亲和敏捷的“个性化服务”、“情感化服务”、“家庭

式服务”,用心、用情、充分体现企业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和幸福的人文关爱,以人性化服务延伸质量体验。

2011年8月,一位香港李先生入住酒店,在办理完入住手续后,请行李员张伟送其回客房。张伟突然发现李先生的棒球包一只滑轮损坏了。客人解释说,是刚下飞机的时弄坏的,如果直接废弃则十分可惜,若要修理要邮寄回厂家,又十分麻烦费工。此时,张伟想起他曾收藏过的一只废弃球包滑轮,随即联系了工程部的一位维修师傅,提供了合适的配件,很快将球包维修好了。看着修好的球包,这位香港客人感动不已,他找到大堂经理,坚持要求酒店表扬张伟,认为这种超值服务让他大陆之行收货很大,一家连棒球包滑轮都备有配件的酒店,还有什么服务做不好?

不仅如此,驿都还在盐城业内率先推出了面向全体VIP和行政楼层客人的个性化迎送服务;针对金陵贵宾推出了“红地毯”快速通道服务;在总台为等候CHECK OUT的宾客提供免费咖啡服务;全店推行空气香氛服务;推出睡眠关爱计划等服务项目,营造源自品质、超越期望的独特服务,创造融国际水准、中国特色、地域特点于一身的魅力质量体系。

凭着过硬的服务技术与超前的服务理念,驿都人在历次省市组织的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中均能拔得头筹,并于2011年先后获得 “服务业工作先进企业”与“江苏省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旅饭店20强”与“江苏省旅游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人心齐,泰山移,驿都人深知这一道理,他们将真情赋予酒店和社会,在酒店与社会大家庭中感受真情,收获真情。

酒店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组织作用,用真情将员工团结在驿都大家庭中。先后组织了“迎新年”长跑比赛、乒乓球羽毛球比赛、“拍拍秀、小小驿都人”等一系列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在后台开设一面“员工言论墙”,方便员工自由表达对酒店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分享工作中付出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并为酒店发展谏言献策。春节期间,酒店组织工青妇等团体对企业困难职工进行慰问,鼓励大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不断克服困难,力争新的改善。通过这些活动,极大丰富了员工业余生活,激发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竞争中提高自我,用努力的精神和智慧实现自我价值。

在实现自身团队发展的同时,驿都人没有忘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用实际行动教育、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多次深入敬老院、福利院等,看望帮助弱势群体。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受灾期间,驿都人率先在全市旅游行业发起募捐,配合市旅游局共收集善款10.9万元,支持玉树重建家园。这些公益行为被媒体广为报道,成为盐城旅游行业回馈社会的典范。酒店曾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表彰为“青年文明号”、“放心消费先进集体”。

驿都人,一个充满蓬勃朝气的团队,一个锐意进取的团队,一个没有豪言壮语极尽平实的团队,他们用“细意浓情”的真情实感,书写着“三亮三创”工作中最炫目的章节。

推荐第6篇:议论文文天祥

议论文写作素材3 文天祥

一、人物生平: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236年6月6日出生,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闻名于世。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几十年间,它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面对敌人的百般劝降,他义正辞严,最终慷慨殉国。

(一)奉诏勤王:金兵率领20万大兵南下,攻城略池,南宋兵败如山倒。谢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自筹资金,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二)九死一生:本次救援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后来文天祥不幸被俘获。他自杀未遂,被押往燕京。

(三)誓死不降:文天祥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曾使用高官利诱,骨肉亲情感化,严刑拷打对他进行劝降、诱降、逼降,甚至连元世祖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四)从容就义:忽必烈没有办法使他屈服,决定判他死刑。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二、关于文天祥的对联: 1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2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3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三、文天祥片段(信念,气节,傲骨)

1、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2、国家危亡时,他毅然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他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是人民的楷模。他的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写照.

3、英雄末路,他用生命诠释忠诚。衣袂飘飞,落叶无语,他用坦然的选择面对刀光剑影,他用雍容的态度拒绝高官厚禄,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一个民族的尊严,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当他视死如归完成了尘世的使命,当他毅然决然用丹心书写汗青,零丁洋里那无悔的千年一叹,震彻千古。这个民族从此变得更有骨气。

4、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只为精忠报国,兴复南宋的远大志向;拒绝皈依,抵挡利诱,只源于心中矢志不渝,忠于民族的鉴定信念。他的坚守,沉淀为精神的沃土,滋养着无数的爱国赤子!

5、为雪九庙之耻,他鞠躬尽瘁,九死不悔;为复高祖之业,他毁家纾难,殒身不恤;为求救国之策,他高风亮节,义薄云天。这样的他,注定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广东音乐颁奖词:在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以丝竹乐合奏为特色的广东音乐只是小家碧玉,但它扎根岭南文化的沃土,广泛吸收民间小调、小曲,经长期孕育演化,终成一朵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艺术

奇葩,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细节表现,状物抒情,情趣盎然,成为岭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

广东骑楼颁奖词:中国建筑史上“拿来主义”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楼顶、楼身、骑楼底三段式结构因应天时地利,将有限空间充分利用,遮日避雨,商业与人居兼顾,美观与实用并重。岭南得风气之先,粤人敢于拿来为我所用,广东骑楼之美,早已跳出建筑学的范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个经典logo。

黄埔军校旧址颁奖词:揽长洲而枕珠江,黄埔形胜,军校“威水”。黄埔军校蓄势时为革命摇篮,发力时作军事引擎,挽大厦于将倾之际,拯民族于危难之时。东征北伐,抗日救亡,战功赫赫,将星熠熠。其“亲爱精诚,继续永守”之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国。

端砚颁奖词:古老文明的传承,离不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唐宋以降,端砚以得天独厚之材质,巧夺天工之匠心,呵气成墨,夜吐虹霓,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同时,也将自身研磨成艺术瑰宝。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实至名归。

孙中山颁奖词:探针民主,缔造共和。筚路蓝缕,以启中华。先生以天下为公之心,犯险履难,只手掀开中华大地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老大帝国置之死地而后生。虽革命尚未成功,但共和始于中山,建国功在“中山”。先生名籍,彪炳千秋,非但吾族国父,更是亚洲共和之父。

六祖惠能颁奖词: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惠能以白丁之身,彻悟万法皆空,承继禅宗衣钵,开枝散叶,独创南禅法门,又锐意革新,将佛禅义理撷其精要,去其冗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这一外来宗教彻底中国化,广为平民所授受。非天纵之圣,难达如斯境界,惠能不愧“东方三圣”誉称。

还有两个名片:广交会和开平碉楼。 篇2:《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铁骨的诗句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我深受震撼。

当我读到文天祥为了招兵抗元,卖了自己的家产做为军饷时,我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不和一些人一样去投降呢?那样既可以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又可以做更大的官,那样不是更好吗?哦!当我读到文天祥被俘后所说的话:“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时,我才明白了。文天祥面对劝降,却用了《过零丁洋》里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为答复。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在世,谁没有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关照青史吧!”文天祥对元朝的花言巧语,更是无比蔑视。元朝统治者见他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给他戴上满身刑具,还把他关押在牢狱中。三年的牢狱啊!也没使文天祥他屈服,他们担心日久生变,就把文天祥杀害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当学习文天祥的那种宁死不屈,忠诚爱国的精神!

六年级:吴伊妮篇3:有关文天祥的作文

有关文天祥的作文

你的情,牵动我的情思

作者/管子谊 曾记否,零丁洋边,你的一腔热血,牵动我的情思,重阳佳节,你诉说的千古情愁,牵动我的情思,月圆人未圆,你寄情于酒,诉说的思亲念弟,牵动我的情思。我的情,只为你。 时代的兵荒马乱,黎民百姓的提心吊胆,为国家的未来而着想,力求保全祖国,但天不随人愿,在那天,不幸的你被俘,敌人威逼利诱,都没有使你屈服,或许你心中还为了自己的祖国吧?敌人再怎么诱骗,都没能打动你心中坚定的信念:誓与祖国同存亡。或许,正是伟大的祖国在你心中,你才会为了自己的祖国而牺牲。天际被你的鲜血染红,史册上永远有你的名字,在那生与死的决择时刻,你面对死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爱国情,永远留名。

你的情深深牵动了我的情思。我的情,只为你,你的情,只为他,伟大的爱国情。

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树一中学

推荐教师:彭术标篇4:议论文典型范文

对照式议论文典型范文

议论文典型范文一

功夫在课外

对于某些同学来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谓予不信,请看—— 镜头一:某生在作文课上,啃着笔头,冥思苦想长达三十分钟之久,最终将语文课本第一课抄在作文纸上。

镜头二:某生考试时写一篇题目为《高尚道德不能无》的作文,曰:“今年的7月1日,香港顺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国各族人民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从现在开始,要有一个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时,要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上面两段从“是什么”角度摆现象。)

看了这两个镜头,大家也许会觉得可笑。一笑之余,是否能看出点什么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面两生没有生活储备,因而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只能是抄课文或东拉西扯,甚至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死拉硬拼在一起。这样胡乱拼凑的大杂烩,恐怕没有人喜欢品尝吧。

(第三段从反面论证。以两个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为例,说明作文要有生活积累。)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试想屈原如果不是在流放时,深入地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与疾苦,哪有《离骚》这样的旷世名篇问世呢?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呢?写诗是这样,写其他的文章也不例外。蒲松龄落第后,奋然写落第自勉联以激励自己。他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就在路边开了个茶铺,路人要喝茶,只要给他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了。他听了十几年的故事,搜集了大量的写作材料,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第四段从正面论证。以陆游的诗句与屈原、蒲松龄的创作为例,说明深人生活,占有材料对写作的重要性。)

可见,有米下锅,巧妇就好为炊了。写作的功夫主要不在课内,而在课外。我们课内所学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骨架,真正要使文章“活”起来,使之有血有肉,那还得靠课外的功夫。只要把目光投向社会与生活,勤于搜集材料,储备材料,就会变“没啥写”为“写不完”了。

(第五照应开头同学作文状况,联系实际,说明写作的功夫在课外。) 多一份热情去投身生活;多一份理智去感悟生活(从感情与理智两个角度讲生活对作文的重要性,概括准确。)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外,才能给你带来喜悦与成功。(照应题目。)

最后一段强调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照应中心与题目。

总评:本文特点:结构符合写作要求;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有引证,有喻证;语言比较流畅,能追求整散结合,有反问,有对偶,有对比。

议论文典型范文二

在生命负重中前行

如果羊儿少了猎豹的追赶,它就只能在草原上饱食终日,却无法练就健壮的身躯。 如果小鸟少了雄鹰的捕猎,它就只能在树枝头莺莺私语,却不能翱翔于浩瀚的天空。 如果老鼠少了猫儿的追逐,它就只能在仓库里昏昏欲睡,却无法拥有敏锐的感官?? 大自然的真理又何尝不在人的身上应验呢?生命就像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上帝又会给每个旅途中的人不断增加负荷,我们要跋涉在荆棘丛生的路途中,直到抵达生命的尽头。

生命中的负重和财富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密切相关。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君不见战国一代枭雄孙膑被师兄庞涓刖足之后,潜心研究兵法,终于在马陵一役报仇雪恨,名扬天下;君不见汉朝开国将军韩信在受“跨下之辱”后,刻苦钻研、勤习武功,最终开创了百年基业,千古流芳;君不见苏武被囚禁于匈奴近二十年,茹毛饮血、坚贞不屈,终于感动上苍,为沟通西域立下汗马功劳;君不见鲁迅先生在家境贫寒、国破家亡的重负下,弃医从文,一生致力于唤醒国人意识,被后世尊为文学界的泰山北斗;君不见音乐大师贝多芬忍受失聪的痛苦,写下了震撼人心的《命运》,并声称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将生命的负重化为前进的动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负荷越重,他们前进的动力越大。而此时,他们早已将“负重”转化成了“精神财富”。 跋涉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将“负重”转化为“财富”。到贫困地区支教的大学生徐本禹在艰苦的条件下毫无怨言,他只为能多教一个孩子念书;预防艾滋病的专家桂希恩不顾社会的歧视,毅然和艾滋病人同吃同住;缉毒英雄明正彬眼看战友倒在毒贩的枪口下,毫不退却??面对“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流下了泪水,那不仅是感动的泪水,更是向往高尚的泪水。他们之所以能将“负重”转化为“财富”,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心中有“大我”。而忘记了“小我”的痛苦。

一个“负重”而自强的人是伟大的人,一个“负重”而不屈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生命的负重中前进,能使个人的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能使民族的未来灿烂辉煌!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化议论文,笔调清新而简明,观点鲜明而深刻。作者围绕“生命的重负”内涵去挖掘我们的人生价值。取材很有个性,构思很有张力,审题很有重心。不难看出,作者是带着深情来论述观点的,也是带着诚意来表达感情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和善意。文章开篇以排比句入题,既有气势,又有感染力,接着连举历史上的孙膑、韩信、苏武、鲁迅、贝多芬等伟大人物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又引用“2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徐本禹、桂希恩、明正彬等人的事例,其材料可谓古今中外各有代表,给读者以震撼力。最后阐释生命负重的意义,呼应开头,水到渠成。

议论文典型范文三

尽显双赢的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

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农。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果树新品种,终于研究成功了。令人不截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户地送给自己的邻居。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的果园里种的都是他的优良品种。有人便好奇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果树,如果邻居用的仍然是旧品种,那我的果树也会被传播的花粉污染。”他的话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树品种的纯洁,又使邻居获得新的品种,与他人共享进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吗? 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着许多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地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和无私,就会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着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花。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的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简评:优美的语言是优秀作文的第一要素,因为无论有怎样的新颖之意、独到之识、真挚之情、优美之形,不借助语言,都只是虚幻的影子,无法成为读者的审美对象。这篇作文开篇两个段落就很能吸引他人眼球,然后导引阅卷老师渐入佳境。在叙述事例时,信手拈来一则高考复习资料上出现过的材料,却很贴切,然后引用教材上人人皆知的“将相和”的故事,十分典型。文章最后联系现实,同时巧妙地回应开篇。总之,这是一篇切合题意、结构清晰、行文流畅的美文。 议论文典型范文四

精彩生命

造物主创造了生命,使得世间有了活力。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绽放了绚丽夺目的光彩。生命自产生起就是为了精彩而存在。

塞内卡说过:“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生命只有焕发光彩,方不辱没生命的意义。

历史长河中,无数英烈为了使生命变得精彩而做出了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变得精彩投入了泪罗江中;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血洒咸阳殿;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千古绝唱而流芳百世的文天祥,为了生命的精彩躺倒在蒙古人的大刀之下;“一腔碧血勤珍重”的鉴湖女使秋瑾为了生命的精彩,命丧清狗之刀下。无数的英雄儿女,不甘平凡,舍生取义,使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需要精彩,精彩燃烧出生命的辉煌。

巴斯德说:“生命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小草生长在瓦砾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苍松矗立于绝壁之上,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骆驼奔走于沙漠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只有精彩的生命才能在宇宙之中永生不灭。

生命有意义才会精彩,精彩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凡高的一生融入了向日葵,把艺术的精华留给了人类,他的生命是精彩的;贝多芬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用生命之曲唤醒人类,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马克思把他的一生奉献

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孔繁森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兰考人民,他的生命同样是精彩的??巴金说过:“寒冷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生命如果没有意义,那么尽早就结束它”。

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清泉,把它的甘醇流淌入干渴者的心田,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红日,把它的温暖传递到严寒的隆冬,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

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结果也不是为了终结,而是为了更生。生命亦是如此!

让生命精彩起来!

议论文典型范文五

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我想起了他们?? ——题记 一

曾几何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谗言中伤,现实的漠然无情,冷却了他“仗剑出川”时的一腔热血。“御用文人”的金箍,怎能禁锢你那放荡不羁的心?“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终于,经历了仕途的挫折与痛苦后,你释然了。

齐鲁高朋,豪饮放歌,同销万古匡世愁;夜度越湖,梦游天姥,且寄鸿志青崖间。今生做不成“廊庙伟器”,可“天生我材必有用”;百结愁肠、万古块垒,不过浊酒一杯耳!当心镜云开,逆浪踏平,便是破雾霞光、鼓帆长风。于是文苑诗坛,响彻你雄浑的晚唱!

翰林学士,数载宦海沉浮,苦矣,痛矣!青莲居士,满腔浪漫豪情,快哉,幸哉!

当虞姬横刀一抹,锋刃闪动湛蓝的光,鲜红流过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你英雄的传奇曾是莫敢仰视的神话,破釜沉舟是你的万丈豪情,乌骓往来奔突,每一回合的厮杀,都使尸骨成山,流血漂橹。 当楚歌的旋律从四面八方逼来,像蚀人心魄的魔音折磨着你的耳鼓,于是,阑干泪水冲垮了你的骄矜。

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岸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哭中褪色成一纸泛黄的丹青,历史上只留下你英雄末路的颓丧背影。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你怎么就不知?你用一句“无颜以对江东父老”,就痛苦地终结了曾经豪迈的生命,这实际是沉沦、绝望和自戕!殊不知,没有挫折的人生还够不上绝伦的壮美;而沉沦于挫折后的痛苦不能自拔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人生。

“历史的灰烬,盛进古铜色的香炉,青烟萦绕着苍老的记忆。”挫折,挫折后的痛苦,在个人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或成或败的活剧;在社会历史的洪流中翻卷起或兴或衰的波澜。这里有李太白正视挫折中的痛苦,长衣宽带,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的身影;这里也有楚霸王渲染失败后的痛苦,捶胸哀泣,胜则骄矜。败则涂地的形骸!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钢,就要经历烈火,才能锻造成剑的锋芒;是石,

就要经历岁月,才能切割为岩的峭拔;是蚌,就要经历研磨,才能孕育出珠的晶莹。

在挫折中摸索前行,绝不在放大痛苦中销蚀自我,紧握理想的拐杖,穿越痛苦的沼泽----这既是自然的启示,更是历史的明鉴。

旁 批 *题记,点题导入。标明作文主体内容是“历史”,主旨是“以史为镜”。 *第一层主体内容:李白遭遇挫折时,化解痛苦,誉满诗坛。(正面) *李白出山时,也曾豪情万丈。 *遭遇挫折。挫折来自官场皇权、世俗现实。 *称谓由“他”而“你”,包含同情,渗透亲切。面对“白雪难同调”的挫折与痛苦,李白选择了“释然”。 *进一步阐发李白的“释然”,用的是诗的语言----“与尔同销万古愁”,“且放白鹿青崖间”,“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确,太白诗篇是他宽释挫折的最好写照。 *“翰林学士”、“宦海沉浮”正是挫折痛苦的根源;“青莲居士”、“浪漫豪情”当为化解开怀的良方。 *第二层主体内容:项羽遭遇挫折时,放大痛苦,铸成悲剧。(反面) *从霸王别姬入手总结霸王的教训。 *项羽曾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当年的“莫敢仰视”和今日的“壮士掩面”形成鲜明对照。 *遭遇挫折,四面楚歌;耳鼓折磨,眼泪阑干;放大痛苦,英雄末路。 *“力拔山兮气盖世”和“虞兮虞兮奈若何”再成鲜明对比。挫折中放大痛苦,使丹青苍白,英雄末路。 *引杜牧诗句再与项羽话语鲜明对照。指明挫折中放大痛苦,其实质就是“沉沦、绝望和自戕”。 *三言两语说透“挫折”、“痛苦”与“人生”的关系! *第三层,是对主体两部分的综合议论,也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 *照应题记“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怀古是为了鉴今。 *由个人扩大到社会。为成败兴衰寻根索源:“正视挫折中的痛苦”或“渲染失败后的痛苦”,造成了李白、项羽迥异的历史地位。 *孔孟大道,万物同理。

*面对挫折,摸索前行;放大痛苦,自我销蚀----对照鲜明,水到渠成。 *“自然的启示”,总括本节;“历史的明鉴”,概括全文----一网打住。 (简评) :这是一篇层次鲜明、情辞并茂,文采焕然的作文。就“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文章采用“题记”导入,主体“分节”,正反对照的形式展开两层主体章节:李白遭遇挫折时,化解痛苦,誉满诗坛;项羽遭遇挫折时,放大痛苦,铸成悲剧。两层主体内容互不雷同。第一层从正面展开,大量引用、化用李白诗歌,突出李白遭遇挫折后的豪迈豁达;第二层从反面生发,反复运用对比,表现项羽胜时骄矜遇挫不振的凄惨结局。 文章首尾照应:开头的题记并非虚设,它对全文内容和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三小节引申议论,画龙点睛,总括全文。两节主体部分一正一反,对照鲜明。全文呈现鲜明的层次。正是因为全文层次鲜明,因此文章大量的引用,灵活的句式,丰美的词句,才毫不凌乱。将灵动的文思寓于严谨的框架之中,正如创新之于模式的关系,这应是符合行文规律的。这篇作文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引用丰富。引用李白诗句,多为化用,与作者文字融为一体;描述项羽故事,也有不少文句借用他文,但作者能站在全新的角度和高度上。篇5:读《文天祥的故事》有感

读《文天祥的故事》有感

金城镇中心小学 四(3)班 谢一凡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文天祥的故事》。里面主要讲了:文天祥做了官,他带着士兵去抗战元兵,最后,眼看就要被元兵抓起来了,文天祥就拿刀自尽了。因为他宁愿死也不愿意落在元兵手里。

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就是文天祥了,因为他很爱自己的国家。文天祥每天身上都带着一把刀,因为他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落在元兵手里,就拿刀自尽,以身许国。我也很佩服文天祥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死就死,我宁愿死也不愿意落在你们手里,反正人早晚要倒下,还不如为国做出一点贡献。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人都要爱国,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

推荐第7篇:文天祥议论文

有关文天祥的作文

你的情,牵动我的情思

作者/管子谊

曾记否,零丁洋边,你的一腔热血,牵动我的情思,重阳佳节,你诉说的千古情愁,牵动我的情思,月圆人未圆,你寄情于酒,诉说的思亲念弟,牵动我的情思。我的情,只为你。 时代的兵荒马乱,黎民百姓的提心吊胆,为国家的未来而着想,力求保全祖国,但天不随人愿,在那天,不幸的你被俘,敌人威逼利诱,都没有使你屈服,或许你心中还为了自己的祖国吧?敌人再怎么诱骗,都没能打动你心中坚定的信念:誓与祖国同存亡。或许,正是伟大的祖国在你心中,你才会为了自己的祖国而牺牲。天际被你的鲜血染红,史册上永远有你的名字,在那生与死的决择时刻,你面对死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爱国情,永远留名。

你的情深深牵动了我的情思。我的情,只为你,你的情,只为他,伟大的爱国情。

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树一中学

推荐教师:彭术标篇2:《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铁骨的诗句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我深受震撼。 当我读到文天祥为了招兵抗元,卖了自己的家产做为军饷时,我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不和一些人一样去投降呢?那样既可以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又可以做更大的官,那样不是更好吗?哦!当我读到文天祥被俘后所说的话:“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时,我才明白了。文天祥面对劝降,却用了《过零丁洋》里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为答复。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在世,谁没有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关照青史吧!”文天祥对元朝的花言巧语,更是无比蔑视。元朝统治者见他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给他戴上满身刑具,还把他关押在牢狱中。三年的牢狱啊!也没使文天祥他屈服,他们担心日久生变,就把文天祥杀害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当学习文天祥的那种宁死不屈,忠诚爱国的精神!

六年级:吴伊妮篇3:文天祥__作文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3 文天祥

一、人物生平: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236年6月6日出生,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闻名于世。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几十年间,它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面对敌人的百般劝降,他义正辞严,最终慷慨殉国。

(一)奉诏勤王:金兵率领20万大兵南下,攻城略池,南宋兵败如山倒。谢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自筹资金,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二)九死一生:本次救援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后来文天祥不幸被俘获。他自杀未遂,被押往燕京。

(三)誓死不降:文天祥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曾使用高官利诱,骨肉亲情感化,严刑拷打对他进行劝降、诱降、逼降,甚至连元世祖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四)从容就义:忽必烈没有办法使他屈服,决定判他死刑。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二、关于文天祥的对联: 1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2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3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三、文天祥片段(信念,气节,傲骨)

1、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2、国家危亡时,他毅然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他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是人民的楷模。他的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写照.

3、英雄末路,他用生命诠释忠诚。衣袂飘飞,落叶无语,他用坦然的选择面对刀光剑影,他用雍容的态度拒绝高官厚禄,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一个民族的尊严,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当他视死如归完成了尘世的使命,当他毅然决然用丹心书写汗青,零丁洋里那无悔的千年一叹,震彻千古。这个民族从此变得更有骨气。

4、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只为精忠报国,兴复南宋的远大志向;拒绝皈依,抵挡利诱,只源于心中矢志不渝,忠于民族的鉴定信念。他的坚守,沉淀为精神的沃土,滋养着无数的爱国赤子!

5、为雪九庙之耻,他鞠躬尽瘁,九死不悔;为复高祖之业,他毁家纾难,殒身不恤;为求救国之策,他高风亮节,义薄云天。这样的他,注定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广东音乐颁奖词:在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以丝竹乐合奏为特色的广东音乐只是小家碧玉,但它扎根岭南文化的沃土,广泛吸收民间小调、小曲,经长期孕育演化,终成一朵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艺术

奇葩,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细节表现,状物抒情,情趣盎然,成为岭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 广东骑楼颁奖词:中国建筑史上“拿来主义”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楼顶、楼身、骑楼底三段式结构因应天时地利,将有限空间充分利用,遮日避雨,商业与人居兼顾,美观与实用并重。岭南得风气之先,粤人敢于拿来为我所用,广东骑楼之美,早已跳出建筑学的范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个经典logo。

黄埔军校旧址颁奖词:揽长洲而枕珠江,黄埔形胜,军校“威水”。黄埔军校蓄势时为革命摇篮,发力时作军事引擎,挽大厦于将倾之际,拯民族于危难之时。东征北伐,抗日救亡,战功赫赫,将星熠熠。其“亲爱精诚,继续永守”之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国。

端砚颁奖词:古老文明的传承,离不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唐宋以降,端砚以得天独厚之材质,巧夺天工之匠心,呵气成墨,夜吐虹霓,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同时,也将自身研磨成艺术瑰宝。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实至名归。

孙中山颁奖词:探针民主,缔造共和。筚路蓝缕,以启中华。先生以天下为公之心,犯险履难,只手掀开中华大地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老大帝国置之死地而后生。虽革命尚未成功,但共和始于中山,建国功在“中山”。先生名籍,彪炳千秋,非但吾族国父,更是亚洲共和之父。

六祖惠能颁奖词: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惠能以白丁之身,彻悟万法皆空,承继禅宗衣钵,开枝散叶,独创南禅法门,又锐意革新,将佛禅义理撷其精要,去其冗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这一外来宗教彻底中国化,广为平民所授受。非天纵之圣,难达如斯境界,惠能不愧“东方三圣”誉称。

还有两个名片:广交会和开平碉楼。 篇4:议论文典型范文

对照式议论文典型范文

议论文典型范文一

功夫在课外

对于某些同学来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谓予不信,请看—— 镜头一:某生在作文课上,啃着笔头,冥思苦想长达三十分钟之久,最终将语文课本第一课抄在作文纸上。

镜头二:某生考试时写一篇题目为《高尚道德不能无》的作文,曰:“今年的7月1日,香港顺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国各族人民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从现在开始,要有一个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时,要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上面两段从“是什么”角度摆现象。)

看了这两个镜头,大家也许会觉得可笑。一笑之余,是否能看出点什么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面两生没有生活储备,因而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只能是抄课文或东拉西扯,甚至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死拉硬拼在一起。这样胡乱拼凑的大杂烩,恐怕没有人喜欢品尝吧。

(第三段从反面论证。以两个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为例,说明作文要有生活积累。)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试想屈原如果不是在流放时,深入地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与疾苦,哪有《离骚》这样的旷世名篇问世呢?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呢?写诗是这样,写其他的文章也不例外。蒲松龄落第后,奋然写落第自勉联以激励自己。他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就在路边开了个茶铺,路人要喝茶,只要给他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了。他听了十几年的故事,搜集了大量的写作材料,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第四段从正面论证。以陆游的诗句与屈原、蒲松龄的创作为例,说明深人生活,占有材料对写作的重要性。)

可见,有米下锅,巧妇就好为炊了。写作的功夫主要不在课内,而在课外。我们课内所学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骨架,真正要使文章“活”起来,使之有血有肉,那还得靠课外的功夫。只要把目光投向社会与生活,勤于搜集材料,储备材料,就会变“没啥写”为“写不完”了。

(第五照应开头同学作文状况,联系实际,说明写作的功夫在课外。) 多一份热情去投身生活;多一份理智去感悟生活(从感情与理智两个角度讲生活对作文的重要性,概括准确。)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外,才能给你带来喜悦与成功。(照应题目。)

最后一段强调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照应中心与题目。

总评:本文特点:结构符合写作要求;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有引证,有喻证;语言比较流畅,能追求整散结合,有反问,有对偶,有对比。

议论文典型范文二

在生命负重中前行

如果羊儿少了猎豹的追赶,它就只能在草原上饱食终日,却无法练就健壮的身躯。 如果小鸟少了雄鹰的捕猎,它就只能在树枝头莺莺私语,却不能翱翔于浩瀚的天空。 如果老鼠少了猫儿的追逐,它就只能在仓库里昏昏欲睡,却无法拥有敏锐的感官?? 大自然的真理又何尝不在人的身上应验呢?生命就像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上帝又会给每个旅途中的人不断增加负荷,我们要跋涉在荆棘丛生的路途中,直到抵达生命的尽头。

生命中的负重和财富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密切相关。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君不见战国一代枭雄孙膑被师兄庞涓刖足之后,潜心研究兵法,终于在马陵一役报仇雪恨,名扬天下;君不见汉朝开国将军韩信在受“跨下之辱”后,刻苦钻研、勤习武功,最终开创了百年基业,千古流芳;君不见苏武被囚禁于匈奴近二十年,茹毛饮血、坚贞不屈,终于感动上苍,为沟通西域立下汗马功劳;君不见鲁迅先生在家境贫寒、国破家亡的重负下,弃医从文,一生致力于唤醒国人意识,被后世尊为文学界的泰山北斗;君不见音乐大师贝多芬忍受失聪的痛苦,写下了震撼人心的《命运》,并声称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将生命的负重化为前进的动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负荷越重,他们前进的动力越大。而此时,他们早已将“负重”转化成了“精神财富”。 跋涉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将“负重”转化为“财富”。到贫困地区支教的大学生徐本禹在艰苦的条件下毫无怨言,他只为能多教一个孩子念书;预防艾滋病的专家桂希恩不顾社会的歧视,毅然和艾滋病人同吃同住;缉毒英雄明正彬眼看战友倒在毒贩的枪口下,毫不退却??面对“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流下了泪水,那不仅是感动的泪水,更是向往高尚的泪水。他们之所以能将“负重”转化为“财富”,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心中有“大我”。而忘记了“小我”的痛苦。

一个“负重”而自强的人是伟大的人,一个“负重”而不屈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生命的负重中前进,能使个人的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能使民族的未来灿烂辉煌!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化议论文,笔调清新而简明,观点鲜明而深刻。作者围绕“生命的重负”内涵去挖掘我们的人生价值。取材很有个性,构思很有张力,审题很有重心。不难看出,作者是带着深情来论述观点的,也是带着诚意来表达感情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和善意。文章开篇以排比句入题,既有气势,又有感染力,接着连举历史上的孙膑、韩信、苏武、鲁迅、贝多芬等伟大人物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又引用“2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徐本禹、桂希恩、明正彬等人的事例,其材料可谓古今中外各有代表,给读者以震撼力。最后阐释生命负重的意义,呼应开头,水到渠成。

议论文典型范文三

尽显双赢的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

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农。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果树新品种,终于研究成功了。令人不截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户地送给自己的邻居。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的果园里种的都是他的优良品种。有人便好奇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果树,如果邻居用的仍然是旧品种,那我的果树也会被传播的花粉污染。”他的话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树品种的纯洁,又使邻居获得新的品种,与他人共享进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吗?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还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私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治理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着实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着许多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地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和无私,就会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着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花。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的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简评:优美的语言是优秀作文的第一要素,因为无论有怎样的新颖之意、独到之识、真挚之情、优美之形,不借助语言,都只是虚幻的影子,无法成为读者的审美对象。这篇作文开篇两个段落就很能吸引他人眼球,然后导引阅卷老师渐入佳境。在叙述事例时,信手拈来一则高考复习资料上出现过的材料,却很贴切,然后引用教材上人人皆知的“将相和”的故事,十分典型。文章最后联系现实,同时巧妙地回应开篇。总之,这是一篇切合题意、结构清晰、行文流畅的美文。 议论文典型范文四

精彩生命

造物主创造了生命,使得世间有了活力。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绽放了绚丽夺目的光彩。生命自产生起就是为了精彩而存在。

塞内卡说过:“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生命只有焕发光彩,方不辱没生命的意义。

历史长河中,无数英烈为了使生命变得精彩而做出了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变得精彩投入了泪罗江中;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血洒咸阳殿;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千古绝唱而流芳百世的文天祥,为了生命的精彩躺倒在蒙古人的大刀之下;“一腔碧血勤珍重”的鉴湖女使秋瑾为了生命的精彩,命丧清狗之刀下。无数的英雄儿女,不甘平凡,舍生取义,使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需要精彩,精彩燃烧出生命的辉煌。

巴斯德说:“生命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小草生长在瓦砾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苍松矗立于绝壁之上,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骆驼奔走于沙漠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只有精彩的生命才能在宇宙之中永生不灭。

生命有意义才会精彩,精彩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凡高的一生融入了向日葵,把艺术的精华留给了人类,他的生命是精彩的;贝多芬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用生命之曲唤醒人类,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马克思把他的一生奉献

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孔繁森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兰考人民,他的生命同样是精彩的??巴金说过:“寒冷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生命如果没有意义,那么尽早就结束它”。

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清泉,把它的甘醇流淌入干渴者的心田,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红日,把它的温暖传递到严寒的隆冬,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

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结果也不是为了终结,而是为了更生。生命亦是如此! 让生命精彩起来!

议论文典型范文五

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我想起了他们?? ——题记 一

曾几何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谗言中伤,现实的漠然无情,冷却了他“仗剑出川”时的一腔热血。“御用文人”的金箍,怎能禁锢你那放荡不羁的心?“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终于,经历了仕途的挫折与痛苦后,你释然了。

齐鲁高朋,豪饮放歌,同销万古匡世愁;夜度越湖,梦游天姥,且寄鸿志青崖间。今生做不成“廊庙伟器”,可“天生我材必有用”;百结愁肠、万古块垒,不过浊酒一杯耳!当心镜云开,逆浪踏平,便是破雾霞光、鼓帆长风。于是文苑诗坛,响彻你雄浑的晚唱!

翰林学士,数载宦海沉浮,苦矣,痛矣!青莲居士,满腔浪漫豪情,快哉,幸哉!

当虞姬横刀一抹,锋刃闪动湛蓝的光,鲜红流过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你英雄的传奇曾是莫敢仰视的神话,破釜沉舟是你的万丈豪情,乌骓往来奔突,每一回合的厮杀,都使尸骨成山,流血漂橹。

当楚歌的旋律从四面八方逼来,像蚀人心魄的魔音折磨着你的耳鼓,于是,阑干泪水冲垮了你的骄矜。

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岸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哭中褪色成一纸泛黄的丹青,历史上只留下你英雄末路的颓丧背影。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你怎么就不知?你用一句“无颜以对江东父老”,就痛苦地终结了曾经豪迈的生命,这实际是沉沦、绝望和自戕!殊不知,没有挫折的人生还够不上绝伦的壮美;而沉沦于挫折后的痛苦不能自拔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人生。

“历史的灰烬,盛进古铜色的香炉,青烟萦绕着苍老的记忆。”挫折,挫折后的痛苦,在个人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或成或败的活剧;在社会历史的洪流中翻卷起或兴或衰的波澜。这里有李太白正视挫折中的痛苦,长衣宽带,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的身影;这里也有楚霸王渲染失败后的痛苦,捶胸哀泣,胜则骄矜。败则涂地的形骸!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钢,就要经历烈火,才能锻造成剑的锋芒;是石,

就要经历岁月,才能切割为岩的峭拔;是蚌,就要经历研磨,才能孕育出珠的晶莹。

在挫折中摸索前行,绝不在放大痛苦中销蚀自我,紧握理想的拐杖,穿越痛苦的沼泽----这既是自然的启示,更是历史的明鉴。 旁 批 *题记,点题导入。标明作文主体内容是“历史”,主旨是“以史为镜”。 *第一层主体内容:李白遭遇挫折时,化解痛苦,誉满诗坛。(正面) *李白出山时,也曾豪情万丈。 *遭遇挫折。挫折来自官场皇权、世俗现实。 *称谓由“他”而“你”,包含同情,渗透亲切。面对“白雪难同调”的挫折与痛苦,李白选择了“释然”。 *进一步阐发李白的“释然”,用的是诗的语言----“与尔同销万古愁”,“且放白鹿青崖间”,“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确,太白诗篇是他宽释挫折的最好写照。 *“翰林学士”、“宦海沉浮”正是挫折痛苦的根源;“青莲居士”、“浪漫豪情”当为化解开怀的良方。 *第二层主体内容:项羽遭遇挫折时,放大痛苦,铸成悲剧。(反面) *从霸王别姬入手总结霸王的教训。 *项羽曾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当年的“莫敢仰视”和今日的“壮士掩面”形成鲜明对照。 *遭遇挫折,四面楚歌;耳鼓折磨,眼泪阑干;放大痛苦,英雄末路。 *“力拔山兮气盖世”和“虞兮虞兮奈若何”再成鲜明对比。挫折中放大痛苦,使丹青苍白,英雄末路。 *引杜牧诗句再与项羽话语鲜明对照。指明挫折中放大痛苦,其实质就是“沉沦、绝望和自戕”。 *三言两语说透“挫折”、“痛苦”与“人生”的关系! *第三层,是对主体两部分的综合议论,也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 *照应题记“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怀古是为了鉴今。 *由个人扩大到社会。为成败兴衰寻根索源:“正视挫折中的痛苦”或“渲染失败后的痛苦”,造成了李白、项羽迥异的历史地位。 *孔孟大道,万物同理。

*面对挫折,摸索前行;放大痛苦,自我销蚀----对照鲜明,水到渠成。 *“自然的启示”,总括本节;“历史的明鉴”,概括全文----一网打住。 (简评) :这是一篇层次鲜明、情辞并茂,文采焕然的作文。就“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文章采用“题记”导入,主体“分节”,正反对照的形式展开两层主体章节:李白遭遇挫折时,化解痛苦,誉满诗坛;项羽遭遇挫折时,放大痛苦,铸成悲剧。两层主体内容互不雷同。第一层从正面展开,大量引用、化用李白诗歌,突出李白遭遇挫折后的豪迈豁达;第二层从反面生发,反复运用对比,表现项羽胜时骄矜遇挫不振的凄惨结局。

文章首尾照应:开头的题记并非虚设,它对全文内容和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三小节引申议论,画龙点睛,总括全文。两节主体部分一正一反,对照鲜明。全文呈现鲜明的层次。正是因为全文层次鲜明,因此文章大量的引用,灵活的句式,丰美的词句,才毫不凌乱。将灵动的文思寓于严谨的框架之中,正如创新之于模式的关系,这应是符合行文规律的。这篇作文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引用丰富。引用李白诗句,多为化用,与作者文字融为一体;描述项羽故事,也有不少文句借用他文,但作者能站在全新的角度和高度上。篇5:浅谈爱国诗人文天祥

浅谈爱国诗人文天祥

说到我最喜欢的文学家,当然非南宋时期的文山先生莫属。文山先生名文天祥,字宋瑞,祖籍江西庐陵,是宋末的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 究其一生,文山先生也算是命途多舛。宝祐四年时状元及第,曾官至右丞相,被封为信国公。后来又在德祐元年元军进攻南宋,鄂州失守之时,接到朝廷诏书起兵勤王。友人曾劝说文天祥,但他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当以死报国。崖山战役结束后,文天祥不愿效力大元,被囚禁三年两个月。文天祥一直不为威逼利诱所动摇,意志十分坚定。后人也可从《正气歌》中感受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也难怪韩雍曾评价他“至其自誓尽忠死节之言,未尝辍诸口。读之,使人想见其为人。”

我喜欢文天祥,不仅为他的才学所迷,更为他身上视死不屈,慷慨激昂的爱国热血所感动。文天祥曾于零丁洋,也就是现在广东省的珠江口,写过一首过零丁洋。这首诗我至今都能背得。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明志而作,前两句回顾他的平生。中间四句写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亡国悲剧无可避免,就在这种时候,他都没有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却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国家即将灭亡的自责与哀痛。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以及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我们也都曾学过文山先生的《指南录后序》,我曾对“指南录”一词颇为不解,为何先生的诗集名取了这么个名字,后来经过老师的解释我才知晓其中的由来。先生的著作很多大多数都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其中有一首《渡扬子江》,诗中写道他的爱国之情就跟指南针恒久指南一样,亘古不变,而文山先生的家国——南宋,正位于南方。

据史料记载,文山先生被元兵抓捕后,受尽痛苦磨难,被囚禁折磨了三年零两个月。期间,元朝多次对先生招降,各种威逼利诱,先生都不为所动。甚至,当时元国首领都亲自招降,文先生依旧严词拒绝。元朝无奈,最终选择处死文天祥。文先生在临死前曾问行刑人员哪边是南方,最终面南方而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指南”。 有人也曾说,文山先生晚节不保,死前也曾犹豫过,畏惧过,但那又怎么样,究其一生他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人非圣贤,都有害怕的时候,但他最终战胜自我,以死明志,已是不易,后人还多谈什么犹豫作甚。文先生受尽屈辱还依旧坚贞为国,忠贞不二,誓死不易主,没有他,又何来千古绝唱《正气歌》。 老实说,文天祥并没有留下多少让人称颂的事,但只一点就足以让他流芳百世: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他不畏生死,一心报国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我们。上至抗日战争,下至21世纪的中学课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激昂的赤子之心仍让我们感到内心澎湃不已。

我喜欢文天祥,喜欢他的赤诚爱国之心,喜欢他勇于为国献身的勇敢坚强,更喜欢他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

推荐第8篇:《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铁骨的诗句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我深受震撼。

当我读到文天祥为了招兵抗元,卖了自己的家产做为军饷时,我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不和一些人一样去投降呢?那样既可以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又可以做更大的官,那样不是更好吗?哦!当我读到文天祥被俘后所说的话:“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时,我才明白了。文天祥面对劝降,却用了《过零丁洋》里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为答复。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在世,谁没有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关照青史吧!”文天祥对元朝的花言巧语,更是无比蔑视。元朝统治者见他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给他戴上满身刑具,还把他关押在牢狱中。三年的牢狱啊!也没使文天祥他屈服,他们担心日久生变,就把文天祥杀害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当学习文天祥的那种宁死不屈,忠诚爱国的精神!

六年级:吴伊妮

推荐第9篇:文天祥(改)

文山诗歌“宏衍巨丽,严峻剀切”艺术特征

之浅析

概要:文天祥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词佳作,且以“宏衍巨丽,严峻剀切”的艺术特征著称。本文主要从文山诗歌阳刚美的具体表现及其创作历程两个角度,同时结合文天祥具体诗词,来分析文天祥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以此加强对文山诗歌阳刚美的把握。 关键词:文天祥;南宋;诗词;阳刚美

一、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诗人。其诗歌记载了他一生“法天不息”的斗争史,以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昂的爱国情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明代胡应麟曾评价文天祥是“执政能诗者”,其诗名为节名所掩,“信公气谊赫赫,诗律实工”。刘熙载则在《艺概》中感叹:“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变之正也。故词当合其人只境地以观之。”而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文天祥的诗词:“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夏、公谨诸人之上。” 1

确实,文天祥的诗歌不仅包含着深刻的爱国思想内容,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特别是他“宏衍巨丽,严峻剀切”的诗歌风貌,更是他思想精神与生平经历的集中表现。文天祥诗歌 “宏衍巨丽,严峻剀切”的艺术特征,首先体现在成就其英雄诗史的非凡创作历程中。文天祥所遭遇的历史环境,一方面是南宋糜烂的时局,另一面是元军的大举南侵。身处漩涡中心而励精图治的政治家面对这急转直下的局势纵使用尽浑身解数历经艰难险阻,终究也只留下一声长叹,正是由于他的非凡的经历和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他的诗歌表现得气象恢弘,波澜壮阔。

这里,笔者将从文山诗歌的创作历程及其阳刚美的具体体现两方面,浅析文天祥诗歌创作中“宏衍巨丽,严峻剀切”艺术特征。

1 陈卫华.透过诗歌看文天祥的生命意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前言.

- 1“宏衍巨丽,严峻剀切”。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来评价文天祥:“文天祥平生大节,照耀古今,而著作亦极雄赡,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历代评论家都对文天祥给出了,“宏衍巨丽,严峻剀切”、“雄赡”、“剀直”的评价,可见文天祥诗歌所具有的阳刚之气,而这也正是由于他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一)集理想英雄人格于一身的主人公形象之塑造

自传性是文天祥诗歌的一大基本特点,其诗歌大部分篇章是叙述他抗击元军,被俘北行,逃脱敌营,兵败被囚的个人经历。诗人用特殊的方式为自己立传,在诗歌中不断自我审视并完成道德境界的追求,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了一个理学人格的典范。文天祥以发扬圣学的“真儒”自诩,他的人生哲学是继承、发扬儒家思想,他指出:天命人事常判然不相侔,而前言往传,动必以天为训者,人虽藐然,万物备于我,苟为凡民则已,大之为圣贤,秀之为士,天地万物,孰非一己之责,任重致远,皆性命之当然也。1 “可见,文天祥继承了儒学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以及人的责任的重视。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自我”价值,文天祥诗文中多处可见他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与珍视。如:“人生足自乐,帝力无能名”、“吾方了吾天,乐天故不优”、“吾生直须臾,俯仰际八荒”、“乾坤共俯仰,岁月任差池”。文天祥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思想根基在于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及抚养宇宙的宽阔胸怀。他欲“自拔于常人”,建功立业,“岁月易老,功业宜壮”,“沉潜义理,变化气质,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他心中的“志”超越了封建士大夫的传统理想,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昂扬的战斗精神。“志士怀隐忧”(《宿高唐州》)、“祖逖关河志”(《自叹》)、“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言志》)。2

在文天祥诗情浩荡的海洋里,矗立着诗人光辉的爱国主义崇高形象。“膝不可下头可截,大丈夫心一寸铁。”这是一个为理想所鼓舞,忠肝义胆,九死不悔的英雄形象:“以身殉道不苟生,求仁得仁尚何语。”这是一个肩负着民族命运,永不屈服的殉道者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完整性、典型性以及其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标志着诗人杰出的艺术成就。通过这些自励自况所代表的理想道德的层次,他向世人揭示了“世界上最高的美”——人格美,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里的阳刚之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境界和内容。他的诗歌同样因为崇高壮美而不朽。

12 杨正典.文天祥的生平和思想[M].河南:齐鲁出版社.1992.107. 文天祥全集[M].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5.79.

- 3然而文天祥则以为乾坤不息,古代豪杰“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和驿中友人言别》),虽然过去的事物已无从改变,但展望未来仍坚信“地灵尚有人杰”。1

文天祥认为君子应当“法天不息”,即使命途多舛仍不改其志,这是他言之剀切的深层思想根源所在。在文天祥另一首词《沁园春》中他再度表示要弘扬正气,不同流合污,不苟且偷生。词云: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这足以印证古人对文天祥词的赞赏:“气冲斗牛,无一毫颓靡之色。”(《历代诗余·此话》)“雄放”是文天祥诗歌中一以贯之的独特风格,尤其在其后期的诗歌中表现为雄健悲壮,以气势见长。诗人常以“丈夫”、“男子”、“男儿”等富有阳刚色彩的成为自称,体现了他的英雄本色,增加了诗歌中的豪壮之气。2 又多以鲁仲连、许远等历史英雄人物自比,悲壮气氛油然而生。文天祥心胸浩瀚无际,故而其诗歌纵横乾坤,从大处抒发情感,给人以浩荡之感。

文天祥志向远大,表现在他诗歌中还有一股与众不同的豪气,“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他常用一些比较大气的意象使得诗歌境界阔达,气吞山河,“梦与千年接,心随万里驰”。而其后期的言志诗多雄放悲壮,主要以气势见长。如《集杜诗》中“天地有逆顺,惘然难久留。当歌欲一放,河汉声西流。”诗人放眼宇宙星汉,领悟天地间的真理,是迷惘后的旷达,旷达中又不免悲壮。3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03.2(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91.3 张玉奇.文山诗选注[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460-462.

1- 5

推荐第10篇:18文天祥

18文天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8个生字,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 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导语

有两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名言呢?对就是文天祥。今天我们讲18课《文天祥》(出示ppt)

一、关于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生字词

囚(音见课后)

脍炙人口

铿锵

押送

刑具

囚室

炽热

日趋

效法

骁勇善战

大义凛然

花言巧语

三、课文感知

1、读课文,说说文中对文天祥写了什么?

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第1自然段) 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第2自然段)

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最终失败。(第

3、4自然段) 文天祥拒绝劝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5—8自然段)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长在,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第9自然段)

2、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文中对他的评价吗? ①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明确: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确: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

B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明确: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C“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明确:为国捐躯

视死如归

3、总之

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人。他在元军入侵时变卖家产,征兵勤王,以实际行动保卫国家;失败被俘后,不为花言巧语和高官厚禄所动,严词拒绝投降;长期的牢狱折磨他始终不屈,视死如归,最后为国捐躯。

四、总结

1.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

通过具体事例,如: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五、课外延展

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第11篇:文天祥《正气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并背诵《正气歌》(序除外)。

2.分析“正气”的含义并体会诗中蕴涵的爱国精神。

3.掌握五言诗的有关常识。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文天祥;正气;五言古体诗。

2.内容提示

作者文天祥用五言诗的形式历数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不朽事迹,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显示了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

本文题目为“正气歌”,在诗里,作者将似乎很抽象的“正气”具体化,说它“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而这天地正气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就表现为志士仁人的凛然气节。诗的前半篇,可以说是民族气节的赞歌。接下去,由礼赞前代英烈而转入自叙,叙述他从容赴难,临危不惧,斗争到底,视死如归。诗的后半篇,可以说是他坚持民族气节的战歌。

三、作者生平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后又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生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 (公元1236年)。于此两年前,北方蒙古贵族jun队一举灭掉了金国;于此一年前,又兵分三路南侵,在四川、襄汉、蕲黄、江淮之间漫长的战线上,向南宋发动了全面攻势。文天祥一出生,就面临着南宋政府极度腐败、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严酷现实。

文天祥不平凡的一生,以恭帝德佑元年(1275)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天祥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其父文仪,字士表,号革斋,以读书勤敏、学识渊博闻名乡里。他“嗜书如饴,……有未见书,辄质衣以市”。(《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见《文山先生全集》。下文凡引自此集者只注篇名。)对其子管教甚严:“夜呼近灯,诵日课,诵竟,旁摘曲诘,使不早怡,以习于弗懈 。小失睡,即示颜色,虽盛寒暑,不纵检束”。(同前) 天祥不但学习刻苦,成绩卓异,而且常为书中志士仁人的崇高精神所感动,立志要为国家民族做一番事业。他后来回忆说:“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胡铨像,皆饰忠节,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宋史》本传)二十岁入县城白鹭洲书院,就学于欧阳守道之门。守道号巽斋,“少孤贫,自力于学,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宋史·欧阳守道传》) 文天祥在品格操守方面,又受到巽斋的深刻影响。

理宗宝佑三年(1255)秋,天祥与弟璧同举郡贡士。翌年五月应礼部试,对策集英殿,文思泉涌,挥笔立就万言,被理宗亲擢为进士第一名。主考官王应麟奏道:“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宋史》本传)这篇《御试策》,切陈时弊,毫无避忌,上自皇帝,下至暴吏贪官,无不在指斥之列:“今之民生困矣!自琼林大盈,积于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于营缮而民困;自献助迭见于豪家巨室而民困;自和籴不间于闾阎下户而民困;自所至贪官暴吏视吾民如家鸡圈豕惟所咀啖而民困。呜呼!东南民力竭矣!”并进一步指出:“天久而不坠以运,地久而不隤以转,水久而不腐也以流,日月星辰而常新也以行。”要求理宗彻底改变因在位日久而政理浸怠的现状,“法天不息”,励精图治。

天祥及第的第四日,其父病逝于临安客邸,他与弟扶柩还乡,守丧三年。

宝佑六年(1258),蒙古大汗蒙哥率军侵入四川,忽必烈领兵直逼鄂州,南宋局势更加恶化。理宗开庆元年(1259)九月,天祥入京任职,授承事郎、兼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这时,南宋权奸贾似道以枢密使为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慑于敌军威势,不组织抵抗,只一味告急。一时间京师汹汹,朝廷震恐。内侍董宋臣竟主张迁都逃跑。朝廷的失败主义情绪和南宋军民的浴血抵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天祥刚进京,就上书,乞斩董宋臣,以使“将士感泣而思奋”,并提出了连结州县、联合抗敌等应急措施,朝廷却不予理睬。血气方刚的文天祥不满于朝廷的昏暗,便弃官回乡。同年冬,贾似道投降卖国,暗与忽心烈媾和,称臣纳币。不久,蒙哥在四川被英勇的南宋军民打死,忽必烈急于夺取大汗位置,撤兵而去。贾似道竟乘机谎报“诸路大捷”,理宗不察,诏令“论功行赏”。景定元年(1260)四月,忽必烈即大汗位,是为元世祖。七月,派使节南下,要求南宋政府履行和约。贾似道深惧议和事发,只得将来使拘禁起来。这一情况,又成为蒙军大举南侵的借口。

从景定元年到度宗咸淳十年(1274)这十五年间,文天祥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刑部郎官、礼部郎官、尚左郎官、实录院检讨官、玉牒所检讨官、秘书监等朝中官职,并先后出知瑞州、宁国府、赣州,领江西、湖南提刑。他任地方官,能关心民间疾苦。如知瑞州时,曾“积缗钱万,创便民库”;知宁国府时,又曾奏免了本地部分税务,“百姓欢舞”。他在任朝官期间,继续与误国害民的权奸进行不妥协的斗争。如景定四年,曾上书弹劾被朝野称为“董阎罗”的董宋臣。咸淳六年,贾似道以“致仕”(退休)要挟度宗,度宗苦苦挽留。文天祥此时任制诰、兼学士院权直,受命替皇帝草拟挽留贾似道的制诰。他在文稿里一反惯例,不但没有夸赞功绩,而且“裁之以公义”。贾似道恼羞成怒,指使台官诬告,罢了天祥的官。天祥再次愤然回到故乡。

从恭帝德佑元年奉诏起兵到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英勇就义,是文天祥生平的第二阶段。在这八年里,文天祥直接参与并亲自领导了南宋军民可歌可泣的抗元斗争,成为人民心目中的一面战旗。

德佑元年春,元丞相伯颜军水陆并进,大举南侵。贾似道所统诸路军一败涂地,南宋沿江诸州相继失陷,元军直逼临安,南宋政府急令各地发兵“勤王”。文天祥时在江西,决心与国家民族共存亡。在“无兵无将,无官无吏,无钱无米”的条件下,立即发文告,募义兵,捐出全部家产作军费。由于他保国抗敌的行动符合民族利益,所以很快建立了万余人的抗元武装。他亲自领军前进,四月下吉州,七月过衢州,八月入临安。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这支jun队以严明的纪律,粉碎了投降派的诽谤,赢得了沿途广大人民的信任,很快扩充到三万余人。入临安后,朝廷以文天祥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江西安抚大使,知平江府(治江苏吴县)事。十月,除端明殿学士。然而,此刻的南宋朝廷,已经完全笼罩在失败主义的冷雾之中,襄阳守将吕文焕降元,并为元军作向导。朝廷竟决定追封吕文焕的亡兄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并擢升其子吕师孟为兵部尚书,企图通过他与吕文焕的关系,向元人乞降。对此,文天祥坚决反对,上疏说:“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乞斩吕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在南宋政府投降主义路线统治下,常州、平江、独松关相继陷落,元军迅速逼近临安。在此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文天祥正确指出:元军入侵过速,后方空虚,而我两淮等许多地区尚保存着相当的武装力量。政府应振作精神,在临安与敌决一死战,同时调集敌后兵力,使敌首尾不能相顾。一战获捷,便会大挫敌军锐气,给全国军民以鼓舞,以促成战争形势的好转。但是,早已决计投降的南宋政府却诬之为轻举妄动,弃置不理。

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元军占领了离临安仅三十里的皋亭山,通知南宋政府派人谈判,企图逼迫南宋政府不战而降。正当此际,奉命出使元营的右丞相陈宜中竟连夜潜逃,不如去向。翌日晨,朝廷召文天祥,授枢密使,中午,又授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二十日,令天祥入元营谈判。友人及部将知天祥必不肯降,料此行凶多吉少,苦劝他不要去。天祥认为:一则“百万生灵,立有鱼肉之忧,……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二则,“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三则,“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 因此,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入元营后,文天祥严正指出,若要谈判,元军必须立即无条件退兵到平江、嘉兴一线。在与伯颜辩难时,自称“大宋状元宰相”,词旨慷慨,大义凛然,使敌“大酋为之辞屈而不敢怒,诸酋相顾动色,称为丈夫”。(《指南录·纪事诗序》)伯颜等痛感文天祥是他们迫使南宋政府投降的最大障碍,便强行扣留。第二天,南宋政府竟派左丞相吴坚等五人,号称“祈请使”,奉表献土于元营。二月五日,端宗率百官拜表祥曦殿,南宋政府正式降元。

二月九日,文天祥被迫登舟,与贾余庆、刘岊等“祈请使”一同被押解北上。途中,文天祥不断痛骂伯颜失信、贾余庆等卖国,求速死而不可得。随天祥同行的,除帐前将官十人外,还有抗元志士杜浒,文天祥多次与他们研究脱险计划。二十九日夜间,文天祥一行十二人,在人民冒死相助下,终于由镇江逃出,流离转徙,终于找到了南宋流亡政府。这年三月,元军押解宋恭帝赵显和皇太后全氏等北行。五月,端宗(赵昰)于福安即位,改元景炎。天祥投奔福安,授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从景炎元年七月到景炎三年十二月战败被俘,发动并领导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最后的殊死的战斗。景炎元年七月,他赴南剑聚兵以图收复江西。由于元军暴行激起人民广泛反抗,所以义旗一举,各地人民纷纷送子弟投军,许多爱国志士也踊跃前来求入幕府。他便率领这支新军入汀州、过漳州、经梅州,进赣州境,几经转战,军心益奋,景炎二年六月三日,激战于雩都而大捷,重挫元军。他后来回忆说:“大捷于雩都,进攻兴国县,县反正,于是驻屯。遣大兵攻赣州,又以偏师出吉州,赣诸县皆复,虏号令惟行于城中。吉水、永丰、万安、永新、龙泉以次皆复,临、洪、袁、瑞,莫不响应,诣军门请约束者相继。兴国、黄州新复,皆来请命。……幸而一捷,国事垂成之候也”。(《集杜诗·赣州序》)雩都大捷后,义军军威大震,“号令通于江淮,”(《纪年录》)抗元战火有燎原之势。元统治者大惊,急调重兵围攻。文天祥部下虽无比骁勇顽强,但因力量对比悬殊过甚,攻打赣州、吉州二城时接连失利,终于被迫退至空坑,损失惨重。天祥的夫人及一子二女亦被元军掳去。空坑失败后,文天祥并未灰心,仍激励并领导人民继续进行抗元斗争。景炎三年四月,端宗卒,帝昺即位,改元祥兴。八月,授天祥少保、信国公,率军屯潮州潮阳。十二月十五日移屯海丰,二十日,中途被元军骑兵追及,战败被俘。

被俘后,由元军元帅、汉奸张弘范亲自押解北行。从潮州下洋,经九个月水陆行程,于祥兴二年十月一日抵达燕京。一路上,文天祥坚持斗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就在文天祥被俘后不久,祥兴二年二月六日,崖山大战,血染海水,南宋流亡政府最终覆亡了。

文天祥虽然久系狱中,但被元统治者铁蹄蹂躏的广大人民仍然把他看作是自己抗元斗争的领袖。人们首先急于营救天祥出狱。中山府人薜宝柱曾聚数千人。“自称是真宗幼主,要来取文丞相”。“又有书于椟者曰:‘两卫军尽足办事,丞相可以无虑’。又曰:‘先焚城上苇子,城外举火为应’。”(邓光荐《文丞相传》) 这些传闻,使元统治者草木皆兵,日夕不安。元统治者终于决定处死文天祥以绝后患。此时,元朝一些大臣纷纷上书说:“南方丞相,无如文天祥。”还说:“文天祥,宋状元宰相,忠于所事,若释不杀,因而礼待之,亦可为人臣好样子”。天祥闻说,不为所动,只求速死。在写给舅父的遗书中,天祥表示:“刀锯在前,亦含笑入地矣”。(《与方伯公书》)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忽必烈召文天祥,“天祥入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拜跪,或以金挝其膝伤,公坚立不为动”。当忽必烈表示愿委以大任时,文天祥平静地答道:“愿与一死足矣!”第二日赴刑场,他自觉无愧于国,无愧于民,心中很坦然。临刑,从容问左右曰:“何为南方?”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说:“臣报国至此矣!”慷慨就义,时年仅四十七岁。燕京百姓,见者闻,无不下泪。曾参加过抗元斗争的王炎午在《望祭文丞相文》中说:“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 ”这一高度赞誉,反映了宋末元初广大人民对于民族英雄文天祥深切的缅怀敬仰之情。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文天祥平生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常以自随,遭难后尽失之。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访,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世称道体堂刻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后,又曾几度校勘编次。《四部丛刊》所收《文山先生全集》,鉴于旧刻“简帙庞杂,篇句脱误,岁久浸漶,几不可读”,遂重新编次为二十卷本:诗(德佑前作品)二卷,文十卷,《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纪年录》、《拾遗》各一卷,《附录》二卷。其中,诗六百零八首,词六首,集杜诗五绝二百首,集杜诗胡笳曲十八首,共八百三十二首。

2.诗歌

文天祥的诗歌,和其生平相一致,也是以德佑元年直接参加并领导抗元斗争为转折点,表现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

德佑以前的诗歌,保存至今的有242首,打开这些诗卷,我们看到,在国家民族空前忧患中成长起来的诗人,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热情,他在知瑞州时所作的《题碧落堂》诗中说:“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这里的“秋风紧”,和《山中感兴三首》中的“北风急”,都指日益猖獗的民族侵略。他渴望早日击败入侵者,统一祖国,使人民不再流离,发出了“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题黄冈寺次吴履斋韵》)的呼声。即使在被迫退居文山期间,他也无时不在忧心国事。“昔为江上潮,今为山中云。江上潮有声,山中云无情。一年足自念,况复百年长!但存松柏心,天地真茫茫。” (《山中感兴三首》)“寓形落落大块间,嘘吸一气自往还。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局促甘囚山!”《生日和谢爱山长句》“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夜坐》)这些诗,都表现了他渴望施展抱负、献身国家的热情。

个别诗篇,还直接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在《贫女吟四首》中,他就曾代“为人拈绣针”,终日“汗如雨”的贫家姑娘抒发过“百巧不救贫”的悲愤。

也应当指出,文天祥在德佑以前的诗歌中,赠相士、丹士、道士之作很多。虽然如他在给老师欧阳巽斋的信中所解释的那样:“江湖之人登门者日不绝,彼诚求饱暖于吾徒之一言,吾徒诚悯其衣食之皇皇,则来者必誉”,但作为诗歌创作,这必竟是一个缺憾。

使文天祥的诗歌获得“诗史”盛誉的,还在于德佑以后的作品。文天祥作诗是很勤敏的。在戎马倥偬之际,在千难万险之中,甚至在被拘被囚失去人身自由的时候,他都没有放下诗笔。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而作诗的目的,则一是“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二是使“后之良史尚庶几有考焉”。(《集杜诗自序》)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他早期就把“忧国杜少陵,感兴陈子昂”奉为学习的楷模是一脉相承的。

德佑以后的诗作分别汇编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和《吟啸集》等诗卷里。《指南录》中的诗,主要反映的是赴元营谈判、被拘北行、镇江脱险和追寻南宋流亡政府的这段经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两句诗,说明他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的诗歌结集名为《指南录》。《指南后录》中的诗,主要反映的是战败被俘,被囚系于舟中北行,以及至燕京被囚这段经历。“《吟啸集》则当时书肆所刊行,与《指南录》颇相复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内容以反映燕狱生活为主。德佑以后的诗歌,以文天祥自己参加和领导抗元斗争的惊心动魄的艰难历程为主要线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南宋覆亡时期的一部“诗史”。

元军所到之处,任意掳掠残杀,甚而屡有“屠城”暴行。文天祥两次被迫北行途中,目睹种种惨象,痛心疾首,悲愤交集,写出了控诉侵略战争的大量诗篇。“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哉睢阳守,冤哉马邑屠!”(《指南录·常州》)“连年淮水上,死者乱如麻!”(《指南录·吊战场》)“楚州城门外,白场吹悲风。累累死人冢,死向锋镝中。”(《指南后录·淮安军》)“遗民死欲尽,莽然狐兔丛”。(《指南后录·彭城行》)“野火无一家,荒草青蔓蔓。”(《指南后录·发淮安》)“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飚风吹鬓华”。(《指南后录·南海》)“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指南后录·越王台》)这样触目惊心的诗句,凝聚着诗人的血泪,也凝聚着民族的苦难。

对侵略暴行的恨,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怀有深挚的爱。“昨夜三更梦,春风满故园”。(《指南录·沉颐家》)“故园水月应无恙,江上新松几许长?”(《指南后录·苍然亭》)“江山有恨销人骨,风雨无情断客魂。”(《指南后录·再和》)“独自登楼时拄颊,山川在眼泪浪浪”。(《指南后录·登楼》)“清泪难忘父母邦”。(《指南后录·泰和》)这些诗,字字句句都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在这些直接倾吐对祖国的无限深情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了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文天祥还在许多诗篇中,反复表白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誓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自古皆有死,义不污腥膻”。(《指南录·高沙道中》)“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指南后录·元夕》)“俯仰经行处,死生谈笑间”。(《指南录·纪闲》)“但令守吾贞,死生浩无愧”。(《指南录·有感呈景山校书诸丈》)“一死鸿毛或泰山,之轻之重安所处?……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平生读书为谁事? 临难何忧复何惧!”(《指南后录·言志》) “纵饶夜久胡尘黑,百炼丹心涅不缁”。(《指南录·题苏武忠节图》)“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指南后录·南安军》)“唯存葵藿心,不改铁石肠。断舌奋常山,抉齿厉睢阳”。(《指南后录·壬午》)“无书求出狱,有舌到临刑。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铭”。(《吟啸集·已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像这样正气浩然,掷地有声的诗句,说明文天祥将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词,更垂训千古,数百年来,鼓舞无数有志之士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牺牲,前仆后继。

与此相对照,他对于那班平日欺压百姓、耀武扬威,一遇危急存亡之秋,就屈膝投敌、卖国求荣的朝廷命臣们,则给予无情的谴责与鞭鞑:“正气扫地山河羞,身为大臣义当死。……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指南后录·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把抨击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封建统治者:“至尊驰表献燕城,肉食那知以死争!”(《指南录·使北》)这说明,文天祥矢志抗敌以至一死殉国,不仅是为南宋君主尽忠,也符合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

对战友和亲人的缅怀和伤悼,构成文天祥后期诗歌的又一重要内容。当文天祥身陷囹圄之后,回想轰轰烈烈、南征北战的岁月,缅怀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志士和部将,心嘲澎湃,不能自已,便借杜诗成句以发之,写成《集杜诗》绝句二百首。此外,文天祥还创作了不少思念亲人的诗歌。为了抗击民族侵略,文天祥和他的一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家国伤冰泮,妻子叹陆沉。……人谁无骨肉,恨与海俱深!”(《吟啸集·感伤》)“岂料国破家亦亡!”(《指南后录·六歌》)“梦中儿女慰生离”。(《指南后录·早秋》)“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天长与地久,此恨极千古。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故”。(《指南后录·过淮河宿阚石有感》)“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痴儿莫问今生计, 还种来生未了因”。(《指南后录·得儿女消息》)在燕京狱中时,他与妻子儿女咫尺相隔,生死不知。元统治者多次以骨肉相聚、富贵荣华引诱他投降,他始终没有动摇,表现了松贞霜洁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诗歌的代表作即是我们将要讲解的至元十八年夏作于燕京狱中的《正气歌》。

3.散文

文天祥的散文也值得重视。他的散文可以说无体不备,但最有文学价值的则是以下三类:

第一类包括《御试策》和已未、癸亥年两次上皇帝书。这些鸿篇巨制,陈述政见,指斥时弊,说理详明,措辞激烈,有如长江大河,浩瀚无涯,具有秦汉政论文的特色,

第二类是为自己的诗集所写的序文,如《指南录自序》、《指南录后序》和《集杜诗自序》等等,而以《指南录后序》(我们中学已经学过)最著名。这篇《后序》,追叙其抗辞犯敌、被押北行、逃回福州、九死一生的历险经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而作者守义不屈的精神风貌,凛然如见,是南宋散文中的光辉篇章之一。

第三类为记游散文。这类文章共有十数篇之多,如《文山观大水记》、《赣州兴国县安湖书院记》等,都很有特色。

4.词

文天祥的词,《全宋词》辑有《齐天乐》二首、《酹江月》三首、《满江红》二首和《沁园春》一首。《酹江月》中的“水天空阔”一首,一说为邓剡词,待考。词虽不多,却像他的诗那样寄壮志,抒豪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激情。如《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上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激昂慷慨,苍凉悲壮,为宋词奏出了最雄壮的尾声。

五、创作背景

《正气歌》是文天祥诗歌的代表作,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夏作于燕京狱中的。这时候,他被囚于“污下而幽暗”的“土室”已有两年。历尽了各种折磨及利诱,但他始终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并坚定地选择了杀身殉国的道路。为了表达自己对故国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这首浩气长存的诗篇。

第12篇:文天祥传教案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千秋祭 教学目的:

1、评传体或祭文的文体。

2、电影镜头式再现的描写手法和聚焦式剪辑的章法。

3、学习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

1、评传体或祭文的文体。

2、电影镜头式再现的描写手法和聚焦式剪辑的章法。教学过程:

一、作者:

卞(bian)毓(yù)方,当代作家,记者。

二、人物介绍:学生介绍.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市)。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三、词语:

怦(pēng)然 凛(lǐn)凛而去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独柱擎(qíng)天 煌煌(huáng)笔墨 云愁雾惨 颠簸(bǒ) 黄钟大吕 舍身取义 刀光剑影 戕(qiāng)灭 衢(qú)州 迫不及待 葵藿(huî) 秽(huì)土 精神侏儒 摇唇鼓舌 聒(guō)噪不已 戟(jǐ)指 厚脸昧心 李煜(yù) 辚辚(lín)绝尘 一代枭(xiāo)雄 趾高气扬 衣单形瘦 雍(yōng)容 戏谑(xuâ) 恼羞成怒 撒手锏(jiǎn) 箴言(zhēn) 缧绁(lãixiâ) 孛(bâi或bï)罗 乱髭(zī)倒竖 拽(zhuài) 博学宏词科 诘(jiã)难 歇斯底里 黔(qián)驴技穷 孤注一掷 奸佞(nìng) 攘(rǎng)袂(mâi) 心旌(jīng) 嵇(jī)绍 祖逖(tì) 颜杲(gǎo)卿 擦拭 笔走龙蛇 摧枯拉朽 ※补充词解: 怦然:形容心跳的样子。 凛凛:严肃,严厉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喻竭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独柱擎天: 比喻独力支撑起大局。 煌煌:明亮。

舍身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 秽土:肮脏的土。

精神侏儒:指精神上苍白、猥琐的人。

戟指 :直指的意思。

绝尘:完全没有了尘土,形容走远了。

一代枭雄:某个时代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或智勇杰出的人物;或魁首) 雍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撒手锏:指旧小说中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招数。

箴言:劝诫的话。 诘难:追问,责难。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黔(qián)驴技穷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了。 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

心旌:心旗。

笔走龙蛇: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跨。

四、整体感知:文本以传主的诗句为题,以传主的诗歌为线索,运用文白嵌合的语言,气韵生动地弘扬了传主什么精神品质?

五、探究

(一)•与一般传记文相比,这篇传记有何独到之处?•

1、电影镜头式再现:记叙描写中,运用文学性想象和电影技法,生动鲜明地突出传主形象。

2、评传体:“我”想象, “我”理解, “我”评说, “我”的崇仰、敬重之情,意义、价值之识,溢于言表。

六探究

(二)•一般传记完整地介绍传主的一生,至少大半生的经历,这篇传记呢?•这种聚焦式剪辑的写作目的何在?要展示传主的什么精神品格呢?

1、全文主要写了文天祥一生中哪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279年被元兵所俘,1280年被押送至北京囚禁,在狱中写完《正气歌》。(1283年被元朝杀害) 按时间顺序。

2、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

一、概述文天祥一生的伟大意义,介绍他被俘的情景。

二、写文天祥在狱中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

三、写文天祥在狱中创作《正气歌》的情景,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第一部分认为,假如文天祥在被捕的时候就死去,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但同时作者又说:“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你认为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在敌人的威逼引诱、软硬兼施下,表现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作为杰出的榜样代代相传。 七品读.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作者在第二部分里集中笔力写文天祥在各种考验面前的凛然正气。请结合文天祥的表现,说说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①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名利引诱看起来比肉体折磨“美丽”得多,但它的杀伤力更厉害,因为它能直接毁灭人的灵魂。

②真的,你让葵藿如何跟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英雄与叛徒之间决无共同语言,只有尖锐的对立。

③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因为同在高位,在敌对中更能感受对手的份量。

5、作者说:“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50页倒数第一段。

如司马迁、屈原、曹植、诸葛亮、杜甫、陆游、辛弃疾、关汉卿、蒲松龄、曹雪芹、鲁迅、田间等。

六、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并翻译文中所引文天祥的诗句。

第13篇:文天祥传教案

18文天祥

教学内容: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目标:

1、评传体或祭文的文体。

2、电影镜头式再现的描写手法和聚焦式剪辑的章法。

3、学习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人物介绍:学生介绍.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市)。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二、多媒体出示词语:

怦(pēng)然 凛(lǐn)凛而去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独柱擎(qíng)天 煌煌(huáng)笔墨 云愁雾惨 颠簸(bǒ) 黄钟大吕 舍身取义 刀光剑影 戕(qiāng)灭 衢(qú)州 迫不及待 葵藿(huò) 秽(huì)土 精神侏儒 摇唇鼓舌 聒(guō)噪不已 戟(jǐ)指 厚脸昧心 李煜(yù) 辚辚(lín)绝尘 一代枭(xiāo)雄 趾高气扬 衣单形瘦 雍(yōng)容 戏谑(xuè) 恼羞成怒 撒手锏(jiǎn) 箴言(zhēn) 缧绁(léixiè) 孛(bèi或bó)罗 乱髭(zī)倒竖 拽(zhuài) 博学宏词科 诘(jié)难 歇斯底里 黔(qián)驴技穷 孤注一掷 奸佞(nìng) 攘(rǎng)袂(mèi) 心旌(jīng) 嵇(jī)绍 祖逖(tì) 颜杲(gǎo)卿 擦拭 笔走龙蛇 摧枯拉朽 ※补充词解: 怦然:形容心跳的样子。 凛凛:严肃,严厉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喻竭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独柱擎天: 比喻独力支撑起大局。 煌煌:明亮。

舍身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 秽土:肮脏的土。

精神侏儒:指精神上苍白、猥琐的人。

戟指 :直指的意思。

绝尘:完全没有了尘土,形容走远了。

一代枭雄:某个时代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或智勇杰出的人物;或魁首)

雍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撒手锏:指旧小说中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招数。 箴言:劝诫的话。 诘难:追问,责难。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黔(qián)驴技穷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了。 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

心旌:心旗。

笔走龙蛇: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跨。

四、整体感知:文本以传主的诗句为题,以传主的诗歌为线索,运用文白嵌合的语言,气韵生动地弘扬了传主什么精神品质?

五、探究

(一)•与一般传记文相比,这篇传记有何独到之处?•

1、电影镜头式再现:记叙描写中,运用文学性想象和电影技法,生动鲜明地突出传主形象。

2、评传体:“我”想象, “我”理解, “我”评说, “我”的崇仰、敬重之情,意义、价值之识,溢于言表。

六探究

(二)•一般传记完整地介绍传主的一生,至少大半生的经历,这篇传记呢?•这种聚焦式剪辑的写作目的何在?要展示传主的什么精神品格呢?

1、全文主要写了文天祥一生中哪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279年被元兵所俘,1280年被押送至北京囚禁,在狱中写完《正气歌》。(1283年被元朝杀害) 按时间顺序。

2、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

一、概述文天祥一生的伟大意义,介绍他被俘的情景。

二、写文天祥在狱中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

三、写文天祥在狱中创作《正气歌》的情景,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第一部分认为,假如文天祥在被捕的时候就死去,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但同时作者又说:“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你认为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在敌人的威逼引诱、软硬兼施下,表现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作为杰出的榜样代代相传。 七品读.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作者在第二部分里集中笔力写文天祥在各种考验面前的凛然正气。请结合文天祥的表现,说说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①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名利引诱看起来比肉体折磨“美丽”得多,但它的杀伤力更厉害,因为它能直接毁灭人的灵魂。

②真的,你让葵藿如何跟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英雄与叛徒之间决无共同语言,只有尖锐的对立。

③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因为同在高位,在敌对中更能感受对手的份量。

5、作者说:“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50页倒数第一段。

如司马迁、屈原、曹植、诸葛亮、杜甫、陆游、辛弃疾、关汉卿、蒲松龄、曹雪芹、鲁迅、田间等。

六、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并翻译文中所引文天祥的诗句。

第14篇:文天祥的名言

文天祥的名言

1、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

2、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3、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

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5、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6、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7、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

8、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9、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10、铜雀春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1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2、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13、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16、燕子楼中,又挨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

第15篇:文天祥宁死不屈故事

引导语: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最终从容就义,下面是有关他宁死不屈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时,他曾率领兵士保卫京城临安。临安失守后,他转移到南方,与各将领抵抗敌人,保卫国家。后来兵败被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牺牲。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文天祥:我要面向祖国而死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非常佩服。如果你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小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为名,改字履善;后又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宝四年(1256年)进士。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任湖南提点刑狱,次年调任知赣州,得元军渡江的消息,立刻组织万人起兵勤王。德二年(1276年)正月,谢太后向元军投递降表,文天祥被派往元营谈判,被扣留,押解北上,后设法逃脱,再组织民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复兴国等县,包围赣州,军势颇盛。不过,文天祥组织起来的民兵,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元军击溃,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军俘掳。他只好收拾残兵奔循州,驻南岭。后在广东的潮州、惠州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宋廷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十二月,元军从海陆大举进攻,文天祥撤出潮阳,转移海丰。因叛徒的出卖,他在五坡岭再次被元军俘掳。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经珠江口零丁洋时,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中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宁死不屈之志。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北上,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达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梦炎、受元朝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先后向他劝降,都被拒绝。他身在狱中,但诗句墨迹传遍京城,被视同珍宝。又在狱中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历数各代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人物,以明自己准备随时为国捐躯的决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一说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就义,年四十七。文天祥的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与张世杰、陆秀夫被称为“宋亡三杰”。

第16篇:18文天祥 教案

18* 文天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出示文天祥图)

二、新课: 1.学习生字词:

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②出示课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脍炙人口、日趋腐朽、被俘、铿锵、关押、刑具、囚室

这些词语中,哪个生字的字音容易读错,你快把正确的读音提示给同学们。(重点读:脍) 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最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提示给同学? 2.整体把握课文:

通过读课文,你对文天祥有哪些了解?(分段)

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第1自然

段) 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 爱国青年。(第2自然段)

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最终失败。(第

3、4自然段) 文天祥拒绝劝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5—8自然段)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长在,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第9自然段) 3.抓住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文中对他的评价吗?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阐述。

汇报、交流:围绕“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来抓重点语句感受。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2)第5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引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朗读

(3)第六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朗读

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朗读。

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4.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5.拓展:

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板书设计 18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多次严词拒绝劝降浩然正气

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为国捐躯 教学反思:

第17篇:文天祥教案(推荐)

《文天祥》教学设计

黄永萍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重点记叙了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高歌了他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选编本篇课文,一是通过文天祥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继续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为重点训练项目,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

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

花言巧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思路:

这篇略读课文,作者在结构上,采用“先概括——具体——总结”的写法,

运用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品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分别采用各种读的形式,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抓住具体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在合作交流中,反复的品读,批一批,注一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总结课文的内容时,引导学生从课文写法入手,加强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英雄: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 那么你都认识哪些英雄呢?

2、提示课题: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同桌互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师:可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3、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师: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词语评价一下文天祥。

5、师:练习给课文分部分。

(二)抓住重点,感受品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括出相关的语句,并做好旁批。

1、学生默读,做好旁批。

2、汇报交流。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①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②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2)第5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①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②诗意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3)第六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①词意思: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②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③朗读,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①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②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③朗读。

3、学习最后一段:但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却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真可惜!不过,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浩然正气,千秋常在

三、结合课文,体会写法。

1、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师: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2、文天祥作品: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1276年写的。那一年,占领中国北方的元军兵临南宋京城杭州,文天祥奉命到元营中谈判。他义正词严,拒绝投降,因而被扣留。在向北押往元大都的路上,他寻机逃脱。为了重振旗鼓挽回南宋危局,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找到一条小船,从海路逃往温州。这首诗就写在他南归的途中。诗的前两句,概括了他绕道北海、又回到长江口外海面上的经过。诗的后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抒写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忠心。虽然斗争最后失败了,然而他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句,却成为表达人们爱国之心的千古名句。

五、总结课文,延伸情感。

1、谈感受: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你想对这位民族英雄说些什么?

2、欣赏《满江红》: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同学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从他身上,我们感受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激励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最后,请同学们听《满江红》,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丰富视野。

找出课文中文天祥说的话,抄下来,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提炼重点。

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严词拒绝劝降

浩然正气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第18篇: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一)

在我看来,喜欢一篇文章不外乎两种理由:一是由于文章本身的魅力,二是出于对作者的仰慕。而于文天祥,无疑是两者兼而有之。

知道文天祥其人,其实早于他的诗文,并一度惊讶于在暗弱的南宋,曾有过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

当元军的铁骑南下,国家危在旦夕时,他变卖家财,毁家纾难;在宋朝风雨飘零之际,他率军转战四方,奈何不遂人愿。而最为人所折服的,是在被捕之后,面对威逼与利诱,犹能坚守节操,毫不屈服。与众多降元甚至转而为元灭宋的南宋官员相比,愈加让人感佩。

我们不必深究他的坚持是出于什么的影响,一个能坚持自己信念与理想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人,无疑是一盏明灯,照彻了昏暗历史的一角。斯千百世以下,犹能振奋人心。

文天祥在诗文中提过骂贼而死的颜杲卿,可见一个榜样的力量。而自宋以降,无人不知文天祥,至明末转战中原的张苍水,

犹比之于文天祥。正是他们,塑造了中国人的脊梁。其一人之行,胜过立万言书,功莫大焉。

文天祥的风骨与信念,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正气歌》写于他被元军羁押狱中三年之后,而于其中,我们仍能看到他的不屈服。在序中他描述了狱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胸中自有正气可凭。而后历数先贤,以明心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譬如莲生淤泥中,取莲华而勿观于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软弱,那屈服,那残忍,只需看这黯淡却永久的灯火,而心慕之向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于今之世,我们虽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来坚持,然而,存养胸中一段正气,塑造自己的信念,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王阳明临死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学习文天祥,我们只要做到这般,便足矣。

斯人已远,留下的是充塞苍冥的正气,而正要我辈中人发扬光大,教这《正气歌》传承,千百世降,犹不衰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公孙丑上》中一句话。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的理解是:浩者,白也,纯洁也,如天之气也。浩者,广袤无边也,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也;然者,自发,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发于真心。孟子所讲浩然之气是义与道的集合体,集合了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便与天地合一,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据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体会孟子之浩然之气具有以下性质:纯洁之气;无私之气;出于真心即信念之气;正义之气;真理之气。浩然之气合于天地就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浩然之气\",也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的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所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因此与后来曹丕所论之\"气\"不同,韩愈《答李翊书》中所说之\"气\"与孟子较为一致。

钱逊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说过:“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中华民族有这么一种正气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是民族正气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发展壮大”在历史上,不断有正气的故事、正气的人物出现。我想举文天祥的例子来说明。文天祥在历史上代表着我们的爱国传统和民族主义精神。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他写的《正气歌》很好的体现了他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民族精神。

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就是我们不应该去计较个人物质生活是怎么样的美好,而是要符合个人的理想,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的高尚的人格。像齐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不为了权势而放弃自己,把道德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精神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并不是最高的价值。实际上,古今中外一切先进人物,都是把精神生命、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如果所有的人都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我们人类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这一点,把精神的追求,人格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是中华民族一个突出的精神,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根源所在。

文天祥死后在自己的腰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所有这些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先贤传统中得到,另一方面就是从孔孟传统文化中得来的。“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一点。孟子讲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就是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浩然之气。文天祥就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反过来,这些事迹是怎么流传下来被后代继承的呢?靠文化的积累,靠我们的史书,靠文学以及其他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诗文之中,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正是这些,让民族精神不断的延续发展,被后人所传承。如果我们把这些都丢掉,不学历史了,或者历史不去讲这些东西,只记载生产力怎么发展,阶级斗争怎样进行,这些就都不为人知了。我们也应该认清我们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进行的,要充分看到它的困难所在。现在要从头做起,要告诉人们传统讲的是什么,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帮他理解,让他去选择,这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事情。

在今天,这句话就具有了及其丰富的政治色彩,教育色彩和各种丰富的内涵,当然,我们所说的大气同孟子的“浩然之气”不尽相同的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境界宏大的阶梯。如果说文章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它自然是作者见解、才智、素养的反映。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阅读的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读书的过程是吸纳,也是接受心灵的沐浴。读屈原,我们怎能不为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志向感染?读司马迁,我们怎能不为他的多舛遭遇扼腕,不为他的非凡成就赞叹?读霍金,我们读出了蕴藏在他那枯槁躯体里的生命之光,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林则徐,我们读懂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真正内涵。有了这种广泛阅读的积淀,释放的文字怎能不是晶莹澄澈、视野开阔呢?

我善以自然养吾浩然之气。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生命,更赋予了人们对美的感情,以及心灵的纯净。站在高山之巅领略天空的浩渺,站在与天最接近的地方,感受天高任我飞的壮志,有一种想驰骋的感觉。听大海波涛拍岸的声音,体验大海的无所不容和那一片蔚然。我想自然界的美感是真正需要人们的品味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干净的美。在这个大都市里我们总是忙碌着,却很少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东山魁来的正义所以着名,巴金的作品这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一种原始的真实。这种真实与清澈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回归自然。

我们要学会以天为尺,放开辽阔的胸襟去接纳多彩的生命。学会用飞鸟的标准去读飞鸟,读出一首动人的飞鸟之歌;学会以海为度,张开宽广的臂膀去拥抱平凡的世界;学会以少年的情怀去读少年,读出一则风花雪月的吟唱;学会以老年的情怀去读老年,读出一则睿智达观的情怀。我愿以天为尺,将生命丈量成辽阔的苍穹;我愿以海为度,将生命稀释成浩瀚的海洋。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二)

文天祥的风骨与信念,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正气歌》写于他被元军羁押狱中三年之后,而于其中,我们仍能看到他的不屈服。在序中他描述了狱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胸中自有正气可凭。而后历数先贤,以明心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譬如莲生淤泥中,取莲华而勿观于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软弱,那屈服,那残忍,只需看这黯淡却永久的灯火,而心慕之向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于今之世,我们虽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来坚持,然而,存养胸中一段正气,塑造自己的信念,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王阳明临死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学习文天祥,我们只要做到这般,便足矣。

斯人已远,留下的是充塞苍冥的正气,而正要我辈中人发扬光大,教这《正气歌》传承,千百世降,犹不衰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公孙丑上》中一句话。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的理解是:浩者,白也,纯洁也,如天之气也。浩者,广袤无边也,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也;然者,自发,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发于真心。孟子所讲浩然之气是义与道的集合体,集合了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便与天地合一,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据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体会孟子之浩然之气具有以下性质:纯洁之气;无私之气;出于真心即信念之气;正义之气;真理之气。浩然之气合于天地就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浩然之气”,也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的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所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因此与后来曹丕所论之“气”不同,()韩愈《答李翊书》中所说之“气”与孟子较为一致。

钱逊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说过:“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中华民族有这么一种正气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是民族正气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发展壮大“在历史上,不断有正气的故事、正气的人物出现。我想举文天祥的例子来说明。文天祥在历史上代表着我们的爱国传统和民族主义精神。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他写的《正气歌》很好的体现了他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民族精神。

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就是我们不应该去计较个人物质生活是怎么样的美好,而是要符合个人的理想,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的高尚的人格。像齐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不为了权势而放弃自己,把道德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精神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并不是最高的价值。实际上,古今中外一切先进人物,都是把精神生命、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如果所有的人都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我们人类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这一点,把精神的追求,人格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是中华民族一个突出的精神,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根源所在。

文天祥死后在自己的腰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所有这些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先贤传统中得到,另一方面就是从孔孟传统文化中得来的。”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一点。孟子讲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就是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浩然之气。文天祥就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反过来,这些事迹是怎么流传下来被后代继承的呢?靠文化的积累,靠我们的史书,靠文学以及其他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诗文之中,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正是这些,让民族精神不断的延续发展,被后人所传承。如果我们把这些都丢掉,不学历史了,或者历史不去讲这些东西,只记载生产力怎么发展,阶级斗争怎样进行,这些就都不为人知了。我们也应该认清我们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进行的,要充分看到它的困难所在。现在要从头做起,要告诉人们传统讲的是什么,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帮他理解,让他去选择,这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事情。

在今天,这句话就具有了及其丰富的政治色彩,教育色彩和各种丰富的内涵,当然,我们所说的大气同孟子的”浩然之气“不尽相同的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境界宏大的阶梯。如果说文章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它自然是作者见解、才智、素养的反映。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阅读的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读书的过程是吸纳,也是接受心灵的沐浴。读屈原,我们怎能不为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志向感染?读司马迁,我们怎能不为他的多舛遭遇扼腕,不为他的非凡成就赞叹?读霍金,我们读出了蕴藏在他那枯槁躯体里的生命之光,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林则徐,我们读懂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真正内涵。有了这种广泛阅读的积淀,释放的文字怎能不是晶莹澄澈、视野开阔呢?

我善以自然养吾浩然之气。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生命,更赋予了人们对美的感情,以及心灵的纯净。站在高山之巅领略天空的浩渺,站在与天最接近的地方,感受天高任我飞的壮志,有一种想驰骋的感觉。听大海波涛拍岸的声音,体验大海的无所不容和那一片蔚然。我想自然界的美感是真正需要人们的品味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干净的美。在这个大都市里我们总是忙碌着,却很少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东山魁来的正义所以着名,巴金的作品这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一种原始的真实。这种真实与清澈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回归自然。

我们要学会以天为尺,放开辽阔的胸襟去接纳多彩的生命。学会用飞鸟的标准去读飞鸟,读出一首动人的飞鸟之歌;学会以海为度,张开宽广的臂膀去拥抱平凡的世界;学会以少年的情怀去读少年,读出一则风花雪月的吟唱;学会以老年的情怀去读老年,读出一则睿智达观的情怀。我愿以天为尺,将生命丈量成辽阔的苍穹;我愿以海为度,将生命稀释成浩瀚的海洋。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三)

每当看到《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便会想到、感受到当时它的作者——文天祥一身的浩然正气和不屈气慨。

当时,身为将领的文天祥因战败被元军俘虏,可是,他宁死不屈,对元世祖手下的劝降置之不理,经过一番对文天祥没有效用的劝降之后,文天祥被关进了土牢,土牢环境恶劣,但土牢只能折磨他的肉体,却不可能摧毁他那比钢铁还坚硬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浩然正气,就可以战胜一切恶劣的环境,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一段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穷时节乃见(现),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分别表现为各种物体,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日月星辰。在人身上就表现为浩然之气充塞在宇宙之间。我出在太平年间,决心为朝廷效力,到了危急关头,才表现出我的气节,一一被记录在史册上。经过元世祖亲自劝降,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他们杀害了文天祥。

文天祥不过是一位平凡的百姓,但是他平凡而又伟大,他不是有什么特殊地位的人,但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不是什么诗人才子,却能写出令我们震撼的《正气歌》;他不是孔武有力的壮士,但他却如此坚强不屈,令人佩服!他写下的《正气歌》也告诉我们天地间不能没有镇住恶势力的正气。

我们这些小学生虽然现在不能为国捐躯,但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各方面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19篇: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从古到今,爱国的人多如繁星。最近我上网搜查了许多英雄事迹,为国为民的邓小平爷爷、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战国的屈原„„

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的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那么多废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扣人心弦的《正气歌》。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坚决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竟然发现他肚子里没有一粒米,有也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我被这一个个故事感动了。我也明白了许多,只要做好每一件小事,也就是为祖国出了一份力。

第20篇: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从古到今,爱国的人多如繁星。最近我上网搜查了许多英雄事迹,为国为民的邓小平爷爷、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战国的屈原……

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的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那么多废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扣人心弦的《正气歌》。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坚决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竟然发现他肚子里没有一粒米,有也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我被这一个个故事感动了。我也明白了许多,只要做好每一件小事,也就是为祖国出了一份力。

金陵驿文天祥
《金陵驿文天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