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美姓名称呼差异

发布时间:2020-03-02 17:57: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98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题为 “谈称呼与尊重知识与学术”的文章,文章谈到一位美国教授在中国时,讨厌人们不断地称他为“先生”(Mr.),认为中国人如果尊重知识的话,就应该称他为教授或博土。时过一个月后,一位留美中国学生也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先生”在祖国大陆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才配得上的称呼。这一解释在前几年可能说得通,但现在在较正式的场合,祖国大陆经常以“先生”称呼普通男性,被称为“先生”的人未必“德高望重,学识渊博”。

在祖国大陆,“小姐”,一类的称呼曾消失了30多年,只是近几年才开始重新流行起来。不过被称为“小姐”的人有时反应非常敏感。例如一位大学女生对一位30多岁的售货员说:“小姐,把这给我看看。”“小姐”回答说:“你没看我多大了,小姐不是随便可以叫的。”有位被人称为“姐”的人回答得更不客气:“我当你大妈都差不多了。”这说明中国女性到了一定岁数并不一定喜欢被人称为“小姐”。美国的情形与此相反,现在Mi的叫法越来越广,售货员对五六十岁的女顾客,也称Mi,顾客受之不以为怪(杜学增,1995)。

为什么那位美国教授不喜欢人们一直称他为“先生”呢?原来Mr.是正式场合所有敬称中最一般的称呼,往往是在不明对方准确头衔的情况下,才用Mr.表示尊称。所以如果要表示敬重,Profeor(教授),Dr.(博士)等称呼更具敬意。相比之下,Mr.显得“正式有余,尊敬不足”。

正式介绍过后,美国人就不习惯人们再拘于礼节,不停地用Mr.,Mrs.(夫人,太太),Mi(小姐)来称呼。请看美国人是如何摆脱礼节约束的:

①My name is Crawford-James Crawford.Call me James. (我叫克劳福德,詹姆斯·克劳福德。就叫我詹姆斯吧。)

②Don\'t call me Mrs.Pullen,just call me Sally.(不要称我普伦夫人,就叫我萨莉好啦。)

英国人在称呼方面要比美国人保守一点,老年人比青年人更保守。所以对他们以头衔加姓来称呼更稳妥。当然,近年来许多时尚都从美国吹到英国去了, 所以如果英国人要你以名字相称, 不加姓氏及任何头衔,那么你就照办。与任何人打交道,这都是最稳妥的办法——恭敬不如从命。不过要注意:不要直呼英美人的姓氏或姓名。

中国人,敬老尊老,注重礼节(formality),尊称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

1.姓+职业:黄老师。

2.姓+行政职务:赵局长。

3.老+姓或姓+老:老李或李老。

在英美两国,“职业+姓”或“职务+姓”的叫法不多,但对从事某种专业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人,可有特殊的叫法,如:

Bishop Gray(格雷主教)

Captain Simmons(西蒙兹船长)

Dr.Brown(布朗大夫,也可指布朗博士,即一种学衔)

Father White(怀特神父)

General Clark(克拉克将军)

Judge Harley(哈利法官)

President Roosevelt(罗斯福总统)

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

Queen Mary(玛丽女王)

Senator Smith(史密斯参议员)

奥特(Oatey,1987:12—13)认为,Profeor,Doctor,Nurse(护士)及军队中的军衔可以不加姓氏单独使用。但庄恩平(1993:3)谈到美国称呼时,指出:“对专业人员,如教授、博士、医生、船长、军队将领等,称呼时头衔都需与他们的姓一起用,否则就不符合文化习惯,对方听到不符合习惯的称呼时往往会感到别扭。”一个说姓氏可加可不加,另一个说非加不可。我觉得还是加上姓氏更保险。

在不明对方身份, 不知对方姓名的情况下, 比如在大街上问路于人,该如何称呼呢?

没关系,Sir(先生)与Madam(女士)可派上用场,而且还是一种敬称。

不知对方是小姐,还是已婚太太,又该如何称呼呢?www.ryedu.net

Madam可以,但在知道对方姓名的情况下,Madam就显得太正规,太矫揉造作了。以前遇到这种情况还挺难办,幸亏美国人发明了Ms.(女士,读[miz])。 现在不管是Mi,还是Mrs.,都可以用Ms.来表示自己的女士身份,至于结婚与否,对不起,请君莫问,本人也无需奉告。这一美国女权运动的产物对于到英美去的中国女性来说,颇为方便。没有Ms.这一称呼,中国女性与英美人来往,有时还挺麻烦的。不信,请听听台湾省女作家林海音(1985:68)30多年前的感想:

……她问我是“林小姐”,还是“林太太”?我在美国一路旅行,都遇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职业妇女,在公事上习惯用自己原来的姓名,并不冠以夫姓。而我们有一个很万便的“女士”的称呼,可以用做任何未婚或已婚妇女的头衔。在家里,我可以被称为“林海音女士”或“夏林海音女士”。在西方就不同了,“Mi”一定是未婚的,已婚的就是 “Mrs.”。哪怕你离了婚,仍是沿用前夫的姓,除非你有一天再婚。美国国务院在有关我的文件上,都称我Mi,但我的履历上是有丈夫有孩子的,因此常常要解释一番。有的地方称我“林太太”,使我不得不说我的丈夫姓“夏”,但是“夏”的发音对于美国人不如“林”来得容易,所以叫我Mi Lin是最方便。

今天林海音女士若重访美国,该为Ms的诞生而感到欣慰了,况且美国人除了Ms外,也同样开始流行“夏林海音女士”的用法,即妻子的姓与丈夫的姓加在一块使用。

该如何用英语称呼教师,曾有过不少说法。以前有人认为,“黄老师”(Teacher Huang),在英美人听起来,犹如“黄打铁的”、“黄卖肉的”、“黄教书的”一样刺耳。至今,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 Teacher不宜用于称呼教师,因为这一称呼语只限于幼儿园孩子对老师的称呼,但现在有些外国教师表示 Teacher作为称呼语可以接受。可以接受是一回事,广泛使用又是另一回事,所以现在还是不用为好。在英国,对教师通常有下面三种称呼:

小学:Sir,Mi或称号+姓

中学,称号+姓或Sir,Mi

大学:称号+姓或直呼其名

称号是指Mr.,Mrs.,Ms.,加上姓氏的Mi,以及学衔D,与职称Profeor。 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上述叫法也通用,但在美国南部也常用Sir 和Ma\'am(夫人)。在英国大学里,称号通常指Dr.和Profeor,但有些美国大学只用Mr.和Ms.而不用Dr.和Profeor。(Oatey,1987:16)

作为外国人到英美两国去,不知如何称呼对方,请教对方是最明智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Mi 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Ms.通常是与自己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 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若发现有Sir Frederick的叫法,那是指英国的骑士(knight)或爵士(baronet),在这种情况下,Sir可与姓名或名连用,但不能单独与姓连用,如果他是姓Catherwood,那么他的夫人就叫 Lady Catherwood(卡瑟伍德男爵夫人)(外语爱好者网站)。最后请注意下面一些特殊的称谓:

Mr.Chairman(主席先生)

Mr.President(总统先生)

Mr.America(美国先生,男子健美赛冠军)

Mrs.America(美国太太,已婚妇女的选美冠军)

Mi England l978(1978年英格兰小姐,即1978年英格兰选美冠军)

在中国,“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现在虽是相当正式的场合才使用, 但用起来比较灵活: “先生”、“小姐”和“女士”可以与姓或名(双名)连用,有时连名带姓的用法也有,如“刘钢先生”、“王芳小姐”,“太太”一般也是与夫姓连用。除“女士”外,其余三者还可单独使用,作为面对面的称呼。

在中国,小字辈对领导,以“姓+行政职务”作称呼最为常见,甚至在称呼上把副职朝上抬,省去“副”字,以示敬意,“李副局长”成了“李局长”,“王副经理”成了“王经理”等。在跨文化交际中,当英美人不叫你什么长,什么官时,切莫以为他们看不起你,实际上那恰恰是友好亲近的表示。

对中老年人, 人们相处久了, 不管你有无行政职务,“老”字加姓的称呼在中国最流行。“老李”对中国人说来是敬称,但这种叫法,英美人听了会火冒三丈,因为他们最忌“老”字,谁也不想“老”得太快。 “李老”、“王老”是对专业造诣精深,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敬称。 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土特产”, 其内涵不是“老外”所能领会的。至于现在流行的“老外”,应算是一种不含任何贬意的昵称。

下面我们从社交称谓转到家庭成员与亲戚关系的称谓。普天下的儿女都叫父母为“爸”和“妈”,尽管有时用词不一,但意思都一样。但在英美两国,有的儿女直呼父母名字,这在中国就显得荒唐了。中国人重亲戚关系,称谓多而杂,以至于有的年青人虽则心里清楚与某人的亲戚关系, 却不知如何称呼对方。 而英美人与亲戚很少往来,其称谓笼统、简单得多;他们若要让人明白准确的亲戚关系,要比中国人多费不少口舌才能表达清楚。如果我们真要弄清某人与别人的确切关系,恰当的英语问法是:How are you related?

交际活动中,将亲族称谓扩展至非亲属成员的现象,英美有,但在中国尤其普遍。在中国,交际双方没有任何家庭关系,但相互之间有时借用家庭称呼,其目的无非是调近双方的人际关系,如小孩称自己的父辈或祖父辈的人为“叔叔”、“伯伯”、“阿姨”、“爷爷”、“奶奶”等,对不大相识的长辈,可叫“大叔”、“大婶”’称军人为“解放军叔叔”等。诸如此类的称呼,英美人听了不会觉得有啥亲热,只会感到莫名其妙,弄不好还会产生严重误会,比如有位德国老太太,就曾抱怨说:“我爱北京,但不喜欢被称为奶奶”(杜学增,1995)。在这一问题上,英美人与德国“奶奶”有同感。

社交称谓家庭化是表示亲近,“师傅”与“老师”则可以用来表示谦恭。本来没有师徒关系,叫人家“师傅”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均时有所闻。称非职业教师的人为“老师”,南方少有,北方居多,比如中央电视台年轻主持人常称赵忠祥、宋世雄为“赵老师”和“宋老师”。与此有点类似的是,英美人明明知道你是助教、讲师或副教授,可在信中却称你Profeor。这可能是在英语中只有Profeor可以用来称呼人,而低于Profeor 的职称是从来不用作称呼的,因而在称呼上自然而然地给你“晋升”了。

汉英姓名的最明显差别是, 中国人姓在前, 名在后,英美人名在前,姓在后。英美人对此也有所了解,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习惯成自然,误会还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前中国外长黄华访问某国时,当地一家大报纸以头版头条位置登出“华先生来访”(鲁健骥,1990:39)。我在美国时,美国人都叫我 Lin,习惯性地把本人的姓当成名。曾经有段时间,我把姓与名倒过来写成Dajin Lin,心想这下子“入乡随俗”,该万无一失了,谁知美国偏偏有不少“中国通”,仍然叫我Lin!

有关姓名与称呼问题,还有不少细节;限于篇幅,只好暂存不议。

中美差异

中美差异

中美礼仪差异

中美婚礼差异

“中美教育”之差异

中美学生的差异

中美教育差异中英文

中美相亲节目差异

中美小学教育差异

中美师德规范差异

中美姓名称呼差异
《中美姓名称呼差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