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骆驼祥子》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6:23: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骆驼祥子》读书报告

小说概要:

祥子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主人公。他原是破产农民,进城后当了人力车夫。那时他勤劳、不屈、好强,有着执著的生活理想。初到北京城时,尽管祥子已经经历了生活的打击,但他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做了人力车夫以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因为他天真地幻想:“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就可以不受车主剥削,就能过上“独立”、“自由”的生活。为了这个希望,他风里来,雨里去,拼命拉车,省吃俭用,终于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然而,好景不长,军阀混战,夺去了他的车,毁了他的理想。经受了这次生活打击之后,祥子没有灰心,为了能再度买车,他又开始“像一只饿疯的野兽”,早出晚归,多拉快跑。但祥子依旧没有料到,在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包围下,下层小人物总是被敲诈、被捉弄。就在祥子没日没夜地再次向着自己的理想冲击的时候,又因进步的曹先生受到政治迫害,牵连了他,反动政府的侦探趁机上门敲诈,拿走了他打算买车的全部积蓄。这次打击,使祥子精神上受到了不小的挫伤,“他好像是死了心,什么也不想”;但很快,祥子还是挣扎着又重新站了起来。后来,他在虎妞的资助下,有了一辆自己的车,尽管因为这车是祥子用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换来的,他拉着它心里很不舒坦;但祥子毕竟还是有了自己的车,他总算是圆了自己的买车梦。然而,祥子依旧还是没有想到,自己即使是这样屈辱地生活着,社会还是不容他。不久,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不得不卖掉车,为虎妞料理后事。这次打击,祥子的心灵再次受到严重摧残,他开始抱怨生活,觉得他的生活愿望总“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后来,他心爱的小福子也因生活所迫上吊自杀了。这最后的打击使祥子万念俱灰。从此,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任何企望和信心,彻底地从先前热爱拉车,到讨厌拉车,到最后拉不动车;从先前忠实义气,变得厚颜无耻;从先前矢志不移,到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最后完全蜕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没有了魂灵的行尸走肉。作品通过祥子的悲剧,概括了旧中国城市人力车夫的血泪生活和共同命运,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

祥子最后堕落了,由人变成了“鬼”。“鬼”的形象固然是丑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使祥子这样一个曾经有生气、纯朴、有理想的青年堕落成“鬼”的呢?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在于:它不仅让人通过祥子的悲剧看到千千万万下层人民的苦难命运,更让人们透过祥子由人变成鬼的悲剧去思索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源。

自我感受:

我是在同情与无奈,以及略带一丝悲愤的感觉下看完整本书的,在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迷茫不知所措的境地,在祥子身上,我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种感觉,真切而又现实。祥子的遭遇,不禁让我有些有些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的现状。有句话说:我没有失去前进的方向,只是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无数次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孤军奋战于无边的黑夜中,早已落的身心俱疲。这种感觉,就像灯红酒绿过后,油然而生的一丝寂寥,落寞,无助,没人体会,没人洞察,只道是酒至酣处的黯自神伤罢了。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骆驼祥子》这本书,却很少有人能真正体会祥子内心的辛酸与苦楚。在祥子身上,我看到了人生的奋斗与拼搏,以及当遭遇不可回避挫折过后的无奈与叹息,虽然最后在无情打压下,最终走向灭亡,然而对他,我对他更多的是可悲,而非可恨,因为很多选择是无从苛责的。作者老舍对祥子的评价是: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然而,对于这个观点,我却并不完全认同。祥子毕竟只是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并非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

革命战士,在一次次无情的打压下,仅凭血肉之躯,怎能抗的住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祥子本来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并为之奋斗的人,然而现实的残酷,一次次的打击,最终逼的他走向灭亡,对于他的结局,我只能更多以世态的炎凉来形容,对于他的失败,我又只能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来形容。在我心中,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纯朴善良,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扬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作者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由骆驼祥子的遭遇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想到当今,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两者相比,竟有如此之多相似点。如今,伴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学生找工难,成了不容置喙的热点,很多时候,我想,我们大学生不正是另一个骆驼祥子,为生活而苦苦打拼吗?中国人自古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期望只要一朝金榜题名,便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近年来,随着考试压力增大和受教育成本的增加,许多普通中国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了无数心力、财力,对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改变自身命运,改善家庭条件的期望也自然增高。然而与期望相反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称,到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进入3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今天的大学生,我想恐怕已经处于历史上最为现实的阶段。一方面是高校扩张,造成的竞争力的下降,一方面是企业单位招人的过高要求,使人才的大量流失,于是很多人变成了考霸,一次又一次的转战于各个考场。更有甚者,成了“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典范。于是“大学无用论” 广泛蔓延于各个高校。“如果你家在农村,家里有一堆弟弟妹妹,老父老母,你还能安心在大学里享受那些所谓的种种‘美好’吗?你可能早就在发愁如何赚钱养家。更残酷的是,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可以比打工赚得更多,这就是现实,读书真的有用吗?记得有人曾这样说过。很多时候,我也一度倾向于这种说法,然而,对于这种想法,不能说错,但我感觉不尽然,对于大部分人憧憬大学并为之努力的人来说,大学是条值得付出的康庄大道,虽然这种付出是极其残酷与悲壮的的——我们血战沙场,跨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然后若干年后,我们却落得一无是处。然而大学毕竟是一个锻炼自身能力以及汲取知识的殿堂。在大学,学习知识,技能固然重要,然而学习如何做人,摸索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才是关键。若以毕业工作时的收入评价大学

生活的意义,不禁略显单薄。虽然这样说,看似容易,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一次次挫折过后,依旧保持笑脸,却很艰难。于是,我想到了高考前夕看到的一篇美文,曾让感慨万千,它是这样描述的:生如风。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疲。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不挠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 ,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却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人生就像是一张白纸,各种荆棘便是各种色彩!坚定的执着仿佛如梭的飞笔,艰难万阻便是几许重墨,唯有两者相印成趣,才能抹出绚丽多滋的人生。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挫折苦难便路上的荆棘,荆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走下去的信心与勇气。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获取的多少,而在于你追求的过程。人活着,不可有有傲气,但不能失去、傲骨,纵然前程黯淡,都要有一颗发奋图强的心!蹉跎岁月,人生不过数十载,就如泥牛入海,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唯有你的拼搏,你的奋争,你的不屈才可以永留人世,给后人留下一个靓丽的身影,一段美丽的佳话,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值得我们不懈追求的!

我想,骆驼祥子倒在他前进的路上,只要我们比他多一些的坚韧,多一些的不懈,我们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读书报告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读书报告

《骆驼祥子》读书报告

骆驼祥子读书报告

骆驼祥子读书报告

骆驼祥子读书报告

《骆驼祥子》读书报告(版)

《骆驼祥子》读书心得体会

骆驼祥子读书心得

骆驼祥子读书心得

《骆驼祥子》读书报告
《《骆驼祥子》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