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不懈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0: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不懈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西南民族大学

鲁磊(羌族)

个人简介:鲁磊,男,羌族,199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10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两次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课题;在《光明日报》、《中华民族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百余篇、合编图书《麻柳刺绣》;四川省2014届优秀大学毕业生。

我是一个学新闻的学生,过去也在许多新闻单位参与过实践,人物专访也写得不少,而今忽然要提笔写写自己,一时间还真不知该如何下手。新闻写作中有句行话叫“写人不离事”,而事又缘于人,一切还得从我说起。

“坐而论道”是人生乐事,亦是幸事

六年前,一场惨烈的大地震让我的家乡,昔日川西北那个山清水秀的小城,变得支离破碎。我死里逃生,和父亲冒着飞沙走石和不断的余震,用了两天一夜徒步回家。路上,我经过一个倒塌的小学,看见许多年轻的生命在瞬间消逝,那时,除了悲痛,我心里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能平安,我会珍惜每一天的时光,一定坚强的活着!

四年前,我就要上大学了!全村的乡亲都夸我有出息,掏出一张张皱巴巴的50块、100块给我凑齐学费。临走时,奶奶泪眼花花的嘱咐我“娃呀,你出去念书不容易,要多替我们、替逝去的人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现在,我即将毕业,走向社会,回首我的大学生活,我是那么幸福、快乐!我知道,我能从大山中走出来不容易,我能从灾难中走出来更不容易。

在课堂上,我永远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位置,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说这就叫“坐而论道”,我特别享受那种在思维的海洋中徜徉的感觉;在图书馆中,我无书不读,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

慢慢地,我发现各种学科的内涵都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文学是用文字符号来表现,数学是用数字符号,音乐是用音色、强弱和节奏,绘画是用色彩、线条和明暗等等……上古汉语课时,同学们都在苦恼元明清戏剧篇幅太长难以背诵,我却因为自学了昆腔,可以把《牡丹亭》唱得婉转动听。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次考试我总是名列前茅,同学们还赠我一个雅号“度郎”,赞叹我怎么什么都懂。也许他们很难理解,经历过“生死一线”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更懂得珍惜在宽敞明亮教室中的学习时光,而我也在学习中不断加深一个认识: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延展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学习。

大学学习

重在思维的训练

我所学的新闻专业是一门“手脑并重”的学科,理论和实践不可偏废。要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就必须“吃透”素材;要“吃透”素材,则需要从“历史的高度、人文的角度”去比对、分析、筛选、归纳,而要做到这一切,不仅需要扎实而丰富的知识积累,更需要敏捷的思维能力。

2013年3月10日,我有幸参与了中宣部组织的“‘寻找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先进事迹采访团”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采访,在海拔近5000米的龙灯草原,十几家媒体每天采访到的都是同样的人,同样的事,我要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在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在莽莽雪域高原,还有千千万万和菊美多吉一样坚守在最艰苦的地方,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他们脚下踩着高原的泥土,肩上扛着老百姓的天”。

一种媒体人的责任感就油然而生,“要把藏区的真实情况反映给读者,要把藏区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记录下来,给予他们关注和鼓励。”后来我从3个不同的层面、角度写了4篇通讯,3篇发在《光明日报》上,一篇发在《中华民族报》上,反响很热烈。

特别是那篇反映藏区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的文章《道孚县的“吉祥三宝”》发表后,一个藏区的干部给我来信说“看了报道很受鼓舞,道出了广大藏区基层干部的心声,以后要像菊美多吉一样,为老百姓多谋福利。”我想,我的愿望也就达到了。

在一次从采访点回驻地的夜路上,整个采访组都疲惫得睡了过去,只有我和司机不时地闲聊几句。路上要翻越一座海拔4200米的雪山,汽车在一条没有路的山脊上斜斜地开着,望着车窗外从翻滚的云层中渐渐落下的太阳和身旁深不见底的山谷,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我怯怯地问师傅,“没有路啊?!”,而师傅却爽朗一笑,“我们走过了就有路了嘛!”。 我恍然大悟,这和我们的学习是一个道理:无论纪录片、电影、电视剧还是舞台剧、作文章、编曲,乃至于修房子、搞设计,都是承载我思我想的一个载体。如路上行人,路之导向在人而不在路,用功若偏在修路,路愈精致则愈狭窄,愈会陷入一种单纯形式主义,让思想成了依附于手段的一个附属。

也就是说,不管干什么,技术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维和思想,就像写文章要找角度、拍片子要把镜头对准什么,都是思维在引导。而大学则是思维训练的最佳阶段,设想如果一个学新闻的人,仅仅只学技术,执着于“怎么写、怎么拍”,那便如何也脱离不了“写稿匠”的窠臼。

在不断学习实践中认识自己、充实自己

2014年初,我又接到一个特殊的采访任务,这次的采访对象是我的老校友,而我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和被采访的人面对面交流。他就是原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他在下乡途中,因为山高路滑遭遇车祸,永远的倒在了他深爱的雪域高原。

我的采访对象,大都是与毕世祥有过接触的基层干部。腊月中的康定,滴水成冰,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20多度,而这些基层干部有的走路、有的骑着摩托车、有的骑马,都准时赶到了和我约好的采访地点,我感动不已。在后来的谈话中,我更惊讶的发现,呵!一大桌人全是西南民大的校友!一种发自肺腑的敬佩与感动油然而生。

在采访过程中,我的视线一次又一次的模糊。因为采访的过程,是一次与逝者精神交流的过程,这让我不断在认识别人的同时审视自己:我也是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和所有西南民大人一样,沐浴着党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不断成长、进步。从人民的好纪检干部王瑛到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再到服务各族群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毕世祥,他们为所执着的民生事业,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而我曾经做过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又能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新闻人的记录,对于旁观者来说,可能仅是消遣、猎奇的故事,而对于亲历者,则是难以言说的喜悦或酸楚。如果去深刻体察那些喜悦或酸楚,历史、文化、民族,这些宏大却可能导向空洞的词汇,会在心中变得细致而坚实,同时也能纠正自己观念的偏差,充实信仰的空洞。

就像新闻界的前辈陈虻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想,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会让我更加明白,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永不停歇的脚步

时间的脚步没有停歇

进取的脚步不能停歇

蒙牛牛奶公益的脚步不停歇

优秀公安干警演讲稿:永不停歇的脚步

《学习的脚步不能稍有停歇》读后感

《学习的脚步不能稍有停歇》读后感

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息的励志美文

国旗下的演讲稿:永不停歇,追梦的脚步

银行综合柜员演讲稿:让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歇

不懈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不懈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