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发布时间:2020-03-02 01:15: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课教学有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何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主题之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中关于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要点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知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环境,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激励学生争做一个合格的“环保小卫士”,是思品课教学中值得重视、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想就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下册第三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课的教学,谈谈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一、了解环境状况,明白环保道理。

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要从获取大量感性认识开始,现在要让孩子们明白环境保护的道理,就必须引导他们去了解现在的环境是怎样的了。只有了解了环境的现状,他们才能知道怎样去保护环境。

基于上述认识,教师首先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让他们明白环境保护的道理。教师课前便要求学生广泛地收集“保护环境和破坏环境”方面的故事,鼓励他们准备在课堂上讲环保故事。 课时伊始,教师的一个《日本的富山事件》的故事,把学生迅速地带到了特定的情境中,初步感受到了破坏环境的可怕后果。当讲到环境破坏的内容时,孩子们大胆地走上了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英国的大气中毒事件》、《日本的废水鱼中毒事件》、《美国的“黑风暴”》、《长江特大洪灾》以及《撒哈拉的过去》等等骇人听闻但又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学生从故事中懂得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为地破坏环境,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人类也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无情地报复和惩罚;只有自觉地保护环境,才能让自然环境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其次,尽管孩子们从故事中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但毕竟是中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它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仍不够深刻。此时,最好办法就是借助多媒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环保知识的理解,向学生播放了有关环境破坏(水资源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森林资源破坏、大气资源破坏、生物资源破坏)和环境保护的实例片段和文字资料。课件集图画,文字、解说于一体,既阐述了以上几种资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揭示了它们遭受破坏的原因及种种恶果。真实形象的画面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孩子们时而感叹、赞美;时而惊讶、痛恨„„他们看到了从没有看过的情景,了解到了从没有了解过的事实,真切地感受到:环境破坏,后患无穷,必须马上制止;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必须立即实施。这样,通过教师、学生、多媒体三方紧密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说”中明白道理,同时也为导行环节做了铺垫

二、提出问题,深入讨论。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得到了发展。”

明理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一场质疑、解疑的讨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使明理过程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不仅对学生弄懂问题,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基于这种认识,在讲故事、看实例片和文字资料之后,教师启发学生对环境状况提出问题。孩子们争相发问。发问之后,授课者

按照问题的逻辑联系,由浅入深地加以梳理,即:日本的富山事件说明了什么?环境指什么?环境和人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问题提出来了,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发言解答问题,关键处教师加以点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教师又将“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一题分解为以下四问:破坏环境的行为有哪些?产生哪些恶果?保护环境的行为有哪些?有什么好处?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穷追不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最精彩的是当讨论到环境破坏有哪些方面时,有一位同学竟然一口气谈了如下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噪声污染、滥砍滥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乱捕乱杀野生动物、人口剧增等等。联系课外知识,讲得生动具体,同学们热烈鼓起掌来。而在分析“恶果“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孩子们各抒己见,甚至进行着激烈地争论。有的说:“全球性气候变化(暖)”;有的说:“酸雨污染,直接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有的说:“生物多样性减少,部分珍稀动物频临灭绝”;还有的说:“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更有一位同学说:“生态灾难越来越多,人类只有死路一条”„„实际上,对问题的议论越透彻,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的理性认识也就会更深刻。

三、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思想品德课一定要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美好思想,这也是环保教育的主旨所在。

在最后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这一问题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说:“要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有的说:“要向别人宣传环保知识,还要主动制止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还有的说:“要保护有益,珍稀的动物”;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环保”„„

从学生的讨论中看出它们是受到了教育。可是,在生活中他们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呢?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为了更好地实现导行的目标,教师针对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组织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了更深入地自查互查活动。要求它们以小组的形式查一查自己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并考虑今后该怎样做?孩子们踊跃参与,在活动中,他们发现:随地吐痰,乱涂乱画,乱丢垃圾;大声喧哗,制造噪音;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盒,经常使用塑料袋,过量使用清洁剂;浪费用水,偷摘花朵;攀折树枝,这些平时微不足道的小事竟然也属于环境破坏的范畴。孩子们恍然大悟:哦,原来自己在生活中还有这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看来,环境保护不能空喊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呀。所以,他们在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环保口号的活动中,把自己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决心设计为了一个个言简意赅的环保口号:“乱丢垃圾,行为可鄙;攀折树枝,行为可耻”、“环保环保,从小做好”、“环保卫士,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夸,破坏环境人人抓”、“环境搞得好,生活更美好”、“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等等口号,这是他们不良思想和行为得到纠正的最好证明。

四、延伸活动,进行实践。

就思想品德课而言,其最终目的在于明理导行,知行统一。法国大教育家卢梭说得好:“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的学生仅仅掌握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理论只有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机会来了,刚刚上完这一课,学校正开展创办市级“绿色学校”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活动,既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也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检验。

这一天,天气很热,同学们以“学雷锋,服务社区”为口号,在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出校为家乡清扫街道。孩子们一扫平日的娇生惯养:不怕脏,不怕累,干得个热火朝天,把整条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体现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和劳动能力。

在净化校园和美化班级的活动中,孩子们更是体现了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校园里,干干净净;教室里,整齐清洁。孩子们主动把自己亲手栽种的小盆栽带回学校,美化校园,并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小小绿世界”,每天精心的照顾,让朵朵花儿越开越灿烂„„

利用节假日,教师还组织了一次“家乡环保状况”的社会调查活动。他们在活动中认真了解家乡环境保护和破坏的现状,还带回了许多纪实的照片,也认识到保护环境,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喜的是,在班级环保知识竞赛中,班级有85%以上的同学能掌握较为全面的环保知识,几乎100%的同学能保持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地探索和优化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明白道理,规范行为,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书目:《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地球在哭泣》

《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读后感

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意识

探索环保教育新路子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怎样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怎样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