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职业卫生[定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04:38: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名词解释

1.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各国法律都有对于职业病预防方面的规定,一般来说,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

2.热射病:热射病是由于机体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蓄热,使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体温升高所致。

3.工作有关疾病:泛指一切与工作有关联的疾病、伤害等健康问题。是一组与职业有关的非特异性疾病,职业病属于工作有关的疾病。

4.低温作业:指在寒冷季节从事室外及室内无采暖的作业,或在冷藏设备的低温条件下以及在极区的作业,工作地点的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度。

5.混合性粉尘:指有机粉尘、无机粉尘的两种或多种粉尘混合在一起的存在,称为混合型粉尘。

6.局部振动病:是指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到至全身,故又称手传振动或手臂振动。

7.矽肺:矽肺又称硅肺,是尘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以肺部广泛的结节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疲劳:在劳动过程中,人体各系统、器官或全身生理功能和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的状态称为疲劳。

9.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都称为生产性噪声。

10.职业性病损: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所致)的各种职业损伤的统称。 二.填空

1.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灼伤、发生红斑反应)、眼睛(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 2.气象(气候)条件的测定内容有气温、气湿、风速、辐射热和气压等。

3.劳动场所中引起职业性紧张的因素:工作组织方面;工作量方面;工作经历方面;劳动条件方面;组织关系方面;个人与社会因素。 4.ISO 9000 ISO18000 ISO14000 5.职业病病损致病条件。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强度。 6.防尘的八字方针:革、水、风、密、护、管、查、教。

7.毒物经皮肤一是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而进入血循环;另外一种是通过汗腺,或通过毛囊与皮脂腺绕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毒物本身的化学特性、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皮肤的接触部位、面积,环境温度、湿度。

8.个体差异受哪些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差异、营养不良、其他疾病、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

9.职业性肿瘤多见于皮肤和呼吸系统。

10.劳动过程中物理因素特点。自然存在;参数特定;来源明确;强度不均;作用不对称。 11.有机粉尘类型:植物性粉尘、动物性粉尘、人工有机粉尘。 12.生产环境中毒物存在的形态:气体、蒸气、烟、尘、雾等形态。 三.简答题

1.职业病的特点。

①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每个职业病患者均有明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史,在控制病因或其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 ②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且其强度或浓度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但在某些职业性肿瘤(如接触石棉引起的胸膜间皮瘤),则不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③在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例。

④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妥善处理,预后较好。但有些职业病如硅肺,迄今为止所有治疗方法均无明显效果,只能对症处理,减缓进程,故发现越晚,疗效越差。 ⑤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必须有效“治疗”有害的工作环境。从病因上说,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发现病因,改善劳动条件,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即可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故必须强调“预防为主”。 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有哪些?

⑴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①化学因素,指在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②物理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生产性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非电离辐射。③生物因素,指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菌。

⑵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生产定额不当、工作紧张过度;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大。

⑶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寒冷、炎热等;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 3.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

⑴根除毒物和降低毒物浓度。

在生产中,利用科学技术和工艺改革,使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的物质。

降低空气中毒物含量使之达到乃至低于最高容许浓度,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为此,首先要使毒物不能逸散到空气中,或消除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其次,对逸出的毒物要设法控制其飞扬、扩散,对散落地面的毒物应及时消除;第三,缩小毒物接触的范围,以便于控制,并减少受毒物危害人数。

⑵个体防护。 做好个人防护与个人卫生,对于预防职业中毒虽不是根本性的措施,但在许多情况下起着重要作用。

⑶工艺、建筑和生产工序的布局。 不同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卫生上的要求。有毒的作业应与无毒的作业分开,危害大的毒物要有隔离设施及防范手段。

⑷安全卫生管理。对生产设备要加强维修和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污染环境。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自觉执行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 ⑸职业卫生服务。

定期或不定期检测作业环境中的毒物浓度;对员工实施上岗前和定期体格检查;对接触毒物的人员,合理实施有毒作业保健待遇制度,适当开展体育锻炼;对处于职业禁忌症的高位个体,不得从事该工作。

4.职业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案、制定、方法、类型。 (一)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概念

职业流行病学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影响在人群、时间及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以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作用

1.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有无影响、影响的程度;识别和鉴定新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作用条件;估测接触人群的危险度。

2.研究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 通过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描述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在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并分析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相应的卫生措施,指导劳动卫生和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3.为制订、修订劳动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所的资料,结合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阐明接触水平-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修订劳动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4.评价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预防措施效果

通过某些预防措施实施前后的职业性病损发病情况的对比分析,评价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预防措施效果。 (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 1.接触水平的观察与估计

接触水平是通过职业环境中时空分布的实测结果分析计算出的平均值,是估算个体和群体接触剂量的依据。 2.工人健康状况

职工的健康资料包括门诊记录、职业病档案、既往史、家族史、生育史和个人嗜好等资料。 3.人口统计资料

(四)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设计要求

参照流行病学调查设计要求,主要包括调查目的、对照人群选择、明确疾病和接触的含义、科学实用的表格等方面。

(五)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类型

一横断面调查和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队列研究)为多用。 (六)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判断 首先检查设计是否合理、方法数据是否可靠、统计处理是否得当,并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接触与某种损害是否有联系及联系是否为因果关系。 5.职业紧张的反应有哪些形式?

⑴心理反应。过度紧张可引起人们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感和认知方面。

⑵生理反应。主要是躯体不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疑加速,皮肤生理电反应增强,尿酸增多。对免疫功能可能有抑制作用,可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血中游离酸和高血糖素增加。

⑶行为表现。紧张可引起有害的个人行为,如过量吸烟酗酒;频繁就医、药物依赖;怠工、缺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 ⑷精疲力竭。精疲力竭的发生是职业紧张的直接后果,是个体不能应对职业紧张的最重要表现之一。

6.职业卫生防治的三级原则。

①一级预防,从根本上着手,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控制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水平在卫生标准允许限度内。

②二级预防,对作业工人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及时处理、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③三级预防,对已患职业病的患者积极治疗,促进健康。三级预防的关系是:突出一级预防,加强二级预防,做好三级预防。 7.减压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减压病是在高气压工作一定时间后,转向正常压力时,因减压过速、降压幅度过大所引起的一种职业性疾病,此时人体的组织和血管中产生气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损伤。 预防措施:为了防止减压病的发生,必须对潜水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使其了解发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同时严格遵守潜水作业规程。潜水作业安全,必须从技术上做到潜水技术保证、潜水供气保证和潜水医务保证三者密切协调配合,严格遵守潜水作业制度。同时进行技术革新,如工人可以在江面工作而不必进入高压环境,预防减压病的保健措施,加强营养、注意防寒、受潮、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等。 8.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区别? 工作性有关疾病:是指在工作中受到职业有害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疾病,但是疾病的严重程度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职业病伤害标准的程度(轻微损害)。 而职业病:是指工作中受到的职业有害因素的危害比较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国家规定的职业病伤害标准的程度;达到国家给予治疗和补偿标准。

职业卫生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演讲稿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定稿]
《职业卫生[定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卫生职业 卫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